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风起宁古塔-> 第七百零五章 宣国的退让

第七百零五章 宣国的退让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那怎么办?”高海宝完全是病急乱投医的问着。

    换来的却是几个白眼。跟着就见成子昂和凌振石,包括许德勇都急急向着城楼下而去。

    不用问,他们这是准备逃离出城了。

    话说,逃跑,他们真是专业的。

    “你们这群...”

    懦夫两个字没有说出来,因为身边的亲边又一次架起了高海宝,并迅速的奔着城下而去。

    守住城门的确的秦军。

    他们是奉了贾平安的命令,按着小黑所指的那条路,一早就等候在高海宝归途之路上。

    贾平安做事,一向是走一步看三步的主。

    对他而言,打败高海宝完全没有什么压力,趁机占领阳郡才是重中之重。

    早有情报送到他的手中,在阳郡,可是囤积了不少的粮食,供宣军所用。

    正是那些权贵与大族们贡献出来的。

    现在好了,都要落到自己手中。

    其实贾平安是不缺粮食的,但他不要,不代表就要留给别人。

    一句话,走你的路,让你无路可走。

    黑骑卫来了,那些想要围杀守门秦军的宣军,逃之夭夭。

    阳郡陷落。

    与其一起留下的还有城内的物资,以及来不及逃走的城内豪绅们。

    他们是想逃走的。

    但看到宣国又派来了十万大军,他们就想观望观望。

    想不到的是,高海宝这般的无用,败得这样惨。

    尤其其它赶到到城池内的豪绅。

    他们以为逃进阳郡自己就安全了。好嘛,这下子又要成为俘虏,被一锅端了。

    阳郡的大胜,重创了宣国近十万大军,进一步拉近了双方的实力,让宣军再想要压制秦军,变得更加困难。

    占领阳郡之后,秦军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又接连攻下了烽台山、长岭镇,一直到攻占北门关后,这才停了下来。

    所有北州的重城与关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主要防守的方向都是南境,反而对于北境没有做过多的防范,这倒是便宜了贾平安和他的秦军,可以由内向外而攻,借以更快的占领一些要点。

    可是有一处,关隘的建立,是两面都防的,这便是龙山卫关卡。

    龙山卫,做为北州与翼州的交界之地,当初兴建的时候,就是按照天下第一雄关方式建造的。

    依山而建,多是用巨石堆砌而成,可防一般攻城武器,比如说投石车等物。

    关口相对狭小,一次可通过的人数有限,以保证就算是有人想攻打这里,投入的兵力也无法太多。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意。

    许德勇、高海宝等人退守这里之后,便马上闭关,将追在身后的黑骑卫堵在了外面。

    看着眼前这处雄关,冷亦萧眯了眯眼睛,吐出了一个字——撤!

    没有展开进攻,不是说怕了对方,而是按着王上的计划,把宣军逼回到龙山卫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在发起攻击就没有必要了。

    黑骑卫退了回去,许德勇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他们真怕秦军会继续展开攻击,就他们现在的军中士气而言,就算有雄关在手,是不是能守住,也在两可之间。

    秦军退了,不代表万事大吉。

    许德勇等人在互相看过之后,都发出了一声叹息,为接下来如何写奏折之事开始烦恼。

    有再高的水平,这一次丢了这么大一块地盘,打了这么多的败仗,也不是用一些修饰的语言就可以遮掩过去的。

    好在许德勇为官多年,又官至兵部尚书,在昌都的人脉那是没的说。

    他在给皇上写完了奏折之后,又分别给其它大臣们写了密信。内容就一个,如果自己出了事情,那以后谁带兵很可能就会是自己这般的下场。

    没有祈求,上来就是摆明厉害。

    一副,为了你们自己好,这一回也不能袖手旁观的意思。

    不然,打了败仗就会被重惩,信不信以后就没有敢带兵的将军了?

    不得不说,许德勇这样的文官,带兵能力不怎么样,战场指挥的水平更是稀松、可是说到把握人心,那都拥有着一流的水平。

    奏折很快就送到了昌都城。

    皇宫,宣明宗一怒之下,把龙案都给掀翻在了地上。

    这个高海宝,让他大失所望呀。

    亏得自己还把宝押在他的身上,想着靠他能够力挽狂澜。

    可你就算是打不过秦军,也要把他们那一往无前的气势给压下去吧。

    好嘛,前后不超过十天时间,就来了一场大败,损兵达到了七成,还把阳郡给丢了,让不知道多少的豪绅落入贾平安之手。

    呃...

