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 第六百二十五章 造车变大白菜 第六百二十五章 造车变大白菜
- 今年上半年的经营里,除了智云集团的经营状况良好外,徐申学手底下的其他几家重要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错。
海蓝汽车上半年的汽车销量,得益于固态电池的大规模应用,销量持续增长,尤其是五月份的发布会上,针对海蓝SLMC以及海蓝MEV这两款车型的全系标配固态电池以及海蓝YEV、海蓝HEV两款入门级车型上的三十万高配车型上也使用固态电池。
这让海蓝汽车在五月份以及六月份里获得了大量的新订单,虽然这些订单大部分还没有交付,但是成绩依旧斐然。
今年海蓝汽车的海蓝品牌,朝着拿下三百五十万辆的交付量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三百五十万辆的交付量,这对于一个高端豪华汽车品牌而言,已经是属于非常优秀的成绩了,比什么宝马奔驰奥迪,凯迪拉克之类传统豪车品牌的销量高多了。
再算上主打美洲市场的,尤其是北美市场的米特品牌,主打低端市场的艾拉品牌,今年海蓝汽车集团,旗下三大汽车品牌的总销量,不出意外的话能够达到四百五十万辆,如果下半年的情况好一些,尤其是艾拉品牌的低端车型销量好一些话,说不准还能够冲一冲五百万辆的年销量呢。
海蓝汽车集团的经营情况相当不错,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其他的电池业务,汽车零配件业务以及汽车售后维修业务等也维持持续增长。
海蓝汽车的良好销售情况,也给海蓝汽车带来了充足的营收以及利润,能够让海蓝汽车继续维持高投入的固态电池产能资本投入以及大量新技术的研发投入。
按照徐申学制定的规划,海蓝汽车下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就是艾拉为代表的子品牌的发展,进一步扩充整车产销量,并依靠更多的产销量拉低整体的成本,获得更多的营收和利润。
不过这并不容易,低端车型在国内卷起来难度很大,人家比亚迪以及其他国产汽车厂商也不是吃素的,这几年他们在国产低端电动车领域里已经做起来了,而且把性价比路线卷得非常狠。
而其他国家的市场想要打开也不容易!
相对于海蓝品牌这种高端车型比较容易各国车企市场,艾拉品牌这种低端车型想要大规模进入各国市场的难度更大……
怎么说呢,海蓝品牌这种高端车型其他国家就算放开了让你卖,其实也卖不出去多少的……海蓝汽车的三百多万辆的销量,可是通过全球市场来获得的,而具体到海外的单一市场的话,其实销量不怎么样的。
因为价格太贵,很多人想要买也买不起!
然而艾拉这种低端车型如果放开了进入各国市场,其相对比较低的价格,不错的性价比很容易就能够在当地市场火起来,最后导致当地的其他汽车销量暴跌。
而很多主要的汽车市场,它本身也拥有一定的汽车产业的,并且他们主要也是通过自行生产,或者合资生产汽车,出于保护本国汽车工业的考虑,往往会限制各种性价比高汽车进口。
哪怕是印度这种工业体系不完善,也没啥技术含量的国家,他们也拥有大量的汽车工业,印度的塔塔,还有不少的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汽车汽车在印度当地设厂生产各种低端汽车的,其一年汽车产量有几百万辆的。
而印度的汽车工业因为过于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当地为了保护他们当地的汽车工业,其汽车关税之高,也是全球出了名的。
而欧洲的德国,西班牙,美洲的美国以及墨西哥,亚洲的日本以及韩国等国家都是主要的汽车生产国。
甚至就连南非、摩洛哥这些大家不怎么关注的国家,他们的汽车产量也有好几十万辆呢。
而这些汽车产能,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各种平民化的乘用车,换算到国内的汽车市场的话,大概就是五万到十五万这个价格区间!
这也意味着,国内出口的汽车单纯想要依靠性价比,价格优势想要进入这些主要的汽车市场,会遭到大量的场外因素:人家就不让你进来!
放开市场让你的廉价汽车进来了,人家本地的汽车产业不得直接完蛋啊……
所以,这也是海蓝汽车所面临的的一些问题:高端的海蓝汽车要打开海外市场比较容易,很多工业国家其实不太在乎海蓝汽车这种高端车型进来的……反正你也卖不了多少。
但是低价的艾拉品牌想要进入海外市场则是要困难的多,对于大部分汽车市场而言,你要销售也可以,但是你得过来建厂,为当地带来就业和税收才行。
单纯的整车出口,难度极大!
