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玄幻魔法 -> 唯识三十颂-> 第2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30面,乙三、明唯识行位。

    前面的唯识相和唯识性,是说明这个生命的一个真实相,是属于理论的部分。这以下的唯识行位呢,是说明唯识学的修行方法。我们看这个论文的地方:

    乙三、明唯识行位

    论曰: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依几位,如何悟入?

    这个地方讲到唯识的相性要怎么悟入,当然从次第上来说,我们现在没有一个人真实的悟入唯识相或唯识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心中的名言当中,就是遍计执。所以我们这当中一定要先修无分别智,修我空观和法空观,来破除遍计执,先悟入唯识性,然后从空出假再悟入唯识相,唯识学的次第是这样的一个次第。

    看藕益大师的注解。这段文有三个问,提出三个问:

    一问“谁人悟入”?就是这个修唯识观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根机,什么人适合修唯识观,什么人有资格修唯识观。这谁人悟入就问这个人,能修学的人。

    二问“几位悟入”?这个地方是讲修学的次第,它这当中有几个次第,它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三问“如何悟入”?是用什么方法,他心中依止什么样的法宝。这等于是提出了三个问题。关于这一点,下面是回答的,看这个论文:

    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

    这个地方是先回答「谁人悟入」。说这个唯识观是什么种性能够修的呢,是大乘种性修的。唯识学把我们修行人分成五种种性:

    第一个、无性种性,无性。这种人没有出世的善根,他只有人天的善根。你跟他讲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对这个道理起大欢喜心,依教奉行,做一些慈善事业,布施放生。但是你跟他讲发出离心,他就反弹了,他可能诽谤正法了。所以他的根性就是,他心中能够接受的道理就是到这个程度而已,这就是无性种性;他不可能发起出世的善根,不可以,当然也不可能成就出世的圣道。那么这种人的种性叫做「无性种性」。

    第二个、声闻种性,第三个是缘觉种性。这个二乘种性的人,他内心当中对这种三界的这些境界,不管杂染的果报,清净的果报,他完全没有欢喜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能够发起出离心,修我空、法空趋向涅槃;他能够去接受一切法空的道理,这种种性的人更高了。这个是第二第三。

    第四个、不定种性。他不决定,他不决定是小乘善根,或者是大乘善根。

    第五个、菩萨种性,最好的。就是说他能够接受宇宙间的真理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道理。说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听到这个菩萨这种真空妙有的意境,起大欢喜心,直下承当,这种种性是菩萨种性。

    那么这种修唯识观的人,一定是要菩萨种性才能够修,所以讲“谓具大乘二种种性”。这种菩萨种性的成就有两个:

    一个是「本性住种性」,就是说他过去生就有熏习这样的善根,这个地方的善根,主要指信心,大乘的信心;你跟他讲甚深法,他能够直下的相信,直下的随顺,一点都不怀疑。你跟他讲说大乘非佛说,他内心不动,「其心安如海,不动如须弥」,他那个善根特别强,它这个地方指信心,这个「本性住种」主要是信心。

    但有这样的善根还不够,第二个,还要有「习所成种性」,这个是智慧的善根。他听闻这种清净法界的等流正法,他生起这种信解。“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你才有资格去悟入唯识的性相理。

    关于这一点,这个两种种性,我们看附表第二十,藕益大师有加以比较说明,有详细的说明。

    附表二十——“大乘二种性”差别表

    关于这个大乘种性的问题,藕益大师把它分成三种差别,看第一个:

    一、现见有人,未闻教时,浑若不知;既闻教已,便速开悟,是有本性种子,亦有薰习种子故也。

    说有一种人,当然他“未闻教时,浑若不知”。他没有遇到三宝之前,当然是浑若不知的,心中活在自己的这种颠倒的境界,糊里糊涂的过一生,他也不知道什么叫东西南北,心中没有光明的引导。但是呢他总有一天遇到三宝的境界,遇到法师说法,“既闻教已,便速开悟”,他心中马上开悟,出现一道的光明,对于这种大乘的甚深的道理,直下能够承当下来。这种人是有本性种子,也有习所成种。过去生当中有信心的善根,也有智慧的善根,这种人正是能够修唯识的观法,这是有资格修的第一种人。再看第二种人:

