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第31章 市舶司重开通过,冤大头朝贡制度
-  第31章 市舶司重开通过,冤大头朝贡制度
-     群臣争吵不断,龙椅上的朱棣又迟迟不说话。
 
 这个时候,太子朱高炽站了出来。
 
 “父皇,儿臣有本奏!”
 
 “准!”朱棣看了一眼大儿子,缓缓开口。
 
 “父皇,当初太祖高皇帝禁海,是出于当时的国情。”
 
 “毕竟,当时大明最大的敌人在草原上。”
 
 “沿海地区只是方国珍、张士诚的残部作乱。”
 
 “还有就是倭寇的袭扰。”
 
 “但那个时候,朝廷显然是不能分心的。”
 
 “出海作战,并不划算。”
 
 “为保护沿海百姓,太祖高皇帝才施行的海禁政策。”
 
 “今时不同往日,我大明水师无敌,可保沿海无虞。”
 
 “而且郑和出海也证实了海贸之利丰厚,若是就这么看着,而无行动,却是我大明的损失。”
 
 “是以,重开市舶司,充实国库,刻不容缓。”
 
 说完,朱高炽深深拜下。
 
 昨天夏原吉找过他之后,他就去长平侯府请教杨轩。
 
 原本他也是反对重开市舶司的,但杨轩说服了他。
 
 重开市舶司,充实国库,于大明来说,利大于弊。
 
 朱高炽表明态度之后,反对的官员们一时间也是愣住了。
 
 有些人甚至满是错愕。
 
 如果他们没记错的话,当初陛下让郑和出海的时候,太子殿下您可是投了反对票的啊!
 
 怎么现在却是改变态度了?
 
 臣等正欲死战,殿下何故先降?
 
 这应该最能形容他们现在的想法了。
 
 “太子所言不无道理。”
 
 这时,朱棣终于开口了。
 
 “诸卿以为呢?”他又将目光转向了下方的百官。
 
 众人这时也看出来了,朱棣就是要重开市舶司。
 
 况且太子都表明态度了,他们再反对,又有什么用呢?
 
 “请陛下重开市舶司,充实国库。”众人齐声道。
 
 其中就属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声音最大。
 
 “好,那边依诸位爱卿所言,重开市舶司。”
 
 朱棣说道。
 
 接着便是关于关税的确定。
 
 夏原吉提议十税六。
 
 当即就有人骂夏原吉是钻到钱眼里了。
 
 夏原吉有苦难言啊!
 
 这都是提前商量好的策略,不这么说,四成的关税怎么落实下去。
 
 所以这个锅他只能背着。
 
 经过一番亲切友好的商议,最终朱棣下令,定关税为四成。
 
 百官齐呼陛下圣明。
 
 说完这些事,接着就是商议在港口建货物集散中心。
 
 这事儿很顺利,多数官员都是支持的。
 
 正好此次跟随郑和前来大明的各国使臣,也带了不少货物,准备在大明售卖。
 
 朝廷可以帮忙拍卖,收取一笔手续费,用来充实国库。
 
 手续费这也是杨轩支的招。
 
 根据货物价值,最低一百抽一。
 
 几道圣旨下达,朝会也顺势结束,各部门都开始了忙碌。
 
 回到御书房,朱棣叫来了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命其查查今天朝会上反对重开市舶司的那些人是否与海商有勾结。
 
 交代完事情,朱棣便靠着龙椅,轻轻揉着眉心,叹了口气。
 
 …
 
 十一月初。
 
 朱棣召见各国使臣,并举行宴会接待。
 
 宴会规格极大。
 
 教坊司上演了不少好节目。
 
 杨轩对此并没有多少关注,他就找了个角落,安静的吃席。
 
 此次宴会后面,大明与各国确定了朝贡关系。
 
 基本上是三年一朝。
 
 不过各国对大明的繁荣很是羡慕,希望一年一朝。
 
 此事,朱棣全权交给了太子和礼部去与各国使臣商议,自己只看最后的结果。
 
 几天后,御书房。
 
 杨轩和朱棣喝着茶,闲聊着。
 
 这时,王忠进来禀报,说是礼部尚书求见。
 
 “宣!”朱棣放下茶杯,淡淡道。
 
 “臣郑赐参见陛下!”礼部尚书郑赐拜道。
 
 随后看见杨轩也在,便问好。
 
 “见过长平侯!”
 
 “平身。”朱棣道。
 
 “何事?”朱棣问。
 
 “禀陛下,关于各国派遣使臣来我大明朝贡,现已确定好了章程。”
 
 郑赐从袖中取出一份折子。
 
 见此,杨轩接过折子,转呈给朱棣。
 
 后者看完以后,又递给了杨轩。
 
 见此一幕,郑赐心里一阵羡慕。
 
 满朝文武,有谁能有长平侯这么受圣宠。
 
 “陛下,这上面关于朝贡的回礼,臣觉得不合理。”
 
 杨轩看完折子,直言道。
 
 现在有外人在,所以在称呼上,杨轩还是很照顾朱棣的面子的。
 
 “哦?朕觉得没有问题啊!”朱棣疑惑。
 
 郑赐也看向了杨轩。
 
 “就这上面,朝贡的回礼,竟然是三倍。”
 
 “这怎么行?”
 
 “我大明不成了冤大头了吗?”
 
 杨轩道。
 
 “侯爷,关于朝贡回礼制度,是太祖高皇帝所定。”
 
 郑赐解释道。
 
 “何况我大明乃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多些回礼也是应该的。”
 
 “如此,也能体现大国的胸襟与气魄。”
 
 他随即又补充。
 
 “是啊,这很合理。”朱棣道。
 
 就是要面子呗……杨轩心道。
 
 然后看向朱棣,示意让郑赐先离开。
 
 朱棣微微点头,让郑赐先下去。
 
 “臣告退。”郑赐离开了。
 
 “你想说什么?”朱棣看着杨轩。
 
 “太祖所定的朝贡制度本就不合理。”
 
 杨轩道。
 
 “那你当初怎么不跟父皇说?”朱棣道。
 
 “洪武朝后期不是施行海禁政策嘛,连藩属国的朝贡都停了,说这些干嘛。”
 
 “不过现在要恢复朝贡,那这制度就得改一改了。”
 
 “起码,咱们大明不能再当冤大头了。”杨轩说道。
 
 “什么叫冤大头,难听死了。”朱棣不满道。
 
 “本来就是。”
 
 “朝贡就是一门亏本的买卖。”
 
 “为了面子,耗费甚大。”
 
 “收益却少的可怜。”
 
 “洪武朝的时候,朝贡对朝廷财政的影响不大。”
 
 “可如今,在大明的各国使臣,以及国王,所代表的国家就有数十个。”
 
 “以后郑和出海,还会有更多的外国使臣前来大明。”
 
 “在执行这个朝贡政策,对大明的财政来说,就是一个负担。”
 
 杨轩认真道。
 
 “我大明身为天朝上国,还差这点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