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其他类型 -> 少姝的山水-> 第65章 智与勇 第65章 智与勇
- “是少姝吗?快入来吧!”慢条斯理的招呼声传来,少姝这才抬起头,猛然发觉,刚才走过了正房的院门,恰巧被阿婆瞅见了。
(入来:在介休方言中,“入”字与“进字的应用分得十分清楚,很少混淆使用。例如外地人常说:“你进家吧”、“请进”、“进我家坐坐”等,而介休人则会说:“你入来吧”、“请入”、“入俺居所坐坐”等。在古代汉语中,入字是将由外到内的意思,它和出字是相对应的,如大禹治水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或“量入为出”等,同是一个含义。本土老年人讲话更是如此,原生态语腔非常浓厚,虽然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古汉语发音,但是他们习以为常,并不自觉。)
“咦,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咱们小少姝遇着什么难事了吗?”阿婆拉起她的手便往屋里去。
“没有没有!”少姝坚决摇头,嘻嘻笑着,反手搀扶起祖母来。
“哦?”郭太夫人的灼灼目光依旧顽固地在孙女的脸上寻索了一圈儿,然后嘱她道,“有什么事一定不能闷在心里,说出来,有家中大人们帮你解决!记住啦?”
“我记住啦!” 少姝大声应下,心里暖暖的,不由试探问道,“阿婆可知有什么法子能治疗梦魇的?”
“谁梦魇?是少姝吗?”
“不是不是,我替别人问的。”
回想玖儿神志清醒却不能动弹的情况,少姝归之为梦魇,下回若是再与她共梦,想提供一个消解之法。
“医家认为,梦魇多由心神受扰、神不守舍所致,你当告诉此人平日里劳逸结合,饮食有度,当可有所改善,”郭太夫人有脸上陡然呈现顽皮之色,“有一个仙方,凡人也许难获,不过像思医师那样的好本事,大约是寻得来的!”
少姝大眼圆睁:“什么仙方?”
“《山海经·中山经》脱扈山条目明确有记载,‘有草焉,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棕荚,名曰植楮,可以已癙,食之不眯’,‘眯’在此处为梦魇之意。”
“呵呵,我也读到过,怎么就全然想不起来?”少姝心生佩服,原来阿婆亦是《山海经》的忠实读众之一,“回头不妨给舅舅提一嘴,或许真能找来也说不定哦!”
(植楮:《山海经》中记载的传说植物,原文大意是:脱扈之山上有草,叶子形状如葵叶,开红色的花,结荚果,果实类似棕树的荚,名字叫植楮,可以治疗瘘管病,服食能镇静催眠,治疗梦魇。)
掀帘进门,郭太公见少姝来了,分外高兴:“这就对喽,原先在山上我们够不着,眼下如此近便,小少姝记得常来陪着我们聊聊天才好!”
少姝有些羞愧,近日来向长辈问安也多是走过场,不禁面上一红,学着祖父的口气回答:“小少姝光顾着自己玩耍了,实在该打!”
“瞧这孩子,说什么呢,同自家阿翁阿婆不用见外生分,咱们都知道跟各房转悠,你连日来也是忙得脚不粘地儿,”郭太公乐呵呵,“快快过来坐下!”
“才刚听人说,赶急赶忙地,你们把山水斋中的书籍一股脑儿地搬去辟藏室啦?”郭太夫人问道。
“是的阿婆,少说有三五百册哩!大姐姐带着我们忙活了好半天,少嫆、子默全来帮忙,哦对了,还有石公子,那位真人不露面,却是个地道的理书行家!”少姝掰着指头数过一遍,不忘夸赞石生的功劳。
“真人不露相,唔,他确实是不露相!”郭太公哈哈大笑,“少嫆也去了?没有白告手酸胳膊疼?”
(白告:介休方言,有央求之意。“白”在古文中有陈述禀报的意思,一般是指下对上。)
“还好啦!”少姝摇摇头,又补上一句,“妈妈说,书放到那里去才妥当,让馆中学子们人人得以阅览,父亲他在天有灵,亦必大感快慰!”
郭太夫人擦擦泛红的眼角,爱怜地将孙女搂入怀中,缓声道:“有其父必有其女,我们小少姝说得一点没错儿!”
明明是人儿媳妇说的,非要硬生生地安到她宝贝孙女身上,老夫人也是自顾自地心往一处偏。
“父母亲对孩儿的教引永远如泰山之于桂树,‘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实不敢忘怀。”少姝动情答。
(泰山桂树:出自《世说新语·德行》之七,陈季方巧答客人问题的故事,以桂树生长在泰山中作喻,不失轻重地赞美了其父陈太丘的德行。陈太丘,即陈寔,曾任太丘长。)
郭太公感触良多,连声称好:“大树铭记山水恩情,才能长成拔地参天,枝叶繁茂,为人又何尝不是?”
