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414章:百年余音今作响
-  第414章:百年余音今作响
-     “你们是当年东行齐人的后代?”
 
 在距离有羽氏,步行需要三四天的另一个部落中,
 
 苏广通过太多同故乡似曾相识的东西,还有当地人的自述,很是惊讶的与之相认了。
 
 “是的!”
 
 对方用口音十分浓厚的诸夏雅言这样回道,“这是祖先一直向我们强调的。”
 
 当年,
 
 田仲舟率领着齐人,先是到达了东瀛海岛,在那里建立了一处小小城邑后,并没有对这样的成就感到满足。
 
 他仍然渴望探索未知的海域,想要跟随着海中的大鱼,去到天地的尽头。
 
 有人觉得这实在是自讨苦吃。
 
 “为什么不效仿殷商的箕子,在这里占地为王呢?”
 
 诸夏从远古时代,就进行了疯狂的内卷,
 
 每当有成群结队的诸夏君子走出中原,来到域外时,总能对当地的蛮夷,带来“降维打击”。
 
 所以,
 
 最初渡海的齐人,虽然嫌弃东瀛的强烈的风暴,贫瘠的水土,但对自己能否战胜居于此处的倭人,将东瀛划入诸夏的领土,是十分有信心的。
 
 可田仲舟说:
 
 “如果我有做一地之主的想法,哪里还需要来到这里呢?”
 
 他完全可以前往海东,击败那脆弱不堪的箕子国,自己做海东新的太阳。
 
 “我的志向不在这里!”
 
 他坚定拒绝了别人的挽留,率领着几十个人,组建起了新的船队。
 
 然后,
 
 沿着洋流一直飘荡,一路艰辛的来到这里。
 
 由于这片土地过于荒凉原始,
 
 初初落脚的齐人,连建立国家都无法做到,只能蜷缩在角落中,默默的繁衍出一些血脉。
 
 “……那你们这些年,过得真是不容易!”
 
 苏广听了他们祖先的经历,很是倾佩的说道。
 
 对方却说,“还好吧!”
 
 他们是齐人在大洋彼岸繁衍的子孙,
 
 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最后在这里老去。
 
 对比起吃过见过的祖辈,
 
 他们的目光是很浅短的。
 
 受限于无法捕捉到可以拿来代步的动物,仅靠双腿无法远行,故而狭小的活动范围;
 
 受限于人口的极端稀疏;
 
 受限于曾经掌握先进技术的人,还没来得及将之传承下去,就匆忙离世……
 
 这群齐人后代只能通过跟周围原住部落的对比,明了自己的情况。
 
 而周边那连刀耕火种都未曾萌芽而出的部落,哪里能让他们有危机感和奋进之志呢?
 
 “我们是最先进的!”
 
 “我们的部落是最强大的!”
 
 对方朝着苏广,满是骄傲的说道。
 
 苏广看着面前人的容颜,想起那个在百年前,由田仲舟等人合力铸造出来的,用来彰显自己来历,以供后人追思的小鼎,忍不住在心中发出叹息。
 
 但当着对方的面,他只是说:“对,你说的都对!”
 
 “还请带我去见一见先贤的遗物吧。”
 
 对方点点头,又带着苏广前去了一座夯土建成的高大房屋中。
 
 “这里是我们祭祀保留祖先遗物的地方!”
 
 苏广打量了周边的一切,发现其绘制和中原差距不大,但摆件装饰,却充斥着原始野蛮的痕迹。
 
 当年开拓新天地的先贤,死后就住在这样的地方吗?
 
 苏广终于叹出了声。
 
 正在取出圣遗物的族长听到他的动静,疑惑的看了过来。
 
 苏广摆了摆手,以示他不必搭理自己。
 
 “快把遗物端上来吧。”
 
 “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品鉴它了!”
 
 于是,
 
 族长手捧着一堆古老的木简,在苏广面前将之排开。
 
 因为这里的原始,
 
 田仲舟他们,要花费太多太多的精力,用于稳住自己的脚跟。
 
 制作纸张这样细致的活计,自然是无法做到的。
 
 但他们仍然忙里偷闲的,记录下自己在新大陆的生活。
 
 就像当初每路过一个海岛,都要在上面树立碑文,写下“到此一游”一样。
 
 这里并不生长竹子,他们便制作木简。
 
 担心木头上的字会被时光消磨,所以它被刻得很深;
 
 担心上面用木炭和其他东西勉强做出来的“墨迹”会在未来褪去颜色,所以文字被描写了一遍又一遍。
 
 在最后一个登上这里的齐人去世时,
 
 木简已经堆积成了一座小山。
 
 苏广拿起其中一份,通过观看上面的文字,窥探先贤过去的生活。
 
 不似甲骨的玄奥,
 
 也不似春秋的深邃,
 
 这些渡海者的文字,总是朴实直白的。
 
 “某日晴,出猎,得鹿,喜!”
 
