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第74章 小老三打算建国
-  第74章 小老三打算建国
-     “你个傻女人,让你继续享福,你跟着我做什么?”小老二道。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王爷去哪儿我就去哪儿。”韦氏道。
 
 “我已经不是什么王爷了。”小老二道。
 
 “我不管,你是我男人,我就得跟着你。”韦氏才不管呢,直接抱住小老二的胳膊,道。
 
 小老二心里感动,自己何德何能,有这样的妻子?
 
 还不待小老二再说什么,韦氏就又说道:“你要是不答应,我就自己去找师叔。”
 
 “好好好,我答应你还不行吗!”小老二无奈道。
 
 听到这话,韦氏开心的笑了。
 
 凑上前在小老二的脸上吧唧一口。
 
 “你……”小老二擦了擦脸,看着妻子,又感动又无奈。
 
 一大把年纪的人了,还能这么幼稚。
 
 韦氏才不管小老二心里想什么呢,对她来说,小老二就是自己的天,是自己的世界。
 
 她掰着手指,想象着自己和丈夫去到金陵后的生活。
 
 小老二安静的听着,看着妻子一脸认真的样子,抬起胳膊,将妻子搂入怀中。
 
 “对不起!”他轻声说道。
 
 “王爷,你说什么?”
 
 “没什么。”他笑笑,想起了刚和妻子成亲的时候。
 
 他有两个妃子,正妃就是怀里的韦氏,侧妃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女。
 
 他和侧妃没什么感情,因为那是政治联姻。
 
 不仅是他,他大哥朱高炽也娶了郭英的孙女,是他侧妃的姐姐。
 
 以联姻来换取武定侯的支持。
 
 ……
 
 “什么?你媳妇儿也要跟着走?”杨轩听着小老二跟自己说要带着他媳妇儿,也是愣了一下。
 
 “是啊!”小老二笑了笑,给师叔解释了一下原因。
 
 “特娘的,你小子的命真好。”杨轩笑骂了一句,不过也没有拒绝小老二的请求。
 
 带一个是带,带两个也是带,没什么区别。
 
 “行了,我会跟瞻基说的。”杨轩给小老二吃了一颗定心丸。
 
 “谢谢师叔。”小老二真诚感谢。
 
 “咱们之间就不用说这个了。”
 
 杨轩摆了摆手,又闲聊了几句,打发走了小老二。
 
 之后,就进宫和朱瞻基说了这事儿。
 
 对此,后者也没有拒绝,就当是给师叔一个面子。
 
 ……
 
 就在杨轩打算过两天离京的时候,朱瞻基又将杨轩叫到了御书房,并递给他一份折子,让他看。
 
 杨轩接过折子,看了起来。
 
 可以看到,他脸上的表情也跟着变化了起来。
 
 看完折子,杨轩再次看向朱瞻基:“你有什么想法?”
 
 “暂时还没想好,这不请师叔祖来帮忙参谋参谋。”朱瞻基道。
 
 “赵王的情况,你知道多少?”杨轩问道。
 
 闻言,朱瞻基便开始给师叔祖讲起小老三现在的情况。
 
 占据半个苏门答腊岛,治下人口数十万,其中汉人十数万。
 
 不过这些汉人,基本上都是从南洋各处招揽迁移过去的。
 
 小老三离开大明之时,带的人并不多。
 
 南洋的汉人,大多都是前朝遗民,看似发展不错,但和当地土著的矛盾不小。
 
 只能抱团取暖。
 
 当然,也只是抱成了一个个小团,整体上还是一团散沙。
 
 与当地土著的相处,还是处于下风的。
 
 不过在小老三到达南洋之后,凭借大明藩王的这个身份,招揽了不少人。
 
 毕竟大家都是汉人,又远离中原。
 
 最重要的是,小老三背靠着大明。
 
 有这个背景和实力将一盘散沙的南洋汉人团结起来。
 
 当初离开之时,杨轩就告诉过小老三,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小老三听取了师叔的建议,到达南洋之后,便严格遵循。
 
