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118章:新土
-  第118章:新土
-     诸夏烽烟四起,
 
 新夏这边,
 
 其实也不是很太平。
 
 天子扁十一年的时候,
 
 公子朝已经五十九岁了。
 
 他在二十岁的时候,走出诸夏,在四十岁的时候,来到新夏。
 
 然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生聚人口,传播周礼。
 
 拿起镜子照一下,里面的人已经白发丛生。
 
 不过公子朝觉得,自己还能再活一段时间。
 
 因为在最初西行的队伍中,他是最年轻的。
 
 他必须活得更久一点,
 
 让过去的影子,能够在今时今日,得到更长久的延续。
 
 而就在公子朝坐在家里发呆的时候,他那才十七岁的儿子过来,告诉他,“随夫子快要不行了!”
 
 公子朝于是慌慌张张的爬起来,跑到随巢家里。
 
 随巢的儿子们也正在哭泣,不少人聚拢在随巢的身边。
 
 “哭什么哭!”
 
 “有时间哭我的丧,不如去把典籍上的丧仪背一遍,免得乃公死后,你们给我扔到河里去!”
 
 一想到这里的蛮夷用的是水葬,随巢就十分不满。
 
 在他年老之后,就一再同子嗣强调,“诸事形同华夏,而不可混于蛮夷,舍弃根本!”
 
 老子辛辛苦苦走这么远,难道就是为了享受蛮夷生活的?
 
 公子朝在门口听到他还有力气骂人,心中的慌乱忽然少了。
 
 他进去,走到随巢身边,看着曾经高大威武,此时已经衰老收缩成一个小老头的伙伴。
 
 随巢让人扶自己起来,半躺着对公子朝说,“你来了?”
 
 “嗯!”
 
 “那我有话对你说,记得听清楚,要是忘了的话,以后就没人再提醒你了!”
 
 公子朝本能的想和他斗嘴,结果一张口,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于是他闭上嘴巴,安静的听随巢给自己做最后的嘱托。
 
 “第一,一定要恪守根本!”
 
 “周礼也好,墨家的东西也好,反正不能和蛮夷混同!”
 
 新夏这边的蛮夷风俗,和诸夏本土,差异太大。
 
 随巢本以为,
 
 周礼已经很落后腐朽了,
 
 谁知道这里的人不事正业,不做实务,天天只知道念经念经,受苦受难不以为意,认为生死轮回,此生受苦,来世可以享福。
 
 虽然也推崇鬼神,
 
 但墨家在“天志明鬼”之外,也重视人的本身,要节俭尚贤,要兼爱非命。
 
 因此,
 
 这样的“似是而非”,让随巢更加厌恶。
 
 同时也对鬼神曾经所言,逐渐理解起来。
 
 人间诸事,
 
 还是要人去做的。
 
 像此地蛮夷那样,将生死都交给鬼神来裁决,任由贵人鞭打压迫,实在是让随巢无法容忍。
 
 因此,随巢等墨家弟子,在进行了众多探讨实践后,都觉得在新夏内部的辩论中,墨家智慧和周礼之争,比起诸夏和蛮夷之争来,还是要放在后面,日后再谈的。
 
 毕竟被诸夏抛弃的周礼,在这边竟然属于十分先进的东西!
 
 随巢还能说什么?
 
 真是辩经都懒得跟他们辩!
 
 直接动手,才最有利于身心!
 
 “然后,要繁衍人口。”
 
 “人不足,则万事难成!”
 
 他们这一批人的子嗣,
 
 没有一个满二十岁的,
 
 秦由他们这些后来的,子嗣更是孱弱幼小,都还需要成长。
 
 诸夏的种子在这边的土地上扎根萌芽,但还没办法保证,日后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如果可以,就去东边,找秦国,找诸夏,从那里迁移人口过来!”
 
 “这片土地上的蛮夷太多了,我听说,在更远的西方,还有势力要求过这边的蛮夷,向其朝贡过……只是这几十年来,那所谓的使者很少到来,想来是因为那个国家的力量有所衰败了。”
 
 “但既然有势力能够到达新夏,并且取走这里的财富,我们就必须小心应对!”
 
 “这里的蛮夷不值一提,但也许再过几十年,最大的危险就要到来了!”
 
