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历史盘点:给始皇帝剧透二世而亡-> 第457章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第457章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
 
 东汉末年。
 
 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在察举制之下挑选出来的满朝官员,近乎成了笑谈。
 
 选出来的秀才大字不识,连书都没有摸过几本,挑出来的武将竹筒筷子腿儿,胆子比鸡还要小。
 
 后来,曹操把控了朝政,深觉这样不行。
 
 不过曹老板虽标榜‘唯才是用’,但本人也并不完全排斥大姓士族的名士。
 
 他手底下的名臣良将,也大多数都是出自高门大族。
 
 这也进一步催生了接下来延续了一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
 
 ‘九品’,顾名思义。
 
 将官员按照三个方面划分为九个品级授官。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家世、道德和才能。
 
 ‘中正’,则是维系该制度的选拔官的称呼。
 
 朝廷选出大大小小的中正官儿,去往各州郡县来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拔。
 
 与察举制有什么分别呢?
 
 大抵是改了个名儿,又在选拔官员的条件里增添了‘家世’这一项。
 
 如果说察举制起初还为寒门士子们提供了一个明面上的上升渠道,只是在后来的演变中逐渐变为了豪强的工具。
 
 那么九品中正制就是一个打一开始就赤裸裸的完全服务于门阀世族的选官制度。
 
 自此数百年,底层士子们抬头再怎么样寻觅,看到的也只余下一片漆黑的深渊。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弹幕淡淡的讽刺。
 
 【真是越走越拐回去了,曹丕当初颁布这个制度的时候,真不知道过过脑子。】
 
 【难怪姜维被诸葛亮随便儿一拐就拐走了,就曹魏这个环境,狗都不待!】
 
 【察举制好歹还是到了东汉后期才开始慢慢烂掉的,起初也多少挑了点有用的人才!
 
 这九品中正制那是不到两晋就光速腐化,一点都不带挣扎的!】
 
 【人家挣扎啥呀,打从一开始就是讨好士族的玩意儿,演都不带演的!】
 
 【所以,魏晋南北朝,文科理科都得寄——狗都不穿!!】
 
 【默默加一。】
 
 天幕前。
 
 秦始皇时期。
 
 嬴政皱眉,淡淡批了一句。
 
 “蠢不可言的制度。”
 
 “将为国家选人才的权利交到愚蠢的废物手里,还指望挑选出来的都是些能堪大用的么?”
 
 大秦的官场上还是不少布衣出身的,闻言都默默点了点头。
 
 李斯讨好的小拍马屁,“若非臣幸运遇见了陛下,恐怕也是一生无出头之日啊。”
 
 嬴政瞥了他一眼,淡淡道。
 
 “是么,朕却以为丞相还是谦虚了——丞相这样能屈能伸又懂审时度势的人,哪怕没遇到朕,也必然会平步青云的。”
 
 李斯笑容一僵,刚欲开口辩解,却见嬴政面上露出一抹惋惜。
 
 “不过韩非确然是可惜了,尽管朕一再愿意给他机会,他也不肯委身于朕,你二人分明师出同门,也不知为何如此不同啊。”
 
 李斯面色扭曲了一下。
 
 半晌才挤出了一个笑容。
 
 “陛下……是韩非那小子没有福气,不值得您惦记这么久的。”
 
 嬴政不置可否,只面上的怀念和惋惜之情越发深重。
 
 自然没注意到自家丞相脸上的笑容已经快要维系不住了的扭曲表情。
 
 刘邦搓了搓鸡皮疙瘩,在底下小声和萧何嘀咕。
 
 “哎,我听说韩非跟李斯虽师出同门,关系却不咋滴,如今看来不像假的啊。”
 
 萧何这句话倒是挺赞同的,也掩唇小声的回应。
 
 “是啊,我听说当年陛下求才若渴,天天都去韩非子院儿里陪他,可惜那位心不在大秦,始终不肯允了陛下。”
 
 刘邦啧啧了几声,露出一个唏嘘的表情。
 
 “可怜,可怜啊可怜。”
 
 扶苏竖着耳朵偷听了几句刘邦和萧何的嘀咕,面上渐渐露出震惊又匪夷所思的表情。
 
 ……这个人,整日就跟自家幕僚说这些?!!
 
 父皇就喜欢这样儿的继承人?!!
 
 半辈子遵纪守礼没干过什么出格事儿的小公子实在被刘邦这街头巷尾长舌妇的做派震碎了三观。
 
 三国。
 
 曹操负手看了一会儿天幕,眉宇渐渐蹙了起来。
 
 “九品中正制么……”
 
 他虽然一直也不排斥门阀势族的人才,但是他也同样明白,一旦让门阀掌控了权力,会走向怎样的终局。
 
 曹家的孩子没有愚蠢的,曹操不认为自己的儿子们会意识不到这一点。
 
 “是局势所迫,不得不这么选么……”
 
 他闭了闭眼,终究是长叹了一声。
 
 他一生未想过称帝,天幕也只是只言片语的提过几句曹魏的历史走向。
 
 但他已然从那些碎片中拼凑出了一个不算是美好的真相。
 
 他走的路正确与否,他自己也说不清。
 
 但结局显然不尽如人意。
 
 ……
 
 天幕画面悠悠然转过。
 
 无论九品中正制是否是一个好的选官制度。
 
 当他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华夏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哪怕后来被科举制所取代,内核也被完全的更替迭代。
 
 但它在华夏延续了近四百年的官员品级框架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一直到清朝末年,朝廷中官员仍然按照九品划分。
 
 一品最高,九品居末。
 
 回到魏晋南北朝末年,隋朝初初建立之时。
 
 紧随着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官制。
 
 便是科举制。
 
 隋文帝上位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自此,选官不问门第。
 
 底层士子头上笼罩了数百年的阴云消散,抬头便可望到灿灿明光。
 
 只要大踏步的向前跑,只要怀抱一腔才学,便可暮登天子堂,一展宏图志。
 
 秦皇穷尽一生没有找到的答案,跨越了成百上千年,直到隋文帝再次将天下一统,再一次走上了这条必经之路。
 
 才终于交出了一个答卷。
 
 这条路,走的很艰难。
 
 艰难到华夏大地几乎再次支离破碎,几乎在乱世的磋磨中走向消亡。
 
 然而,文明的韧性永远给出的是不肯屈服的回应。
 
 我们不肯就此终结。
 
 阴云无论笼罩多久,都终究有驱散的一日。
 
 答案无论有多难找,都终会有前赴后继者用鲜血铺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