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其他类型 -> 覆雨翻云之飞刀问情-> 第一百九十九章 城破之时 第一百九十九章 城破之时
- 第一百九十九章 城破之时
应天还是失守了,朱允炆也如历史上那般失踪了,而一干魔教余孽除了白芳华和黄子澄之外全数被歼,这两人像是凭空消失了一样。
亲自指挥这场战役的朱棣一方面出榜文安民,一方面又派遣密探在应天以及周边地区开始了严密的搜查,毕竟没有见到朱允炆,朱棣始终还是有些不放心。
不过好几天了,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消息。
现在,朱棣放下了其他的事情,带着一些亲随来到了徐达的故居。
朱棣和徐达一门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今天上门也是有些事情要解决的,徐辉祖的问题。
白芳华看人很准,徐辉祖和朱棣可以说是姻亲,但是却对朱棣有着很深的敌意。 犹豫朱允炆的储君地位是朱元璋祭天之后册立的,而且也没有下诏废黜,虽然自朱元璋殡天之后应天城内有着无数的传言,但是徐辉祖却不曾听进心里。 而当朱允炆一道圣旨让他主持应天防务之后,他是非常用心的,在朱棣围城的这些日子里,他几乎没有回家几天,绝大多数的时间,他是在城墙和军营中渡过的。 而朱棣对应天的几次攻击,他也是亲临战场指挥,利用他和徐家的声望大大的提升应天守军的士气,让朱棣这几次不太大的攻势都是损兵而归。
朱棣听从翟雨时的建议,对于应天采取的是围困之策,但是却配合了几次突击。 而在应天周边彻底夺下来。 将应天真正孤立起来之后,朱棣原先安排在应天地细作就活跃了起来。
应天不可守的消息,几乎是在几天之内就传遍了整个应天,又配合上粮食等必备的生活物资的紧缺更是佐证了这些,这就大大动摇了应天守军守城的信心,连带着整个应天都是人心惶惶的。
徐辉祖更是吃住在了城墙之上,虽然他也明白应天是真真的守不了多久了。 但是他不愿对“叛逆”低头,希望能在战斗中能够给朱棣予以痛击。
有徐辉祖这样铁心之人。 自然也有人有其他地心思,而当做为主心骨的朱允炆一连两天都没有上朝之后,这种人更是一下子全钻了出来。
而且往往只要这些人有这方面地表态,那么当天夜里就会有人上门。
明眼人都知道,朱棣一定在朝中有着一个隐藏更深的眼线,而且这个人还是那种有着十分尊贵的地位,但是却没有人能够明白这人的真实身份。
这些人明白。 朱棣并不奢望他们能够有更大的作做为,因为他们的级别和能力还做不了更大的事情,但是敲敲边鼓,站角助威还是可以地。
这些人也在等待,那个隐藏很深的人浮出水面,那样就意味着大的行动就要开始了。
而当朱允炆的大军进城之后,这些人才惊呼:“是他啊!”
就在城破前的深夜,徐辉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 回到了自己在城墙脚下设置的临时指挥所,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四弟,徐增寿。
徐增寿见徐辉祖进来了,连忙起身,对徐辉祖说:“大哥,你回来了。 ”
说着。 将一碗茶递给了徐辉祖。
徐辉祖接过来,喝了一口之后,说:“老四,是你啊,坐吧!”
两人坐下,徐辉祖放下茶杯,对徐增寿说:“老四,今天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我不是给你们说过吗,不让你们参与进来吗?”无错不跳字。
徐辉祖虽然死忠,但是却不想整个徐家为此搭上全家地身家性命。 所以并不准许徐家的其他子弟参与到这场必输的战争之中。
徐增寿说:“大哥。 你知道你有多少天没有回家了吗?”无错不跳字。
徐辉祖说:“家国不能兼顾,这也是不能避免的。 ”
徐增寿也是明白自己的大哥是个性格。 他说:“算了,大哥,那现在这边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了?”
