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1575北海海战 1575北海海战
- 佐渡岛以南二十海里外,大明先遣舰队正劈波斩浪向着佐渡岛前行。
打头的是两艘大明最新式的双层炮船,在他们一侧,则各跟随五艘单层炮船。
随着大明船厂大批量量产双层炮船,南海水师曾经的宝贝,单层战船已经逐渐失去了优势,于是在南海水师缩编战船数量,省出水手去操弄双层炮船后,最早的十艘单层炮船就被打包转给东海水师。
而这十艘单层炮船则被一分为二,各有一艘新造双层炮船担任旗舰组成两支巡防船队,长期活动在东海水域执行巡航任务。
此次大军攻倭,东海水师主力舰队被留下护卫登陆大军,作为偷袭目标的佐渡岛,徐乔安只派出这两支巡防舰队提供火力掩护,另外调集了三十余艘各型福船运输两千步营进攻佐渡岛。
按照之前的侦查,佐渡岛平时只有倭船十余支,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抵抗就可以让大军抢占码头,保护步卒登陆。
至于之后,水师只需要封锁海面,就算完成任务。
陆战,自然是运上岛屿的两千步卒去完成占领任务。
在两支巡防舰队之后,三十余艘福船跟在十海里外,这个距离可以让身后的运输船队看到前面船只的轮廓。
在使用千里镜后,能见度达标时,双方还可以白天互发旗语,夜间则使用油灯相互传递信息。
十六世纪大海上,可视范围一般不会超过三十海里,大多在二十多海里就能通过桅杆发现对方船只。
即便是使用千里镜,无非就是让你看的稍微清楚一些。
十二、三海里的距离,则可以看到对方船只轮廓。
而海战的作战距离,一般都在五海里以内,因为此时不管是东西方火炮技术受限,大炮的有效射程五海里已经是极限,打出去其实都没什么准头,全靠运气。
在欧洲海上炮战,作战距离一般不会超过二海里,甚至相距几百米进行炮战都是常态。
几百米的距离,实际上也是火炮能发挥最大杀伤效果的距离。
因为这个距离上,火炮的瞄准和威力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就在明军水师舰队分前后两阵向北面佐渡岛进发时,前方忽然传来警号。
“怎么回事?”
打头双层炮舰指挥听到示警信号,匆匆赶到甲板,对着顶桅上的瞭望手喊话道。
“大人,前方出现大量倭船,距我船六十多里。”
顶桅上的瞭望手坐在吊篮里,低头对下面喊道。
“有多少船。”
指挥急忙追问道。
出现大量倭船,并不在之前的计划范围内,如果对方战船数量太多,他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击败对面的倭国水军。
“大约三十余支中型福船大小船只,还有数量庞大的小号战船,数量很多。”
顶桅上瞭望手大声喊道。
听到对面和自己相当的战船有三十余支,即便知道对方战力肯定没有自己强,可指挥这会儿也不敢掉以轻心。
“给运输船队传令,让他们转向,远离此地,并做好战斗准备。
通知二队随我行动,从敌船右侧穿过,所以炮位做好炮击准备。”
到这个时候,明军将官已经不打算隐藏行踪,在这个位置上遭遇倭船,对方很大概率来者不善。
他们并未接到消息泄露的情报,所以不知道手下水兵不经意间已经暴露了他们的目的。
只不过,船队向右转向,让出通道让对方穿过,如果不是针对自己,那就相安无事。
自己就等对方离开后再召回运输船队,继续向佐渡岛进发。
可若是对方真对着自己来,那就用大炮击败他们。
东海水师虽然缺乏实战,但和南海水师有许多交流,特别是东海水师已经承担了不少漕粮海运的任务,在松江府和南海水师接触颇多。
通过交流,东海水师已经被动的接受了南海水师火炮战术击败对手,而不再使用接舷战的交战模式。
