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不革命-> 第四六二章 天工七十二年

第四六二章 天工七十二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朱简烜给朱靖圭安排好了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

    在正式的皇太子册封典礼之前,朱靖圭就已经开始按照朱简烜的安排干活了。

    册封典礼需要的东西,在去年就已经准备好了。

    现在朱靖圭在熟悉整个典礼的流程之余,已经可以了解内阁和尚书台的其他常规事务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到了二月一日,正式的皇太子册封大典顺利完成。

    在大明主要宗室、皇子、勋贵、藩君、朝臣的见证下,朱简烜让皇长子朱靖坤站出来宣读圣旨。

    正式册封朱靖圭为大明的皇太子,成为大明皇室未来的继承人。

    朱靖圭先拜朱简烜,然后反过来站在朱简烜的御座下方,接受所有臣子的朝拜。

    册封大典结束之后,大明今年的大朝觐也终于结束了。

    海外的藩国君主们开始准备返航,大明朝廷上下即将恢复平时的状态。

    紧张了大半年的衙门和公司,现在可以稍微放松一些精神了。

    朱简烜就这样选定了一个毫不起眼的皇子当太子。

    其他落选的皇子里面,显然有很多人是不甘心的,但都不敢有什么额外的动作,也都没有条件做什么额外的动作。

    按照朱简烜的安排,皇子们实习完成之后,都去经营各种产业了,都没有直接进入中央朝廷做事。

    组织各种产业投资的皇子们,与中央朝廷和地方的某些官僚当然会有“合作”。

    但是在朱简烜这个大帝的威压下,这种合作基本都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难以形成荣辱与共的党羽。

    中央朝廷的局势,仍然是皇帝完全主导的,没有人敢挑战皇帝的权威。

    绝大部分中央朝廷的官员,对于某个优秀的还想要跟自己合作的皇子,通常都是不得罪也不过于接近的姿态。

    他们很多人考虑过下注,但却几乎没有人考虑下重注。

    绝大部分官僚都在等着皇帝选定太子,然后好转向去追随太子,这是最安全的选择。

    普通皇子们在朝廷和地方上,当然也有一些可靠程度不同的亲信,但都不足以协助他们干成比较大的事情。

    他们在太子的竞争上落选了,这些官员大多也都是劝说对应的皇子,事已至此也不要多想了。

    所以朱简烜这次立太子之后,虽然大量的皇子、宗室、勋贵、官僚们心中惊愕,但是朝廷上的各种事务却异常平稳。

    朱靖圭成为太子之后,就开始每日在内阁、尚书台来回跑,同时还要去皇家产业集团开会。

    然后在每天傍晚进宫,去陪朱简烜吃饭聊天,讨论白天的事情。

    朱靖圭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这个世界上仅次于大明皇帝的权力。

    因为他可以同时参与内阁建议,还能直接与皇帝讨论决策方法。

    如果是普通皇子,这样的安排当然特殊,但朱靖圭当了太子的话,这种安排就完全合情合理了。

    在朱靖圭基本适应了这种生活之后,朱简烜就继续给他“加担子”。

    也就是直接授予他更多的重要权力。

    朱简烜很快就决定,在皇家产业公司设立一个总裁职务,由皇太子朱靖圭担任。

    总裁目前的权力,就是皇家产业集团事务上的一票否决权。

    暂时不让朱靖圭直接决定皇家产业集团的所有事情,但让他通过否决权来控制所有不符合朱靖圭设想的计划。

    接下来几年,朱简烜开始一边引导皇太子做事,一边按部就班的给他放权。

    首先将内阁的常规政务批复权给朱靖圭,不过朱靖圭批示之后,仍然要拿给朱简烜看。

    朱简烜挑比较重要的事情,或者说自认为需要专门叮嘱的事情,专门拿出来跟朱靖圭现场讨论和教导。

    普通事务,或者朱简烜觉得没必要说什么的,就直接让通政司下发执行了。

    朱靖圭批的越来越多,朱简烜的提醒越来越少。

    到了天工六十二年,朱简烜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大部分常规政务都是朱靖圭在处理了。