“阿翁近来身上大好了,气色也较先前红润许多!”少姝定下心神,关切地打量起祖父的神态。
“少姝哪里会晓得,大病初愈之际,会生出一种再世重生的恍然。周围的人与事无故平添了几分陌生疏离,待阿翁下了床榻,老腿颤巍巍再度迈出房门的时份,心中所受的震荡,要大大地超出喜悦。”一脸于思的郭太公向孙女道出实情。
相比年纪轻的人而言,长辈们对生关死劫的感悟要更多,也更深刻,想起阿翁上回病倒的情状,少姝犹有余怖,嘴上却还在宽慰老人家:“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挺过来就有好事!”
郭太夫人极之赞同:“咱少姝说的对,这回你过寿,终于得见盼了大半辈子的小葫芦,个个青翠新绿,可喜可贺,这才叫一病新生哇!”
“阿婆讲得有趣,您惯来达观,思量别具一格。”少姝开心起来,又将挂在腰间的小葫芦取下,拿给阿翁阿婆把玩。
“少姝大了自有体认,苦楚与新生本为一体,有苦趣,自然也有乐趣的呀。”郭太夫人笑着将小葫芦递给夫君。
郭太公接过来,转着摩挲了两圈,喜色难抑,叹一声:“少姝可知?阿翁我呀,是怀着何等心情熬到这一天的,一言难尽,这要感激上天垂怜。”
少姝笑问:“当年有道先生亲自种出来的小葫芦,和这个长得像吗?”
“一般无二!”郭太公斩钉截铁地肯定,眼神中燃起冀望,“有了它,咱们华岩馆定会后继有人。”
接着,老人又絮絮说起了有道先生的往事,其实少姝听过不止一次,但她没作声,还时不时地应声配合,好叫阿翁越说越起劲儿。
少姝微笑,世上有种声音叫做“怀念”,人到晚年身不由主地容易陷入怀旧的情愫,那时的山,那时的水,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陈年的一切近在咫尺,活灵活现地重现眼前,生动清晰一如既往。
而在此刻的祖母眼中,小孙女像又变回更年幼时承欢二老膝下的举止模样,善于倾听的小娃儿总爱呼扇着浓密睫毛连连追问“后来呢?”,实足惹人怜爱。
听着听着,咦,这一段儿我怎么完全生疏?少姝登时忘却了色养祖辈的重责大任,追根究底的兴味再度占据了上峰,又开始缠着阿翁仔细打听起细节。
(色养之孝:色养,指侍养父母有喜悦的容色,源自《论语·为政》中子夏、子游问孝典故,孔子提出的“色难”概念,他强调侍奉父母时保持和悦态度最为困难。朱熹《论语集注》注解“色难”为“事亲之际,惟色为难”,具体表现为“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如《世说新语·德行》之二十九“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
“有道先生西渡黄河求学竟有如许波折,不知他老人家途经的是哪个渡口?”
(山西的黄河古渡:黄河于山西奔腾澎湃约965公里,流经19个县(市),大大小小的古渡口散布其间,一个个的古渡口互通往来、上下联动,串联起三晋黄河文化脉络:风陵渡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是“鸡鸣一声听三省”的千年古渡,正因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此地发生过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大禹渡位于芮城县县城东南12公里处,相传大禹治水时曾于此俯察河势,后成夏王朝邑都中心地区向“禹甸”等迁徙开发的主通道,遂得名;蒲津古渡口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鹳雀楼相依;碛口古渡,仍然保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风采……)
“自然是那最大的风陵渡喽!”
少姝这才知道,当年与有道先生一同外出游学的还有几人,大家历经十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来到了风陵渡。
立于岸上,从天而来的黄河水翻滚怒吼而过,波涛汹涌,咆哮如雷,大河的巨大轰响令人头晕目眩,心惊动魄,这些从未见识过大河阵仗的年轻人们面面相觑,骇然畏惧。
滚滚东逝的大河之水好似一道天然的屏障,成了众人面前难以逾越的险隘,也成为这几名年轻学子人生的分水岭。
大家再三交换意见,议论纷纷,想到渡河而去生死未知,从此真正远离了家乡亲人,如同孤鸿在外漂泊,遭遇险情无人援助——不由得个个心生胆怯。
同行的伙伴们都违背了誓言,在天堑面前先择了退缩,决定停止游学,折路返回。
唯剩有道先生,矢志不移,掏出身上为数不多的银钱,坐上羊皮筏,渡过了澎湃不休的黄河,继续奔向前方。
想到如上情形,少姝一时激动难掩,“蹭”地跳起来,踱步几个来回,称颂不已:“有道先生从小时已非同一般,大智大勇!”
郭太公叫她过来,将小葫芦交返其手中,语重心长道:“没有直面艰辛的勇气,人的心中是无法生出智慧来的,小少姝务必要牢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