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貌美阿姨的男护理,爽翻了-> 第六百九十六章 烟火气

第六百九十六章 烟火气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周日晚上,林晓禾把整理好的证据和创作手记发给秦玉明,秦玉明立刻安排编辑在《巷口茶馆》的章节末尾加了“作者声明”,附上证据图册的链接,还在网站首页推了“为‘青禾’正名。

    乌镇老茶馆的真实日常”的专题!

    周一早上,苏锦和沈亦舟的公众号推送了专题文章,标题是《你质疑的“不真实”,都是乌镇老茶馆的真实日常》。

    里面详细介绍了赊账习俗的由来、盖碗与玻璃杯的使用场景,还放了老账本照片、杨大爷和老茶客的访谈视频,最后附上了林晓禾的创作手记。

    文章刚推出去,就有读者留言:“原来真的有赊账习俗!看了账本照片,突然觉得之前的质疑太草率了,向作者道歉!”

    “老茶客用盖碗、游客用玻璃杯,作者其实写了,是我之前没注意看,对不起!”

    “作者为了细节去茶馆采风,还找老茶客访谈,这种态度值得肯定,以后会一直追更!”

    林晓禾看着这些留言,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却是感动的。

    她打开和苏木的聊天框,发了句:“苏老师,谢谢你们,读者终于理解了。”

    苏木很快回复:“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你用真实的细节打动了读者,以后继续写下去,把更多乌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下午,秦玉明给林晓禾打电话,语气里满是兴奋:“晓禾,好消息!《巷口茶馆》的点击量今天涨了三成,还有两家出版社联系我,想跟你谈实体书出版,重点突出‘小说里的真实江南’这个主题!”

    林晓禾握着手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她走到书桌前,翻开那本采风笔记,看着里面的文字和照片,突然明白。

    好的故事不需要刻意煽情,不需要迎合所有人,只要守住“真实”,把生活里的烟火气写出来,就一定能打动人心。

    她打开文档,开始写《巷口茶馆》的下一章。

    这次,她没有再犹豫,而是把周末收集到的细节都写了进去。

    杨大爷早上擦老茶客常坐的位置,周老伯在茶里加话梅,门口的石板凳上坐着聊天的街坊,还有账本里那笔“王阿婆赊4块5茶钱”的记录。

    她在章节末尾写道:“我曾害怕这些细碎的真实不被理解,直到杨大爷拿出泛黄的账本,老茶客们说起当年的事,才明白,江南故事的魂,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藏在盖碗的茶香里、账本的字迹里、老人们的回忆里。这些带着温度的真实,会一直陪着我写下去。”

    这一章发布后,评论区里满是好评,有读者说“这才是我想看的江南茶馆”。

    有读者说“看完想去老杨茶馆坐一坐,用盖碗喝杯碧螺春”。

    还有读者说“期待作者写更多茶馆里的真实故事”。

    林晓禾看着这些评论,嘴角忍不住上扬。

    她以后的写作之路可能还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想起乌镇巷口的老茶馆,想起杨大爷和老茶客们的笑容,想起苏木、秦玉明他们的支持,就有了继续写下去的勇气。

    十一月末的乌镇裹着冷意,清晨的风卷着碎雨打在窗棂上,江源站在“老李家院”的门口,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拍摄计划,脸色比头顶的阴云还沉。

    距离《老院旧事》漫改关键场景拍摄只剩三天,原本定好的拍摄场地,主人李伯却突然变卦。

    说“担心剧组吵闹影响老母亲休息”,死活不让工作人员进院,连之前签好的场地使用协议都不认了。

    “江导,咱们再跟李伯说说?”副导演小张抱着一堆道具清单,语气里满是焦急,“这院子的布局、老木门的样式,跟剧本里写的‘主角家老院’一模一样,换别的场地根本找不到这么贴合的!”

    江源叹了口气,他已经跟李伯磨了一上午,从承诺控制拍摄音量,到提出给老母亲请护工,甚至愿意加钱,可李伯油盐不进,最后干脆关了门,任凭怎么敲门都不开。

    《老院旧事》漫改是木槿传媒今年重点项目,剧本里“主角与爷爷在老院腊梅树下谈心”“主角离家时在木门贴春联”这两个关键场景,都需要在有年代感的老院子里拍摄。

    江源团队两个月前就看中了李伯家的院子,特意等院里的腊梅长出花苞才定好拍摄时间。

    现在突然换场地,不仅之前的准备全白费,还可能错过腊梅花期,影响画面效果。

    “小张,你联系一下乌镇文旅局,问问他们有没有备案的老院子资源。”

    江源揉了揉眉心,“我再给苏木打个电话,他在乌镇人脉广,说不定能有办法。”

    挂了副导演的电话,江源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悬了半天,才拨通苏木的号码。

    之前李默的创作瓶颈、周慧的库存危机,都是苏木帮着解决的,这次实在没办法,只能再麻烦他。

    苏木接到电话时,正在院子里给腊梅缠保温草绳。

    听江源说完情况,他停下手里的活:“李伯的脾气我知道,他最在意老母亲,之前拒绝过不少游客拍照,就是怕吵着老人。你别着急,我先去跟李伯聊聊,看看能不能劝劝他,同时我也问问街坊,有没有闲置的老院子,双管齐下。”

    挂了电话,苏木直奔李伯家,敲了半天门,里面才传来李伯闷闷的声音:“我说了不借就是不借,你们走吧!”

    “李伯,我是苏木,不是剧组的人。”苏木放缓语气,“我就想跟您聊聊,不耽误您多少时间。”

    门里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吱呀”一声开了条缝,李伯探出头,脸上满是疲惫。

    “苏木啊,不是我不通情理,我妈今年八十七了,心脏不好,稍微有点动静就睡不着,剧组那么多人,肯定会吵到她。”

    苏木跟着李伯走进院,看到屋里的老母亲正靠在藤椅上打盹,盖着厚厚的棉被。

    “我明白您的顾虑,”苏木递过一杯温茶,“江导他们也知道老人身体不好,说拍摄时会把设备音量调到最低,工作人员都穿软底鞋,每天只拍四个小时,避开老人午休和晚上休息的时间。”

    “而且他们还准备了护工,白天可以帮您照顾老人,拍摄结束后,还会把院子里的破损处修补好,再给您装个新的保温窗。”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