    只有几个比较特殊的类型,仍然是朱简烜和相应机构人员直接处理。

    首先是财政预算和决算,早就被朱简烜授权给了议政院去审议,审议之后报朱简烜批后执行。

    然后是律法修订,由刑部负责编撰,由议政院审议修订,经朱简烜审批后执行。

    接下来是都察院和御史台以及所有监督审查事务,对应部门拟定方案,由朱简烜批准后执行。

    最后是常规都督府和禁军都督府的事务,仍然由枢密院和禁军参谋部审议规划,递交皇帝朱批后执行。

    除此之外的常规政务中,还有从三品及以上的公职的任免,仍然需要由朱简烜亲自审阅批准。

    也就是说,朱简烜将国家的常规行政权力,基本都交给了皇太子朱靖圭去行使。

    朱简烜作为皇帝继续掌握财政、立法、司法、监督、军务权力,以及最上层的人事权。

    朱靖圭实际上已经得到了近似于丞相的权力。

    因为朱简烜真的老了,八十岁之后当个顾问还行,直接亲自处理常规政务,精神上根本跟不上了。

    只能做一些关键决策了。

    大部分常规事务,都直接放给儿子去决定,让儿子逐步得到行政权力,也能逐步分担自己的压力。

    朱简烜八十五岁生日的大朝觐之后,朱简烜让朱靖圭陪着自己回后宫休息。

    朱简烜坐在自己的躺椅上,让朱靖圭坐在自己身边,然后有一搭没一搭的跟他聊天:

    “太子,你觉得,现在大明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朱靖圭日常就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但是看了看周围之后才开始说话:

    “儿臣觉得,大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区域差异。

    “生活在不同区域的百姓,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巨大的差异,关键是百姓拥有的和能够获得的收入和资产有巨大的差异。

    “这应该是任何国家都会存在的问题,也是大明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

    “但是因为大明现在真正的统一了全世界,直接和间接掌控的区域前所未有的巨大,这些问题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巨大了。

    “且不说白夷生活的欧洲与大明的差异,就算是不同区域的大明省份之间差异也越来越大了。”

    朱简烜听罢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尝试给他一个建议:

    “这些确实都是个问题,但是你反过来看的话,这些问题也都是潜在的功绩。

    “你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不同地区的差异,我觉得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不要说那些最先进的各种技术和设备,现在其实都只在很小的范围和很少的机构中运用。

    “就算是最为基础性的各种基础设施,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也是巨大的。

    “顺天府的百姓大多都用上智能手机随时看影视剧了,而非洲内陆的百姓可能还在天天跟泥土打交道。

    “大明本土的主要府城基本都有铁路和公路了,所有县城都普及柏油路了,电力、网络、自来水也都在迅速普及。

    “而非洲内陆的很多居民点,除了有一些基本的机械设备之外,生活方式跟一百年前可能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那你有没有考虑过,让非洲内陆的移民子弟,也都能用上智能手机上网呢?

    “让让全世界的所有县城甚至村庄全都连接柏油路?

    “把现在我们拥有的最好的技术、设施、商品,都普及到全世界的话。

    “不但是一项重大的政绩,也能让大明继续繁荣几十年。”

    大明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是朱简烜直接提升了大量的具体方向,然后利用大明朝廷的巨大能量,生拉硬拽着进行的。

    朱简烜创造的大量新产业,早期都是通过朝廷力量迅速落实,并在本地产生实际效益。

    但是并没有动用朝廷力量将他们普及到全球。

    朱简烜要集中力量,继续向上攀最关键的那些科技树,在自己生前把能搞出来的技术都搞出来。

    普及的问题可以交给自己的后代。

    现在大部分高新技术都在大明本土,甚至集中在中央朝廷机构乃至是科学院里面使用。

    澳洲还能稍微跟上本土的技术进度,其他地方都落后一大截。

    大明本土几个重要工业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和朱简烜前世的二十一世纪非常类似了。

