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第19章 征安南大获全胜,朱老四又想搞事
-  第19章 征安南大获全胜,朱老四又想搞事
-     永乐三年二月下旬。
 
 安南战场最新战报传来。
 
 年初明军攻破升龙城,缴获颇丰,战利品已经在送京城的路上。
 
 沐晟率军追击胡朝残军,至闷海口,军中爆发疾病。
 
 沐晟只能将大军转移到咸子关,结硬寨备战。
 
 战报最后请求朱棣派遣医师,和药物支援。
 
 军中爆发疫病,可不是什么小事,一个处理不好,大军损失惨重是肯定的。
 
 朱棣不敢耽搁,第一时间就从太医院抽调太医,派遣至安南。
 
 并传旨广.西地方官员准备好药材。
 
 三月,胡氏父子集结数万大军,号称二十万。
 
 与明军于咸子关爆发决战。
 
 虽说因为疫病,明军无法发挥全部战力,但明军的装备比胡朝军队好得多。
 
 再加上结寨而守,胡朝大军根本无法攻破明军营寨。
 
 随后,沐晟利用火炮打乱胡朝大军阵型。
 
 然后自己亲率骑兵,步军杀出。
 
 将胡朝大军赶入河中。
 
 一战下来,胡氏父子好不容易集结起的大军就此覆灭。
 
 父子两人在心腹的拼死保护下,逃离战场。
 
 沐晟并没有贸然追击,毕竟现在军中疫病还没有解决。
 
 他赶紧组织人手,打扫战场,抓捕俘虏。
 
 同时派人将战况告诉朱能。
 
 五月。
 
 胡氏父子在奇罗海口被明军俘虏,至此,胡朝灭亡。
 
 而安南也在这之后被纳入了大明的版图之中。
 
 后改为交趾,设交趾布政使司。
 
 ……
 
 京城。
 
 安南之战大获全胜的消息传回来,使朱棣兴奋不已。
 
 初步统计,除去明军作战的消耗之外,此战还赚了不少。
 
 这下,他又有钱折腾了。
 
 这次,他打算以金陵紫禁城为蓝本,在北平修建皇宫。
 
 顺便一提,朱棣登基之后就将北平府改为了顺天府,改北平为北/.京。
 
 当时礼部尚书李志刚上奏,北平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应当效仿太祖高皇帝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于是,北平,也就是现在的顺天,成了‘行在’。
 
 朱棣有些庆幸自己当时同意了李志刚的提议。
 
 不然要在北平修建皇宫,怕是阻力不小。
 
 毕竟,这关乎着他心中的一个大计划。
 
 朱棣在朝会上将在北平修建皇宫的想法说了出来。
 
 自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给出的理由除了劳民伤财也没什么了。
 
 朱棣很像老朱,他要做的事,可不会因为臣子的反对就放弃。
 
 再说了,太子朱高炽和大部分官员都是同意的。
 
 这件事就这样确定了下来,交给了工部。
 
 接着,又过问了运河疏通的进度。
 
 运河弃用已经很多年了,河道堵塞严重。
 
 疏通工作根本不是一年半载就能搞好的。
 
 朱棣也知道,这个时候过问,就是表达自己的重视。
 
 毕竟,北方粮食产量比不了南方,需要从南方运粮。
 
 但是走陆路,损耗太多了。
 
 一般就是运一车粮,就得备两车,其中一车是给运输人员路上吃的。
 
 甚至有时候,给运输人员准备的口粮,比要运输的粮食还多。
 
 朱棣清楚这笔账,所以才想疏通运河。
 
 毕竟利用运河运输粮食的成本,比走陆路,少的多。
 
 而且运河疏通之后,也能给运河两岸的百姓带来许多好处。
 
 更重要的是,能使南北方的交流加强,还能使北方的经济发展加快。
 
 朝会得最后,朱棣命礼部,在全国范围内,搜集书籍,什么类型的都要。
 
 因为,他还要干一件大事。
 
 朝会结束后,朱棣在御书房召见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解缙。
 
 “臣解缙,参见吾皇万岁!”
 
 “平身!”
 
 “谢陛下!”
 
 解缙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因为一篇《太平十策》,进入了老朱的眼中。
 
 只是后来老朱要杀李善长,解缙竟然帮自己的好友上书,为李善长申辩。
 
 这一举动,让老朱非常生气,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把解缙赶回了家,并留下一句话“十年之后再用”。
 
 可解缙等不了十年时间。
 
 于是在朱允炆登基之后,他找到以前的好友,请他们帮自己向朱允炆美言。
 
 终于,解缙又当官了,可却是去一个偏僻的地方当官。
 
 这和他想的不一样。
 
 他的反应很快,马上发动自己的关系网。
 
 最后如愿留在了京城,在翰林院任职,就是官职不大。
 
 不过解缙坚信,想要往上爬,想要荣华富贵,只有留在京城才有机会。
 
 所以,在朱棣率军打到京城的时候,解缙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跑到城外投降。
 
 而解缙也因为此次及时投诚,获得了朱棣的重视。
 
 当然,这其中也有朱棣诛了方孝孺十族的原因在内。
 
 毕竟,当初在进入京城之前,姚广孝就叮嘱过朱棣,不能杀方孝孺,要是杀了,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
 
 可朱棣并没有听姚广孝的话,他杀了方孝孺。
 
 但姚广孝说的问题又不能不管。
 
 于是解缙就这样成了朱棣给天下读书人树立的榜样。
 
 不过,解缙并不是方孝孺,他并不能完全解决朱棣遇到的事,也改变不了朱棣在读书人心中的形象。
 
 他的存在,更像是朱棣笼络读书人的手段。
 
 当然,解缙本身的才华也是不能忽略的。
 
 朱棣打量着眼前的解缙,像拉家常一样和解缙聊了起来。
 
 后者也敏锐的察觉到,朱棣这是要有任务交给自己。
 
 自打《太祖实录》完成后,他就一直待在翰林院,没啥事做。
 
 有时候他甚至怀疑,朱棣是不是忘记这么一号人了。
 
 好在,自己的等待并没有白费。
 
 “看得出来,这两年的沉淀,让你更加稳重了。”
 
 聊了一会儿,朱棣评价道。
 
 “幸得陛下栽培!”
 
 解缙道。
 
 闻言,朱棣笑了笑,随即又道:
 
 “此次,朕有一件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请陛下示下!”解缙按捺下心中的激动,道。
 
 “朕要修书。”
 
 “一部古今往来最齐备,最完美,最优秀的书。”
 
 “哪怕再过一千年,也依旧无比辉煌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