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2338章 错失的工业革命(第三更,求订阅) 第2338章 错失的工业革命(第三更,求订阅)
- 屁用没有!
一架米格25的叛逃,不会给SEA航空工业带来任何启示,毕竟,“和平悍卫者”才是世界上第一架双三战斗机。
相比于米格25那种直接上钢板,然后来个力大出奇迹,而对于秉承“为每一克重量奋斗”的航空工程师们来说,又怎么会接受不锈钢那高达7.9t/立方米的鬼畜密度呢?
所以“和平悍卫者”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另一条路——不锈钢蜂窝蒙皮由不锈钢蒙皮和铝合金蜂窝夹层组成,蒙皮的两面是厚度仅有0.4毫米的不锈钢薄板,中间则是蜂窝结构。
这似乎是一种完美的折中设计:蜂窝结构成功地极大降低了不锈钢那恐怖的密度带来的影响,将材料的整体密度下降到钛合金和铝合金的水平,同时外层的不锈钢蒙皮又保留了不锈钢原有的出色强度和耐高温性能。
唯一的问题,就是它太贵了!
超薄的不锈钢蒙皮和复杂的蜂窝结构让这种材料的加工难度暴增。美国的女武神XB70就是采用这一工艺,结果就是,蜂窝不锈钢蒙皮的生产加工费用飙到了每平方英尺1200美元,也就是每平方米1.3万美元。
面对如此高昂的价格,SEA肯定也负担不了,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改进工艺。而其中最昂贵的,并不是超薄不锈钢板的生产,而是铝蜂窝生产,因为铝蜂窝结构由无数特别细小的小铝片组成。
这个工艺肯定是可以改进的,毕竟,几十年后,铝蜂窝是烂大街的技术,世上无难事,只要利益够,仅仅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南洋铝业就研制出了铝蜂窝的生产新工艺,直接把蜂窝不锈钢蒙皮的生产加工费用从每平方米1万美元,降到了1000美元。
如此,才有了威名赫赫的“和平悍卫者”截击机。
也正因如此,SEA航空工程师们压根就瞧不上,直接上不锈钢钢板的最大过载公仅只+4.5G的米格25,毕竟,相比之下,纯粹的高速高空截击机,其设计哲学完全“放弃”了高机动空战能力的“和平悍卫者”也能达到+6.5G-+7.5G。
而相比于没有任何机动性的米格25战斗机本身,对SEA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是通过其雷达和电子装备来一窥苏联的电子技术水平。
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和苏联的火星探测器的分析报告得出之后,被第一时间送到李毅安的面前一样,米格25战斗机的分析报告,自然也在第一时间,被送到了李毅安的面前。
“……这是一架极端的飞机。它为了极致的速度和高度,牺牲了几乎所有其他性能,尤其是机动性。如果被更灵活的战斗机咬尾,它几乎无法通过常规的盘旋机动摆脱。它唯一的防御手段是利用其加速能力进行高速俯冲,尝试甩开追击者。根据试飞表明,它在低空非常笨重,极易被击落。”
在办公室里,翻看着军方的报告,李毅安不用去想,都知道最后他们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工业垃圾!
这倒不仅仅只是因为有“和平悍卫者”的珠玉在前,而是另一个世界美国对其的评价。
不过,在李毅安看来,真正有价值的,还是对苏联电子技术水平的分析报告,相比于采取最尖端技术的火星探测器,这架战斗机上的电子设备,才代表苏联最真实的电子技术水平。
“米格25使用的倒卡雷达重量居然只有700公斤?”
倒置卡塞格伦雷达……但凡是了解苏联飞机的都听说过“倒卡神器”,也就是SU27,它的那台一吨多重的倒卡神器,绝对是史诗级的重量级“神器”。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F4战斗机的AN/APQ120火控雷达重量只有290公斤,这是因为大量采用了晶体管电路和固体电路。
而历史上,米格25的倒卡神器更牛——重量足足有1200公斤!
