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风起明末-> 第四百七十三章:雪恨!

第四百七十三章:雪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轰!轰!轰轰轰!!”

    巨大的震响声在高大巍峨的济宁城下响彻,声浪如雷,撼动四野。

    济宁城,这座曾经巍峨耸立的坚城,如今早已是残破不堪。

    外城早已在连日的炮击下化作一片丘墟,砖石崩裂,墙垣倾颓,焦黑的废墟间散落着清军的断旗残甲。

    内城的城墙亦摇摇欲坠,多处坍塌的缺口如同巨兽狰狞的獠牙,裸露的夯土和木梁在炮火中颤抖,仿佛下一刻便会彻底崩塌。

    靖南军的炮阵如林,黑洞洞的炮口喷吐着烈焰,每一次齐射都让大地震颤。

    硝烟翻滚,几欲遮天蔽日,连苍穹都彷佛要被这联绵不绝的炮火撕开了一道裂口。

    炮弹呼啸着划过天际,狠狠砸在城垣上,砖石迸溅,烟尘冲天。

    济宁城中残存的清军甲兵蜷缩在残存的垛口后,耳中尽是轰鸣,眼前唯有弥漫的硝烟与飞溅的碎石。

    炮击在响彻了将近半个时辰的时间终于结束。

    但是济宁城中的清军,并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因为。

    城外,靖南军的步卒已是排布着严整的军阵,宛如黑云一般向城墙缺口覆压而来。

    火铳齐射的爆响与喊杀声交织,箭矢如蝗,弓弦声动,在烟尘中穿梭。

    清军的骑兵从城池的两侧飞掠而来,在两翼竭力周旋,试图迟滞靖南军的攻势。

    靖南军的骑兵也在此刻出击,悠长的号角声在济宁城的郊野回荡。

    不过清军的骑兵数量众多,终究还是有许多的轻骑突破靖南军骑兵的封锁。

    然而当面对靖南军严密的火器阵列,这些曾经所向披靡的精锐铁骑竟显得如此无力。

    只是军令如山,将命一下,只能义无反顾。

    大量的箭矢自清军的骑阵之中飞掠而起,恍若密集的蜂群一般。

    数以百计的轻箭划破空气,汇成风吹树林般的声响。

    “举铳!”

    “放!“

    靖南军的军阵之中,军官们短促有力的口令下达,一排排火铳次第开火。

    排铳声宛若奔雷,大量的清军轻骑中铳栽落下马,人马的惨叫声和嘶鸣声响做一片。

    靖南军密集的步兵方阵也倒下了不少的军兵,但是仍然还站立着的军兵们,仍旧是牢牢握持着手中的火铳,冒着不断飞射而来的箭矢沉着冷静的装填着。

    旌旗舞动,号声如山,萦绕在靖南军的各处军阵之中。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昂扬的军歌,在靖南军的大阵之中回荡,无数的军兵高举着兵刃,义无反顾的向前。

    正如那军歌之中所唱的一般,哪怕前方势若水火,也并非是能够止步的理由。

    “第二排,举铳!”

    随着第二排令旗的飞扬,第二排的铳兵齐齐放平了手中的海誓铳。

    吴平头戴红缨笠盔,平举着手中的海誓铳,在阵阵高昂的军歌声中,坚定的目视着前方。

    扬州之战已经落下了帷幕后,他被靖南军的兵务司征调,因为战中坚定的表现,被选入靖南军的近卫师中,成为了一名队长。

    靖南军近卫师,最早的前身,是陈望还只是汉中镇镇守总兵官时直领的正兵营。

    而后陈望抽调镇下各营精锐,收纳多方南国诸镇多位将校家丁,以及七十二营的精骑老卒,共计三千骑,设近卫骑兵营。

    之后陈望收汉中镇第二步兵营为直辖,令为近卫第二营,以原先第二营营兵为骨干,纳各镇之精卒为己用。

    三营兵马,皆为百战之精锐,冠绝诸镇。

    吴平,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被选入了近卫第二步兵营中。

    “放!”

