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帝国崛起:西班牙-> 第五百零四章 :意大利的首秀 第五百零四章 :意大利的首秀
- 和西班牙向同盟国宣战相比,西班牙的动员速度更让欧洲各国感到震惊。
在常备陆军人数远低于德法的情况下,西班牙将陆军人数扩张到100万人所需的时间,与德国将陆军人数扩张到100万人所用的时间几乎是一致的。
光是这一点就已经十分夸张了,毕竟军队的动员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后勤补给和交通运输都要跟得上,还要各州政府的积极响应,为军队提供足够的兵员。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民众对战争的高度支持。
要是民众并不支持战争,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人踊跃参与征兵,想要快速扩军更是不可能。
西班牙和法国也如同早就训练过一般,两国的交通运输部门配合得相当完美,第一批西班牙军队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就已经到达西线战场。
大量西班牙军队的到来让法国人松了一口气。先不管西班牙的预备役军队战斗力到底怎么样,西班牙现有的数十万常备军队,战斗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不说欧洲第一,也至少是和德法两国精锐军队同等级别的强军。有了这些军队投入到西线战场,对于正在进行的凡尔登战役来说,绝对是极其有力的补充。
如果说西班牙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陆军方面的话,那么英国的作用就更多地体现在海军方面。
英国加入战场之后,不管是在大西洋还是在地中海,海军掌握优势的都是同盟国。
英国是世界第一海军强国,德国是世界第三海军强国。这两个国家加起来拥有近百艘战列舰,海军总吨位更是达到夸张的300多万吨。
而协约国这边,法国和西班牙的海军加起来,战列舰也只有60艘而已。纵使再加上俄国的海军,海军总吨位也只有200万吨出头。
哪怕是在作为主力军舰的无畏舰方面,协约国的无畏舰数量也是要远远落后于同盟国的。
好消息是,英国和德国的海军只能威胁到大西洋沿岸,无法深入威胁到法国和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
原本在西班牙未加入战争之前,卡洛对协约国大力拉拢意大利的行为,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
但在西班牙加入协约国之后,卡洛就改变了自己的态度。目前协约国唯一吃亏的就是海军,而意大利所拥有的海军规模虽然不足以让协约国完全弥补海军方面的差距,但也差不多能和同盟国掰掰手腕了。
至少在无畏舰方面,如果意大利能加入协约国的话,协约国所掌控的无畏舰数量将和同盟国所掌控的无畏舰数量相差不大,地中海也将彻底被协约国掌控。
1914年3月25日,卡洛亲自邀请了法国、俄国和意大利的外交大使,在马德里王宫展开了长达数个小时的会谈。
以法国、俄国和西班牙为首的协约国,向意大利开出了最具诚意的拉拢条件。
只要意大利同意加入协约国并且向同盟国宣战,法国和西班牙将联合向意大利提供至少1亿英镑的参战贷款,并且承诺意大利可以向奥匈帝国方向进行扩张。
特伦提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半岛以及达尔马提亚都是意大利可以扩张的领土范围。
西班牙和法国也许可意大利的非洲殖民地继续向东扩张,侵占一部分英国的埃及殖民地。
意大利也将拥有阿比西尼亚帝国的独家殖民权,协约国将支持意大利在此区域进行扩张,帮助意大利对抗来自英国的殖民干涉。
相较于同盟国所开出的条件,协约国开出的条件明显更加丰厚。虽然英国可以给予意大利更多的资金支持,但在土地方面,同盟国不可能牺牲奥匈帝国来拉拢意大利。
对意大利政府来说,到底是选择土地方面的扩张还是选择更多的资金支持,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定论。
不管是不间断的扩充陆军和海军,还是疯狂在非洲地区拓展殖民地,都能看出意大利对土地的渴望。
协约国许可意大利扩张的土地面积虽然不大,但大部分都是欧洲领土,价值是要比非洲殖民地更高的。
再加上位于非洲的阿比西尼亚帝国也是一个面积高达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国家,对意大利来说,加入协约国带来的收益,确实肉眼可见的要比加入同盟国的收益更高。
