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362章 一明抵五唐!

第362章 一明抵五唐!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春风吹到了太行山,绿叶萌生,光秃秃的山林重新恢复了生机。

    茂密的山林之中,一名走失的明军士兵正在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着。

    嗡!

    脚下一声绳索绷紧的响动,在他反应过来以前,已经被一根麻绳绊倒了。

    轰隆!

    他连带着一身六十斤重的全套盔甲,沉重地摔了个狗啃泥,发出一声闷响。

    所幸这一身外装甲够厚实,摔在崎岖不平的石头地上,连个擦伤都没有。

    落地以后,这士兵并没有立刻爬起,而是灵活地向右一滚。

    就在下一秒,寒光一现,一把剑用力地插在他刚才躺着的地面上,插入石头地寸许。

    与此同时,数名唐军从灌木丛中跳了出来,将那个落单的明军士兵团团包围。

    兵力是八个打一个,还是包围战,优势在唐。

    但是那几个唐军一点也不敢怠慢,远远地伸着斧钺刀枪各种试探,像极了驯兽师对待笼中的老虎一样。

    嗖!

    某个老六从背后掏出弩箭,对着明军的脑袋就是一箭。

    “哎呀!”

    弩的威力还是比弓更强的,箭矢打在明军的头盔上,擦出一大片火花,冲击力崩得那士兵像脑袋挨了一拳一样。

    被弩箭近距离爆头了,那可不得青一块紫一块啊。

    唐军无奈地看着被弹在地上、拦腰折断的箭矢,看着完好无损地站在他们面前的大明超人,都无奈了。

    毫不意外,唐军的一切远程手段对大明的新式铠甲无效。

    要想降服眼前的这个大明超人,还是得用更直接的方式。

    “兄弟们,上!”

    八人一拥而上,枪戳斧砍锤子砸,各凭本事,对那名可怜的落单士兵使尽各种杀敌手段。

    然而,没用!

    任他们八仙过海,还是破不了那个小兵的防!

    而明军虽然穿着相当于自己一半体重的盔甲,但是因为设计合理,重量是均匀分布在身体各处的,所以活动起来并不笨拙,灵活地躲避着对要害部位的攻击,偶尔还能抽空还击。

    唐军没有办法,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一人抱一条胳膊大腿,肉身把那金刚似的明军给困住。

    而那明军也不傻,一个金蝉脱壳从铠甲中滑脱,就地一滚,逃下山了。

    一通激战,双方战绩0-0。

    “呼……呼……你们有没有发现,最近对面的装备越来越离谱了?”

    唐军的校尉喘着气问。

    他手下的兵都累得没力气说话,只是吭着气点头。

    现在的明军士兵,也忒难杀了。

    刚才那兵显然是个新兵,在反击的时候几次手软,总算是没有酿成“八打一还被反杀”的惨剧。

    但是那新兵的作战素质无疑是非常在线的。

    倒地后没有起身,而是第一时间向右翻滚,躲开敌人从右利手发起的攻击。

    只有接受过长期系统性训练,才能练成这样的肌肉本能。

    “哈……将此事汇报上去吧。八个人连续几天一无所获,总得给将军一个说法。”

    校尉喘着气说着,并不是很沮丧。

    n打一徒劳无功、甚至还被落单明军反杀的案例越来越多。

    脸丢着丢着,也就不嫌丢脸了。

    “奶奶的,那群河北王八,壳真他娘的硬!”

    一个唐军战士嘴里骂骂咧咧的,手可一点不含糊,迅速拾起一块明军脱下的“龟壳”。

    “喝,这臂甲可真硬实的。”战士敲了敲,惊讶地低呼:

    “里面居然还衬着麻布和毛毡!”

    他的战友一阵咋舌。

    “婢养的,难怪老子用锤子敲他胸口,他居然都没事!我还以为你受了内伤呢!”

    “卑鄙的河北佬!”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骂开了,同时手脚也不含糊,非常利索地把明军遗留下的那套铠甲给分了。

    这洋落可值老鼻子钱了,在战场能保条命!

    进口货就是高级啊。

    看着手下崇洋媚明的丑态,校尉不禁勃然大怒,怒吼一声:

    “别抢!头盔留给老子!

    “娘的,这么好的盔甲,河北佬说扔就扔。真他妈有钱啊!”

    …………

    这支八人小队的情报,以及唐军各条防线上的情报,如同涛涛汾河,汇入盆地中心的晋阳城。

    “他们这么快就回来了?”

