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复山河-> 第四百五十八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第四百五十八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不妥!”
“向安南都护府输送移民,本官没有意见。
从海上运粮,却是大大的不妥!
海上天气多变,各种恶劣气候层出不穷,稍有不慎就是船毁人亡。
事关前线数十万大军的生计,粮草运输必须以稳妥为上。
万一在海上发生点儿变故,我们可没有能力,短时间内再筹集第二批粮草来。
与其冒险一搏,不如抓紧时间疏通运河河道。”
工部尚书乐向松果断否决道。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在大虞朝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废漕改海断然不许。
哪怕是特殊时期,那也不能开这个先例。
当初的税制改革,就是最好的例子。
说好的临时加征,结果战争结束后,尝到了甜头的朝廷根本舍不得放弃这笔财税,直接变成了正常征收。
有了前车之鉴,大家对“临时性应急”,已经不再买账。
一旦废漕改海,不光漕运产业链上的人利益受损,工部同样是大输家。
有了更廉价便捷的海运,朝廷投入运河航线的维护经费,势必会大幅度削减。
工程项目少了,工部官员的收益,自然也会缩水。
见有人带头,从漕运产业链上牟利的官员,纷纷站出来反对。
转瞬的功夫,反对者和支持者,围绕着废漕改海的议题吵作一团。
没有权臣的弊端,在此时暴露了出来。
朝堂分成两大阵营,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
如果皇帝年长一点,还能让皇帝裁决,可此时新君才五岁。
估摸着连百官争吵的是啥,都搞不清楚。
……
草原联军大营。
“虞朝就是一群垃圾!”
“蠢货!”
……
抛出了谈判意向,迟迟不见虞朝给出回应,呼格吉勒忍不住破口大骂。
持续的战争,大虞受不了,他们同样受不了。
有了围歼右路军的损兵折将,意识到敌军不好对付,草原联军也没有之前的傲气。
看似在战场上占据主导权,到了在具体战役中,联军根本不敢把虞军逼急了。
别看现在大家是盟友,实际上一众草原部落之间,还是彼此视对方为最大威胁。
到了战场上,不光要小心虞军的反扑,还要防备自己人落井下石。
打顺风仗的时候,大家还能合作。
遇上逆风局,提防多过联合。
偏偏战争进行到现在,虞军大都龟缩到了城池中。
想要消灭敌军,就必须攻城。
收降的虞军炮灰,根本不够用。
为了获得更多的炮灰,联军在四处抓壮丁。
即便是如此,虞军的龟缩战术,还是让他们头疼。
跟着他们一起过来的鬼方人,现在已经不那么听话。
一个二个四处劫掠,对围歼虞军的事,完全没有兴趣。
鞑靼一族内部,反对的声音,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随着损失的持续增加,鞑靼高层在南下夺取中原的战略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大单于息怒!”
“虞朝高层尽是一群鼠辈,一个个都是自私自利之辈,根本不关心国事。
有我们的压力,他们还能勉强联合。
一旦外敌压力没了,这些家伙就会陷入内斗中,自己把自己给玩死。”
额尔德硬着头皮劝说道。
虞朝擅长内斗不假,可这一次人家歪打正着。
按照正常节奏,运河中断之后,虞军坚持不了多久,就要饿肚皮了。
架不住前期折损了大量的人马,相当于一半的兵马,吃给全军准备的粮草。
加上北方各省提供的补给,原本该断粮的虞军,现在还能坚持几个月。
理论上来说,只要战争再持续半年时间,大部分虞朝官兵都会被困死饿死。
问题在于草原上的局势,不容许他们拖下去。
趁着他们主力外出,一直按兵不动的辽东镇,试探性的收复了两座边界城池。
倘若一直在这里耗着,让辽东镇趁机端了他们的老窝,那就亏大发了。
到时候就算覆灭虞军主力,也于事无补。
一起给他们施加压力的,不光辽东镇,还有南边过来的大虞水师。
这些人没有辽东镇的顾虑,不担心遭到他们报复,下起手来更狠。
沿海地区的鞑靼百姓,直接被屠戮一空。
如果不是缺少骑兵,搞不好这帮家伙,还会深入内陆搞事情。
现在打出了成功,大虞朝廷很有可能从其他地区,抽调一支骑兵配合水师作战。
一支骑兵在后方肆虐,谁也无法安心。
选择和谈,实际上也是被逼无奈。
怎奈内斗严重的大虞官员,知道此时谈判占不到优势,容易背负骂名。
为了自己的名声,根本不买他们的账,连开启谈判的机会都不给。
“你的意思是我们现在就撤军?”
