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卷九:西汉 第五章 郡国并行制 卷九:西汉 第五章 郡国并行制
- 说完了季布和田横,还有个钟离眜没说,他的结局和韩信息息相关,到后面说韩信的时候再讲了,我们先来介绍下西汉建国的政治架构,郡国并行制。
在中央的官员设置上,刘邦继续照搬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在地方的行政区划上,就采用了郡国并行制。字面上很好理解,郡和国同时存在,郡就是汉朝直接管辖的地盘。国就是各个诸侯王,是相对独立的国家,有独立的税收和军权。郡国并行制,其实就是周朝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结合。
除了诸侯王之外,刘邦不是给很多功臣都封了侯吗?侯也有自己的封地,成为侯国,也是可以世袭的。不过侯国比王国差多了,疆域小很多,最大的侯国也就只有几个县。侯国的级别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单位,虽然侯爵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任命县令之类的官员,可以享有一定的财政收入,但不能私自募兵。而且侯国里的这些县令是双重领导机制,他们在政治上还要听从当地郡守的管理。
历史的教训是鲜明的,完全分封,到了后面对手太多了。完全郡县,底下造反的时候一个盟友都没有。但谁不想统一天下呀,刘邦不是不想,他心里可崇拜秦始皇啦,做梦都想统一。当时为了和项羽争天下,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得不封点土地出去。
分封只是暂时的利益妥协,中央集权才是刘邦最终的追求目标,但现在诸侯王已经有七个了,汉朝实际上有三分之二的领土都掌握在诸侯王手里了,而且要命的是,这七个诸侯王都不是刘姓家族的人。诸侯王不可能一下就取缔,于是削藩的念头在刘邦心里越来越强烈。削藩可是个技术活,稍有不慎,江山不稳呀,七国之乱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还没等刘邦多做考虑,有一个诸侯王竟然主动造反了,他便是燕王臧荼。臧荼混得好好的,干嘛要造反呢,这和他的背景有着莫大联系。
大家还记得吧,臧荼是上一任燕王韩广的部将,当初韩广派他跟着项羽入关,跟项羽关系混好以后,到分封的时候,臧荼成了燕王,韩广被赶走成了辽东王。后来臧荼忘恩负义,不讲武德,灭了他的老上司韩广,占了他的地盘,项羽也默许了。到韩信大军开进的时候,臧荼又主动投降了刘邦。接连换了三个老板,臧荼才是三姓家奴的创始人呀。
到西汉建立后,刘邦为了扫除一切不安定因素,对项羽旧部开展了全方位的追杀。本来和臧荼没多大关系,但他自己做贼心虚,觉得自己的燕王是项羽分封的,四舍五入那也算是楚国的旧势力了,他怕刘邦迟早要找他算账,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臧荼叛乱不来阴的,他是正儿八经宣布叛汉的,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刘邦心里还有点小开心,正愁没有理由对付你,你倒好,主动挑事,这下我打你名正言顺了。为了给其他诸侯王一个下马威,刘邦这次决定御驾亲征,带上陈平当军师,周勃、灌婴、樊哙、卢绾、夏侯婴、郦商等豪华武将阵容,就是不带韩信。
这仗还用打吗?汉燕双方一交战,燕军兵败如山倒。公元前202年10月,臧荼战死,儿子臧衍逃去投靠了匈奴。
没想到在同一个月,又有人造反了,这次不是诸侯王,只是个侯,叫做利几。
利几原先是跟着项羽混的,担任陈县的县令,在陈下之战中投降了刘邦,后来被封了侯。刘邦平定臧荼叛乱后回到都城,召集所有的侯爵进京。有了臧荼的先例,利几怕了,觉得这次刘邦是要彻底清除楚国旧势力,索性豁出去了,主动造反。刘邦再次亲征,结局可想而知,一个小小的侯国,瞬间被灭,利几后来不知道逃哪去了,下落不明。
打了一辈子仗的刘邦在开国后还是兢兢业业,第一年就亲征平定了两次叛乱。可刘邦想不到这只是一个开端,不到一年的时间,韩王信又反了,看来刘邦是没机会颐养天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