    二、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虽不顿悟,深生渴仰者,但有本性种子,未有薰习种子故也。

    有一种人呢,他不听教法的时候,当然也是糊里糊涂的过一生,但是他有因缘听到佛法以后呢,“虽不顿悟,深生渴仰”。他听这个法听了很久他不明白,但是他虽然不明白,他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理。但有本性种子,未有习所成种子。就是说呢,这个人信心强,但是没有智慧。说这个法师说法,他每一次都参加,听的很欢喜;但是你叫他说法师讲什么,说我也不知道讲什么,但是我就欢喜;他对这种大乘的法门生起信心,欢喜心,但是一点都不明白。这种人当然还没办法修唯识观,但是他总有一天,他不放弃努力,他还是有成就,还是有希望。第二种人就是说,他有本性住种,他有信心的善根;但是他缺乏智慧的栽培,应该还要再努力。

    三、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与不闻同,绝不飡採,都无信乐者,原无薰习种子,又无本性种子故也。

    ——《观心法要》——

    第三种人是比较糟糕了。就是说复见有人,他没有听闻佛法之前,茫然不知;听到以后,跟没有听到是完全一样,“绝不飡採,都无信乐”,一点都不想领纳。就是他心中还是跟随他的老毛病在活动,佛陀所开显的真理,他一点都没有信心,也没有好乐心。那这种人当然是没有信心的善根,也没有智慧的光明,这种人当然是还谈不上修唯识观了。

    所以修唯识观他是具足两种种性:第一个要有信心的善根,第二个要有智慧的善根,这两个都要具足才可以。

    藕益大师说,我们一个人有信心没有智慧,增长烦恼。说你出家以后,你对这个佛陀有信心,对三宝有信心,每天礼拜、赞叹、供养,一天拜一千拜。但是你完全不知道佛陀到底讲些什么话,你完全不知道;佛陀用什么样的真理来引导我们,你也不知道;但是你看到佛,就是欢喜的拜下去。这样子呢增长烦恼,有信心而没有智慧。因为你一天到晚这样加行,你有资粮,福报大,但是你没有做因缘观来调伏我执我见;

    福报大的人,烦恼会比一般人大一点,你没有福报的人,你还不太敢起烦恼。所以这个烦恼被福报加持以后,那个心中的贪嗔痴、骄慢心就比以前更大;行力越强的人,烦恼越重,就是这样的。因为他那个福报大,但是他没用因缘观来调伏自己,所以这个地方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就是有信心,没用智慧,增长烦恼。

    那么反过来呢,有智慧没用信心,增长邪见。说你把佛法当学术研究,说佛陀怎么说,佛菩萨怎么说,《华严经》怎么说,有智慧,你能够善能分别诸法的差别。但是你完全不相信这件事情,你根本不想去遵循,你只是把它当做学问来研究;就是有智慧没用信心,增长邪见。

    就是你不是用皈依的心来学习佛法,你是用分别心。你这样子很容易诽谤正法,到最后你会觉得,大乘非佛说,因为你没有宗教情操,很多不思议的境界,你没办法直下承当,就增长邪见,所以这两个都是要对治的。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

    这个地方呢,唯识学在拣别说,修习唯识观法的,你有资格修我空、法空的无分别智的人是谁呢?是要有信心善根的本性住种,和智慧善根的习所成种,“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你这两个都要具足才可以修行的。这以下说明“何谓五位”:

    具大乘二种种性——答其“谁人”之问。

    就是说,答这个修行的根机,回答这个根机,大乘两种种性。

    方能悟入——答其“如何悟入”之问。

    「方能悟入」,是讲如何悟入;这个讲修行的方法。

    何谓五位——答其“几位”之问,总徵下文也。

    「何谓五位」,是讲修行的次第。

    我们对于这个信心和善根这件事,我再说明一下。

    当然这个生起的次第,应该先成就信心,再成就智慧。你们看我们这个「十大愿王」,它一开始先「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其实这个就是在修你的皈依的心。我发觉一个人多拜佛,礼敬诸佛,多赞叹佛陀,你看我们早晚课赞佛偈,各式各样的美好的这个名言来赞叹佛陀,「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你一个人多拜佛,多赞叹佛陀,你容易生起信心;你去读经典,对于佛陀所说的法语,你容易相信。所以这个「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这三个法是修信心,这是基础。

    有这样的基础,才能够谈到「请佛住世,请转法 轮」,再开始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产生心中的抉择智慧出来。当然你要生起智慧,那不能说完全靠拜佛了,生起智慧要闻思修,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但是从次第上,应该先培养信心,应该是这样子。

    看十大愿王的次第,是先「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然后再「请佛住世,请转法 轮」,最后再把所有的功德「普皆回向」。所以我们应该先成就信心,再成就智慧。

    再看讲义,这以下讲到它的位次,就是我们修唯识观,当然唯识观主要是破遍计执,修我空,法空观。第一个阶位是资粮位,先看这个内涵: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于识相性,能深信解。其相云何?

    这个资粮位菩萨的智慧,是所谓的“大乘顺解脱分”,这种顺解脱分主要的是一种闻思的智慧。就是说,这种智慧本身不能解脱,还没有解脱的力量,但是它已经随顺解脱了,朝那个解脱的方向一步一步的在趋近了,叫“顺解脱分”。它是怎么回事呢?对于唯识的这种相性:那唯识相当然是依他起性,唯识性就是圆成实性,这种甚深的道理产生信心,产生了理解,这个是资粮位的相貌。这当中看天亲菩萨的偈颂: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天亲菩萨对于资粮位的菩萨讲出了一个相貌,说他的内心是一个什么相貌呢,“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说这个人内心当中虽然信解大乘佛法,但是「未起识」,还没有生起一种真实的智慧,这个地方的「识」指的是真实的智慧。那么没有成就真实的智慧,怎么办呢?“求住唯识性”,这个人难得,他有这种四弘誓愿;他心中有一个强大的希望,要强迫自己不断的安住在这个道理。

    说我现在的心中是无量无边的我法二执的境界,看到很多境界,我还是根据我的老毛病,生起很多的名言分别。但是没关系,这都没关系,我心中有一个希望,我一定要想尽任何的方便,引导我这一念心,“求住唯识性”,他心中有一个希求无上菩提的希望。当然他这个修行人主要的是一个希望来修行,以愿力来修行。

    那这种人他跟境界接触是怎么回事呢,“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他无量无边的这些烦恼障,所知障,都完全没有调伏;没有调伏没关系,他心中有强大的希望要趋向这个目标,是这个意思。天亲菩萨把资粮位的菩萨,描绘出这样的一个相貌出来。

    看藕益大师的注解,藕益大师的注解讲的就详细了。先做一个总说:

    为求无上菩提,修习无量福智,名“资粮位”。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名修“大乘顺解脱分”。

    资粮位的菩萨,这当中主要依止的是菩提心,第一个就是大智慧的希求无上菩提。我不要活在自己这种无明的境界,我希望追求佛陀的菩提,菩提当然指的是智慧。因为这个缘故,修习无量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这叫资粮位。

    第二个,“为有情故,勤求解脱”,这个指的是一个菩萨的悲心。他看到如母的有情在三界中流转,他觉得他有不共的责任来帮助一切有情;所以「为利有情愿成佛」,为了使令一切有情能够度脱的缘故,他策勉自己不断的修学佛法。他这个是悲心的策勉,前面是一种智慧的一种追求,所以这样叫“大乘顺解脱分”。这一段是总说,第二段是别释。