所以,在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除了因为大量采用晶体管、集成电路,成功减重500公斤之外,性能上也有明显的提高,李毅安的眉头不由轻扬,然后仔细翻看着它的数据。
“机载计算机运算速度50万次每秒……啧啧!很不一般啊!”
李毅安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他曾看过一篇文章——倒卡神器27的机载计算机运算速度25万次每秒,计算速度还不如F15的一个零头——F15E的计算机4500万次每秒,甚至就连同歼轰7A的计算机都有4000万次每秒。
而米格25的机载计算机运算速度却达到了“惊人”的50万次每秒。虽然还是比不上F2的零头。但是这样的技术进步却是肉眼可见的。
其实,这很正常,从提前几年发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李毅安一手推动了这个世的电子技术大发展。
而集成电路优异的性能,让苏联也无法坐视,最终他们提前十几年的时间放弃了电子管小型化,开始搞起了集成电路,虽然他们又走了歪路。
可至少比起历史上,已经很进步了。
这就是SEA使用先进技术必然带来了全球科技迭代的加速,也就是所谓的边界效应。
这种迭代加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苏联人并不是傻子,他们不会无视集成电路先进的性能,然后在电子管上一条黑路走到头。
也正因如此,在米格25战斗机上出现了轻量的“倒卡”——仅仅700公斤,甚至就连同机载计算机都先进了不少。
看着具体的数据,可以看得出来,米格25的雷达,甚至比SU27的N001倒卡雷达的还要先进不少。
想到这,李毅安的心里不禁浮现出一个念头。
“那么,未来SU27会用什么雷达呢?”
如果没有了那个一吨重的“倒卡神器”,27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呢?
现在,李毅安真的有点好奇了。
在他看着报告思索的时候,李奕辕却走进了办公室,见父亲在看报告,他就直接坐在书桌面前。
等到把报告看完之后,李毅安抬头看着儿子,因为在休假的关系,他并没有穿军装,笑道:
“今天怎么有时间来我这了?”
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这小子还在空军服役,虽然已经晋升为中校,但仍然在一线部队。
平常休假的时候,他更偏重于陪家人——家庭多了,也挺辛苦的。
“这不是大哥约几家人一起过来用晚餐,想着有阵子没和爸爸您聊过了,就过来了……”
想着先前瞅见的照片,李奕辕说道:
“是狐蝠吗?怎么对它有兴趣了?”
因为获得米格25是绝秘,所以李奕轩并不了解,只以为父亲在研究这个,他说道:
“虽然欧美把狐蝠吹的很厉害,但从各方面的情报来看,它的机动性很差,俄国人真正的主力是米格23。”
听着儿子的分析,李毅安笑道:
“我关心的不是狐蝠,而是……这个。”
将一张照片递给儿子,李毅安解释道:
“是俄国人的电子水平,情报部门获得了一些信息,让我们可以更准确的掌握俄国人的电子水平。”
看着照片上的微处理器,李奕辕直接以军人的角度问道:
“那么,会对我们造成威胁吗?”
摇了摇头,李毅安正色道:
“没有任何威胁,反而证明了我之前的判断。”
“父亲您的判断是?”
“俄国人已经错失了这次工业革命。”
在做出这个判断之后,李毅安的语气中带着一些无奈,只有天知道,曾几何时,他还是对俄国有一定的希望的,毕竟,在得知俄国提前十几年放弃电子管小型化后,他一度是这么认为的。
可是谁想到,俄国人的路径依赖那么严重。
“工业革命……”
看了看照片上的处理器,李奕辕想起小时候,父亲曾拿着处理器对大哥和他提到这是一场工业革命。
“俄国人错过了吗?”
面对儿子的疑惑,李毅安抿了下嘴唇,说道:
“从俄国人选择抄袭我们的处理器时,他们就已经错失了这场工业革命,”
在提到“抄袭”时,李毅安甚至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毕竟,他曾经一度以为,他们会走向自主研发的道路,然后,他们会把电子信息技术带到另一个方向,而最后,当他们互相融合的时候,或许会进一步推高人类的电子技术水平。
可谁曾想,他们居然又搞了路径依赖——还是要抄袭!