 “做陶,三成七废,悲!”
 
 “修建城邑,累!”
 
 “教化野人,烦!”
 
 “跟野人战斗,爽!”
 
 ……
 
 “呵!”
 
 看过许多先贤在开拓路上的心事后,苏广不由得笑了起来。
 
 族长见他开心的样子,便突然说,“你能跟我讲讲上面的内容吗?”
 
 因为最初的种子,数量本就稀少,这里又远离中原祖宗之地,没办法引入更多的良种,取得更多的养分。
 
 再加上环境使然,读再多书,启发再多智慧,也只能在小范围里兜兜转转。
 
 是以百年之后,
 
 这些诸夏的血脉,连祖宗的文字都认不完全了。
 
 苏广心里有些悲伤,觉得先贤之后,竟然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
 
 他吸了一口气,便跟族长对着木简,轻轻的念了起来。
 
 也许是了解到了祖先的辛苦和情感,族长那原本理直气壮,自认为“老子好吊”的模样,也随之显露出低落来。
 
 他抓了抓自己的头发,长而杂乱的发丝直接落下,披散在肩头。
 
 他又看了眼虽然落魄得跟个野人一样,头发却严整盘束起来的苏广,心里不知想了些什么。
 
 只见族长从腰部的装饰里掏出一根用兽骨打磨好的棍子,然后捞起自己的头发,在头顶拧了两圈,将之束了起来。
 
 末了,
 
 他有些尴尬的解释,“平时头上会生虫,痒得厉害,所以部落里许多人,不爱把头发束起来。”
 
 苏广没有说什么,心里对族长的“后知后觉”,却是很满意的。
 
 他返回后对同伴说:
 
 “诸夏的后裔生长在这样偏远蛮荒的地方,变成如此的模样,是可以理解的。”
 
 “先贤说:‘居夷则夷之’,就是这样的道理。”
 
 同伴很嫌弃,“可他们也太夷了!”
 
 “这才百年而已!”
 
 “如果再过几十年,繁衍到新一代的时候,他们还会说多少诸夏的话语,认得多少诸夏的文字呢?”
 
 苏广叹息着说,“这也是我担心的。”
 
 他们的人数,也十分稀少。
 
 洒落在这里,过去数代人,很容易被野草侵蚀同化。
 
 即便他们拥有船只,还可以航行返回。
 
 可一来,
 
 远渡重洋之后,那艘船已经承受了不小的破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才能修复完善。
 
 二来,
 
 每每想起田仲舟等先行者,再看看他们的子孙模样,总让苏广觉得无法忍受。
 
 于是他沉吟一阵后,对同伴们说道:
 
 “当年先贤将诸夏种子带来这里,让他们得以繁衍。”
 
 “现在我们从齐国而来,应当尽到教导的职责,而不是任由他们堕落。”
 
 “而且诸夏亲昵团结,也有利于修复船只,让我们能尽早返回故乡,不是吗?”
 
 同伴认可了他的建议,随后有人一拍脑袋询问苏广,“你既然见到了先贤留下的笔记,那知道这片土地,被他们取了个怎样的名字吗?”
 
 他们是后来之人,又没有定居在这里的想法,因此没有为新大陆取出具体的名号。
 
 苏广说:“有的,有的!”
 
 他跺了跺脚,踩着土地说,“先贤将这里称之为殷洲。”
 
 “据说先贤从某位智者口中,得知千年以前,殷商覆亡的时候,曾有遗民向东渡过大海。”
 
 而东瀛岛上的倭人,体型矮小,生性犹如野兽,显然不是原产于中原的。
 
 由此推断,
 
 那这里的人,自然属于“殷商”的后代。
 
 同伴们都很惊讶,“我以为尊崇周礼的人,才有到处乱跑,随地扎根的喜好。”
 
 “谁知道商礼也这样!”
 
 “如此一看,这还真是自古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