    乃至未起加行位中顺决择识,但以四弘誓愿,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说这个修行人还不能够生起一个抉择智,什么叫抉择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抉就是「抉断疑惑,信心坚固」;择呢「体达真如,断除疑网」(那个网是梵网经的网)。换句话说,这个抉择智,它是一种真实的智慧,就是完全见到真理而信心坚固了。但是资粮位的菩萨还没有生起这样的一个抉择智,他只是顺——随顺抉择智。那么没有这个智慧,当然他心中烦恼的波动是很厉害,但是他用四弘誓愿,他心中有一个强大的愿力在支持着他,然后不断的勉励自己,一步一步的安住在这一个道理当中,这叫资粮位。这是一个消文。这以下看他的义理的解释,释义。

    此位菩萨,发起大菩提心,亲近真实善友,作意勤求正觉,修集福智资粮,以此四种胜力,唯识义虽深信解,而于我法二取随眠种子,止观力微,犹自未能伏灭,但能伏于分别二执之现行耳!

    这个菩萨呢,他凭什么力量来求住唯识性呢,这当中凭的四种力量:

    第一个、大菩提心,这叫内因力。他曾经在佛前很真实的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以四弘誓愿来自我期许,他心中有这样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希望,这个是内因力。

    第二个、亲近真实善友,叫做外缘力。虽然我烦恼很重,罪障也很重,但是没关系,依众靠众。我依止一个清净如法的僧团,不断的用清净的佛法来熏习自己,同参道友互相勉励。以这种真实的善友力,欸,他也能够求住唯识性。第二种力量,外缘力。

    第三个、作意力,作意勤求正觉。他把工作做完了,他有时间会在静坐当中去思惟三界生死的过患,无上菩提的功德,不断的祈求无上正觉;不断的去思惟这个生死的过患,无上菩提的功德,这个叫做作意力,心中不断的如理作意。

    第四个、资粮力,修集福智资粮。他一方面修集福报,为公为众;一方面听闻正法,如理思惟。这个福报也是很重要——这个资粮;你福报太薄的,你一个人福报薄在道场你也很难安住;你福报薄的人,修行障碍特别多,就是那一个地方身体痛,牙齿痛,眼睛痛,身体的痛痛完后,又环境啊又各式各样的障碍。福报大的人他修行什么事都没有,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这个都是随顺圣道的,所以这个修行你也不能忽略福报,所以讲“修集福智的资粮”。

    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他就假借这四种力量,虽然他对唯识的义理还没有生起真实的智慧,对于我法二取的随眠种子根本就不能够调伏。这个解释一下,它这个地方讲“于二取随眠”,这个随眠当然指的种子,这个种子就像一个人睡觉了,「随逐有情,眠伏藏识」。随逐——追逐着有情众生,它这个功能是在第八识里面睡觉;但是睡觉表示它还在,它遇到环境的刺激,它会活动的,它一定会活动的。

    “止观力微,犹自未能伏灭,但能伏于分别二执之现行尔”。这个资粮位叫外凡资粮位,就是说他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这个事情是说,我们刚开始当然都是要经过资粮位了,资粮位看这个样子,他对于真实的道理都还没有真实的出现,他内心当中面对了无量无边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他心中的烦恼障碍他,他虽然知道内心是真空的,但是有如梦如幻的贪嗔痴的烦恼来障碍他修行。烦恼障还不够,还有业障,或者过去生,或者今生,总造了一些杀盗淫妄的业,这个业力也障碍他的圣道。第三个报障,这个色身也做不了主,不是老就是病,病痛,没准又死掉了。死掉了以后又重新开始,隔阴之迷又重新开始。

    所以这个资粮位的菩萨是最麻烦的,为什么要一大阿僧祇劫呢?就是他这个地方容易退转,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资粮位所依止的,完全就是依靠一种愿力在修行——发菩提心,还有就是广修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就靠这种力量来支持着这个凡夫的菩萨,就是这样跌跌撞撞、摇摇晃晃、一步一步的趋向无上菩提,这个就是资粮位,是这种境界。