    晋阳府,李世民猛地一拍大腿,抬着头掐指一算,又用力地拍大腿:

    “他们回来得这么快?”

    对这番“民言民语”,陪侍多日的阿史那社尔已经能够熟练破译了。

    这个“他们”,指的是李靖和他的部队。

    “陛下圣明,但李靖一部前不久才被彻底击溃,躲入深山才勉强得以幸存。这么快就卷土重来,恐怕……”

    不大现实……阿史那社尔把后半句话咽了回去。

    “阿史那将军言之有理。”郭孝恪附和道:

    “上次的朔州大捷,对李靖部虽未造成毁灭性打击,但其损失必定不小。要恢复战斗力,并非一蹴而就。”

    见鬼,大明的军队难道都是超人吗?

    昨天吃败仗,今天就上班?

    是,知道大明有钱。

    但是打仗也要遵循客观规律的吧!

    李世民耳朵听着两位心腹的意见,一边手里翻着文书,反问:

    “依你们的估计,一支残兵需休整多久才不算‘一蹴而就’?”

    郭孝恪不假思索:

    “以我军精锐为例,一场大战后至少应休息三日,败战需再添三日。

    “若全军溃散,重新整编,至少得要一旬。恢复进攻能力,则需要一个月。”

    “这还是最紧迫的情况下。”阿史那社尔补充一句。

    “至少一个月……”李世民弹着桌子,将手里的文书丢给他俩:

    “那现在出现在我军防御圈外围的明军是哪儿来的?天上掉下来的?”

    两名大将恭敬地接过,郭孝恪顺口辩解着:

    “太行山中的敌袭,或许来自残留于深山里的残兵,并非敌人成规模的行动。”

    李世民懒得反驳他,只是朝文书扬了扬下巴:

    “你们自己看吧。”

    两人定睛一看,都吃了一惊。

    这些是外围斥候发回来的第一手战报,报告人级别最高的也就是个从九品上的陪戎校尉。

    也就芝麻点大的小官儿,居然也能通天了?

    再一细看,他俩的脸就开始红了,屁股不自在地在席位上挪动起来。

    根据一线反馈的情报,袭击确实主要集中在山林地界,也确实是散发。

    只是这“散发”得有些太频繁了,根本不像是散兵游勇的自发行为。

    显然在背后是有统一组织的。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打仗最重要的就是情报。

    “你们不去听前线将士怎么说,副官在你们耳朵边说什么就是什么,如何能掌握战场的真实情况?”

    说起战争,李世民的态度异常严肃。

    阿史那和老郭二人惭愧不已。

    只是惭愧之余,他俩又不免纳闷。

    见鬼,大明的士兵真的是不眠不休、不需要休整的超人吗?

    被赶进深山这才几天呐,这就能打山地战了?

    “不过,有一点你们是对的。”

    李世民话锋一转:

    “李靖的部队回来了,但又没有回来。”

    这段民言民语,就让两位贴身爱将听不懂了。

    李世民没有立刻向他们解释,而是看向了在场的第三位爱将。

    “程咬金,你来说说。你带兵在前线时发现了什么。”

    程知节从自闭中惊醒,嘴巴含糊地动了动:

    “遵令。”

    现在唐军的战略部署是,晋州为主,朔州备一部分可以随时机动的哨戒部队,既扩大战场纵深,又能集中兵力捏成一个拳头。

    而作为打仗够勇、但战略思维不够用的老莽夫,在太上皇的大部队退守晋州以来,程知节就一直活跃在北方朔州的第一线,昨晚才刚回晋阳述职。

    在前线拢共也就打了几天,老程却自闭了。

    回来以后话明显比以前要少,嗓门也轻柔了不少。

    “卢国公,前线到底发生了什么?”

    阿史那和郭孝恪问。

    程知节双眼无神,嘴唇翕动,喃喃道:

    “新兵,都是新兵,一个能打我们五个的……”

    “什么新兵?”哼哈二将面面相觑。

    “唉……”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

    “这段时间,李靖骚扰我军防御圈外围的,用的都是新兵。”

    “新兵?!”

    二人吃了一惊。

    就算根据副官的二手汇报,明军士兵也是“贼虽无大义,但作战蛮勇异常,我军不得不暂避其锋锐”的精兵强将。

    在前线一手报告里,明军将士更是有如华夏超人,刀枪斧钺不可伤其身,乃至于“一明抵五唐”也是稀松平常。

    而这样的超级士兵,你说都是新兵?!