    这是他们活该,宣明宗心中是一点也不心疼。

    豪绅之祸,你以为别人看不到吗?

    宣明宗当然清楚,就是这些地方上的毒瘤,分走了大部分的皇权。

    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当地百姓只知豪绅姓什么,根本不知道皇上姓什么。

    一些政策到了这里的时候,也要全凭这些豪绅做主。

    有利他们的,他们就会执行。

    无利的,直接就给你扔到了一旁,你能奈何?

    就算你派人去查,他们也有的是借口,比如说正在按着新政策在做准备。

    又比如说,他们穷呀。想要改变,麻烦朝廷先拨付了足够的钱粮再说。

    平时地方的收入大头都被你们给分走了,现在还想要钱,想屁吃呢吧。

    这个问题,不仅是在宣国存在,其它国家亦然。

    唯有大夏的情况稍好一些,不是说那里没有豪绅,而是几大豪绅与皇族的关系都很好,他们的利益多是捆绑在了一起,这才让他们面对困境的时候,可以更好的一条心,轻易不会崩溃而已。

    只是知道又如何?

    你敢动豪绅,就是在自掘坟墓呀。

    宣明宗就很羡慕贾平安,敢于大刀阔斧、敢于从根源处下手,丝毫不怕这样做会带来的恶果。

    初时,压力和阻力会很大,可真把事情做成了,那以后皇令就是天,就没有人在敢违抗,没有人敢质疑和阳奉阴讳了。

    想想,如果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团结在一起,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一声令下,就是众人齐心,那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但也就羡慕罢了,还只能是在心中羡慕,表面上还是要斥责贾平安,这种不把豪绅当人看的态度,斥责对方的苛政。

    话在说回来,军队打了败仗,为了以正军纪,宣明宗准备好好收拾许德勇和高海宝等人一番。

    但就是这极为合理的要求,还是被大臣们给集体的劝住了。

    说劝,还是好听的。

    驳斥更为准确一些。

    这些大臣们都收到了许德勇的来信,深以为然。

    今天你皇帝可以收拾了许德勇,那明天我们家族的子弟上了战场呢?

    是不是也会因为吃了败仗,而掉了脑袋。

    辛苦为你玩命,回头再被你给杀了。

    开什么玩笑?

    这种命,不卖也罢。

    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所有臣子的态度异常统一,也逼的宣明宗不得不深思,最终事情不了了之。

    “下旨,让许德勇和高海宝等人戴罪立功,守好龙山卫,若是再有失,数罪并罚。”

    好吧,这么多人反对,是收拾不了你。但也不会让你好过,就让你守在边关之上,受着秦军随时可来的压迫之感。

    宣明宗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释放心中的郁闷。

    对此,大臣们倒是不太在意。

    他们既然可以保许德勇他们一次,就可以保第二次。你想过过嘴瘾,那就过吧。

    再说了,许德勇他们的确是打了败仗,让他们受点苦也是应该的。省得一点心都不用,还会让他们也跟着一起着急。

    没错,直到现在,朝廷中的大臣也没有多看得起秦军,认为之所以败了,就是许德勇等人不用心的结果。

    这可不是没有根据的。

    宣国,最穷的地方就是北州了。

    要不然,为何要将犯了错的官员发配到宁古塔?

    如果那里的条件很好,这就不是发配,而是送去享福了。

    贾平安占据的就是这么一个穷地方,能有什么发展?

    诚然,守虎皮关的时候,权贵与大族们是没有出太多的力,最后连粮食都不供应了。但贾平安一个人供应一整支秦军的吃喝,他又容易吗?

    他又能坚持多久?

    在不明真相的大臣看来,贾平安也只是勉力支撑而已。

    对方能够坚持下来,宣军却在无粮之下坚持不下来,那就是许德勇他们的不是了。

    正是有了这种错误的想法,即便是贾平安已经占据了整个北州,拥有了宣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地盘,但权贵也好,大臣也罢,还是没有把他当成什么心腹之患来看。

    甚至还在想着,只要时间一长,北地穷得连饭都吃不上,那时,或许不用去打,秦军就会主动的投降了。

    秦军果真会如此吗?

    当然不会。

    先不说一路而来,光是从豪绅手中就拿到了那么多的粮食,就说凭着贾平安的空间,便不可能会让百姓饿了肚子。

    再说了,贾平安为何要执意在正月十八发起攻击,不就是想要趁着春耕之前占领更多的地盘,随后不耽误春播的大事吗?

    虽说地盘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光靠着一个空间,是不可能填饱所有人的嘴。但地盘多了,土地也多了呀。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