    其他大洲人口较多的地方,差不多才进入二战时代的样子。

    非洲内陆很多偏远开拓区还处于农业时代,只是已经得到了外部的工业产业的支援而已。

    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发展极端不平衡。

    就像朱简烜说的那样,将大明本土的技术和设施普及到全球,就是大明未来几十年持续保持繁荣的天然方向。

    朱靖圭听着朱简烜的吩咐,心中也是瞬间恍悟了。

    这就是自己理所当然的保守做法,这可能是自己一辈子的理所当然的最高目标。

    只要做好这件事情,自己在后世的评价就不会差。

    朱靖圭赶紧拱手: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儿臣以后定当尽心竭力,将父皇创造的这些技术和设施,都推广到全世界的每个地方。

    “这些技术和设施推广到全球,消除不同地区的不平衡,同时也能提高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朱简烜轻轻吐了口气:

    “不错,我让大明统治了全球,但并没有将全球真正融为一体,而这就是你们这一代人的任务了。

    “然后关于未来,关于你们的未来,你觉得未来可能出现的最大的危机又会是什么?”

    朱靖圭稍微沉吟了几秒钟:

    “如果说未来最大的危机,儿臣觉得应该还是贵族和藩镇。

    “这也可以算是历代王朝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贵族和藩镇是王朝开国时的功臣和加盟者。

    “如果不是让海外的藩国直接效忠,大明统一天下的难度会直线上升。

    “大明朝廷现在的管理能力,也难以直接治理全世界。

    “但是在王朝一统天下之后,天下进入稳定阶段之后,他们就会反过来影响天下稳定了。

    “贵族由于身份问题,他们经营绝大部分民间产业,都比普通百姓更有优势,欺凌百姓几乎是理所当然的问题。

    “贵族家宅广阔,富有田土资产,相互联姻合作,而且子嗣越来越多。

    “藩镇的危害更是众所周知……”

    朱简烜听完之后想了想说:

    “你的分析,不能算错,贵族和藩镇确实是问题,其实你还想说宗室的问题吧?

    “他们确实占据了很多的社会资源,确实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但我觉得这可能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当然,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我也没有办法准确的判断,我只能跟你说说我的分析,作为你未来应对局势的参考。