 公子朝含泪点头,表示自己都知道的。
 
 “最后!”
 
 随巢一把拉住公子朝的手,紧紧的盯着他,“你一定要活得久一点!”
 
 “你是新夏的国君!”
 
 “你要带领新夏走的更远!”
 
 “你绝对不能在我这个年纪死去,知道吗!”
 
 公子朝哽咽的应下。
 
 他张开嘴,对着随巢露出牙齿,悲伤的笑道,“你看,我的牙齿可还没有掉光呢!”
 
 “我是可以长命百岁的!”
 
 他会看着新夏变得更加强大,
 
 保证下一代成长起来,足够承担起延续新夏的使命。
 
 随巢这才放心。
 
 他松开公子朝,闭上眼。
 
 日落的时候,随巢停止了呼吸。
 
 许多人都因此哭嚎起来。
 
 公子朝也流泪,但他不能沉浸在悲伤中太久。
 
 正如随巢所说,
 
 他是国君,
 
 他必须带着新夏,在老一辈逐渐凋零后,带着这个国家继续生存下去!
 
 就像诸夏的祖先那样,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
 
 在随巢的丧事结束后,
 
 公子朝做了两个决定,
 
 一件是凑齐数百人的军队,去征讨周边的蛮夷,扩大新夏的领土,夺取更肥沃的土地。
 
 另一件,则是请求秦由再率队,尝试返回诸夏那边。
 
 秦由说,“我马上就要五十岁了,我有些担心自己撑不住路上的颠簸啊!”
 
 他二十多岁的时候,被国君派遣西行,路上走了十七年,到达新夏的时候,正好四十岁。
 
 明年,
 
 公子朝六十,
 
 秦由五十,
 
 都是老朽的年纪了。
 
 可是公子朝说,“就是要趁着老东西还没有死完,带着小子们去外面走一走啊!”
 
 “哪怕到达不了诸夏,能够靠近一点也是好的。”
 
 “以后每代人都往东边前进一点,迟早可以见到诸夏,见到自己的祖宗故土。”
 
 “我们这些人的子嗣,都是迎娶了当地的女子,然后生下的。”
 
 “虽然都是诸夏的血统,但如果一直不回家看一看祖先之地的话,等我们没有了,他们会不会忘记嘱托,和四周的蛮夷混杂起来呢?”
 
 “我以前读史书,听说诸夏的君子和蛮夷相处久了,就像黍长在了草地里面,一代还没有差别,久了就会长的一样。”
 
 “要想黍粟能够茁壮成长,迎来丰收,就要多多的除草,多多的播种!”
 
 把种子撒出去,
 
 把野草连根拔起!
 
 如果种子不够,就要向外索求。
 
 反正就是不能让二者混同起来!
 
 “现在我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秦由还能说什么?
 
 他只能应下,“我尽力而为!”
 
 他的妻和子都在新夏,怀抱着“血脉后裔和蛮夷混杂”担忧的,又何止公子朝和随巢他们呢?
 
 于是,
 
 经历一个月的准备,
 
 秦由再次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他认同的新乡之地,走向故乡而去。
 
 而公子朝也是乘上战车,要带着快要加冠的第一代新夏人,去征伐四周弱小的蛮夷。
 
 他已经老了,
 
 但后代还很年轻,
 
 若想把“诸夏高贵”的理念深深植入他们的脑海中,只靠嘴巴说,是没有用的。
 
 当年周公践奄,用武力向东夷彰显了周朝的煌煌天命,不可挑战。
 
 然后又制定礼乐,用以华美君子的外形,突显夷狄的野蛮,让天下人归心于周。
 
 从此之后,“贵诸夏而贱夷狄”,便成为了君子们认同的准则。
 
 公子朝不敢自比周公旦,
 
 但效仿先贤的事迹,让新夏的根系扎得更加牢固,不被四周的野草侵吞,还是可以试着去做一做的。
 
 一想到这里,
 
 公子朝忍不住庆幸:
 
 好在这边的蛮夷善于挨打,少有血性。
 
 不然的话,他这个老朽可不敢带着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子去征伐,而且很自信可以取胜呢!
 
 于是,
 
 当天子扁在位十二年的时候,
 
 不论诸夏还是新夏,
 
 一齐动了起来。
 
 同年,亚历山大诞生,距离其远征到印度,还有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