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当长工也抢着来:赚钱不易啊

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当长工也抢着来:赚钱不易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老家打来的电报是给老爹的,上面不超过十个字:“俊峰俊贤已买票赴疆”

    李俊峰也来了?

    李龙有些意外。俊峰来过两趟,赚过两回钱之后就回去了。家里有儿子,当时其实他是和俊山一样有机会成为工人的。

    但他和俊山不同的是,已经结婚,有儿子,家里父母都在,也挺照顾着,没分家。

    所以就没想着留疆,现在怎么又突然过来了?

    “还不是没钱了?”李建国叹了口气说道:

    “这电报一来,老爹就打电话回去问了。说是儿子要上学了,地里赚不来钱。前两年来北疆赚的钱花的差不多了。

    老家队里的那些人大都去南方沿海打工,老爹打问的要求高,没几个人想来,倒是俊贤家在俊山家隔壁,知道一些情况,所以就想着过来了。

    俊峰不知道咋听到消息了,就吵着要跟着一起过来,算是不告而来吧。”

    李龙明白,这人家把票都买了,你就算不让人家过来,那也是阻止不了的。

    不过他这回可没想着当老好人。上一次给了机会,俊峰不想留,那就没办法。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现在找人本身就是找长工,不可能像上一次一样再给找活了。

    况且那一次主要还是携带着二哥的事情,这回隔得远。他和俊峰的爹算是一个爷爷的,和俊贤更是又隔了一层,虽然没出五服但也差不多了。

    “那过来就过来吧,”李龙说道,“反正咱家地多,有的活干。你和大嫂刚好可以闲一下。实在不行就给别人家推荐一下。”

    “问题就在这里,还只能这么干了。”李建国摇了摇头,“你二哥打来电话了,说你二嫂的弟弟在老家没事干,也想着出来闯闯。

    他们家在老家就听说咱们家里招长工,你二嫂的弟弟就想着能过来干几个月。”

    “嘿!”李龙乐了,“以前一个个都觉得北疆是苦寒之地,过来干活就是找罪受,一个个都不想来,现在一个个倒是主动要过来了。”

    “那咋办?咱家虽然有近百亩地,但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啊。”李建国叹了口气,“看看过来再安排吧。”

    “我二哥的小舅子要没来就算了,要来的话,让我二哥自己想办法去。”李龙笑笑,“这当了工人了不起了,还做起这边的主了?早几天打个电话,哪有这么多事情,还想搞个先斩后奏?”

    李建国其实心里也是在埋怨二弟,但他不能当着小弟面说。

    李龙的话其实也是他想说的,这时候李龙当着老爹的面说出来,倒是省了他的事情。

    李建国总有顾全大局的想法,想着既然过来了,那就木已成舟,最多也就年底掏个几百块钱打发过去,没想到李龙说的这么绝。

    “你二哥那边肯定难找活。”李建国摇了摇头,“我在队里问问吧。”

    “其实也可以锻炼锻炼。”李龙突然想到种棉花的事情,“如果真能干活,明年咱们就可以种棉花了。”

    种棉花这时候需要大量的人工,钱肯定是能挣到的,就看这些人能不能下苦了。

    李建国原来所在的连队种过棉花的,他没种,但知道怎么种。

    所以迟疑了一下,这未尝不是一条路子。

    “不光种棉花。如果能下得了苦,明年咱们开出来的地,和家里的地,就可以多种一些经济作物了。”李龙说道,“住的地方咱们有,吃饭啥的花不了几个钱,剩下的就看他们能不能干活了。”

    “那是。”一直没说话的老爹这时候插了一句,“就算是亲戚,干不了活那也不要。这个恶人我来做,要不能干活,趁早回去。”

    他这回办事没办好,心里也是不太舒服,想着怎么弥补呢。

    “那你不干谁干?”一直窝坐在门口的杜春芳也没好气的说,“打电话的时候说得好好的,这临了,办成这样子?”

    老爹李青侠下意识辩解着:

    “那我还能绑着人家的腿不成?”

    “你就不能打听的时候让那边别往外传?”

    “那咋打听?能堵住几张嘴?”

    “老爹老娘,没事的。”李龙急忙劝说,“咱家近百亩地哩,几个人过来都有活干,等人过来再说,说不定还真就能干哩。”

    李龙一开口,老娘就不说话了,反正小儿子说的都对。

    “那就等吧。”李建国知道这事也只能这样了,他们不可能真过去挑人,就算过去了,那边又有多少是真了解的?

