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439章:李承乾的梦,东胜神洲之说 第439章:李承乾的梦,东胜神洲之说
- 九月初,雨停了,疫散了,陇右也下了场雨。
河南道的灾民在新修的河堤上种起了冬麦,陇右的田埂上竖起了新的水车。
长安的户部账上,虽花了五百万贯救灾,却因灾民尽快复耕、商路未断,秋收时的税赋竟没比往年少多少。
朱雀大街的早市又热闹起来,卖胡饼的小贩跟客人闲聊:“还是太子殿下的新政管用,这灾年要是搁从前,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客人点头称是,指着汇通司门口贴的救灾明细:“你看这账算得多清,哪笔钱用在哪,都写着呢,这才叫心里有数!”
大灾长安是有感触的,以往大部分灾民流民都会赶往长安。
但这次灾情如此之大,长安竟然没有流民过来。
之所以普通百姓也能知晓,是因为关于这次的灾情详细,都已经在长安邸报上刊登出来。
李承乾要的不是捂盖子,而是让更多人知晓,受灾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东宫。
各地送来的奏报摆在案几上。
这场天灾让百姓真正看懂了新政。
它不是冰冷的章程,是能在危难时护住身家性命的力量。
不是朝堂的空谈,是能把江南的粮、岭南的药、关中的钱拧成一股绳的纽带。
新政的根基,在这场天灾的洗礼中,才算真正扎进了大唐的土壤里。
同时也意味着,不管是权力还是声望,李承乾这个太子已经达到了巅峰。
“殿下还苦恼什么呢。”
苏玉儿看着李承乾眉头微皱,端着参汤过来轻声问道。
李承乾微微摇头,指了指案几上的奏报,道:“粮食还是太少了。”
苏玉儿安慰道:“殿下能做到这样,已经是很好了。”
李承乾没有回答。
他知道在王朝时代,农耕文明想要做到人人吃饱饭,几乎是不可能是事情。
哪怕现在的大唐看似繁华,实际上饿肚子的人多了去。
大部分的百姓只能是勉强活着。
李承乾心中叹息。
可惜,这个时代要是有土豆就好了。
必然可以养活更多人。
这个时期的土豆还在南美洲。
一直到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秘鲁,将土豆带回欧洲。
起初,土豆主要种植在贵族花园中,被视为观赏植物,未受广泛重视。
18世纪,欧洲多地遭遇饥荒,人们发现土豆耐旱、耐贫瘠、产量高,且种植周期短、保存期长,逐渐开始大面积种植。
在爱尔兰,由于肥沃土地被英国殖民者占有,当地人只能在贫瘠土地上种植土豆,使其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人口也因此迅速增长。
而全球传播是在17世纪末,土豆传到天竺和倭国。
随着殖民扩张和贸易发展,土豆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
至于中原,大约是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但当时种植规模较小。
一直到清朝,官府鼓励开垦荒地,土豆因适应性强、产量高,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次日。
朝会。
今日气氛异于往常。
李承乾坐在太子位上,目光扫过阶下的百官。
寒门进士眼中带着对新政的热忱,老臣们脸上是惯有的审慎,而户部尚书戴胄手里还捏着河南道的秋收奏报。
“诸位爱卿,近日处理灾情,想必都清楚粮食之重。”
李承乾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
“河南道复耕虽顺,可亩产终究有限;陇右补种的耐旱作物,收成也难如预期。”
“孤夜不能寐,前日竟得一奇梦。”
百官齐齐抬头,连一直闭目养神的房玄龄都睁开了眼。
“梦中见我大唐列祖列宗立于云端,对孤说:东海之彼岸,有大洲名曰东胜神州,其地广袤,民多粮足。有一种作物,名唤土豆,生土中如芋,一亩可产十石,耐旱耐瘠,蒸熟可食,磨粉可存,能救万民饥寒。”
李承乾站起身,目光灼灼:“祖宗示警,粮乃国本,若得此豆,我大唐再无水旱饥荒之虞!”
