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科幻小说 -> 简行诸天-> 第1973章 乡情

第1973章 乡情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原来县丞姓吴呀,什么都不说了。

    只原身记忆中这吴家也没落好,那原大老爷毕竟是本科第一届天子门生,天子也是有所关注的。

    天子“恨”他不争气,至于吴家,天子随意拨弄一番,大概率可能会安排一个征调北伐的差事,或者被当大户迁至孝陵为先皇守孝,都算是半个破家之难了。

    只可惜原身记忆中,未有吴家消息,具体结果不知。

    到了县衙,吴姓县丞,看到谢玉如今形象气度,也是一愣,稍显了热情,多寒暄了两句。

    就让人带谢玉去户曹换新的户籍凭证了,由平民籍转为士级,出行不但少了许多限制,还不用再缴个人丁税、成丁后也不用服役了。

    言辞间,县里户曹帮办门都露出羡慕之色,只成为士籍,改变个人命运,在如今这个时代,要么生的好,出生在士族。

    而能成为士卒的,至少也是府望一级,乡绅县豪中通过个别手段比如大量捐献、慈善赈灾也只能荫蔽个别人。

    尤其捐献之辈,在真正士族眼中和商籍士族无异,处于士籍中低下者。

    而相对认可的途径,一是从军当兵立下战功,获得武官官职,二就是谢玉这样读取以科举功名入士籍。

    前者需要搏命、甚至战场上九死一生,才能杀出来。

    后者影响读书成绩因素很多,环境、天份种种,虽多性命之忧,但也是需要从人堆中“杀”出来的。

    等谢玉离开县衙、返回原身家里,没想到院中已经堆了一堆人。

    甚至已经几个小孩子,用碗装着谢玉蒸好腊肉米饭,狼吞虎咽、抓着狠吃。

    见谢玉回来,几个婆娘也是尴尬的拉扯自家孩子。

    倒是一年长者,摆了摆手,替谢玉做主一般,让小孩子继续吃,然后走到谢玉一脸长辈姿态,说原身小时,大家是如何关照关照。

    如今出息了,也该回报才是,熟悉道德绑架感。

    谢玉可不上套,直问这长者何事?

    见谢玉如此不客气的直言,这长者脸上有些挂不住,还想用手中拐杖打谢玉。

    知道令两位年长一些的拉住,扮演白脸角色,才说出自己目的,原是想把自家田地寄托在谢玉名下,想免一些税赋。

    对此,谢玉也没真的生气,穷人何苦为难穷人,因为苦,才希望在关键时有人拉一把。

    若是原身估计也是这样想的,可惜谢玉穿越太多次,早就看清一些人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能救自己也、帮自己的,也只有自己,尤其身处恶劣环境。

    如此,谢玉也只得解释自己只是刚获得一点小功名,刚有资格入士籍,能免个人算赋,还没到有资格免田租赋税阶段。

    对此,长者们开始是不信的,毕竟他们见过其他“人”衣锦还乡,然后置房置地置产,好威视的。

    到这里,不该说这样,又是一阵忘恩负义道德绑架。

    直到谢玉说,让他们中有关系的人去县衙问问,一问就知道了。

    谢玉说这话,有些人已经相信,脸上还露出失望表情。

    于是,不甘心的长者,问了一圈,有一个更夫多少和县衙有点关系,长者安排他问。

    废了十个铁钱,问出来,谢玉今天去拿新士籍,确实在县衙有些波澜,但也确实入谢玉所说,他这个士籍,只能减免个人算赋和劳役,还没资格免田赋的。

    这话确认了,纷纷散场,只留下那更夫小声喊,他的十个铁钱,甚至看向谢玉。

    这是希望谢玉帮他报销这个消息费吗?

    如此长者们,还埋怨谢玉白让他们开心一场,纷纷也散了。

    倒是拿刚拿拐杖要敲谢玉的,看不过眼,让更夫晚些去他家拿钱。

    做事为什么受人尊敬,主要原因就是愿意担责,比如古惑仔中为什么人家认你当老大,主要不就是你能买单吗?

    倒是有些妇女,小心询问谢玉,能不能让他家孩子跟着谢玉读书,她们愿意回去凑束修,只希望他们孩子以后读书,读的也和谢玉一样。

    对此谢玉虽可怜这些孩子,但还是自己还在学习阶段,还没资格开馆授徒为由拒绝了。

    最后一个不懂事小孩子,把谢玉锅底刮的干净,其母亲虽嘴上训斥,但行动一点也没,才算真正散场。

    毕竟对如今这个时代平民来说,一般一天两顿饭,不干活都是吃稀的,干重活,才舍得吃一点干的,就算是干的也是杂粮饭

    谢玉蒸的饭,可都是精华白大米,加上有油水的腊肉,咸香得益,对他们来说,就算是过年也不敢吃这样吃的。

    不是想抵赖,只是为了孩子的肚子罢了。

    如此,谢玉也没说什么。

    等他们走完,又收拾起来,重新生火,不过这次是粟米饭加鱼,相对廉价一些了。

    倒也没人打扰谢玉吃晚饭了。

    只第二日,一大早,有几个小孩子,跑到谢玉这里,除了还想吃点好吃的,就是听他们父母话,刚跟着谢玉读书,学点本事。

    把自己这里当托儿所了,能理解父母为他们孩子的苦心,不然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不会那么流传了。

    只,谢玉确实没有太多时间发善心,做这些事。

    只得先把这些小孩子送回去,只送到家,小孩子父母一边打孩子,说孩子不懂事,一边嘴里念叨,其实就是希望谢玉能收下他们孩子,就算读书不成,省点口粮也可。

    对比,谢玉都是转身离开,只找到昨天那位拿拐杖的长者,说了两件事,一是先拿了几两碎银,说小办一场小流水席,回馈邻里。

    而是原身父母埋下后,他就外出读书了,这次回来,想好好陪陪父母,决定在父母坟墓前结庐住上一阵。

    长者心思透亮,也是明白他们太着急了,说起来才不过几个月时间,面前的年轻人,虽面目个头长大不少,毕竟也也是一个失去父母,只能依靠自己过活的十三岁少年。

    长者让自己孩子出门一问就知道了,大家只想到眼前的好处,这是把人逼急了。

    喜欢简行诸天请大家收藏:()简行诸天。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