    梁月梅从头到尾都没开口。公公婆婆那边的事情,她没啥好说的。真要来人了,如李龙所说,能干的就干,不能干的明年不让来就行了。

    其实就这么简单。

    李龙又问了大哥队里有谁家能雇得起长工,李建国想了想说道:“也就老王家。别人家里地还没咱家多哩,这两年开地了,但开的都是一二十亩的那种,家家都种得过来。

    就是老王家开的地得有一两百亩了,虽然多种的是麦子,但那也得有人收才行。”

    棉花的种植还没开始,所以盐碱地眼下还只能是荒地。

    李龙就想着也许破局的就在眼前?反正真要找长工来了,找一个和找几个区别不大。只要能找来,那就能开盐碱地种棉花。

    只要下苦,自己就舍得给钱。总的来说,花几亩地的收入雇佣几个人种几十亩地,肯定还是赚的。

    也许就开了这四队种棉花的先河了。

    前几年分产到户是一次分地,九七年九八年是土地二次承包,那以后就可以开垦大片的盐碱地当个地主了。

    这么久了,李龙也这么有钱了,依然是想当个地主然后坐收地租的。

    三下五除二把即将到来的族人安置问题说好了,然后就没啥事情了。

    即将收麦,各家都在准备工具,还有要荫麦场了。算是托李龙的福,这两年四队用镰刀的少多了。以前割麦前各家都得把镰刀磨得快快的,不然的话割麦不利索影响速度。

    现在有了收割机,几乎没人再人工割麦了,那活太难干,没人会想着没苦硬吃。

    所以镰刀也磨,但用的少了,大多是要去苇湖、小海子割一些苇子来做绑麦捆子的腰子。

    “老王家种的麦多,听说打算请康麦因过来收割。”李建国感叹着,“他家也算是大户了,那割着才方便,直接把麦子收了,就是可惜麦杆子都落地里了。”

    这时候种粮不光讲究颗粒归仓,还讲究物尽其用。

    把麦子割了打场后,麦子收了交公粮,麦杂头喂鸡,麦尾子(麦子壳)拓土块,麦草直接卖给造纸厂。

    几乎一点浪费都没有。

    但用康麦因收麦,那除了能把麦子收回来,剩下的麦尾子麦杂头和麦草啥的,都没有了。

    甚至于如果康麦因开不好,还会遗漏大量的麦子在地里。

    这跟棉花大批量种植后开采棉机一样,一要看机器二要看驾驶员。操作不好或者有意不好好操作,一亩地收五百公斤的棉花也能降到四百五十公斤,剩下的就直接给浪费到地里了。

    所以李建国才会如此说。

    毕竟能吃饱饭没多少年。

    浪费不起的。

    但是王家做法也没错,一两百亩地的麦子,哪怕是用收割机来收,哪有那么大的麦场来打?而且要打多少天?

    总的来说,有利有弊吧。

    “小龙,你那个收购站能不能再进人?”老爹李青侠问道,“如果老二媳妇的弟弟过来,干不过来,他那边不好安置,你能不能给找个活?”

    “找不了。”李龙摆手,“我那边人都够着哩。现在人家活干的好,我也不能把人给开掉。再说了,虽然来的是亲戚,那干活可不一定能行。

    实在要是人多,这边不需要,那我就给安排到老马号放羊去。”

    老爹撇撇嘴,想着这也就是开玩笑吧。

    情况其实就是这个情况,李龙明显是不想再干那种事情了。

    他没想着把自己搞的收购站和肉干加工作坊弄成家族小企业。倒不是信不过老家的人,主要是现在人家干得好好的,效益好、工作积极性高。

    突然塞进来一个人,干得好了当然好,万一干得不好了,又仗着是李龙的亲戚搞一些事情,那就比较麻烦。

    除非开辟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否则的话李龙不会再往自己这边塞人。

    “老爹,不用想那么多,咱家这么些地哩,两三个人还是能安置好的。”李建国也说道,“人来了,正好先有人跟着我在队里割麦去。别让他们觉得在北疆赚钱容易。

    只要能下苦,这钱就好挣,要是觉得在自家亲戚干活,随便干干就想拿钱,那也不可能。”

    这事就揭过去了,等人来了再说。

    距离去乌市拿裱画还有几天,李龙第二天就开车去了奎屯。

    打药机的图纸完善的差不多了,作为一个农民,他干活的农活可不少,最熟悉的自然是棉花。

    虽然这一世目前还没种棉花,但该考虑到的都考虑到了。

    杜厂长在办公室里听着李龙介绍着自己设计这个药罐的初衷和想法。

    “那么你想要的分成方法和清雪机一样?”杜厂长问道。

    “可以。”李龙自然没意见。一个清雪机,就这不到一年时间里,给李龙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而按杜厂长的介绍,清雪机的市场将长期存在。哪怕过两年可能没现在这么火爆了,仿制品会大量出现,但因为本厂是最先开发出来的,牌子在。

    只要质量过得了关,那些公家的机关单位肯定还是想采购自家厂子里的机器的。

    所以每年都可以给李龙分不少的分红。

    “我现在主要考虑的是老杜你会不会高升,高升后我和厂子之间签的这个合同,还有没有法律效力。”李龙现在想的是这个。

    杜厂长也知道李龙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政随人兴,人去政息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这一点李龙同志你放心。”杜厂长笑着说道,“如果放以前我还真不敢给你保证。不过现在不一样了,这两年我们厂子的效益情况市里很清楚。

