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虎贲郎-> 第562章 自有天命

第562章 自有天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二月上旬,五原地区突降一场大雪。

    不过这里的军民、诸胡部落都已经习惯了,这里春耕的时节很晚,预防的就是这种春季大降雪。

    这种春日暴雪来的急,消解的也快。

    谒者陈群作为天使携带朝廷嘉奖、慰问诏书沿着秦直道抵达五原郡南。

    秦直道的尽头,就见新雪消融,大地一片湿冷,百草嫩绿不畏春寒。

    陈群站在车上远眺黄河南岸左右,左边上游区域正规划、丈量土地,俘虏的诸羌、鲜卑奴隶以及编户、军户一同劳作,重新起垄,并烧木桩刻字后钉入地头,以做边界标识。

    不仅是这次光复的内三郡,还是云中五原这外四郡,一切适宜开垦的旧有屯田区域都会这样重新划分田垄。

    原有的田垄、标记会被毁弃,哪怕旧主返回,也是无法确认。

    目前除了河东郡外,其他地区也都是这样重新夺田后再做重新分配,这种均田制度才是赵基牢牢抓住大多数人的关键。

    正是因为赵基抓住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才能推动一次又一次的极限动员。

    陈群家学深厚,他自然很清楚大司马赵基的成功,除了本人勇武善战外,余下的大概就三个因素,第一还是赵基本人克制欲望,据说这位赵大司马日常生活器皿中不见什么金玉装饰物。

    就算有,也是重要场合拿来使用的礼器。

    其次就是赵基果断发动安邑兵谏,裹挟朝廷,诱杀太原大姓,也重创了上党的大姓、豪强。使得赵基治下再无什么可以掣肘他的力量,可以尽情施政。

    而赵氏宗族的单薄,有劣势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赵氏宗族无法率先乱法;赵基可以铁面执法,其他将领、重臣也不敢践踏均田制度。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赵基有识人之明,总能发觉出优秀的人才,并轮流使用这些人,让他们轮番立功,使得赵基麾下不存在什么独大的将领。

    哪怕立下同样类似于不世之功的张辽,赵基麾下不服张辽的大有人在。

    追随赵基屡立功勋的将校们,对张辽的敬畏其实有限……给他们类似的机会,他们也是有可能建立与张辽类似的功勋。

    所以真没必要太过敬畏张辽,张辽也没必要有什么骄横反应。

    种种因素堆迭下来,显得赵基两年之间收罗名将、骁将十余名,皆有扬名之战傍身,可谓海内知名。

    两年间赵基麾下人才济济,这也仿佛是一种征兆。

    陈群观望周边远近,只觉得这次出使任务很难圆满达成。

    不过他这个正牌天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者团队里的其他人,这些人会接触大司马幕府内的专人,去磋商、交流一些更重要的事项。

    至于慰问、鼓励前线吏士……陈群这支使者团队里连二十金、一百匹绢都凑不出来,就拿一纸诏书上的漆黑文字去犒赏激励?

    类似的诏书,大司马想要写,朝廷谁还敢阻挠?

    反正陈群对这趟任务没有什么期待,他来这里,就是想确认赵基实力具体变化。

    到底是兼并诸羌、鲜卑后更加强盛,还是说,这一切只是一场惨胜,已经拖的西州各郡疲倦不堪?

    可这一路走来,弘农、京兆、冯翊、上郡都在开展春耕,五原地区虽然没有开始春耕,可正在进行让陈群感到刺目的均田行动。

    陈群观望远近之际,一名骑士驱马靠近:“天使,河面残冰相连,渡津舟船实不堪用。还请天使移步河阴城内馆舍,略作休整。待河面通畅后,再安排舟船渡河。”

    陈群还没开口,一名随行黄门郎就问:“既然舟船难渡,大司马如何与南岸郡县交通公文?”

    骑士隶属于渡津,也不正眼看这位黄门郎,但还是回答:“两岸架设绳索,滑轮转动,两岸书信公文往来通畅。”

    黄门郎面露不忿,这下传话的骑士反而面露笑容,斜目去看这黄门郎挂在左腰的剑柄。

    陈群见此,立刻就说:“既然浮冰梗塞渡津,那就先入河阴暂住数日。书信能往来,稍后陈某手书一封,向大司马阐述此行缘由。”

    “天使自便,若有书信公文,差人送到渡津即可。”

    骑士说着对陈群拱手,又对其他几个相对重要的副使、随员拱手:“卑职告退。”

    自陈群以下,这些人也都是目送这个骑士离去,并无拱手送别之意。

    骑士策马轻驰,踩踏雪融水浸透的草皮、泥点返回渡津,一跃下马对守津尉说:“上尉,朝廷使者已同意前往河阴暂住。”

    “嗯,你亲自去河阴城,让城里盯住这些人。若人畜患水土病,就地隔绝,不得出入。”

    “喏。”

    周围几个军吏也是跟着拱手应答,他们并不喜欢朝廷来的人。

    这些人一个个眼高于顶,还趾高气扬的。

    若不是这些使者是沿着驰道、驿馆一站站走来的,他们都想借马贼、鲜卑残兵之手惩处这些人。

    守津尉拱手还礼目送部属离去,马蹄声远去后,他才走出码头低矮护墙,眺望数里外的使者团队。

    驻望片刻,这位守津尉嘬了片刻牙花子,朝地上吐出一口牙血浓郁的口水。

    说来可笑,陈群这支朝廷正式使者团队之前,已经有一些朝中自以为大佬的门生故吏借公干之名来五原,其中自然不缺索贿的。

    除了索贿的,还有其他要拿驽马置换驿馆、关津优良公马的;还有企图逼迫沿途官吏为他们搜集胡姬少女的。

    他还听同僚谈起,据说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癖好的,让他也是眼界大开。

    比起朝廷使者带来的封赏,现在驿馆、关津系统更怕朝廷使者带来疾病。

    其他鲜卑人、匈奴人、羌人或其他杂胡,都已经适应了迁徙。

    这次大规模迁徙是在冬季,环境虽然艰苦,可普遍没有什么水土病或别的迅烈疫疾。

    而冬日积雪渐渐消融,随着朝廷各方使者陆续抵达,也带来了各种烈性水土病。

    很多使者,长途赶路本就体弱,进入五原地区后,住到各种改建的亭驿馆舍内,往往很快就会患有水土病。

    对于这些人,各地亭驿处理办法也简单,就是就地隔绝,提供麦饼和热水,生死交给上天。

    至于药材之类……自开战以来,药材储备一直很紧张。

    秋冬季节,你可以炮制、加工药材,可无法采集、种植药材。

    宝贵的药材,怎么能给这些朝廷的栋梁使用?

    这些朝廷使者,想必自有天命护持,何须药材救护?

    就是陈群这种身份来头很大的朝廷使者死在这位关津尉面前,他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他的升迁、考核,取决于大司马幕府,而非朝廷,也非汝颖人,或其他名士、大姓。

    别说一个陈群,就是十个类似陈群的使者一起患病,他也不会皱一下眉头,更别说拿药材就救护这些人。

    当然了,如果这些使者的随员识趣,愿意拿钱买药,这也不是不能商量。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