开玩笑,在朝廷给水师大量装备火炮以后,如果水师还使用传统接舷作战,不怕被兵部喷死。
而且,之前朝廷转发的情报就明确提到,倭国能造鸟铳却不能铸造大炮,所以火力很弱。
相应的,只要保持好距离,传统的箭矢对上射程更远的火炮,该怎么打最占优势就很清楚了。
随着炮船向右偏转,左后位置的另一支双层炮船也开始同样的动作,在之后是一艘艘单层炮船,之前的“人”字形阵型很快就变成战列线,也就是纵线,向着倭国船队的右侧驶去。
而在战船内,水手快速就位,在舱内清洗炮管和进行火药弹丸装填,只是没有打开炮窗。
一切看上去,就和正常航行并无二致。
不过,随着明军战船向右偏航,避开迎面而来的倭船,倭船并没有保持原航向,而是也相应调整方向,就这么直冲冲向着明军战船驶来。
“孙大人,我们的目的是被倭人发现了。”
明军船长,准确说应该是炮船把总这时候开口对船队指挥说道。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显然来者不善,他们就是奔着我们来的。”
孙指挥举着千里镜,看着我军水军前面那些大型战船,上面的四周都竖着高大的盾牌。
盾牌之上还有小口,显然是释放鸟铳或者弓箭用的。
至于后面的船只,因为大船阻挡视线,孙指挥根本看不清楚有多少。
只是根据密布的帆影知道,数量绝对不会少。
没有思索,孙指挥忽然回头大声喊道:“全军左满舵,从他们左侧过去。
通知各船,倭船进入射程,全力开火,打沉他们。”
一开始,孙指挥按照大明船只习惯,右转避让对方庞大的船队。
可是此时,明知对方是冲自己而来,如果还继续向右航行,一旦逼迫太急,他们的船队只能不断向右偏航。
而右边,五六十里外就是倭国本州岛,一旦陷入沿海作战,怕是自己的十二条战船很可能被敌人贴住,到时候炮船的火力优势就再无法发挥出来。
而现在转向左侧,那里是无边的北海,有足够的空间和倭国水军缠斗,哪怕交战几天,船队也只会进入北海深处而不会被陆地限制航向。
在他喊完话后,战船上士兵就纷纷大声喊叫起来,迅速传遍全船所有位置,所有人都能听到。
所有人抓住身边固定的东西稳住身形,船体很快就开始向左侧倾斜,船头猛的向左偏转。
“让下仓全力划桨”
同时,一道道命令从船楼上发出,由各传声位的士卒大喊着往下传。
船尾,旗手用绳索把自己捆在立柱上,不断按照听到的命令,向后船发出旗语指令。
“满帆.”
战船完成航向调整后,随着顶桅瞭望手顺着绳索滑到甲板上,他的工作已经完成,就和另外几个水手一起拉起绳索,将巨大的风帆完全召开。
之前为了防止和后方福船拉开距离,速度更快的炮船并没有将风帆拉满。
而此时需要抢时间夺取有利位置,自然要全力加速,借助东南风把船速提到最高。
他们是顺风位,对抢占优势位置是非常有利的。
而对面逆风而来的倭国战船则需要不断调整风帆,用别扭的“z”字形前进。
而往前二三十年,这个季节也正是倭寇满载战利品返航的日子。
看到自己已经处于有利位置,只需要等待双方战船的靠近,他的大炮就可以狠狠的敲打这些曾经肆无忌惮在大明劫掠的倭寇,他的脸上终于挂出一抹残忍的笑容。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回身用千里镜看了眼后面的运输船队,他们已经左转向辽阔的北海驶去,彻底脱离了战场。
在他脚下的舱室,一扇扇炮窗被打开,黑澄澄的炮管伸出,指向船只的右舷外的敌船。
在他转过身时,他这位于全船最高处的甲板四周,已经被十余名士卒装上了数支中型佛朗机炮。
这是战船上预防近战装备的火器,放在这里可以覆盖周围靠近的敌船。
船队右后方近二十海里的大明运输船队上,几乎所有在甲板上的士卒此时都已经奔到船舷右侧,紧张的盯着远处。
