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388章 山上一把火,陛下爱上我
-  第388章 山上一把火,陛下爱上我
-     是的,李明率领大军,大老远从平州杀到山西,又从全国各地网罗了百万有理想有抱负的好汉,他可不是来过家家的。
 
 他没有忘记,自己是来打仗的。
 
 半场开香槟立flag不是他的风格,现在仍然是战争时期,敌在晋阳,一切都以打胜仗为中心。
 
 打仗呢,严肃点。
 
 所以他的一切动作,包括把民夫散在山西后方大搞基建,其实也是踏平晋阳的一环。
 
 提升当地基础设施水平只是顺带的,主要目标还是打仗。
 
 “修桥铺路、建房筑堤什么的,倒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根据既往的经验推进便是。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开荒’的进度怎么样了?”
 
 李明顺口问道。
 
 尉迟循毓挠头:
 
 “这我就不知道了。”
 
 李明斜了他一眼,佯怒道:
 
 “你一个搞情报的,怎么连近在眼前的事情都不知道?朕要你何用啊?”
 
 尉迟循毓一点也不怕,讪笑道:
 
 “明哥,我主管的是对外情报和反谍报,国内的事儿不归我管啊。
 
 “这是你那大秘书的活儿,你去问他吧。我要是把别人的活儿都给包揽了,那他干啥?”
 
 中黑炭两手一摊,年纪轻轻的,已经深得官僚主义推诿塞责的精髓了。
 
 李明倒不讨厌这一点,相反,他还很欣赏。
 
 这种手不乱伸的“节能型”官僚做事有边界、有分寸,可比权力欲旺盛的政治动物们容易驾驭多了。
 
 但欣赏归欣赏,小老弟的屁股还是得踹的。
 
 “我就知道你不中用,去去去,给我把朕的御用书童叫来!”李明笑骂道。
 
 尉迟循毓捂着屁股,假作狼狈地跑出营帐,还不忘臭一嘴小老哥:
 
 “‘我’和‘朕’不能连用啊,陛下!”
 
 …………
 
 不一会儿,李明的随军“书童”契苾何力来到了帐中。
 
 “陛下,尉迟御史。”
 
 他向十四党党魁和建党元老毕恭毕敬地行礼。
 
 李明开门见山:
 
 “让民夫伐木、烧山、植树的工作,进行得如何了?”
 
 “回陛下,根据薛万彻汇报,并、汾、隰、晋、潞、蒲六州四十五县,共毁林十五万顷,开荒新增耕地四万顷,移栽树木超百万棵。”
 
 契苾何力流利地对答,都不需要看书面材料,数字就已经牢牢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
 
 投戎从笔、华丽转职几个月以来,他也算是渐渐掌握了文秘工作的门道,做起来颇为得心应手了。
 
 李明眉头一扬,有些惊讶道:
 
 “进度颇快啊,这才几天工夫?要知道山西山多,干活的工作量可比平原大多了啊。”
 
 契苾何力看了一眼在一旁神游物外的黑炭头,答道:
 
 “或许是关中来的‘朋友们’干活十分卖力,带动了其他人一起辛勤工作吧。”
 
 “啊是嘛……”李明哭笑不得。
 
 很难想象,饿肚子的人为了餐餐加鸡腿,能努力到什么程度。
 
 李明和契苾何力继续交流着毁林造林的细节问题,尉迟循毓就在旁边三心二意地听着。
 
 内政对他来说太枯燥了,实在不耐得紧。
 
 但他已经不是可以任性妄为的小孩子了,就这么扭头就走未免有些不礼貌,只能硬撑着在旁边当背景板。
 
 听着听着,他突然发现,这段对话有点问题。
 
 等两人差不多聊完正事以后,他忍不住发问道:
 
 “明哥,契苾参事,我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要一边毁林,一边造林?”
 
 他对这种脱裤子放屁的行为十分不解。
 
 这不是左脚踩右脚,原地上天吗?
 
 这样是上不了天的,能上去的只有统计数字而已。
 
 契苾何力立刻回答:
 
 “陛下这么做,自然有他的深意。”
 
 尉迟循毓直接忽略这条皇权舔狗的回答,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李明。
 
 李明微笑着说道:
 
 “因为这些树没有长在该长的地方啊。”
 
 “该长的地方?”尉迟循毓木讷地复读了一遍。
 
 树应该长在什么地方?不是在哪儿生根发芽就在哪儿呆一辈子,直到朽烂为止吗?
 