徐辉祖说:“我只能说我会尽力地,至于其他的,我也说不上来。 ”
徐增寿说:“难道真的守不住了吗?”无错不跳字。
徐辉祖叹了一口气,说:“不说了,你先回去吧,我休息一下还要去巡城呢!我总是有一个预感,朱棣可能会在最近的这几天有个大行动。 ”
说完,徐辉祖猛然站起来,就要送徐增寿出去,只是这一个起身,却让他赶到有些头晕目眩,一个踉跄又坐了下来。
徐辉祖也是立刻明白了,刚才自己喝得那口茶有问题,他指着徐增寿说:“老四,你为要这么做!”
徐增寿过去把徐辉祖的身体扶正,让他坐的舒服些,然后说:“我一直都在做这些事,只不过大哥你不知道罢了!”
徐辉祖看着徐增寿,很明显是要徐增寿给他一个解释。
徐增寿说:“大哥,忠义之名固然可以名垂史册,但是那也要那撰写历史的人认可才行啊。 朱允炆明显是成不了气候的,你为还要为他搭上这么多呢,难道那些传言你就没有听说过吗?”无错不跳字。
徐辉祖说:“那都是朱棣在造谣,这些话怎么能轻信呢?老四,你赶快给我解药,否则我们徐家两代的名声就要会在你我的手中了!”
徐增寿说:“大哥,事到如今,你难道就只能考虑这些虚名吗?难道你就没有想过我徐家上下百十多口地性命,或者你有也没有想过大嫂和钦儿吗?大哥,你可知道正式你地影响。 钦儿已经有你八分地执拗了。 在这场明显会以朱棣为胜地战争之后,你难道还要看到钦儿也走向反叛的道路吗?”无错不跳字。
徐增寿所说的钦儿是徐辉祖最疼唉的儿子徐钦,从小被徐辉祖着重培养,整个人和徐辉祖是十分的相像,平日里,徐辉祖也常为有此佳儿而自傲。
而徐增寿却给他描述了另外一番景象,偏偏这种假设在徐辉祖看来是那么容易成真。
徐辉祖自问忠心于大明正统。 而徐钦自然也将这视为立身处名的根本,徐辉祖可以想象到。 自己地儿子最终走向反叛朱棣的那一天。
而到时候,会是怎么样地一个结局是谁也说不好的。
徐增寿见自己的大哥有些松动,又说:“还有这十多万的将士和满城的百姓,大哥你可明白现在应天已经快要到了绝粮的地步,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满城地百姓因为你的决定而困死在应天,那么咱们徐家和你还谈何忠义之名啊。 只怕留给咱们的只能是万世的骂名而已!”
徐辉祖不说话了,但是从他颤抖的面部表情,徐增寿也可以看出此刻徐辉祖也是做着艰难的抉择。
徐增寿看了看天色,已经快要到和朱棣约定的那个时间了,他也不再犹豫了,他说:“大哥,既然你不想说话,那么就让我来替你做一回主吧!”
说完。 通知房外的随护好生地照看徐辉祖,而徐增寿则趁机带着从徐辉祖身上得来的令牌,下去安排了。
他是徐家的四公子,又有徐辉祖的令牌在手,虽然守城的官军对于这么大面积的换防有些疑问,但是也说不出。 就算是有些脑子好使地。 猜出了。 也是很自觉的选择了沉默,毕竟谁也不想死。
就这样,这座大明朝的都城,天下有名的坚城,在朱棣围困了两月之久后,还是从内部被攻破了。
当第二天白天之时,应天城内的百姓就发现了大量的赈济市民的摊位,大量的米面被无偿的发送给了已经深受缺粮之苦的应天百姓。
在加上朱棣地安民告示,和那些事先已经被收买地官员的大力宣传,整个应天也在平静中完成了主权地过渡。
朱棣自然也没有忘记一直给自己传递消息。 又在关键时候立下献城之功的内弟——徐增寿!