反倒是一些本身没有汽车产业的国家,对这些性价比很不错的国产车非常欢迎……人家反正没有汽车产业,不管买什么车都是进口,自然会更倾向于性价比更好的。
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
问题是……这种没有汽车工业的国家,其汽车市场规模一般也不太行。
为了扩充更多的海外市场,徐申学旗下的海蓝汽车集团则是继续走‘工厂换市场’的策略,通过在目标市场里建设组装工厂的方式来规避当地的汽车进口限制。
这种组装工厂,虽然没啥核心技术,其产业附加值也低,但是多少也能够给当地带来一些就业和税收,并且拉动一些当地的没啥技术含量的汽车零配件产业,因此还是比较受到大部分国家的欢迎的。
而海蓝汽车则是把动力电池、电机以及其他其他核心零配件留在国内生产,把主要的附加值留在了国内同时也避免了核心技术外流……规模庞大的海蓝汽车莞城制造基地,就是专门为了海外组装工厂提供动力电池以及其他核心零配件的产业集群。
当然,海蓝汽车能够搞这种策略,也是因为智能电动车的特殊性:其动力电池的成本就占据车辆总成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部分车型甚至能够到百分之六十。
然后电机以及智能驾驶的诸多核心零配件部分也占据了不低的成本份额。
最后算下来,一个海外组装工厂生产的智能电动车,其国内零部件的成本占比会在百分之七十以上,部分海外组装工厂的国内零部件成本占比,甚至会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进入七月份后,徐申学还和海蓝汽车集团的管理层开了一个海外市场的专场会议,会议里决定加速海外市场的布局,在多个目标市场里投资建设组装工厂。
而这些组装工厂主要也是用来生产艾拉这个低端汽车品牌的汽车。
至于海蓝品牌的海外产能布局,目前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高端市场是有天花板的,海蓝品牌的销量现在已经有一年三百多万年辆了,再往上涨也很难超过四百万辆。
倒是艾拉这种低端汽车的市场潜力很大,需要进一步扩充产能,不管是国内产能还是海外产能。
海蓝汽车集团的现有业务经营之余,还在积极研发并布局智能机器人业务,徐申学去海蓝汽车视察的时候,还看到了他们研发出来的智能机器人。
尽管从技术成熟度来说,他们搞出来的智能机器人在性能上比远不如智云集团那边的机器人,但是也相当不错了,至少可以进入实用阶段,毕竟他们的智能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也就是人工智能技术,是依托于他们早期从智云集团所获得的海蓝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底层的人工智能。
尽管两者区别很大,想要把汽车上用的人工智能技术移植到机器人上难度非常大,但是好歹是有了可行的技术路线。
虽然技术差距大,但是好歹有了可用机器人技术。
不像是其他公司的人工智能技术不行,只能拿智云集团开源的一些人工智能算法来搞,或者是自行研发人工智能算法,而这两条路难度都非常大,就连谷狗都搞不定。
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智云集团是断崖式领先其他企业,并且这个领先如果用时间来算,估计都是几十年的那种……除了智云集团外,人工智能技术最成熟的就是谷狗了,但是他们自行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连智云集团多年前所发布的第一代Yun AI的程度都还做不到!
并且差距还越来越大。
智云集团在人工智能技术上一骑绝尘,都已经大规模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智能机器人,虚拟设备等诸多领域里,而谷狗连个提供最表层应用的大型生成式AI都还做的不利索。
海蓝汽车依靠着早年从智云集团里获得的人工智能技术,搞出来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现在又开始利用这一套人工智能技术搞智能机器人。
而且还真让他们做出来了可以实用化的机器人,这不得不说已经是个巨大的成就了。
只不过他们的机器人技术虽然已经做出来了基础原型机,不过在各方面的性能对比智云机器人,还是太差了,而且成本目前还非常高,直接这么推向市场的话,估计是没什么销量的……
目前海蓝汽车的机器人团队,正在持续推动机器人项目的研发,主要是各种高级功能的训练研发,同时也在奋力拉动机器人的硬件成本,争取把机器人的成本降低下来。
按照他们的研发进度,预计明年就有希望像市场正式推出商用的智能机器人了……不出意外的话,海蓝汽车也将会成为继智云集团之外,第二家推出智能机器人的企业。
不过,到时候机器人市场依旧不会出现什么两大企业进行恶性竞争的关系……因为智云集团也好,海蓝汽车也罢,他们都是徐申学的旗下企业。
良性竞争是可以的,也是有益的。
但是恶性竞争,尤其是通过搞性价比,降价这种方式搞竞争是不可能出现的。
————
海蓝汽车集团要搞智能机器人业务,试图在智能出行业务、电池业务之外,再打造第三个核心业务:智能机器人;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增加抗风险能力,获得营收以及利润增长点。
徐申学的的其他企业,也或多或少在搞更多的新技术,新业务。
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威酷电子集团了!