 不管是一开始与施家联姻,还是其他,都是为了能在南洋站稳发展势力。
 
 现在,小老三占据的土地,相比南洋的小国来说,不算小。
 
 建国的话,也不是不行。
 
 如此一来,再招揽南洋的汉人,就要容易更多。
 
 所以,朱瞻基给杨轩看的这份折子,其实就是小老三打算建国的折子。
 
 在听完朱瞻基的讲述后,杨轩捋着胡须沉思了好一会儿。
 
 然后抬起了头,看着朱瞻基道:“其实这是迟早的事,苏门答腊岛那块地方对大明来说就是块飞地,难以纳入朝廷的管理体系之中,但是其战略位置又太过重要。”
 
 “与其掌握在当地人手中,还不如掌握在赵王这一脉手中。”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姓朱。”
 
 “和大明打断骨头连着筋。”
 
 “师叔祖,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朱瞻基点点头,顿了顿,又道:“那就,同意三叔建国?”
 
 “晚不如早,当治下的土地,人口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建国是肯定的。”
 
 “赵王现在的发展速度并不快,主要还是治下的汉人太少。”
 
 “一旦准许其建国,那么南洋的汉人势必会蜂拥而至。”
 
 “一个初生的国家,又背靠大明,还是很有前途的。”
 
 “越早加入,之后能得到的好处就越多。”
 
 “南洋那么多汉人,能传承至今,这点眼光还是有的。”
 
 杨轩给朱瞻基分析着。
 
 朱瞻基认真听完,下意识微微颔首。
 
 自大明开海之后,南洋汉人的处境,也被船队带了回来。
 
 而且以朱瞻基的身份,想知道这些并不难。
 
 不过,这说起来容易,执行的话,并没有那么容易。
 
 “师叔祖,这么多大的事,肯定是要和大臣讨论的。”
 
 “我担心……”
 
 朱瞻基的话没说完,但杨轩也明白他的意思。
 
 小老三现在虽在南洋,但本质上还是大明的藩王。
 
 而准许其建国,那么就具有了独立性。
 
 大明不能干涉其内政。
 
 此举从未有过先例,以朝中大臣们的保守,恐不会同意。
 
 当初让小老三出海,就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他们不懂,难道你也不懂吗?”
 
 “此举乃大明千秋之计,是肯定要做的。”
 
 “不过这么大的事,还是让赵王亲自回一趟大明来吧。”
 
 “准许其建国之前,要确立好与大明的朝贡关系。”
 
 “此外,扶持赵王的同时,也要确保大明的利益。”
 
 “就那一条满剌加海峡,每年都能带来不菲的收益。”
 
 “大明也可以从中分一杯羹嘛!”
 
 说到此处,杨轩露出了一抹笑容。
 
 见此,朱瞻基也跟着笑了起来。
 
 小老三要蚕食南洋,肯定离不开大明的支持。
 
 战船,军械等物,只要钱到位,也不是不能出售。
 
 “好,我会派人过去,请三叔回一趟大明的。”朱瞻基道。
 
 若是回来,起码能证明小老三对大明的忠心,这也有利于朱瞻基促成小老三建国一事。
 
 若是不回来,那么就算朱瞻基说破嘴皮子,朝中那些人也不会同意。
 
 “嗯,你自己看着办就好。”杨轩颔首,道。
 
 “师叔祖,你难道不打算一起等三叔回来吗?”朱瞻基从师叔祖的话中察觉到不对,便问道。
 
 “不了,这一来一回,少则数月,长则半年,我没有那么多时间。”
 
 “再说了,我离开的时候,可是答应了你姑奶奶,要尽早回去的。”
 
 “还有就是,我已经离开朝堂了,就不留下来刺激百官了。”
 
 “祭祖的时候,你难道就没有发现他们看到我的表情吗?”
 
 杨轩摆了摆手,笑着拒绝了。
 
 “这……好吧!”朱瞻基听得出来,师叔祖去意已决。
 
 “嗯,过两日我就走。”杨轩微微颔首。
 
 “如果…此事你真的解决不了,可以跟我说。”他不放心的又补充了一句。
 
 “师叔祖,若真到了那时,我不会跟你客气的。”朱瞻基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