    资粮位的菩萨,在《成唯识论》它讲的详细,有空大家去看一下。这一段《成唯识论》发挥的很多,不过这个地方的讲义讲的略。他说这个资粮位菩萨有两大类:

    一种是属于悲增上的菩萨:悲增上的菩萨,他发菩提心以后,他悲心重,他修行的所观境偏重在众生法界,「悲众生苦」。他会主动积极的去众生的世界度化众生,积集福德资粮。所以悲增上的菩萨,在他成佛之道当中,会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他生命当中做大国王,做转轮圣王,到天上去,但是他成就圣道的时间慢。这种人是属于悲增上的菩萨。

    另外一种是属于智增上的菩萨:智增上的菩萨,他的所缘境大部分是佛法的境界,他不是在佛堂拜佛,就是在听闻佛法;不是听闻佛法,就是在佛堂拜佛。他的所缘境,虽然也知道众生无边誓愿度,但是他是把重点放在佛道无上誓愿成,他的所缘境是缘清净的佛法的境界。这种人,他会先成就圣道,才开始修福报。这是有两种差别。

    就是成佛之道,有些人他在凡位的时候就不可思议了,福报很大,他到那个地方去讲经的时候,十几万人来听,那他的重点就是悲增上;有些人他是先关起门来好好用功,先成就圣道;然后从圣道当中再慢慢慢慢跟众生结缘,这个是属于智增上菩萨。所以这个资粮位的菩萨,虽然说是修集福智资粮,但是还是有所偏重,有所偏重的。好,那我们再看第二个,加行位。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其相云何?

    前面资粮位的智慧是闻思的智慧,是薄弱的,“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但这个地方的智慧是大乘的顺抉择分了,那是一种止观的力量,修慧——禅定相应的修慧。我们看天亲菩萨的偈颂: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这个加行位的菩萨是“现前立少物”。他心中在修观的时候,还有一些清净的名言,还是有一些相,他以这个相来当唯识性。当然,唯识性现前的时候,是不能有相的,「诸相叵得,能所双亡」,他是“以有所得故”,因为他带相观空,所以他还没有真实契入唯识性。但是他跟唯识实性的相应,已经比前面更加的接近了。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为欲见道,復修煖顶忍世第一,四种加行,伏除二取,名“加行位”。顺趣真实决择分故,亦名“大乘顺决择分”。

    这个大家容易清楚了,就是这个加行位有四个加行,我们看第一个:

    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名为“煖位”。

    四加行的特色都是有禅定的,不像前面的资粮位那是散散乱乱的境界。那么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发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以后,到了第一个加行,叫煖位。他依的是四禅,明得定是四禅,或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因为在禅定当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以加一个明。禅定当中是有光明智慧的引导。发起下品的寻思,观察这个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心中的这些所取的——所接触的境界,都是由名言安立的,离开我的名言,这些境界不存在了;这个叫煖位。

    这个煖呢,就是「止观相应,道火前相」。就是说呢,钻木取火,火还没有出来,但是出现了温度了;这个人还没有观到真实的道理,但是有温度了,他对这个所取的境界能够有所调伏。

    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名为“顶位”。

    这个顶就是「慧日增长,寻思位极」,到了寻思的最高位了,就像一个人爬山到山顶了一样,到了山顶,当然所观境更清楚了。他是上品的寻思。

    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于无能取,亦顺乐忍,忍境识空,名为“忍位”。

    这个忍位,他的禅定是印顺定。他一方面对于这个道理的一个印——就是决定的印持;一方面又能够随顺安忍;他的智慧不是寻思了,是如实智。他对无所取,能够决定的印持,就是不会退转了;对于无能取——对能取的心是空性,也能够欢喜好乐随顺。“忍境识空”,就是说他对于所缘的境界是空,这件事情他能够完全的印持了;对能缘的心也是空,虽然还没有完全的印持,但是也是开始随顺了。叫忍位,「念念观照,汇入于理」。这个煖顶是容易退转的,到了忍的时候不容易退转了,有这个差别。