这家企业之前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它是一家智能终端厂商,卖手机为主,顺带卖其他各种智能终端,甚至还卖各种乱七八糟的家电以及其他电子产品。
后来威酷电子集团向市场推出了VR虚拟设备,这个是进军虚拟设备市场,和水果,四星,谷狗,华威等厂商的VR虚拟设备进行竞争……不过这一块业务的市场规模不大。
因为消费者们对单纯的VR显示加鼠标键盘摇杆操控的模式并不感冒……虚拟游戏嘛,其最大的吸引力其实并不是VR显示,而是玩家可以自己动。
智云集团的虚拟设备,是用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支撑的万向跑步机加上机械臂来实现这一点。
而其他厂商没这技术,实现不了,只能用传统的操作方式来实现角色的动作,而这就失去了虚拟游戏最重要的体验感了。
而且VR虚拟设备其实也不便宜,因为需要用到大量算力芯片,尤其是APO显卡,导致价格也在七八万到十多万之间,而智云的虚拟设备最便宜的二十六七万也能买到手了。
有钱的人直接买智云的虚拟设备去了,没钱的去虚拟体验馆玩去了……
这导致VR虚拟设备虽然已经出现,但是整体市场规模并不大。
VR虚拟设备的市场规模没有预料中的大,这也迫使威酷电子集团加大了在电动领域的投入!
威酷电子集团在去年的时候,正式向市场推出了第一代智能电动车‘小蓝2020’,依靠其超高的颜值设计,不错的性价比,再加上多年培养出来的小蓝品牌,忠实用户,成功打了一个开门红,获得了非常不错的销量。
一个全新的智能电动车品牌,第一年就能卖出去十多万辆车,这可不是个容易的事。
而今年,威酷电子集团旗下的小蓝汽车,又推出来SUV车型,由此获得了很不错的销量。
小蓝汽车的成功,不仅仅让国内的汽车市场上,出现了一家全新跨行而来的汽车新势力玩家,而且还让其他行业的大型企业们看到了机会,一个个忍不住加大了进军电动车行业的步伐。
就连水果都没有放弃电动车业务,而是加大了投入……这其实已经有点违背水果的一些经营理念了,因为电动车业务的毛利率低,同时供应链也无法掌控,这对于水果的一些经营理念而言是有些违背的。
但是由于在智能终端领域被智云集团压制的太狠,VR虚拟设备又起不来,机器人业务虽然开始研发但是迟迟没有成果,这迫使水果寻找新的支撑业务,要不然就只能慢性死亡了。
而电动车业务,是目前水果那边所能找到的最有可能性的新业务,因此电动车业务虽然困难也很大,同时也不太符合他们的经营理念,但是依旧咬牙加大投入。
当然,他们想要搞的高端电动车,但是又没有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以及动力电池上的核心技术,因此研发起来难度比较高,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把产品投向市场呢。
倒是大米没啥包袱,跨行搞起来电动车来比较顺畅……毕竟他们和威酷电子集团一样,都是玩成熟供应链的,有钱赚就行,可不用和水果那样那么多顾忌。
大米那边已经放出消息来,最迟明年春天,他们的新车就能够和消费者见面。
而不管是威酷电子的小蓝汽车,还是大米尚未面世的电动车,他们都是建立在国内成熟完善的智能电动车供应链上的。
国内的智能电动车供应链,在海蓝汽车以及国内其他电动车厂商的多年带动下,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
最为核心的动力电池部分,有着宁代电池这个巨头,而该公司的电池技术来源里,半固态电池以及磷酸铁锂电池都是来源于海蓝汽车。
海蓝汽车旗下的半固态电池技术,对比传统液态锂电池而言安全性更高,成本比三元锂电池稍微贵一点,但是贵的有限,重要的是其能量密度更高,可以达到三百五十瓦时每公斤,低温衰减也比磷酸铁、三元锂电池表现更优秀。