 看着小伙伴一脸睿智的模样,李明耐心解释道:
 
 “具体说来,就是树木都扎堆地生长在荒山野岭,伴生着蛇虫鼠蚁、虎狼野兽。
 
 “不但人类难以抵达,无法定居下来,树木也消耗了土地的肥力,难以耕种。
 
 “这些就是‘长错’了的树木,需要移除。”
 
 说到这里,尉迟循毓终于慢慢有点开窍了:
 
 “我懂了。等到天下安定,在明哥的德政之下,人口滋生,人丁兴旺,现有的居住聚落就会拥挤不堪,耕地也不堪重负。
 
 “将树林烧毁,就能将荒山野岭改造成村庄城镇和田地,未来便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
 
 李明满意地点点头:
 
 “孺子可教也,就是如此。”
 
 “可是,明哥……”尉迟循毓困惑地挠挠头:
 
 “你一边砍伐树木、烧毁山林,为什么又要同时移栽、种植树木呢?”
 
 开荒,是刻在农耕文明基因里的本能,古已有之,李明的做法并无创新之处。
 
 可新奇的是,他一边烧树,为什么又要一边种树呢?
 
 这又有什么说法?
 
 “因为这些树并不是不应该生长,而是长错了地方。”李明缓缓说道:
 
 “你有没有发现,山西的荒郊野外草木倒是繁盛,可是在城镇村落附近,树木植被却反而十分稀少呢?”
 
 这算是问题吗?……尉迟循毓心里缓缓升起一个问号。
 
 不止山西,全大唐的城镇村落哪个不是这样?
 
 人迹罕至的地方森林密布,而有人烟的地方则草木不兴呢?
 
 造成如此情况的原因也不难理解。
 
 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农耕,要和大自然抢土地。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居民生火需要砍伐树木作为燃料。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第一位的,所以烧柴烧炭而毁坏的林木,比单纯的耕田种地还要多得多。
 
 因此,除了东西两京管理严格、尚能保留一些行道树以外,其他城镇村落的树木都被百姓劈柴烧火,所剩不多了。
 
 全大唐都如此,山西自然不能免俗,有些村镇甚至方圆几里、十几里连一棵树都见不着。
 
 因为从小到大都是这般光景,所以尉迟循毓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当然,大明则是另一幅光景。
 
 因为大明正在积极推广“绿色新能源”——也就是煤炭的应用,对柴火木炭的需求有所下降,所以城市周边的植被还是保存得挺可以的。
 
 “山西这么做,是有大问题的。城里如果没有树木,不但尘土飞扬,看起来也不美观。”李明严肃地说道。
 
 “而且更严重的是,山西的城市村庄都依河而建,而缺乏了树木根系的固定,土地很容易被大雨冲刷进河里,导致水土流失。
 
 “所以,我打算将山西的森林资源重新分配,搅搅匀。如此两难自解。”
 
 “对的对的。”黑炭头点点头。
 
 虽然他听得半懂不懂,但是看着明哥认真的表情,他也觉得这个左脚踩右脚的做法非常的高明。
 
 “当然,这只是我这么做的表面理由。”李明嘴角一勾。
 
 “实际上,这是为了强攻晋阳而做的障眼法。”
 
 尉迟循毓感觉自己脑子快不够用了:
 
 “这要怎么障眼?明哥你这么大手笔,是为了掩盖什么?”
 
 “回尉迟御史,是为了掩盖我军烧山的真正目的。”契苾何力接话道。
 
 尉迟循毓一头问号,粗厚的眉毛拧得比庙里的金刚雕塑都要深刻。
 
 “烧山?”
 
 “是的,烧山。”李明微笑着点点头:
 
 “两军交战,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的注视之下。什么动作若要想瞒过对方,就得整出更大的动静掩盖过去。
 
 “我移树开荒、修桥造路、乃至纠集百万民夫至此,都是为了掩盖一个动作——
 
 “烧山。
 
 “这才是我计划踏平晋阳的真正杀招。”
 
 尉迟循毓嘴角抽搐。
 
 他真心觉得,和脑洞大到天际的真正计划相比,或许假情报里的“堡垒战法”的可行性更高一些……
 
 “循毓老弟啊……”
 
 李明长叹一声,背着手踱步而出。
 
 两人立刻跟上,走出了军帐。
 
 军帐外,是汾河畔的一处山峰。视野极佳,能将汾河流域方圆数里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在他的脚下,便是繁忙的汾河河港,运输船川流不息,从全国各地接收着劳动力,又从这里运输到山西各地。
 