    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双印二取皆空,名“世第一位”。从此无间,必入见道,异生法中,此最胜故。

    世第一呢,它这个叫无间定。就是说到了世第一以后,他一定要成就这个见道位了,一定要成就这个初地了。他只有十六刹那,他一定能成就见道位,无间定。他能够“双印二取皆空”,世第一,有漏法中最为第一了。世间的转轮圣王,这诸天的境界比不上他;因为在整个生命当中,他即将要解脱有漏的法,只有十六个刹那他就要趋向圣道,所以叫世第一。

    然诸菩萨于此四位,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也。

    虽然他的止观的力量已经在禅定的加持之下如此的坚强,但是“现前立少物”;就是他在观一切法空,还是要依止名言的引导,「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那个真理的出现,还要假借文字的寻伺才能够出现,所以他没有真实的见到真理;但是他已经是跟真理很接近了,煖,顶,忍,世第一非常接近了。

    “煖位”、“顶位”——依识观空,则境空识有。

    煖、顶二位是破除所取相,他对于所取的境界是空,这个是完全印持的。但是这个能观的心,那个执取还在;到了忍和世第一,开始破这个能取的心。

    “下忍”——印成境空;

    “上忍”——印成识空;

    “世第一法”——双印二空;

    皆带空相,未得全除。

    但是呢,不管是怎么样,皆带空相,未得全除;都还夹带了佛法的名相,一定要等到:彼相灭已,方实安住真唯识理,名“通达位”。

    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他的境界是散乱心。散乱心呢,他的那一念心主要是靠愿力在支持,还有一些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来支持他散乱的心,强迫它安住在唯识实性。不过我们要读《成唯识论》的解释,资粮位的菩萨跟这个真理相应的时间非常少,就像我们一般的境界。资粮位的菩萨,他有时候在佛堂拜佛静坐,有几分的相应;但是他搞久了以后,他有时候到台中,到竹山去走一走。因为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他心中还是有一些攀缘的烦恼;所以资粮位的菩萨大部分的心都是向外的,心随境转,叫外凡位,心游理外。但是他当然很难得了,他心中有希求无上菩提的希望,所以他就会进步。

    但是到加行位,那就不一样了。加行位的菩萨他一定会息诸缘务,所有的尘劳境界完全放下,他一心一意的在佛堂修止修观。其实加行位的菩萨,四加行时间很短的。资粮位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加行位的菩萨时间非常短,有些人一生就成就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位次全部通过去了,如果他不是马上死亡的话。

    所以加行位的菩萨叫内凡,内凡加行位,心游理内。他内心当中,一天当中除了睡觉以外,他心中跟真理的相应时间很多;虽然带相观空,但是他跟真理相应的力量很强。你一般人用话来刺激他,用逆境来刺激他,他不动的,他内心完全安住在心中的法宝,跟资粮位菩萨那不一样。资粮位菩萨你不能刺激他的,资粮位的菩萨止观力薄弱,他完全靠愿力,靠信心在支持自己。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判教的时候,关键点就在哪里呢,资粮位的菩萨没有禅定,这个是关键;他的智慧是闻思的智慧,加行位的菩萨就是有禅定相应的修慧。这个地方是最明显的。

    在加行位当中,煖、顶、忍、世第一呢,煖、顶二位属于五根。他对大乘的唯识理生起「信进念定慧」,他是五根,他还是容易退。当然那个退,不是说资粮位那么容易退,有退的可能性。这个忍位就是「五力」,他不会退了,这个力和根不一样,力有破恶的功能;所以这个地方有不同。

    到了忍位以后,在唯识学上说,一个人到了忍位以后,他如果不要马上死亡,他今生一定要成就圣道。他不要发生意外事件死亡的话,他到忍位一定要成就世第一。世第一,再十六个刹那,就入见道位了;但是煖顶还不一定,煖顶还有退的可能,就这样的差别。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那个二取,主任解释下烦恼障和所知障。