殿内一片寂静,随即响起细碎的议论声。
有人面露惊愕,觉得太子竟以梦境论政。
有人眼中闪烁着好奇,毕竟“一亩十石”的产量,对农耕时代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戴胄忍不住出列:“殿下,东海之滨最远不过倭国、新罗,从未闻有‘东胜神州’,更无‘土豆’之名,恐……恐为虚妄?”
李承乾摆摆手:“虚妄与否,试过便知。”
“祖宗既示此兆,孤便信其有。传孤太子教令,通告天下:凡能渡东海、寻东胜神州、带回土豆种者,封万户侯,赏黄金万斤,良田千亩,子孙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嘶——”倒吸凉气的声音在殿内此起彼伏。
世袭罔替的侯爵、万斤黄金、千亩良田,这样的悬赏堪称大唐开国以来之最。
太子竟为一种“梦中作物”下如此血本。
“殿下!”礼部尚书李纲出列劝谏:“跨海远航艰险异常,且不说东胜神州是否存在,单是风浪、疫病就足以让船队十不存一,如此重赏,恐引天下人趋之若鹜,徒增伤亡啊!”
“伤亡?”李承乾反问,目光扫过阶下:“河南道疫病,死了多少灾民?陇右大旱,多少百姓易子而食?若能寻回土豆,救的是后世千万人的性命,这点风险,孤担得起!”
顿了顿,李承乾看向水师将领:“传孤教令,水师即刻整理远洋航图,凡有愿出海寻粮者,船、粮、水手皆由朝廷供给,汇通司专款支持,稽查司负责登记造册,不得有误!”
朝会散去时,“太子梦得神粮”的消息已如长了翅膀般飞出太极宫,半日就传遍了长安。
西市的波斯商人围着告示啧啧称奇,觉得大唐太子竟有如此魄力。
劝学馆的寒门学子则摩拳擦掌,有人已开始研究水师的旧航图。
虽然这做梦的事情很荒唐,但如果是太子做的梦,那就完全不同了。
这可是农泽圣睿太子,曲辕犁,三熟稻,让多少百姓活了下去。
现在祖宗托梦,自是寻常。
东宫偏殿内。
李承乾正对着一张巨大的海图凝神细算。
案上摆着笔墨、算筹,还有几本水师送来的《远洋见闻录》,上面零星记载着“东海之外有黑潮,顺流可行万里”“某岛产奇果,其形如瓜,味甘”等只言片语。
苏玉儿端着夜宵进来时,见他用朱笔在图上画着弧线,从明州港出发,先向东画出一条虚线,标注“顺黑潮而行,约一月可至某群岛”,再从群岛往东南延伸,写着“此处当有暖流,需测风向,预计两月可达东胜神洲。”
“殿下画的是去东胜神州的路?”苏玉儿轻声问道。
李承乾抬头揉了揉眉心,指尖点在图上的空白处:“按梦里的方位,东胜神州应在极远的东方,比倭国、流求更远。”
“水师说,每年冬春之际,东海有黑潮自南向北,顺着它走,能省不少力气。但真正难的是跨过大洋后的航线,那里没有航标,没有港口,只能靠日月星辰辨别方向,还要算准洋流速度。”
李承乾拿起算筹,在纸上演算:“大唐的海鹘舰长十二丈,载重三百石,若满载粮食淡水,每日可行百里。从明州出发,到已知的最东岛屿约需四十日,再从那里往东南,按洋流速度算,至少要三个月才能见到东胜神洲。”
“这一路,要经过多少风暴、暗礁,能不能避开荒岛蛮族,都是未知数。”
苏玉儿看着他眼下的青黑,心疼道:“殿下何必如此费神?悬赏已出,自有胆大的商人、水手去尝试,殿下只需等着消息便是。”
“等不起。”李承乾放下算筹,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
李承乾重新拿起笔,在图上标注出“补给点”“危险区”:“我要把可能的路线都画出来,让出海的人带着这份图走,至少能少走些弯路,多几分生机。”
他想起后世史书里关于土豆传播的记载。
