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风起明末-> 第五百三十章:新政案,朱明皇室

第五百三十章:新政案,朱明皇室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锦衣卫的缇骑如同烈火燎原一般,旬月之间横扫了整个江南地区。

    平南镇六师七万二千余名军兵齐齐而动,强势镇压,当者无不披靡。

    有冥顽不宁抗拒新政的士绅,紧闭高门,意欲抗法,平南镇竟然直接拉出了重炮,打破了高门深墙。

    那些往日历经数以万计的万民军围攻尚且稳如盘石的坞堡,在靖南军重炮轰击下之下砖石飞溅,顷刻间墙垣倾颓,烟尘中只余断壁残垣。

    仅仅才过去月余的时间,锦衣卫在江南各地陆续缉捕犯官、劣吏、豪绅共计千余人,牵连问罪者更达万数之巨。押解囚犯的囚车络绎于道终日不绝。

    朝野上下为之震动,市井百姓噤若寒蝉。

    茶楼酒肆间,即便熟识之人相遇,也只敢以目示意,匆匆别过。

    这般牵连广泛的大案,自大明开国二百余载,唯有太祖年间四大案可堪比拟。

    但是与新政案相比,洪武年间的四大案,竟然都显得有些仁慈。

    一月之间,便有上万人下狱。

    而就在此前新政刚刚推行之时,锦衣卫便已经缉捕了钱谦益等人,牵连五千余人。

    新政这才刚刚推行,竟已是有一万五千人下狱被捕。

    要知道,昔日的蓝玉案也才一共牵连被杀差不多一万五千人。

    而胡惟庸案虽然牵连了三万多人,但是胡惟庸案历时太久,也不是在一两月之间便下狱如此之众。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洪武四大案,是在整个天下掀起,才连坐了如此之多的人数。

    新政仅仅只是在江南推行,大狱兴起,竟然便已是缉捕了一万五千多人。

    洪武年间的大案,主导者不过是锦衣卫一个衙门,以及部分军队的协理。

    但是新政案,陈望却是直接调动了一镇的军兵,算上各地的协理新军,军队便有十万参与,如何不令人胆寒。

    锦衣卫兴起大狱,三千余名锦衣卫的大小官员镇守在各地。

    大狱兴起,刑讯之下,无数冤假错案,无数强取豪夺之事被一一审问而出。

    江南的士绅官吏几乎被横扫一空,各地坐堂的官员俱已换成了靖南军内务司的官员坐镇。

    原先各府各州各县的吏员们几乎被连根拔起,尽数下狱,追究宗族。

    江南地区宣布进入临时军管,从湖广、河南等地的内务司吏员们直接接管了整个江南地区。

    而后内务司在陈望的授意之下,在那些一直以来被士绅豪强欺压的百姓之中甄选出能干的人选入内务司中,或作为吏员,或作为衙役充实各处。

    南京城,燕国公弟。

    甲士林立,执锐披坚,肃立无声。

    传递情报的快马络绎不绝,蹄声在长街上此起彼伏。

    燕国公弟的正堂偏厅,已经成为了靖南军新的中心。

    偏厅内外,身穿着绯袍、蓝袍的内务司吏员来往不绝,将一份份文书递交入内。

    穿戴着锦袍,披挂着罩甲的锦衣卫将官步履矫健的行走廊道之间,将江南各处的消息一一呈报而上。

    偏厅之中,陈望端坐于紫檀木书案之后,手握朱笔,凝神批阅着从江南各地送来的奏折。

    厅内除去陈望之外,代正霖也坐在其中。

    代正霖的书案设在右首的位置,而后便是一众各司的属官。

    各地奏折送达后,先经各司属官处理。

    由各司的属官先将文书分类、摘要、造册,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最后才将最重要的事务递至陈望案前。

    这些属官的工作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已与明朝内阁阁臣的职能高度相似。

    然而,他们的权柄远不及内阁阁臣那般显赫。

    陈望依旧牢牢掌控着最终决断之权,任何重要决策都必须经过他的朱批方能生效,中军部目前的协理也要通过陈望的准许。

    虽然这样一来,需要处理的政事可以说是堆积如山。

    但是眼下非常之时,须行非常之法。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自然不是可以长期维持的。