    嘹亮的天鹅音刚刚落下,旋即又再度冲霄而起。

    刹那间,密集的排铳声如雷暴炸响。

    上百杆海誓铳同时喷吐火舌,白烟如墙般腾起。

    在铅子撕裂空气的尖啸声中,对面五十步外的清军骑阵像被无形镰刀扫过一般。

    最外围的清军骑兵身躯之上陡然绽开朵朵血花,棉甲下的铁片在铅弹冲击下扭曲变形,碎片与血肉一起从背后喷出。

    吴平紧握着手中海誓铳,他的心中没有丝毫的恐惧。

    有的,只是愤怒。

    哪怕是已经过去了两月的时间。

    但是靖南军的上下,所有的人都记得从徐州出发的那一天。

    吴平也不例外。

    升腾而起的浓烟遮蔽了靖南军的军阵,呛得吴平的胸腔难受无比。

    在弥漫横飞的硝烟之中,吴平突然有些失神。

    嘹亮的军歌声,在吴平的耳畔的萦绕。

    声嘶力竭的万岁生,在吴平的脑海之中回荡。

    浓白色的烟雾遮蔽了他的视线,也将他带回了出征之前的那一个清晨……

    黄河的水流裹着浮冰缓缓东流,北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扫过两岸。

    清军的铁蹄踏破京师的噩耗传来,北国大地在腥风血雨中呻吟,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南逃而来。

    当北伐的消息传出之后。

    当他们走出徐州城外的军营之后。

    街巷的两侧,道路的两旁,徐州城外的郊野之上,站满了无数身穿着布衣麻衫的百姓。

    那些明明还在为生计每日奔波,挣扎在贫苦之中的百姓们。

    捧着粗陶碗,盛着攒下的粟米。

    挎着竹篮,装着仅有的腌菜。

    背着包袱,包着他们仅有的一切。

    他们捧着这些微薄的馈赠,站在寒风之中,为他们送行。

    水师的舟船不够,他们很多的人,都是乘着渔民的船从黄河的南岸渡河北上。

    南北两岸的僧道们诚心诚意的诵念着经文,祈祷着他们的凯旋。

    千万个声音最后只是汇聚成了两个字——雪恨!

    每当吴平闭上眼睛的时候,他都能够看到那时的场景。

    他们怎么能够后退?

    他们怎么能够胆怯?

    吴平机械的装填着手中的铳枪。

    眼泪顺着他的眼角止不住的流淌而下。

    此时此刻。

    他终于明白了。

    为什么宣讲官给他们讲贾庄之战时,那些跟随着卢总督的军兵们,为什么明知前方便是死地,却仍旧义无反顾的原因。

    他们的皇帝,在敌人的逼迫之下殉国。

    他们的国土,在敌人的刀剑之下沦陷。

    他们的同胞,在敌人的铁蹄之下哀鸣。

    死亡,令人恐惧。

    性命,固然宝贵,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着比起个人的性命还更要宝贵的事物。

    “雪恨!!”

    声嘶力竭的呼喊声在济宁城下响彻,声声嘹亮的天鹅音中,原本因为连番的激战而早已疲惫不堪的靖南军,再度狂呼着向前奋进,向着济宁城内的清军发起了猛攻。

    靖南军的军阵就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缓慢而不可阻挡地碾过战场,在血与火中坚定地向前推进。

    济宁城上,清军的火炮骤然轰鸣,铁弹裹挟着死亡的尖啸砸入靖南军的阵列之中,刹那之间血肉横飞。

    铅制的弹丸撕裂空气,带着刺耳的呼啸砸入靖南军阵列。

    如此近的距离之下,哪怕是清军的炮手并不熟练,但是仍旧有许多的炮弹狠狠的砸入了靖南军的军阵之中。

    炮弹飞射而至,在密集的军阵中犁出一道触目惊心的血路。

    沉重的弹丸在落地瞬间激起丈高的尘土,随即像恶魔般弹跳前行。

    所过之处,人体如同被镰刀割过的麦秆般被拦腰折断,破碎的铠甲与血肉在空中飞溅。

    与此同时,被轰塌的豁口处,阵阵爆响声与弓弦的颤动声也随之传来。济宁城头清军的火炮骤然轰鸣,

    不断有身影在爆裂的火光中支离破碎,不断有中伤的士兵发出惨嚎踉跄着倒下。

    但靖南军这座庞大的战争机器仍然在运转着。

    倒下的空缺立刻便会被后排的军兵补上,溅血的脚印很快覆盖了战友的尸骸。

    “前进!”

    赤色的旌旗在劲风之中鼓荡。

    无数靖南军的甲骑高高的举起了手中的战刀,驱策着胯下的战马,义无反顾的向前。

    “前进!!!”

