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武侠修真 -> 从梁祝开始燃烧世界-> 第127章 总算来了

第127章 总算来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可以说,若是当今晋帝突然暴毙,这几位爷只需稍一串联,天下大乱也就在反掌之间。

    想到这里,许宣这位“白莲圣父”的眼神变得有些微妙起来,似乎想到了某些不太和谐的可能性……

    “咳咳,”他轻咳两声,收敛心神,“走吧,石王。”

    于是,许宣便带着石王踏入了沛国地界,并直接降临于蕲县。

    此地对于后世之人而言,颇具“打开”历史的意义。只因县城东南角,便是那鼎鼎大名的“大泽乡”。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大泽乡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

    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平民起义的爆发地,更留下了一句响彻千古的金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然而将视线拉回到当前这个时代,这个具体的地点它却显得毫不起眼。

    荒芜,偏僻,或许只有些残破的土垣和当地老人口中模糊的传说。

    那位高高在上的沛顺王,恐怕压根不会在意自己广袤封国的某个角落,还有这么一小片承载着历史厚重之地的名望。

    因为在当世之人眼中,并无“第一次大规模平民起义”这般后世总结的历史概念。

    大泽乡之事,不过是被归为王朝末年诸多造反与叛乱中的一桩,且世人对于首事者陈胜的评价,实在算不得高。

    在秦之后的大多数朝代里,陈胜多被视为叛逆之首,反臣贼子,其事迹一度被刻意淡化,甚至禁绝民间私祭,唯恐其“首乱”之名蛊惑人心。

    唯有一个朝代对陈胜给予了相对公允的待遇,那便是汉朝。

    太史公司马迁,这位史学巨擘虽在记述某些人物时难免掺入个人好恶,但在对待陈胜时,笔触却显得颇为克制与中立。

    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既肯定了陈胜“首事反秦之功至大”,又因其曾建立“张楚”政权,故破例将其列入记载诸侯王公的“世家”体例,给予了极高的历史地位。

    当然,其中也不乏负面的描摹,如“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点明其出身卑微、才具平平;更留下了“夥涉为王”这等讥讽骤贵之人得意忘本的成语。

    然而,最感怀其功绩并给予实质认可的,当属汉高祖刘邦。

    他明确承认了陈胜“一夫发难而七庙隳”的首义之功,特旨在淮阳东关修建了一座陈胜庙,准其分享人道香火,承认其历史地位。

    “不愧是被史书记载身负‘祖龙相’,能在始皇之后搅动风云的奇男子。”

    许宣暗自思忖,“对昔日的对手乃至失败者,倒确有几分非同寻常的气魄与格局。”

    不过,他此行来到蕲县,终究只是路过。

    并无意专程去那荒郊野岭的故址“打卡”凭吊。

    历史的烟云固然值得玩味,但眼下更需关注的是不要再招惹麻烦。

    只是遥遥望了一眼东南方向,便将目光收回。

    目前的计划是自蕲县开始,横穿整个沛国,取道邻接的梁国,再沿着奔腾的黄河一路向西,便可直抵此次春闱的目的地——洛阳。

    这段路程其实已不算遥远。

    若是寻常书生乘坐马车,不紧不慢地赶路,大约一个多月也能抵达。

    若是选择水路则更为便捷,此地不仅临近黄河,淮河、海河水系亦在此交织,舟楫往来,四通八达。

    这也正是洛阳能成为中原文明心脏的原因之一,其地理位置近乎居于九州之中,从四面八方汇聚而至的距离都相对适中,天然便是辐辏之地。

    路上若是风平浪静,他便绝不主动惹事,安心赶路。

    倘若真有不开眼的麻烦找上门,能顺手平了就平了,若遇硬茬子便先行战略撤退,日后再寻机报复也不迟。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就在踏入蕲县县城城门的那一刻,脚步却猛地一顿。

    仰起头,对着县城上空那方小小的天空,发出了一声极其无奈的长叹。

    圣父感应到了一股……极其熟悉的气息。

    不是妖气,不是魔气,更非什么天材地宝出世。

    而是一种……“好吃”的味道!

    许宣就说嘛,在南方的时候一直都听说自己的食材库在北方搅动风云,结果都打了几个小副本了也没有出现,还当是白莲教在北方拉胯了。

    现在想来是自己过于勇猛精进,过去的组织没有跟上现在圣父的步伐,所以出场晚了几天。

    于是,原本笔直穿过县城的计划被瞬间抛诸脑后。

    这群人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倒霉。

    圣父岂能坐视不管,必须要去执行正义。

    带着石王,循着那若有若无的气息在县城街巷中七拐八绕,最终停在了一间看起来颇为寻常的铺面门前。

    抬头看了看门口的招牌,眉头顿时蹙起,语气里带上了几分明显的不悦:

    “药铺?”

    “你说这群人……为什么也非要开个药铺呢?”他像是在问石王,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显然对此很是不爽。

    旋即,整理了一下表情,迈步走了进去。

    药铺内光线适中,弥漫着淡淡的草药清香。

    一名小厮见有客至,立刻热情地迎了上来。此人相貌平平,但周身却透着一股令人极为舒服的温和气质,仿佛自带一种能让人不自觉放松警惕、卸下心防的亲和力。

    “这位公子,您是哪里不舒服?”小厮笑容可掬,语气关切。

    然而,在他低头引路的瞬间,目光却飞快地在许宣身上扫过,似乎在确认着什么。

    随后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喜色。

    “好一股充沛纯净的阳气!真是上好的“药材”!”

    打定主意要将这位“贵客”引到内堂诊台,请店里“最厉害”的大师傅亲自出面“问诊”。

    因为在他眼中,即便是本县的县令大人,也从未有眼前这位公子这般从容不迫的气度。

    平日里见过的过往读书人也不算少,更无一人有如此俊朗非凡的相貌。

    衣着虽不显奢华,但用料剪裁皆是不凡,更衬得人如修竹,气质超群。

    更何况,身后还跟着一位如同铁塔般沉默雄壮的护卫,那压迫感绝非寻常家丁能比。

    “此人绝非池中之物!”

    “若是能让大师傅出手,将这位俊朗公子发展成自家兄弟,再拉入教内……定能为圣教大业,为“家乡”贡献出全部的血肉与元气!那才是物尽其用!”

    他正美滋滋地盘算着如何将这“上等药材”引入彀中,谁知这位看似温文的读书人,却根本懒得搭理这种段位极低的小卡拉米。

    许宣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随即侧头对身旁的石王吩咐了一句,语气自然得像是走进一家茶馆:

    “你在门口守着,我进去吃点东西。”

    “啊?”小厮顿时懵了,脸上的职业笑容僵在原地,脑子一时没转过来。

    我们这儿……是悬壶济世的医馆,不是卖吃食的食堂啊公子!

    您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张了张嘴,试图提醒这位似乎眼神不太好的贵客,却见对方已经旁若无人地朝着内堂的方向踱步而去,仿佛回自己家一般熟悉。

    罢了,罢了。

    看在你如此识相的份上,就随你吧。

    小厮笑眯眯的快走几步来到许宣的身前给这个倒霉蛋引路。

    至于真的守在门边一动不动的护卫则是已经被无视。

    却是不知等他们从前厅消失后石王拿起门边的木板开始有模有样的关门。

    “今日歇业。”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