    但眼下还没有彻底到放权的时候。

    只不过他们的权柄自然是没有内阁的阁臣那般权重,陈望仍旧牢牢的掌握着至高的权力。

    “新政案截至今日,已经波及江南全境,朝中大臣与之牵连者一百二十七人,俱已下狱。”

    代正霖微微欠身,他已经整理好了这些时日重要的消息,开口向禀报着。

    南京城的官员哪怕是经历了一次陷落,又经历了一次朝堂的清洗,人数已经没有此前那么冗积。

    文官集团在连番打击之下影响越发的低微,勋贵集团也越发的存在薄弱。

    摄于陈望的威势,根本没有多少人敢于抵抗。

    所以这一次,牵连的官员竟然只有一百余人,文官只有半数,剩下的则都是勋贵。

    而且这一百多人之中,有不少并非是反对新政,而是与此前的商贾案有染。

    当时陈望只是惩戒了那些商贾,这一次则是将这些商贾经过审问之后拷问出的背后势力连根拔除。

    “勋贵那边,因为此前的动荡,和这一次的清洗,只余下了三分之一尚有爵位。”

    明朝的勋贵们,可以算得上是历朝最惨的勋贵了。

    明初之时被狠狠的清洗了一番,靖南之后又立了一批,好歹是恢复了些许的元气。

    但是又被朱祁镇这个奇葩一战大半都葬送在了土木堡,元气大伤,以至于明朝中后期形成了文贵武轻的局面。

    而现在北京被清军攻陷,南京被万民军攻陷,更是有不少的勋贵因此身死族灭。

    若是如今的大明,仍然是朱家的天子掌权,肯定会按照规章,斟酌着从这些勋贵的旁支之中找人继承。

    但是陈望自然是没有这样的想法,这些勋贵已经享受了两百余年的优渥生活。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他们祖辈在沙场浴血留下的德行,也早已经在两百年来被消磨殆尽。

    陈望本来就打算在军改之后不久,对于勋贵下手,剪除这些勋贵与国同休的殊荣,减少这一部分的开支,回收他们侵吞的国家资产。

    眼下自然也不会再找人继承爵位,而是直接让这些爵位彻底与历史一同埋葬。

    “各地的藩王没有什么动静吗?”

    陈望放下了手中的朱笔,江南的新政他已经全权交由唐世平和赵怀良处理,两人在离京之时,已经得到了他的面授,将他的意思领会了清楚。

    现在陈望关心的不是江南,而是更远的地方。

    新政目前确实重点暂时只在江南,主要是考虑到地方士绅的势力,内务司的人手不足,天下的稳定局势。

    但是对于各地藩王,就不需要顾及这么多了。

    “崇祯初年,有亲王三十二位,郡王两百二十七位。”

    “先帝自缢,定王、永王俱已身死。”

    “天下动荡,兵祸连绵,陕西、庆、肃、韩、秦五王,四川蜀王一系,山西晋、代、沈三王,合计八王,为李自成所杀。”

    李自成虽然不复历史上那般强盛,但是一直以来被困于陕西之中,除去处于汉中的瑞王仍然安全,其余几王皆是已经被李自成所杀。

    山西被李自成拿下之后,省内的藩王也被李自成屠杀殆尽。

    百余年来积累的财富,也尽数被李自成所得,这才使得李自成能够拥有如此强劲的兵力。

    “河南,福、崇两王,为万民军所杀,湖广、江西、襄、楚、荆、江西淮王,四王为张陷忠所杀。”

    “江西益王,河南璐、赵,三王为乱军所杀,北直隶山东两地、德、衡、鲁三王为清军所杀。”

    江西的益藩本来还能存在很久,但是陈望在占据了湖广之后,让情报司在暗中挑起江西的民变,然后趁机干涉江西,进而吞并江西。

    情报司瞄上了江西的益藩,鼓动民变之后,直接攻取了益藩,用益藩的钱粮武装起来,挑动时局的倾覆。

    至于北直隶三王的身死,原因还是因为清军入关的时间更早,清军自然也没有遮掩,再打出什么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自然也就懒得再伪装下去。

    “唐王登基,如今国内仅亲王九位,除去汉中的瑞王,河南的周、郑两王,和广西的靖江王外,余下五位俱在湖广。”

    “各地郡王死伤者众,如今仅有不到百位在册。”