    更多靖南军的步兵们,肩扛着铳枪,迈着整齐的步伐,在炮火和铳箭中挺进。

    急促的布鼓声在靖南军各处的军阵之中回响。

    低沉的号角声在济宁城外的郊野上空回荡。

    鼓点沉重,猛烈的震荡着所有人的胸腔。

    济宁城南,靖南军大阵。

    陈望站在中军望台之上,沉默的俯瞰着整个战局。

    中军望台之上,令旗飞舞,信骑往来。

    “清军集结重兵,以两蓝旗精锐三千,步卒六千,并外藩蒙古万骑,自右翼覆压而来,猛攻我军河南镇第四师驻防阵地,我军陷入苦战!”

    “清军一部,观其旗号,应为建奴镶黄旗所部为主力,并外藩蒙古轻骑,规模在万骑之上,自我军左翼绕后,往中军掠袭而来!”

    “近卫师第二营,全数抵近济宁城南,突破驻防清军重防,前锋两局已经突破至济宁南城城区。”

    “近卫师第一营,遭遇清军大规模炮火覆盖,与西部第三处豁口处,遭遇清军汉军旗下火器部队拦截,伤亡已逾三百。”

    不断传来的消息,有好有坏。

    战局并非呈摧枯拉朽,倒向一面。

    自古以来,有京杭运河起始,以南伐北,必然依靠运河。

    济宁位于运河一线,自然是首当其冲。

    所以早在黄台吉进攻京师之时,便已经是安排军兵,广征民夫,不断的加固济宁城的防御。

    如今的济宁,实际上早就已经完全没有了平民。

    黄台吉征发民夫二十万,将整个济宁城,变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军事要塞。

    清军虽然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备,还是训练度,都完全的处于劣势。

    但是依靠着济宁这座坚城,依靠着从各地调集而来的铳炮,终究还是稳住了局面。

    骑兵数量规模的优势,使得清军掌握着战场更多的主动权。

    “呜————”

    苍凉的号角声在陈望的耳畔响起。

    陈望转身侧目,循声望去。

    右翼的位置,清军一支千人规模的骑兵正在排布军阵。

    那军阵并非是昔日在勤王之时清军常用的冲锋阵势。

    他们并未采用传统的散骑冲锋阵型,而是以惊人的纪律性收拢队形,三排密集的骑墙逐渐成型

    清军的甲骑在不断响起的号角声,逐渐靠拢在一起,组成了三排密集的阵列。

    陈望神色平静,清军甲骑所列的军阵,正是墙式冲锋的预备队形。

    “呜————”

    同样低沉的号角声也在清军甲骑军阵的前方响起。

    那是河南镇第五师骑兵营的部队,在军旗和角号的号令之下,靖南军的甲骑也开始了列阵。

    战马低嘶,铁蹄轻叩大地,骑兵们平举骑枪,锋刃如林。

    两支当世最强的铁骑,在号角与战旗的指引下,如同两柄出鞘的利剑,缓缓逼近。

    先是小步徐行,密集的马蹄声缓缓响起。

    继而碎步快走,大地开始微微震颤。

    最后战马的马速被提高到了最大,铁蹄声如苍穹之上的闷雷滚动。

    “杀!!!”

    冲锋的怒吼骤然爆发,两支钢铁洪流轰然对撞!

    只一瞬之间,便已经是掀起无数腥风血雨。

    黄台吉时期的清军,无疑是这个世间最为强大的军队之一。

    在黄台吉控制之下的清军,军纪森严,组织度极高。

    这一点,从崇祯二年的四城之战之中的细节便可以证实。

    清军主将阿敏被明军击败,丢下大军逃亡。

    在明军优势兵力的即将合围,主将奔逃的情况之下,完全失去了指挥的状态之下。

    《满文老档》记载着了这样的一幕。

    “众兵闻主将已出,或四五十人为队,或二三十人为队,奔走永平。”

    “敌兵四出遮击,我兵冲出重围,惟被创及染病者,未得脱耳。”

    在主力战败,主将败逃,留守的兵马竟然能够自发的组织起来,在明军完成合围之前逃走。

    在之后的数次入边,以及松锦的大战,清军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都极为强悍。

    而更为强悍,则是他们还善于学习。

    黄台吉在见识到了火器的犀利之后,直接便开始迈出了仿制火器的步伐,先造红夷大炮,再练列装火器的全火器部队乌镇超哈。

    这一次的贾庄之战,因为陈望的加入而发生了改变。

    而清军虽然战败,丢失了不小的底蕴,少了许多的截获。

    但是却因为贾庄之时的战败,开始学习了墙式冲锋。

    虽然很多地方,都有瑕疵。

    但是清军,现在所使用的战法,无疑是陈望在贾庄之战中使用过的战法,也就是近代骑兵常常使用的战术——墙式冲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