呼格吉勒皱着眉头问道。
事实证明,大虞不是大宋。
指望通过谈判,逼迫对方割地赔款,根本没有希望。
“大单于,虞朝那边刚废立完皇帝,正是需要稳定局势的时候。
无论哪一个派系,都不敢轻易和我们谈判。
就算发动晋商的关系,勉强让他们推动谈判,也很难拿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归根结底,还是虞朝士绅不愿意接纳我们。
倘若王庭效仿前元旧事,在汉地与士绅共治天下,这种抵触就会大部分降低。”
额尔德顺势献策道。
这个计策,不是他的首创。
投降过来的大虞官员,早早就献上了平虞策。
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和士绅共治天下,在地方上实施包税制度,给予世家大族最大自治权。
有了大元的成功案例,鞑靼内部有不少人都动了心,额尔德更是这一策略的鼓吹者。
“不妥!”
“现在我们面临的局势,同前元不一样。
若是向士绅大族妥协,前期固然能够顺利推进,但也会造成诸侯割据。
前元入主中原前,先后征服多个国家,带甲控弦之士足有数十万之多。
实力远强于我们,才能够压制这些势力。
若是我们盲目效仿,一旦入主中原,很容易陷入泥潭中!
何况蒙元虽然靠这一政策夺取了天下,同样也因为这一政策,导致江山基业迅速被颠覆。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几乎为零,简直就是滋生叛军的温床。
大虞不是大宋,他们内部还有一帮军事贵族。
不把这些人斩杀干净,我们夺取了天下,也坐不稳江山!”
萨日娜果断反对道。
遇上什么对手,采取什么措施。
大虞内部有一帮硬骨头,不把这些人的骨头敲碎,南下夺取天下就是在做梦。
或许士绅大族为了自身利益,会选择和他们合作。
可那帮军功贵族,利益和大虞捆绑的太死,他们不可能开出更丰厚的条件出来收买。
何况现在他们的优势并不明显,大虞也没有到必须改朝换代的时候。
大虞只要能维系下去,既得利益集团们,就不会轻易抛弃大虞。
毕竟,改朝换代意味着重新洗牌,里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
天下士绅众多,很难达成共识。
参考历史经验,各地士绅都会支持自认为的真龙下注。
一旦选错了轻则元气大伤,重则九族消消乐。
越是家大业大的主,在这方面越谨慎。
谁也无法保证,在新一轮的权力洗牌中,自家能够拿到更多利益。
只要日子过的下去,没有几个世家大族,愿意冒险折腾。
纵使开出了条件,短时间内愿意和他们合作的,还是那帮利益捆绑严重的晋商。
“好了,你们两个不要吵啦!”
“此事,容我思量一番后,再做决定。
既然虞朝不愿意谈判,那么我们也无需客气。
传令下去,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城池,尽可能的从地方上掠夺财富。
这一次不光要抢钱抢粮,还要把青壮男女一并给我带回辽东。
虞朝不是欺我族人少么,那就掠夺他们的人口,充实我们的根基!”