    两人顿时冷汗直流。

    大明还有训练素质这么高的新兵,这消息可比“李靖部队五天完成休整”还要恐怖得多。

    大唐透支国力,唐军饿着肚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赢了一场,打散了李靖的部队。

    结果现在你说,对面又新组建了战斗力丝毫不逊色、装备补给还更精良的新部队?

    他们总算知道程知节为什么自闭了。

    这简直是在和一个会源源不断出兵的无底洞在对战啊!

    换谁谁不自闭?

    大明的国力竟恐怖如斯。

    赢不了……

    这种被碾压局,根本赢不了……

    “随着战事的拖延,国力的差距在战场上的表现会越来越明显,这倒也在朕的意料当中。

    “不论是装备,训练,人力,还是后勤。”

    在场所有人里,李世民陛下的神色倒是最为轻松。

    “现在,你们谁还怀疑大明能否拿出第三支、甚至第四支军队,从南边给我们来一下子?”

    诸将低着头,闭口不答。

    随着战事的深入,他们逐渐发现,自己在对抗的大明好像不是一个国家。

    而是一头隐藏在迷雾里的怪物。

    乍看平平无奇,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大明渐渐展现着她的恐怖和威能。

    深不可测,深不可测……

    “呵,怕什么?你们没看透,但朕早就算到了他的这一出。”

    李世民轻巧地嘴角一勾:

    “所以朕让李世绩驻守蒲州。

    “蒲州江面开阔,而河滩又很是险峻。登陆场只有寥寥数个,且难以隐蔽。

    “那里可不是光靠兵多就能攻下的。”

    有天策上将兜底,诸将的脸色稍松。

    “各自就位,准备作战吧。程咬金,麻烦你再跑一趟朔州。”

    随着陛下宣布这场会议的结束,三位主将心情忐忑地离开了。

    李世民一个人坐在书房中,喃喃自语:

    “那个娃娃,那个深锁后宫最不起眼的小娃娃,居然成就了这般大事……

    “可以,很可以!”

    他扶着墙壁缓缓站起身,望向窗外。

    汾河静静地流淌着,一路向南,直到汇入黄河。

    “始于晋阳,终于晋阳么?

    “历史真是讽刺。”

    李世民嘴角勾勒。

    “这场仗延宕了这么久,也该收场了。

    “那小子干得不错,理应得到他应得的东西。

    “但在这之前,他还有最后一道关要过。”

    …………

    蒲州,李世绩看着汾河上耀武扬威的明军战舰发愁。

    他有两个任务,一是阻拦迟滞明军北上。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任务已经失败了。

    还有一个任务是切断明军的补给。

    这个任务完成了一半,补给确实被切断了。

    只不过断的是唐军自己的。

    有这么几条明军战舰在河面上守着,唐军的补给船根本没法靠近蒲州城。

    何止是补给船,连蒲州城的民船、商船和渔船也被封锁了。

    也算是达成了“片帆不得下水”的封锁令。

    只是以一种李世绩不愿意看到的方式。

    现在的情况相当尴尬。

    蒲州和大唐本土的直线距离虽近,但中间还隔着一条黄河,补给也得靠水运。

    水路走不通,那驻守的唐军要想不被饿死,就只有两条路——

    苦一苦当地的蒲州百姓、苦一苦北方的唐军同袍,分他们的粮。

    “守军规模越大,补给消耗就越多……”

    李世绩感到额头疼。

    是因为回旋镖飞到了他脑门上吗?

    他一边扶着额,一边看着汾河上来回穿梭的大明船只直呲牙。

    汾河虽然被封锁了,但来往的船只依旧很多,非常热闹。

    除了军舰,还有不少运输的民船。

    只不过那都是隶属大明的船只,是给大明的前线将士运送物资的。

    封锁只是对大唐单方面的。

    只要是大明的良民,那自然还是可以随意通过的。

    “汾河如果彻底失守,那山西战线前线的补给也一并被切断了,要想补给只能绕道河套,从西北方向渡过黄河……

    “这是大唐决计无法承受的。”

    李世绩面无表情地自言自语。

    “所幸,陆地还控制在我军手里,那些明军战舰无法靠岸,便不可能永远滞留在这儿。

    “就等他们什么时候回程补给,给汾河松松绑了。”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