    【师父答疑】:“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这个地方讲我法二取,它这个地方的解释是,我执当然是烦恼障,法执是所知障。于我法二取的随眠,他对于自我意识的执取,对这外在的一切境界的执取,都是很重。当然他有时候也能调伏一些现行,就是说他在佛堂当中有时候有一些少分的相应,他内心也会出现一片的清净光明的境界。但是这个地方是约着种子,虽然他的力量能够调伏一些粗的分别的现行,但是他的那个内在的种子功能都还在。

    换句话说,他要有染污的境界一刺激他,他也会生起烦恼,也会造罪业,“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但是他能够调伏少分的现行了,他一天当中做定课的时候,他把他心中的法宝现前的时候,心中也是一片的寂静光明的境界出现。但是他走出佛堂啊,你要用话来刺激他,他也是发脾气的,会发脾气,“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因为他有这种功能,他这种功能还没有断,有这种功能你有这个环境的刺激,它就会出现了。

    不过当然,因为资粮位的人他有惭愧心,他有希求无上菩提的心,他会不断的检讨自己;所以这个资粮位的好就好在哪里呢,虽然他“乃至未起识”,但是呢“求住唯识性”。这个地方很重要。

    「求」,他心中有一种追求的力量。一个人生命有希望,有进步,就是在这个「求」字;你要无所谓,一天过一天你也无所谓,那你就很难进步了。所以资粮位虽然他烦恼重,但是你要注意他这个「求」字,这个力量很大。“求住唯识性”,他心中有这个希望在支持着他,我一定要使令自己进步:我跌倒了没关系,我再站起来;我今天被境界考倒了,没关系,我第二天我进步。他就是有这个「求」字,有一种想要增上的希望。

    他不放弃他的希望,不管他起多大的烦恼,不管他被境界刺激多严重,他对于无上菩提的追求永远不放弃。这个才有资格叫资粮位。如果你放弃了努力,那就不叫资粮位了,那你就连资粮位都没有了,那就退转于阿藐多罗三藐三菩提,那退失菩提心了。

    所以说资粮位不管怎么样,你不能够退转菩提心,不能退转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跟理解,否则的话呢,你连资粮位都没有入,没有入资粮位了。

    所以有的祖师他劝我们在资粮位往生到净土去,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下去,整个成佛之道的五个阶位,资粮位问题最多了;到了加行位其实问题没什么,因为加行位一天到晚到佛堂,他安住啊,他白天一天在佛堂,一打坐坐十六个小时无所谓,他内心寂静,所以到了四加行的时候,他很快成就圣道。

    这个问题最严重的是这一大阿僧祇劫,这个外凡资粮位最严重。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到净土去,应该会比较好,不要在秽土。在净土当中成就资粮位,走过问题最多的资粮位,等到见到圣道以后再回入娑婆,祖师大德是这样子的安排,这个是对的,因为你资粮位容易退转。所以一般来说,在资粮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这个方法是非常好,在成佛之道当中,它有一个不退转的功德。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那个“二取随眠”,最主要强调我执是不是,还是说…因为法执不招感?

    【师父答疑】:应该是主要的我执,主要的是我执。因为这个所知障在凡位都还不是他对治的重点,所知障应该是在后面。不过看唯识的意思,它对这个分别的我法二执,这两个好像是同时对治的;它在俱生的时候把它区分出来——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但是在分别的时候,它认为这两个是同时出现的,都是由名言安立的;你应该消灭名言会对治粗的我执,也会对治粗的法执。你可以试试看,你把心中的名言停下来,你也不容易起法执;所以它分别我法二执是同时对治的,应该是同时对治的。

    当然重点在我执,但是在兼带的当中,也会对治法执;因为他观遍计本空,他不断的在破自己的名言,这个时候会消灭我执,也会消灭法执。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