 以河港为起始、沿汾河上游向北,是数十艘大明战舰组成的护航舰队,日夜监视着河面,防止唐军袭击河港。
 
 而在更北边,视野的极限处、和大明水师隔着一段空旷水面的地方,拦着一排排铁索,间或停泊着数艘小船。
 
 和大明的无敌战舰,那些船渺小到几乎看不见。
 
 但却是唐军巩固防守不可或缺的一环,令明军上下都头疼不已——
 
 纵火船。
 
 李明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道:
 
 “陆上有李世绩的军队,水上有铁索和纵火船,水陆两条防线互相配合、互为犄角,端的是固若金汤。
 
 “如果不出奇招,恐怕我军起码得在这里耗个一年半载吧。”
 
 “一年半载也不久啊。”尉迟循毓下意识地回嘴道:
 
 “我阿翁在天策上将麾下时,参与了虎牢关之战,即使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也花了大半年才彻底攻下洛阳。
 
 “这还算是神速了,我从小就听阿翁还吹牛了。”
 
 李明背着手,深沉地面对滚滚汾河水。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什么?”尉迟循毓没听懂。
 
 “……”李明无奈地叹了口气,用大白话告诉小老弟:
 
 “我是个急性子,我等不了这么久!”
 
 …………
 
 防线的另一端,唐军阵营。
 
 水中铁索道道,岸上雄兵暗藏。
 
 不愧是让大明开国皇帝都望而兴叹的防线,确实固若金汤。
 
 汾河上,一艘明军战舰悄咪咪地摸了上来,停在最外层的铁索之外数丈。
 
 这条战舰和明军的其他大船不太一样,十分小巧灵活,但在船头却支着一张大得不成比例的巨弩。
 
 这条船贱兮兮地在唐军水上防线外围蹭蹭不进去,趁唐军疏忽,点上几支火箭,向铁索后排的纵火船嗖嗖射去。
 
 几艘纵火船被精准命中,干柴遇烈火,顿时燃起熊熊大火。
 
 “河北鼠辈!尽做些偷鸡摸狗之事!”
 
 岸上的唐军守将怒不可遏,气得他当即拔剑下令:
 
 “张弩,放箭!把那厮射成刺猬!”
 
 然而,唐军弩箭的射程不如大明的高级货。
 
 在唐军吭哧吭哧地把床弩推到前方,准备展开反制以前。
 
 那条明军小船又迅速顺流南下,贱兮兮地开回了本方舰队,还不忘展开风帆,一副“你来打我啊”的犯贱模样。
 
 所幸,纵火船之间都隔着一定的距离,火势并没有延烧开来,在那几条被命中的船被烧成空壳以后,火就灭了。
 
 一旁的山顶上,大总管李世绩将这一幕全都看在了眼里。
 
 不过他并不放在心上。
 
 损失的几艘纵火船成本十分低廉,无非是一垛垛干草而已。
 
 明军只能这么一点点地赚小便宜,正说明他们对自己的防线无计可施。
 
 诚然,他李世绩被摆了一道,向晋阳总部传递了假情报,白白送掉了五千人。
 
 但是,在确定明军并没有狂敲地堡的打算以后,唐军也不必冒险进攻骚扰,可以专心防御。
 
 这就让明军更加难以突破了。
 
 然而,李世绩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的目光并未在战场前线做过多停留,而是落在了更远的南方。
 
 “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他手搭凉棚,心事重重地眺望着。
 
 在明军阵营的后方,先是升起缕缕青烟,很快发展成滚滚浓烟。
 
 “回大总管,是对面的民夫在开荒烧山。”
 
 副将答道,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
 
 “他们在山西各处都是这么干的……”
 
 “这我知道。”李世绩打断手下的解释,目光仍然不离远处的烟火,
 
 “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
 
 开荒这活儿,李世绩并不陌生。
 
 因为唐朝文武不分家,他也当过文官,在地方主持工作,开荒本就是考核官吏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为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华夏人早就有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刀耕火种这种不环保的开荒方式,早就弃置不用了。
 
 这自称先进的大明王朝,怎么却大开历史倒车,重拾“烧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事出反常,怕是有鬼。
 
 “难道对面打算用火攻?”
 
 李世绩喃喃道。
 
 副将附和着:
 
 “是否要向晋阳报告这个情况?”
 
 “那自然是……”
 
 李世绩刚要吩咐传令,旋即想起上次向晋阳假传情报、导致五千虎狼变牛马的惨剧。
 
 他顿了顿,改口道:
 
 “自然是不需要的。只是无凭无据的猜测而已,不可干扰太上皇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