    “我记得你们上学的时候,我就专门跟你们说过,改革不是髡树,不是看到哪个树枝不好,就直接砍下来。

    “改革是用一种新的制度和群体,取代旧有的制度和群体的过程。

    “如果想要废除贵族和藩镇,就要提前准备好代替他们的人员和机构。

    “以削藩为例,在削藩之前,就要设立对应的省份,就要准备好相应的官员。

    “同时要做好评估,削藩的难度和成本,与削藩之后的收益相比,是否是真的有利的。

    “在我看来,现在绝对不是全面削藩的时候,大明现在还不具备直接管辖全天下所有人的条件。

    “至于贵族的问题,那就更加的复杂了,也是我觉得真正的问题所在。

    “你如果想要消除贵族,就要考虑好贵族现在掌控的资源,他们现在的社会地位,将来会属于什么群体。

    “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朝廷和百姓均分这些资源,但这显然是最为理想化的设想。

    “社会群体地位的更替,在唐宋之交已经发生过一次了。

    “从汉代流传下来的世家大族被黄巢屠光了,首先是有了军阀混战的史上最混乱的五代十国时代。

    “天下再次稳定之后,出现了耕读传家的士大夫地主群体,他们取代了世家的社会地位。

    “没有私人武装的士大夫,比传统世家更好管理了,但也更容易投降叛变。

    “现在大明的贵族如果被直接消除了,会取代他们地位的群体极大概率是民间的商人。

    “只有财富而没有身份的商人,确实应该比贵族更容易管理。

    “实际上现在贵族已经在向商人转变了,很多贵族并不依赖俸禄生存,而是依靠土地租赁和商业利润维持生活。

    “但是,纯粹的商人的道德水平,相对于贵族而言会更低。

    “他们为了利润可以做任何事情。

    “贵族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家庭是公开的,是摆在整个社会表层的东西。

    “朝廷可以要求贵族在道德上以身作则,可以强制要求贵族子弟接受教育,对他们做出全方位的限制。

    “但是面对完全平民身份的商人,朝廷的各种限制都不会非常的方便。

    “而且商人的身份是随时变化的……”

    朱简烜说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呼吸有点赶不上,就有些无力的摆了摆手:

    “我现在是真的老了,说了这些话就撑不住了,今天就到这里吧,你自己回去想想,我休息一会儿……”

    朱靖圭赶紧躬身拱手:

    “儿臣先告退了,父皇好好休息……”

    朱靖圭离开的时候,朱简烜已经直接闭上了眼睛,完全放空了脑子躺在躺椅上。

    尽可能让自己不去思考任何事情,就这么瘫着躺了将近一个小时,朱简烜觉得自己的精神才勉强恢复了过来。

    朱简烜在心中轻轻的叹了口气,觉得自己应该活不了几年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朱靖圭开始按照朱简烜的提醒,开始努力组织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组织修建纵向贯穿非洲、美洲、霖洲的铁路和公路。

    铺设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容量海地光缆,提升欧洲、非洲、美洲、霖洲的网络速度。

    建设更多的发电站,扩大欧洲、非洲、美洲、霖洲的电网。

    朱简烜偶尔还会提点意见,但已经基本不会提什么要求了,常规政务完全交给了朱靖圭。

    朱简烜觉得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

    眼睛看东西开始变得模糊,耳朵也开始变得不够灵敏了,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不清楚,

    但就算是这样,朱简烜却一直还能动弹,没有说躺下起不来的情况。

    朱简烜一直活到九十岁的时候,仍然能正常的参加自己生日的大朝觐,不过主持的事情直接交给太子了。

    朱简烜九十五岁的时候,再次举行大朝觐,朱简烜坐在自己的御案上,怔怔的看着下面的人。

    朱简烜当吴王时候的那些臣子,现在已经一个都看不到了,眼前全部都是晚辈了。

    比自己还小的田意明都去世了,结婚比较晚的崔国栋和纳尔逊,现在继承爵位的儿子也都垂垂老矣了。

    曹振东和刘彪的爵位甚至已经传到孙子辈了。

    朱简烜的脑子里面,已经回想不起来,当初这两个家伙的样子了。

    朱简烜觉得自己应该没有几年好活了。

    于是在看着他们行礼完毕之后,跟身边的大学士要来了纸笔,写下了一份特殊的命令:

    “着皇太子朱靖圭即刻即皇帝位,礼部择吉日举行登基大典。”

    朱简烜的脑子里面现在只剩下了一个想法:

    “我应该在生前就传位给太子。

    “那样我哪怕是突然死了,也只是死一个太上皇。

    “皇帝已经继位,好好的在哪里,这样对朝廷的局势影响最小。

    “我怎么到了这种时候还在想这些这些事情……

    “难道真的要死而后已……哎……”

    朱简烜是真的开始糊涂了,最后这两段自言自语,不知不觉的说了出来。

    由于朱简烜的声音越来越小,所以现在御案旁边直接放着话筒,能让现场的所有人听到他的声音。

    大家对老皇帝这种自言自语,本来都已经习惯了,但今天这些自言自语的内容,还是所有人的脑子都是有些懵。

    大家怔怔的看着朱简烜拿起写好的题本,递给了身边那个已经七十五岁的皇长子朱靖坤:

    “老大,你去宣布吧……”

    须发花白的朱靖坤双手接过题本,一字一句的读出了题本上的那句话。

    这是天工七十二年,一个时代要结束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