1914年3月26日,在意大利的首都罗马,以西班牙、法国和俄国为首的协约国正式和意大利签署了《罗马协定》,结束了关于意大利到底要站队哪一方的争议。
为了表示诚意,在《罗马协定》签署的当天,法国和西班牙就向意大利提供了高达五千万英镑的无息贷款。
作为回报,意大利也在当天向英国宣战,并且宣布撕毁《三国同盟条约》。
意大利先向英国宣战随后撕毁《三国同盟条约》的做法也是有说法的。
如果先撕毁条约的话,意大利就成了彻头彻尾的背弃盟友的叛徒。往后再向同盟国宣战就更加坐实了这样的说法,这一点自然也会被同盟国国家拿出来诋诟。
但要是先向英国宣战,随后因为英国和德奥两国结盟的原因不得不撕毁《三国同盟条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意大利在整个世界大战过程中的不作为。
既然已经撕毁了《三国同盟条约》,后续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如此一来,意大利在整个世界大战期间既不会违背同盟条约,也没有主动背叛自己的盟友,算得上是冰清玉洁。
至于意大利在战争期间不断和同盟国以及协约国进行谈判,在两大军事集团中左右拉扯,寻求更加有诚意和丰厚的条件的行为,只能说是瑕不掩瑜,无法就此而抹黑意大利政府的名声。
事情果然如同意大利所预料的那样。
在意大利向英国宣战并且宣布撕毁《三国同盟条约》之后,德国和奥匈帝国分别向意大利宣战,意大利也“被迫”向曾经的两个盟友宣战。
要是不清楚此中过程的,可能只以为意大利是被迫无奈,不得不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的。
但实际清楚此中过程的都明白,意大利在做出选择之后,实际上就已经背叛了自己的盟友,双方反目成仇也是理所当然的。
和已经打了快两年的德法俄奥四国不同,刚刚加入战争的意大利,对于这场战争还是相当期待的。
好消息是,因为意大利和法国以及西班牙结盟的原因,目前的意大利只和一个敌人相邻,那就是曾经作为亲密盟友的奥匈帝国。
好巧不巧,奥匈帝国的大部分主力军队都集中在东线战场和巴尔干战场,西部边境地区的军队少得可怜。
在意大利政府看来,奥匈帝国西部边境的兵力空虚,绝对是意大利难以错过的大好时机。
协约国许可意大利占领的领土当中,绝大多数土地也都集中在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边境地区。
如果能够率先拿下这些土地,不仅能将协约国许可意大利占领的土地全部坐实并且吞并,抢先一步获得战争的胜利果实,还能有效提高国内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彻底转移民众的目光。
要说对意大利转变阵营最懵的,可能并不是德国和奥匈帝国,而是意大利国内数千万的民众。
意大利和德国结盟的历史要追溯到普鲁士时期。当时的意大利和普鲁士一样,都渴望统一自己所在的地区,并且都拥有相同的敌人,那就是法国和奥匈帝国。
德国先后打败了奥匈帝国和法国,意大利也沾了光,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统一了意大利地区。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两个统一历史并不长久的国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意大利和德国的盟约也一直维持到了现在,并且在中途添加了奥匈帝国,组建了大名鼎鼎的三国同盟。
对于如今已经步入老年的意大利人来说,在他们的一生中,德国都是意大利的盟友。
对如今正值壮年的意大利人来说,自他们懂事起,三国同盟条约就是意大利政府一直宣传的内容。
如今意大利政府却告诉他们,因为向英国宣战而不得不撕毁《三国同盟条约》,这听起来简直有些天方夜谭。
也正因为政府的决策,让一些意大利人对政府产生了质疑,认为他们摇摆不定的外交决策正在让意大利步入深渊。
出于这一点,不管是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还是意大利政府,都希望意大利在战争初期就能获得足够的回报,让民众明白意大利政府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德国和奥匈帝国向意大利政府宣战之后,意大利也根本不装了。
早已经准备好的大军分别向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前进,前者进攻奥匈帝国,后者则前往法国支援西线战场。
虽然最终没有加入同盟国,但在《三国同盟条约》维持期间,意大利政府遵从了德国政府的建议,将常备陆军人数提高到了接近70万人,并且将意大利的海军推进到世界第七的地位。
按照和协约国的约定,意大利政府需要向西线战场派出至少30万的军队。