    “税制改革,废除特权之后,各地藩王有不忿反抗者,罪证皆以收罗,赵指挥使已着专人前往各地,调兵缉捕。”

    “此番,计,除去瑞王之外,余众八王尽夺王爵,夺郡王爵位七十七人。”

    明朝的前中期尚有一些贤王。

    但是明末的这些藩王,基本上干净的几乎要绝迹了,一众亲王下面的黑料数不胜数,巧取豪夺只是常例。

    郡王们也是同样,不过有一些郡王因为地位权力的问题,处于一种很是边缘的情况。

    这一次的夺爵,都是在陈望的筹谋之下。

    那些没有被夺爵的郡王,基本上都无权无势的,在地方甚至被一些士绅豪强所欺压到头上,自然黑料甚少。

    新政的命令传来,也没有什么反抗,所以免去了夺爵。

    “瑞王那边……”

    代正霖提到瑞王之时,有些无奈。

    “无妨。”

    陈望并没有在意代正霖的无奈。

    当初在汉中府内,说起来他之所以能够起势,瑞王也是对他有不小的帮助。

    不是瑞王的几番上书,汉中府也不会开设军镇。

    而后也是瑞王在朝廷里面一直说着好话,使得崇祯对于陈望的印象大好。

    在汉中府时,瑞王隔三岔五便派遣人来犒军。

    甚至在陈望整顿卫所,重开田亩之时,瑞王府还退还了大部分的田地。

    后面的势力越发的壮大,封藩于汉中府的瑞王更是小心谨慎,也看清了形势。

    这一次的新政推行下去,瑞王府毫不犹豫的交出了一应田地图册,详尽的挑不出半点的毛病,甚至连历年的账本都交付了出来。

    瑞王到底也是藩王,自然也是有不少的罪行,但是主要还是约束不力的原因。

    瑞王礼佛,在汉中不迩声色,洁己爱人、有贤王称,一直以来在汉中府内也算是名声颇佳。

    汉中受灾之时,瑞王虽然不敢直接开仓放粮赈济,但是也派人去各大寺庙送去了钱粮,由各大寺庙派人开设粥棚赈济灾民。

    相比这个时期的其他藩王,瑞王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陈望当初甚至动过立瑞王为帝的念头,但是奈何瑞王实在是胆小,他派胡知义去请瑞王去往南京。

    瑞王称病不出,直言自己能力低微,难以挑起江山社稷。

    胡知以无奈之下,带兵强闯王府,想要扶持瑞王登基,但是发现瑞王真的因为惊惧而病倒在床。

    想到日后需要布置的方略,陈望最后也放弃了这一想法。

    天下太大,大到在这个时代,就算兵锋所至所向披靡,但是日后管理起来,也是难上加难。

    在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尝试之下,陈望感觉,或许到自己到暮年的时候,蒸汽机火车这些东西才能逐渐的普及。

    但是哪怕有了火车,有着蒸汽机,直控的疆域,最多也不过能到中亚一带。

    陈望对于朱明皇室的安排,是放其去往海外。

    地方陈望都已经想好了。

    等到他登基之后,舰队羽翼丰满,便再下西洋。

    隆武退位之后,让其远渡重洋去往南美洲。

    依照隆武的个性,在脱离了掣肘之后,必然会励精图治,以期振兴国家,也必然会想要开疆拓土。

    放在南美,让其开国,自然是最好的事情。

    那片地方,现在需要的正是一个锐意进取的藩镇。

    再者,南美地区发展的潜力有限,又因为地缘的问题,再怎么的发展,也难以真正的威胁到神州。

    明朝的那些旧臣们仍然抱着愚忠的,也正好一并打包了塞去南美洲。

    让那些整日里只知道什么经史子集,或是一直以来承袭着祖辈荫护养尊处优的人,真正的见一见外面的世界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模样。

    “让瑞王留着吧。”

    对于瑞王,陈望准备全了这位最初便与他打交道的瑞王最后一份体面。

    “我写一封书信,你让中军部派人送到瑞王府去,让他安心养身,无需担忧。”

    虽然等到他登基之后,瑞王的王爵仍然是不会保留,但是做个富家翁倒是不会有什么问题。

    陈望摊开了书桌上的文书,拿起了放在案上的毛笔,正欲落笔。

    但似乎是又想到了什么,停下笔问道。

    “我听说……郑芝龙快到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