内心深处,呼格吉勒已经下定决心,要尽快壮大鞑靼一族。
自家的族人不够,那就吸收外族加入。
不然往后遇上虞军主力,他都不敢放开手脚去打。
若是鞑靼一族的青壮数量增加三倍,他绝不介意一口吞下北方大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畏首畏尾。
唯恐和虞军打的太激烈,折损了宝贵的兵力,无力维系草原霸主的地位。
……
安南都护府。
守孝期间,侯府清净了许多。
许多攀关系的人,都默契的停下了步伐。
一应人情往来的宴会,请帖也消失在了李牧的案牍上。
亲朋故旧之间的联系,也主要变成了书信。
除了日常处理政务,旧部回来述职偶尔见一面外,李牧基本上不见外客。
总之,各方对他守孝,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侯爷,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一起派出特使,抗议我们在南洋的军事行动。
使团在驿站暂住,您看是否见一下?”
兰林杰上前汇报道。
大虞朝作为礼仪之邦,在处理对外问题上可以强势,但绝不能失礼。
双方不是交战国,对方既然派来了特使,按照礼节他是应该接待的。
“本侯在孝期,不便接待外使,你替我接待好了。
礼仪规格,按照普通藩国使臣即可。
先搞清楚他们的来意,再决定如何应对。”
李牧平静的说道。
对殖民帝国来说,只有遇上忌惮的对手,才会使用“抗议”。
弱鸡的对手,都成了殖民帝国中的一员。
双方相隔上万里的路途,对这些殖民帝国,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以礼相待,那是因为西方诸国是大虞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每年都会从大虞购买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奢侈品,能够给大虞贡献大量的财政收入。
如果不是顾忌海外贸易带来的收入,南洋攻略上也不会这么收敛。
不过随着虞军打到马六甲海峡,触及到了殖民帝国的利益,这些家伙再也坐不住了。
原本相互斗争的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站在一起。
企图靠三国联盟的力量,向都护府施加压力。
“侯爷,从搜集到的情报来看,这三国在海上的力量都不弱。
光在南洋地区,就有数十艘千吨级别的风帆战舰,战斗力怕是不比我们水师弱多少。
这只是三国海上力量的一小部分,如果再加上其他地区的部队,怕是不好对付。”
兰林杰委婉的提醒道。
都护府衙门最近几年,加大了对水师的投入,甚至搞出了“铁甲舰”。
可这铁疙瘩,不开蒸汽机动力,航行速度就是属蜗牛的。
蒸汽机技术才刚刚起步,每次开动几个时辰,就需要进行大修。
并且开动时间没有规律,有时候能跑三四个时辰,有时候只能一两个时辰。
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铁疙瘩,防御力固然彪悍,但实战能力着实难以预测。
除了制造出一艘实验舰外,水师的主流军舰,战斗力上并没有多少优势。
如果不是战场近在家门口,安南都护府根本没有硬刚海军强国的实力。
“放心好了,三国没有那么容易联盟。
为了争夺殖民地,他们私底下就没少捅刀子。
就算想要联合,也不是殖民地这些官员能够做主的,必须上报国内抉择。
一来二去的,没有一两年时间搞不定。
到时候我们占领马六甲,都成了既定事实。
再想干涉,就是对大虞的宣战。
在这些殖民地官员眼中,本侯只是大虞朝的一名总督。
我们在南洋地区展示的实力,肯定会影响他们对朝廷军事实力的误判。
你只需狐假虎威,表现的强势一些,暂时唬住他们即可。”
李牧平静的说道。
在没有电报的时代,通讯是制约殖民帝国发展的最大难题。
欧洲各国在对外开拓时,只能给殖民官员放权。
为了降低统治成本,很多殖民地机构名义上是国家的,实际上早就外包给了商人。
哪怕到了一战时期,许多国家的驻外公使,依旧是商人兼任。
别看一个个名头十分响亮,实际上这些买来的职位,并不能代表身后的母国做决策。
向大虞朝这种庞然大物开战,没有国内的批准,他们可无权调动其他地区的军队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