这也代表着意大利国内目前可动用的军队只剩下40万人,扣除需驻扎在全国各地的军队之后,可投入到对奥匈帝国作战的军队,实际已经不足30万人。
好消息是,奥匈帝国在边境地区的军队人数更少。在意大利公开自己站队的这两天,奥匈帝国才不断向西部边境增派了军队。
可毕竟只过去了几天的时间,再加上奥匈帝国的西部边境山区众多,目前整个西部边境的奥匈帝国军队也不足20万人。
30万打20万,对意大利政府来说,当然是优势在国。
作为意大利的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对这场战争表达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他是卡洛的侄子,自然也听说过卡洛的故事。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对卡洛在西班牙所享有的声誉和地位还是相当羡慕的。
虽然萨伏依王室是意大利统一的推动者之一,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更是有意大利国父的名誉。
但自家事只有自家清楚。意大利王室的权柄在不断的被削弱,王室的地位也没有那么稳固。
从历史中意大利的走向也能看出,意大利王室在意大利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
二战中意大利的掌权者是独裁者墨索里尼,意大利的外交决策和军事行动也都是墨索里尼发动的。
可最终对意大利清算的时候,意大利王室也在清算的名单当中。意大利也在此之后成立了共和国,也没有太多的支持者想要复辟王室。
王室受不受支持,光从这一点其实就能够看出。
作为意大利的现任统治者,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当然也是清楚这样的现状的。
他也明白想要改变意大利王室目前的地位和处境,最重要的就是取得一些胜利的果实,让民众相信政府和王室。
在这一点上,卡洛就做到了意大利王室没能做到的。
要说王室的处境,原本西班牙萨伏依王室的处境比意大利萨伏依王室的处境更加糟糕。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就算没有意大利统一者的成就,也是意大利地区强国撒丁王国的国王,在意大利北部还是颇具威望的。
而卡洛对于当时的西班牙来说完全就是外来者,既没有忠实可靠的贵族支持,也不被当时的西班牙民众所信任。
正是凭借着打赢卡洛斯战争外加改革带来的改变,才让西班牙民众一步一步信任王室并且支持王室。
对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来说,他有信心仿照他的叔叔,在意大利同样也完成一份丰功伟业。
这么做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比自己的叔叔差,同样也是想让自己掌握更多的权力,成为不受掣肘的真正国王。
在意大利政府和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期待之下,三十万意大利军队在完成动员之后,浩浩荡荡的北伐奥匈帝国。
意大利的北伐引起了多个欧洲国家的关注。
一旦意大利军队在奥匈帝国的西部边境撕开一道缺口,奥匈帝国就不得不从东线战场和巴尔干战场抽调军队来防守西部边境。
原因也很简单,西部才是奥匈帝国最核心的地区。一旦西部边境失守,意大利军队很有可能会趁势北上,威胁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
反倒是东部地区的匈牙利没有那么重要。虽然匈牙利是极其重要的产粮地,但要是让奥匈帝国非得选择一个的话,奥匈帝国肯定会选择保护奥地利。
在欧洲各国的关注下,意大利军队很快就和奥匈帝国开始交战。
早在意大利统一战争的时候,意大利政府就曾趁机夺下南蒂罗尔,达到了原本历史中没有达到的成就。
卡洛以为意大利提前获得南蒂罗尔可能会改变意大利的历史,但在卡洛亲自看到了意大利军队和奥匈帝国军队交战的战报之后,就立刻打消了这样的想法。
30万意大利军队和20万奥匈帝国军队在特兰托到乌迪内一线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意大利军队抱着三个月攻进维也纳的想法,仿佛子弹和炮弹都不要钱一般,对边境的奥匈帝国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然而结果却让欧洲各国都大吃一惊。
人数更少的奥匈帝国不仅防线安然无恙,甚至还反过来占领了意大利掌控之中的特兰托。
而这一切发生的时间只有一周,奥匈帝国不仅防守成功,还把意大利军队打得丢盔弃甲。
