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我一心科研,你却想骗我谈恋爱?-> 第七百七十二章 你小子早就惦记着我这边的人了? 第七百七十二章 你小子早就惦记着我这边的人了?
- 材料研究所,许青舟正在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李刚院士喝茶。
“动作还挺多,米国这是慌了。”
李刚轻轻笑着。
最近米国发布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在告诉公众一个信号:我们米国不落后,你看看,我们甚至已经考虑到未来的火星殖民了。
“米国的底蕴还是有的,但想要赶上来,还是得费些力气。”
许青舟笑了笑,在这一年的实验里边,他可是用上了不少黑科技。
也就是说,米国的对手不仅仅是大脑开了挂的他,还是未来十几年叠加的科学技术。
那边目前也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以大量人力和资金砸,通过一次次迭代,提高聚变装置的研发速度。
“别说米国人,就是我们,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吓了一跳。”
李刚苦笑了一下,直接从秒级干到了小时级,这谁顶得住啊。
“我们也是运气好。”
许青舟谦虚地说。
李刚他们之所以在这里,是来商量后续的实验合作,EAST实验数据涵盖劳森判据临界范围,可以和乾坤一号交叉验证示范堆 1.18×10 keV·s/m三重积目标值的工程可实现性,还能帮着预判电磁干扰风险。
最重要的是,许青舟有点馋那边的研究人员。
李刚望着面前的青年,不由感慨起来,“你这下,恐怕是把张院士的脸打疼喽,他现在估计看到你都头疼。”
“我们就是按部就班的实验,倒是没想要打谁的脸。”
许青舟耸耸肩。
当然,如果有人主动把脸伸过来,那就没办法了。
李刚喝了口茶,还是说道:“你这边要人的话,直接说一声。”
EAST距离实现净能量增益不知道还有多少路要走。
他们除了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兴奋,搞了几十年聚变,现在有机会看着可控核聚变成为现实。
“嘿嘿,我正想跟您说这事情,现在又是示范堆的工程建设,又是装置设计,我这点人还真有点捉襟见肘。”
“好啊,感情你小子早就惦记着我这边的人了。”
11月15日。
对于许青舟他们而言,乾坤一号的1小时维持只是开始。
示范堆可不仅仅是放大版的实验堆。
实验堆随时可以停下,但示范堆则是要求在极端条件下维持数月稳定运行。
“这是同位素替代实验的四份数据。”
郑旭递上来一叠报告。
同位素替代实验,是为了解决氢同位素滞留问题。
粒子滞留会导致杂质积累,降低等离子体的纯度和性能,进而降低示范堆运行的稳定性,并且对第一壁材料也有影响。
实验堆的1小时验证,算是解决氢同位素滞留的“从0到1”突破,但示范堆需验证“从1到100”的工程成熟度。
至于为什么要做同位素替代,示范堆需使用放射性氚(H)燃料,但氚具有强辐射性,直接实验需严格防护且审批复杂。
因此,实验中一般用氘(H)代替氚(H),氘无放射性但化学性质相似,可安全验证氢同位素滞留行为。
【氘渗透率——1.2×10 mol/(m·s)
热脱附峰值温度——798K
】
许青舟在翻阅报告,郑旭缓缓说道:“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现在的参数运行,实验还存在局限,比如氚行为推演偏差,氚原子质量比氘大 50%,扩散能垒更高,我认为还要通过直接氚注入实验校准模型。”
“是个问题。”
许青舟点头,沉吟道:“而且,当前的测试仅覆盖了1000秒脉冲,而示范堆需万秒级持续运行.还是需要再做几次测试。”
“不过,乾坤一号的同位素替代实验还是能初步证明,我们设计出来的氧化铒涂层可显著抑制氢同位素渗透。”
郑旭咧着嘴角笑起来。
望着顶着两个大黑眼圈的郑旭,许青舟说:“一周时间把四份样品都测试出来,你应该熬了好几个晚上吧?计算方面的交给我,你先回去休息吧。”
这些样品的实验测试结果和他模型推算的数据是吻合的。
“好,确实有点顶不住了。”
郑旭没坚持,虽然很想立刻就做下一阶段实验,但连续熬三晚,这会儿腿已经开始发软了。
郑旭离开,办公室又剩下许青舟一个人。
“还是需要实现智能模型动态校准。”
在开启下个阶段实验前,许青舟打算先对这次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这些天的实验,他基本都要求大家做到最精最细,而他自己这边也先用各种模型进行数学上的模拟,再放到设备里测试。
省钱嘛,不寒碜。
点一次火就是几十万的开销,而且毕竟是十几个亿的设备,能省着点用就省着点用,以后的日子还长。
除了必要的数据收集,其它情况,许青舟都会先自己用模型过一遍。
11月中旬的时候,西南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姗姗来迟,一共10人,负责协助许青舟他们实验。
张志高虽然不愿意,但还是派了团队过来。
其中,就有张志高的得意门生,邵一林。
13日,周六晚上,邵一林就被李逸拉出来喝酒。
京都大学外的大排档。
李逸端着酒杯,和邵一林碰了一下,两个人也算是知音,只不过因为隶属不同“阵营”,难得聚在一起。
酒过三巡,邵一林就开始感慨起来:“说实话,老李,我还真有点羡慕你们,经费充足,还能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跟着许教授做事确实很痛快。”
李逸不置可否。
许教授做事丝毫不拖泥带水,效率极高,他们这些虽然有压力,但提升也相当快。
最起码,他觉得自己现在的动手能力完全能吊打两年前的自己。
别说邵一林,连他自己都经常庆幸当初做了回国的决定,顿了顿,他不由说:“要不,你也过来我们这边来?”
邵一林作为张志高的学生,就能力而言,在年轻人里边绝对是佼佼者。
如果能挖过来,当然是好的。
为研究所的人才建设添砖加瓦,我辈义不容辞啊。
而且,他是真觉得在材料研究所比跟着张志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