海蓝汽车旗下的部分车型,如海蓝YEV、海蓝HEV的入门型号,米特的大部分车型、艾拉品牌的高端车型都在使用。
授权给宁代电池后,宁代电池生产的半固态电池,主要供给给特斯拉以及其他汽车厂商的高端车型以及用于北方地区市场的车型使用。
海蓝汽车集团旗下的磷酸铁锂电池,别看其价格便宜,但是性能其实很不错的,其能量密度达到了两百瓦时每公斤,这个能量密度其实已经超过一些技术不太行的电池厂商的液态三元锂电池呢……
而其他的磷酸铁锂电池厂商的能量密度,普遍还停留在一百三到一百五六瓦时每公斤左右。
非要说有什么缺陷的话,那就是这电池的低温衰减比较严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磷酸铁锂电池就这样。
依靠这两种电池,宁代电池牢牢占据着第三方动力电池供应商全球老大的地位,其电池总产能仅次于海蓝汽车旗下的海蓝电池。
有着宁代电池这个动力电池供应商,威酷电子以及小蓝都能拿到不错的半固态电池或磷酸铁锂电池。
然后智能辅助驾驶部分,这个更简单,智云集团那边直接提供全套的EYEQ技术方案,轻轻松松就能实现L2+级别的辅助驾驶……如果厂商有点野心的话,还可以采购PX终端算力平台自己研发算法去!
最新一代的PX终端算力芯片,基于智云微电子的第二代七纳米工艺,采用车规级封装,其性能虽然还不如海蓝汽车和智云集团合作研发的EYQ芯片,但是也没差多少了。
严格上来说,只要车企在人工智能领域里有充足的实力,完全可以根据这一款芯片,实现L4级别的自动驾驶……可惜,他们人工智能技术不行,做不到。
然后各种传感器国内也都有,激光雷达海蓝激光那边有高端货,其他厂商也有一些中低端的,车规级摄像头这个更简单,国内供应商更多。
电机以及其他传统、刹车、能量回收等诸多核心零部件,国内供应商也有很多,而且有些第三方供应商做的也是相当不错的,有些也是海外汽车零配件巨头在国内的工厂所生产。
到了现在,国内的智能电动车的供应链其实非常成熟了,从高端再到低端的供应链一应俱全。
这也导致了,当下在国内造电动车其实挺简单的,市面上有人戏称,现在是个企业都能造车了。
有点造车白菜化的意思……当然,想要造的好依旧非常困难。
现在一般来说,有个几个亿的资金就能够研发出来一款还算不错的电动车,虽然几乎所有零部件都需要依赖供应商,生产也需要找代工,但是好歹是能搞了。
当然,能不能卖出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钱花多一些,比如有个几十亿的话都能自己打造工厂了,几十亿而已,很多所谓的新势力车企也能做到……
如果资金量能够做到一百多亿的话,就能够和威酷电子集团一样,搞出来一款很不错的智能电动车了以及配套的先进汽车制造工厂了。
不过单纯有钱也不行,因为还有一个造车资质的问题,大部分所谓的新势力厂商都拿不到独立的牌照,想要生产并销售,就需要挂靠牌照。
也有一些不差钱的新势力汽车厂商选择收购本身有汽车牌照,但是经营不良的汽车企业,间接获得汽车牌照。
威酷电子集团的汽车牌照就是这么来的,花费了不少钱收购了一家汽车企业以获得牌照。
——————
有了威酷电子集团在前头打样,大米后头加速进度,明年能够搞出来他们自己的智能电动车也是很正常的。
随着国内智能电动车供应链的彻底成熟,产能的逐步加大,价格的逐步下降,国内的电动车市场还将会迎来持续的增长。
同时国内的大量电动车还会持续向海外出口,不仅仅是海蓝汽车集团的电动车大量出口,比亚迪以及上汽,广汽,一汽,奇瑞,吉利等大量的汽车厂商的车辆,也在或多或少的出口。
汽车,已经成为了国内新的主要出口商品,而出口量到明年的话还会更多。
但是一个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就是,国内的汽车出口越多,海外部分市场,主要是本身有汽车产业的市场,对国内性价比电动车的抵制力度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