一纸封爵的诏书。 立刻传遍了应天,也让所有关注的人明白徐增寿是这个隐藏在应天的朱棣的内线。
因为朱棣封徐增寿为定国公。 而国公的爵位已经是非朱姓人能够得到的最高爵位。
而且朱棣并没有和徐辉祖算账的意思,他的魏国公的爵位也被重新造册登记,就连太祖钦赐的丹书铁卷也没有动。
加上已经被朱棣明立为皇后的徐氏,一门两国公,在加上一位皇后,徐家一下子仿佛又回到了徐达健在时的风光,就连一些亲王的风头也盖不过他们。
朱棣在进驻应天之后,并没有扩大打击面,对朱允炆的一些死党和天命教的弟子之外的人采取的是既往不咎的态度,这也让朱棣更快的稳定了应天,乃至全天下的局势。
而朱棣在走进徐达的故居中山王府的时候,早就得到信儿的徐增寿和徐家的其他人也都在门口迎接,只有徐辉祖和徐钦父子不在。
朱棣摒退了随护,只带着徐增寿一人,朱棣问:“四弟,辉祖呢?”
徐增寿回话说:“皇上,大哥他和钦儿在先父的祠堂呢。 ”
朱棣点了点头,说:“过去看看吧!”
徐增寿领着朱棣来到了供奉徐达灵位的祠堂之内,这是徐家最宝贝的地方,就是寻常的徐家弟子也只能是在几个特定的日子里来此拜祭,平常的时候连靠近都是不许的。
徐辉祖在朱棣进城之后就带着儿子在此处,一步都没有迈出。
就是当朱棣进到祠堂之后,两人也是照样跪拜在徐达的灵位之下,而没有向朱棣行礼。
徐达是朱棣的岳父,来到这里,朱棣自然也是少不了少上香的。
而朱棣也明白徐辉祖是个脾气,他也不奢望能够改变他,只是希望徐辉祖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要给自己找麻烦。
因为朱允炆并没有被找到,这个徐辉祖心目中的大明正统很有可能在某地重新露面,朱棣不希徐辉祖在将来会响应。
在上香之后,朱棣也留在祠堂之内和徐辉祖交谈了一些时间,徐辉祖并没有一言不发,但是却从他嘴里听不到对朱棣皇位的认可,他对朱棣的称呼还限于王爷甚至姐夫。
整个会面称不上成功,不过却也让朱棣有了一个底,那就是徐辉祖不会为朱允炆殉道。
朱棣也害怕这一点,现在正是他收揽人心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曾经和他作对过的徐辉祖有了意外,就算和他朱棣没有关系,但是听在别人耳中也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这样的话是势必会造成**烦的。
不过徐辉祖也是明言给朱棣说了,不会在朱棣的朝廷里担任任何的实职,表明了是一种不合作的姿态。
但是,朱棣也没有办法,至少没有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朱棣走的时候,带走了徐增寿,毕竟现在还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的,这个时候徐增寿是能够很好的起到辅助作用的。
整个江南,几乎是在朱棣发下诏书的当时就宣布了效忠,加上留在武昌的那套班底重回应天,朱棣的权利架构也是迅速的构建了起来。
朱棣也明白现在天下各省的首脑,没有几个是自己人,不过朱棣也明白这种事情急不得,现在需要的是稳定,至于这些问题,将来还有的是时间来解决。
北方的蒙古人在得到朱允炆政权败亡的消息之后也是停止了没有意义的扰边,重新撤回乐道草原深处,建国三十多年的大明朝也终于渡过了最难熬的内忧外患的时候,至少大明的老百姓没有被这场战争牵连太长的时间,也是更大的保留了大明的元气。
朱棣在孝陵拜祭过朱元璋和马皇后之后,也在钦天监选定的日子里,在太庙祭天,向上天祷告祈福,在一干大臣和宗室们的见证下,完成了正式的登基仪式,并且废除了建文的年号,正式改年号为永乐。
历经仅一年的这场战役,也没有了“靖难”的名号,而且由于朱允炆政权存在的范围的局限和败亡的迅速,让百姓很快就将这个只做了半多年皇帝的人给忘掉了。
就在将来的史书上,也只是轻描淡写的留下了那么几句话,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上掀起多大的浪花。
(徐增寿封为定国公是确有其事,不过是朱棣追封的,本人在朱棣还没有正式攻陷应天之前就被朱允炆杀掉了。 徐辉祖也的确是朱允炆的死党,并且曾经在某些战斗中击败国朱棣的部队,但是朱允炆对他也是一直不放心,很快就调回了应天,他在朱棣正式登基之后,也的确没有为朱棣出过力,早早的过世了。 )
(这两个人物的出现,也仅仅是因为这两章的需要,以后也不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