双方军队第一次碰面的战果,意大利军队伤亡高达8.75万人,奥匈帝国军队伤亡4.62万人,双方战损比接近2:1。
前线的失利在意大利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为了让民众满意,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不仅更换了前线军队的总指挥,还罢免了好几个将军的职务,将这些军的指挥官全部换上自己人。
不得不承认,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还是有几分手段的。
虽然前线失利是一个坏消息,但要是能趁机在军队中安插自己的心腹,对意大利王室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
意大利民众当然意识不到国王正在趁机向军队中安插自己的心腹。在意大利民众看来,虽然军队的表现有些糟糕,但国王及时更换前线军队总司令的行为,还是有几分靠谱的。
意大利民众当然不觉得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低下,他们认为前线作战不利是指挥官的锅,换一个指挥官就能改变前线战斗的局势。
至于被裁撤的那些将军,既然他们打了败仗,那又有谁会在乎他们的死活呢?
一边向军队中安插自己的心腹,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一边命令政府加急动员,向前线运送更多的军队。
经过几天的战斗之后,意大利军队的人数差距被逐渐弥补,奥匈帝国也在不断向西部边境派遣更多的援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意大利政府除了增兵之外,其实也没有其他选择。
要是意大利军队再不拿出一些成绩出来,恐怕意大利就真的变成欧洲各国的笑柄了。
在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催促之下,意大利政府很快动员了近20万的军队,并且将这些军队送到了战场。
意大利的预备役制度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
毕竟意大利自统一以来,既没经历过什么像样的战斗,也没有太过强大的敌人。
常备陆军的不断增加,是因为意大利的战略野心外加盟友德国的建议。
但在预备役方面,意大利的预备役人数时常保持在30万人左右,这也是意大利在战争前一个月动员的极限。
在向前线增兵20万人之后,意大利在前线战场的军队人数已经增加到了43万人。
而奥匈帝国这边,虽然维也纳政府也在向边境不断的增兵,但因为奥匈帝国大部分军队都在东线战场和巴尔干战场的原因,增兵的速度实在有限。
在意大利军队人数已经增长到43万人的情况下,奥匈帝国的军队人数始终只能保持在20万人左右,眼看着人数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就在意大利政府以为前线能有所进展的时候,意大利军队再次让欧洲各国大跌眼镜。
在边境城市科巴里德,意大利军队向奥匈帝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奥匈帝国在此只驻扎了数千人的军队,而意大利负责发动进攻的有两个师共计3万人的兵力。
意大利军队的身后就是边境城市乌迪内,这里拥有相当充沛的军火和物资,压根不需要担心后勤补给的问题。
而奥匈帝国的身后没有任何补给点,武器装备和物资都需要政府源源不断的从维也纳运送。
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军队按理来说应当很轻松的就能攻克科巴里德。在不在乎弹药消耗的情况下,甚至能够用极短时间就攻克这座边境小城。
可现实给意大利军队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这座只有数千人防守的边境小镇不仅没有被意大利军队迅速攻克,反而成了意大利军队的坟场。
光是逐步攻克小镇外各个防御据点,就让意大利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些奔赴战场的意大利士兵不管加入军队的时间有多长,他们都没怎么经历过战争,是没有什么丰富的战场经验的。
这些在防线最外围的奥匈帝国军队,用各种各样的陷阱让意大利军队吃了大亏。
虽然每个小型防御据点只有数名奥匈帝国士兵防守,但意大利军队每攻克这么一个防御据点,都需要付出数十人的代价。
将科巴里德周边的小型防御据点全部拔除之后,意大利军队猛然发现,自己这边的伤亡已经高达数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