    而作为个过程的主要负责人,我的能力也得到市里的认可。所以呢,我们厂子经市城报请伊犁州那边同意,已经升格了,我的级别也因此提了一提。所以短期内,我是不会离开的。”

    “那就太好了。”李龙笑了,“这样的话,我就放心的把这项技术交给你们了。咱们合作有基础,不用搞那么多扯皮的事情。”

    不能怪李龙谨慎,他对这个药罐技术真的是非常重视,想着以后至少在二三十年里,都能凭着这个技术吃到利润。

    如果不搞好这个合同,如果杜厂长干两年离开了,那他宁愿不签这个合同。

    现在有了杜厂长的承诺,那他自然就放心了。

    如果杜厂长能干到改制,那就更好了。

    杜厂长让助理去拿合同。李龙翻看了一下合同,内容和清雪机的合同大同小异,几乎算是就改了名字。

    “李龙同志,合同放这里了,我得看看你的设计,设计得好,那这合同现在咱们就签。我知道你的能力,但作为一个厂长,我得为厂子负责。”

    杜厂长认真的解释,李龙自然听得进去。

    所以他拿出自己带过来的简易图纸,一边指点着一边就给杜厂长解说起来。

    有些相对关键,却在这里看似无关紧要的地方李龙并没有说清楚。他重点介绍了药罐的工作原理。

    这里本身就是农机厂,杜厂长作为负责人,自然是需要经常和农业打交道的。所以有些道理李龙一讲他就明白了。

    属于一点就透的。

    奎屯这边有兵团农七师,七师这边棉花的种植面积也不小,因此杜厂长也是知道棉虫害严重时候的损失程度。

    “不错不错!”杜厂长听着李龙的解说连连赞叹,“其实就是个大号的喷雾器,但是控制着比较简单方便。

    唉,也难怪你有时候说,设计发明其实有些时候就是一张纸,一点就透,但不点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想不到。”

    “但是这个专业性比较强。”李龙说出目前药罐的不足,“这个目前只针对棉花。但棉花的种植面积在整个北疆都不算多,所以短时间里,这个药罐产出的效益不会太高。”

    “但你赌这个棉花产业会扩大,会变成支柱性产业?”杜厂长想起来了李龙的话。

    “是的,以后可能棉花的种植面积会扩大的比粮食作物还要多。”李龙的话让杜厂长觉得很夸张。

    “不用比粮食多,只要能达到粮食面积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这药罐的销量就不会差。”杜厂长其实也挺乐观的,他作为一个本市目前举足轻重的厂长,能接触到的信息比李龙要多。

    所以对这个药罐的前景,他同样有信心。

    合同上签字、盖章之后,等杜厂长把技术人员召集过来,李龙又讲了一些细节。

    比如药罐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比如折迭和伸展开的软管不能固定在架子上,需要可以调节的。

    虽然只是一点细节,但这些细节足以影响到药罐的销量。

    试问药罐生产出来之后,进了地里却没办法卡在两沟棉花的中间,要么左边压着棉花要么右边压着棉花,那谁敢买?

    如果喷药的软管固定了不能调节,那么有可能有些药就会喷到空处,产生浪费。

    细节方面有好几处,李龙讲完,杜厂长开玩笑的说他:

    “小李同志,我发现你变狡滑了。这些细节刚才怎么不给我说?是不是怕我偷师啊?”

    “哪里哪里。”李龙打着哈哈,“刚才我们不是着重讲的是这个打药机药罐的技术原理嘛,这些细节自然不必说。”

    “你啊你啊,总有你的道理。”杜厂长笑着摇了摇头,“不过你这想的的确周到。你家里是种了棉花吗?”

    “那倒没有,打算明年开种。”李龙说道,“我是去了我们县北面两个乡,那里种了棉花,我去考察的时候,听当地的农民说的一些东西,然后考虑到这些细节的。”

    “果然,还是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杜厂长感叹着,“群众的智慧不能小看啊。这方面,你比我们强!”

    李龙也惭愧。

    事情设定,李龙又给杜厂长说,他想从石城代销点那里拨一台收割机。

    “这个没问题,那边的负责人你认识的,到时过去提就行了。”杜厂长不以为意的摆摆手,“咱们算是合作伙伴,这点小事你压根都不用给我说。”

    看看,这就是格局啊。

    李龙这趟来把正事办完,中午在厂子的食堂里吃了饭,然后去了二哥家里。

    他给二哥家里带了一些东西,粮食、从石城带过来煮好的杂碎,以及一整副羊骨架(肉剔的并不算干净)。

    不管怎么说,这是二哥,这趟有闲功夫,还是要看一看的。

    李龙到了二哥家里,正好碰到二哥出门准备上班,就赶紧先把东西卸了。

    李安国着急上班,没和李龙说几句话,让他留着说晚上再回来吃饭。

    李龙哪里能留,干脆开车跟着骑自行车的二哥,一路聊到单位,然后他就开车回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