从南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足足用了几百年。
哪怕用“梦中启示”的幌子,哪怕砸下倾国悬赏,哪怕要冒舟覆人亡的风险,他也要把这作物提前“请”到大唐来。
“你看这里。”李承乾指着图上的一处洋流交汇点:“水师说这里常有海鸟聚集,说明附近有岛屿,可作为中途补给站。”
“还有这里,按星象推算,冬至前后,太阳在正午、最低,从那里往南航行,只要保持太阳在正南方向,就能一直朝着东胜神洲去……”
李承乾一遍说,一边在图上补充细节:“要告诉出海的人,土豆是埋在土里的,挖的时候要小心,别弄伤块茎”
夜色渐深,东宫的烛火亮到天明。案上的海图被朱笔标注得密密麻麻,从航线、洋流、补给点,到土豆的形态、种植注意事项,事无巨细。
这张凝聚着后世记忆与大唐航海经验的图纸,即将随着悬赏令传遍沿海港口。
李承乾知道,这一步棋风险极大,或许几年内都不会有消息,或许派出的船队会一去不返。
但他别无选择,在这个农耕文明的时代,粮食就是命脉,而土豆,就是能让大唐命脉更坚韧的希望。
“东胜神州也好,土豆也罢。”
李承乾望着窗外泛起的鱼肚白,轻声自语:“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也要赌这一把。”
赌赢了,是万民饱腹的盛世根基。
赌输了,那就继续赌。
如今大唐两千万人都没有,而在清末,番薯土豆养活了四万万人。
虽说大部分人也是达不到温饱,可两千万人能跟四万万人相提并论吗。
翌日。
长安城的晨雾还未散尽,西市的酒旗已在微风中猎猎作响。
张成挤在公告栏前的人群里,脖颈伸得老长,目光死死盯着那张盖着太子监国印玺的布告。
布告上“东胜神洲有奇物土豆,一亩可收千斤,寻得者赏锦缎千匹、良田百亩”的字迹,被晨露洇得有些模糊,却像一道惊雷在他脑海里炸开。
“太子殿下亲言,那东胜神洲在东海之外三万里,有仙山浮空,遍地都是能填肚子的金疙瘩!”
旁边一个背着褡裳的书生正摇头晃脑地念着,腰间悬挂的青铜鱼袋随着动作叮当作响。
话音刚落,就听人群里发出一阵嗤笑。
“这张老三怕不是魔怔了?”
卖肉的王屠户掂着剔骨刀撇嘴,油光锃亮的围裙上还沾着血丝。
“太子殿下的梦话也当真?莫说三万里外的神洲,就是东海里的蓬莱仙岛,谁真见着过?”
张成猛地攥紧拳头,却梗着脖子没回嘴。
酒肆里的喧嚣突然静了半分,穿绿袍的驿卒正站在柜台前大声宣读太子令。
张成刚要细听,邻桌几个盐商打扮的汉子就哄笑起来。
“听说了吗?那个张成要卖了家产去寻什么神洲呢!”
留着山羊胡的商人呷了口酒,铜钱在指间转得哗哗响:“我看他是穷疯了,不如把老婆孩子卖了换船票,省得在海上喂了鱼鳖!”
满座哄堂大笑中,张成手里的粗陶碗“哐当”一声磕在案上,酒液溅到前襟也浑然不觉。
他想起自家后院那五十匹蜀锦,还有东厢房压箱底的三百贯铜钱,那是三代人攒下的家底,此刻却像在烈火上炙烤的烙铁,让他坐立难安。
“三郎莫不是疯了?”妻子抱着刚满周岁的幼子,看着张成指挥伙计把蜀锦往马车上搬,眼圈急得通红。
“那东海万里波涛,多少商船去了就没回来,你怎能拿全家性命去赌?”
街坊四邻也围在院门口指指点点,隔壁的李嬷嬷拄着拐杖叹气:“好端端的家业不要,偏要去追天上的云彩,这孩子怕是被鬼迷心窍了。”
张成停下脚步,声音坚定激动,对着妻子说道:“太子殿下说有东胜神洲,就一定有。说有土豆作物,就绝不会假!”
“等我带回种子,咱们儿子将来就能顿顿吃白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