虽然看不真切,但隐约也能看到海平线上冒出的船帆。
后军的指挥这时候站在福船最高的甲板上,正用千里镜观察远方战场。
不过被明军战船遮挡,他看不到对面的情况。
但是,十余条炮船能否阻挡倭寇水师的靠近,他没有把握。
“传令,让士卒把他们的虎蹲炮和佛朗机炮都搬出来,让他们的炮手上甲板。”
大型福船上只有四门大将军炮和六门佛朗机炮,如果遭遇围攻,这点火力显然不够。
不过他知道,步卒带了不少虎蹲炮和佛朗机炮,这些炮后坐力没那么大,在船上使用应该不会对船体造成影响。
反正,作为运输船,这个时候也必须做好战争准备了。
“轰轰轰”
远处天边闷雷般炸响终于响起,船上所有人都知道,明军水师和倭寇水军交战开始了。
连绵不断的炮声经久不息,虽然只是侧舷开炮,十二条明军水师战船也能一次性打出上百发炮弹,这可不是上百只鸟铳,而是大炮。
因为距离的原因,各船上的佛朗机炮都还没开火,但气势上瞬间就压制住了倭寇水军。
对于习惯了靠近对手,先用铁炮扫射敌军甲板,然后靠上去,用近战肉搏取得胜利的倭寇水军来说,这种炮火袭击是从未遇到过的。
不管是发熕还是大将军炮的炮弹,都能轻易打穿那看似坚固的木盾,毕竟双方的距离此时已经不过千米,用明军水师的话来说,二里地不到。
最靠近明军战船的三条安宅船遭遇了最猛烈的打击,炮击结束后木盾出现了六七处破口,带上十余名倭寇水军的伤亡。
这或许也是未来二百年海战,火炮最尴尬的地方。
虽然炮声隆隆,但实际上大部分炮弹都会走失。
而被这三艘安宅船周围的倭船则看到船身附近不断有大股水花溅起,显然都是那轰鸣声带来的炮弹。
“明国水军居然带着这么多大崩.”
轰隆的炮声终于结束了,但第一次炮击的影响却才刚刚在倭寇军中产生。
倭国的战国时期虽然打得激烈,但是从未出现过如此规模的炮击。
强大的大名,能够一次性使用上千铁炮手,就已经相当利害了。
甚至,织田信长在长篠合战中一次性动用三千多铁炮手,靠着壕沟栅栏击退武田军团多轮冲锋,至今仍被倭国人津津乐道。
但是,动用大炮却非常罕见。
实际上,倭国此时能量产的大口径火器是抱式大筒,口径是铁炮三倍以上的一种火器,在倭寇已经算是炮了。
也有人说,大筒或许算掷弹筒的前身。
在倭国惊叹明军水师火炮之多时,明军战船上,炮手已经完成二次装填,而在他们面前的战船已经从高大的安宅船变成了关船。
关船和安宅船其实外形差别不大,所以明军水手自然分不清楚,但按照福船有大小来看,所以他们自然以为面前这些体积小很多的倭军战船和前面那些大船是一样的。
毫无疑问,直接瞄准打就是了。
安宅船因为船体巨大,还可以使用厚重的木盾作为装甲提供保护,而关船因为体型小很多,虽然也用木盾或者竹盾保护,但防护力当然是天差地别。
装填完成,明军炮手开始瞄准关船,随后炮声再次在战场上响起。
如果说安宅船可以扛下明军火炮几十次打击而不沉的话,关船显然就没有这个底气了。
只是一次射击过后,肉眼可见就有六、七条冲来的倭寇关船被击中开始下沉。
显然,这是意外被打中船体吃水线附近的倒霉蛋,而那些中炮的关船则更惨,大块盾牌被打碎,露出里面哀鸿遍野的倭军士卒。
“重点打击这些小船。”
孙指挥发现后面这些倭船不似前面遇到的那些大船经打,面对现在倭船的数量优势,自然改动了打击目标。
几炮击中,基本就可以废掉一艘小船,那这里六七十条小船只需要兜上两圈就能全部干掉。
至于剩下的三十多只大船,后面慢慢打,不行就靠过去用火箭,丢火砖,烧了它。
“砰砰砰”
虽然并没有进入铁炮的打击距离,可干挨打也不是倭国人的习惯,这时候他们也开始不管不顾使用手里的铁炮弓箭,向着明军战船开火。
只是,弹丸、箭矢大多飞不到目标就掉进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