这简直就是浪费!
“抄袭?”
放下照片,李奕辕用冷笑道的语气说道:
“他们能抄成功吗?毕竟,能复制一块芯片,跟能量产一块芯片,完全是两个难度级别的事。”
虽然是军人,但李奕辕也是理科生,他非常清楚其中的一些细节。
“没错,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苏联人恰恰忽略了这件事,而这又是其中的关键。”
小小的芯片能比两弹一星还难吗?中国连两弹一星都能自己造,制造几块尖端芯片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但芯片竞争的本质从来都不在于“谁能造的出来”,而是“谁能造的又快又多又好”。
在点头表示赞同时,他看着儿子的目光中也带着笑意,因为,儿子的判断是正确的。
也是所有人所忽视的,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要说到芯片的制造流程了,简单来讲,可以把芯片的制造看作是“平地起高楼”的过程——以极简过程来说。
先用沙子提取出极高纯度的硅——纯度>99.99999%,并将它做成一个大圆柱,然后再切割晶圆,相当于打地基。
在晶圆上涂满光刻胶,用特定的光透过预先设计好的电路图掩膜照射晶圆,相当于在地基上画上大楼的设计图。
用特定的化学药剂溶解掉曝光过的光刻胶,留下跟“设计图”一模一样的图形。相当于装修时凿掉不需要的墙体。
把硼或磷注入硅晶圆中,在晶圆上做出“隔断”。填充铜或其他金属,用来实现“隔断”间的互联。
然后再涂上一层光刻胶,重复以上流程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而这每一个步骤都涉及到大量的科学和工程学上问题,其中一步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良品率下降。
这也正是它的原子弹和卫星不一样的地方,那玩意你不需要考虑批量生产,只需生产几个就行了,甚至不需要考虑成本,不需要考虑标准化,可以大国工匠手搓。
但是放到芯片上却不行,芯片的良品率也要达到90%以上才能盈利。如果良品率太低,就是在白白烧钱。
“……在半导体行业的真理就是——能做出一块芯片是科学问题,但能做出大量芯片是工程学问题。
做一块芯片也好,做一百片也好,一万片也好,都需要经过同样的流程,因此芯片的制造其实完全遵从边际效应——做的越多成本就越低,成本越低就越能早盈利,越早盈利也就越能尽早开始下一轮研发。
而俄国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它能做,但做不多。有现成的芯片可以复制,却没办法进一步升级,偷来的设备虽然能用,但坏了却没办法及时维修。
再加上从一开始就拒绝了市场的参与,使得芯片研发和制造的巨大成本都只能由政府承担,而无法市场化,即使理论上能做出来更精密更高级的芯片,也没有实力将它付诸现实。
所以,各种原因迭加在一起,等待他的也就是……失败了!”
直接了当的做出这个预言之后,李毅安的心里还是非常无奈的,毕竟,曾几何时,他曾对苏联在处理器研制上开辟另一条道路是充满期待的。
或许,通过在另一条道路上的尝试,未来人类距离人工智能会走的更快,走的更远。
当然了,也更有利于十几年后的收割。
但是现在呢?
只能说造化弄人吧。
其实,他们实际上已经开辟了另一条道路,毕竟,其中还有接近40%的处理器是他们自主研制的,那些处理器或多或少的总会给SEA处理器研究人员带来相应的启迪,就像是奔腾处理器的出现一样。
本身就是得益于苏联方面的研究。只不过,他们走的还不够远啊!准确的来说,走的还不够偏,如果他们能够在集成电路上用上他们搞电子管小型化的“另一条道路”,谁知道结出什么样的果?
看来,还是动力不足啊!
在与儿子简单的聊了一下俄国错误工业革命的现实之后,李毅安想了一下,又问道:
“对了,奕辕,你在空军飞过“和平悍卫者”吗?”
“当然飞过,我在硫球时,服役的联队本身就是截击部队,任务就是拦截苏联轰炸机。”
听着儿子的回答,李毅安点头道:
“那么,你觉得它有进一步升级改进的空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