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亮剑:从晋西北打到上甘岭-> 前言番外:暗流涌动(最后一天,求月票) 前言番外:暗流涌动(最后一天,求月票)
- 1945年,随着二战逐渐落下帷幕,美苏两大巨头也开始逐渐产生了对抗。
在朝鲜半岛,日本的投降时,两国约定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
分界线以北由苏俄受降托管,分界线以南由美国受降托管。
不过这条边界线的划分,丝毫没有考虑朝鲜半岛的人文历史和地理。
只是随意的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而已。
边界线直接切开了无数的无数的村庄、河流和山脉。
有的人睡觉翻个身都会出国。
生活在三八线附近的平民,用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搞明白这条虚无缥缈的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而美苏两国也以三八线为界,将北朝和南朝各自当成了在亚洲的桥头堡。
他们开始不约而同的开始培养代理人,准备为自己大军撤走后,继续保持控制做准备。
不过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还没散去,对于世界大战的惨烈,无论是美国还是苏俄都是心有余悸。
没人想在这个时候整出一个第三次世界大战来。
因此,两国在朝鲜半岛上的政策,极为默契的保持了一致。
他们各自约束着代理人,严令禁止主动惹对方。
美苏两国的底线,就是别让对方把自己的代理人给吃掉。
基于此背景,美苏作为朝鲜半岛的实际控制者,对各自代理人的军事力量发展都非常克制。
不过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1948年5月柏林危机爆发后,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
在仅仅相隔一条三八线的朝鲜,双方的矛盾冲突一直在不断升级。
由于此时苏俄的战略重心放在了欧洲地区,亚洲地区主要采取守势,因此权衡利弊之后,Stalin决定尽量缓和朝鲜地区的局势。
苏俄开始主动呼吁两国共同从朝鲜撤军,毕竟朝鲜不是战败国,美苏都没有驻军权。
不仅如此,为了促使美军撤离,苏军主动在1948年底把部队全部撤出了朝鲜。
突然达到人生巅峰的北朝年轻领袖Kim,心情难以言表。
苏军的撤出,意味着他从此不再是苏俄的提线木偶,真正的成为了北朝实际控制人。
但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问题也扑面而来:北朝的军事力量实在是太弱了。
因为之前的限制,此时北朝只有两个师的编制。
而且因抗日而大量流落在中国,已经加入G军的朝鲜士兵,被苏俄严禁回国。
只有部分抗联国际旅的朝鲜军官,可以以平民的身份进入朝鲜境内。
在苏军撤退后,北朝虽然有不少作战经验丰富的军官,但是士兵和武器却严重缺乏。
北朝的这两个师,即使加上文职和后勤人员都不足三万人。
处于一线作战的士兵甚至还有些人没有枪。
与之相比的是南朝军队。
美军帮南朝训练了一支超过六万人的现代军队。
这支军队装备齐全,与美军相比,他们唯一缺乏的,就只有坦克、重炮这类用于进攻的重武器。
除此之外,南朝还有一支超过三万人的警察部队,他们的轻武器同样齐备。
最关键的是,南朝总统李承龙一直都坚持武力北进。
亡国危机迫在眉睫,因此在苏军撤离后没多久,北朝就急迫的不停向苏俄报告“南朝鲜正在三八线疯狂试探,随时准备侵略”的消息。
同时北朝还希望苏俄能支援武器,并同意北朝军队扩编。
此时,已经撤离北朝的苏俄也发现美国确实有些过分。
而且北朝军队与南朝军队相比过于弱小,根本没有自保的能力。
为了确保在北朝的代理人能维持政权,苏俄很快就同意了北朝的军事援助请求,而且还给的非常慷慨。
北朝开出的军援清单,苏俄照单满足。
这份清单里,甚至包含了先进的T34坦克。
确认武器有了,北朝又开始头疼另外一件事。
那就是军队,现在北朝没有时间招募新兵从头训练。
而苏俄一点也没含糊,直接给北朝指了一条明路:去中国。
1949年5月,就在渡江战役如火如荼的时候,北平来了一位焦急的外交使者。
使者带来了Kim的亲笔信。
他请求将原朝鲜战士返还朝鲜。
然而北朝敢开这个口,也确实有他的底气。
信中提及的往日情分,并不是一句客套话。
当年在东北战局最危险的时候,北朝为东野南满部队提供了安全的大后方,收纳了一万多伤兵和十几万战士家属。
同时北朝还为南满部队提供了超过二十万吨的物资补给,其中包含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
这为东北的解放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虽说当时北朝处于苏俄的掌控,大部分功劳应该算到苏俄头上,但不管怎么说,的确是朝鲜人民提供了帮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北朝在危难的时候帮助过中国,现在日子好起来了,北朝求助,中国自然也要全力提供帮助。
因此中央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北朝的请求。
不仅如此,中央不但把部队划给了北朝,连同武器装备也一并送给了北朝。
本来几乎是一穷二白的北朝,一下子拥有了一大批先进的苏制装备,和几万名身经百战的精兵。
北朝的底气瞬间变得无比的充足。
六月份,美军从南朝撤离。
七月份,齐装满员的朝鲜师开入境内。
再加上从苏军撤退后,北朝就一刻不停的爆兵,此时北朝已经有了一支相当像回事的部队。
不过虽然南朝看起来无比废物,北朝也不敢轻易发动攻。
在攻击之前,北朝必须要征得老大哥的同意才行。
但是苏俄的答复很简单:不行。
苏俄的主要精力一直在欧洲,这个时候后院起火,于局势不利。
当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苏军才撤出的北朝,现在自然是不希望北朝搞事。
不过随着10月1号过去,整个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十二月,在新中国成立刚刚两个月的时候,中央首长选择了单刀赴会。
一套组合拳下来,苏俄被迫重新签订了一系列协议。
原先的不平等条约被推翻,旅顺、大连、中长铁路被收回。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废弃,彻底改变了苏俄在亚洲的利益。
在被迫归还旅顺、大连、中长铁路之后,苏俄好不容在远东取得的不冻港又一次消失了。
此时,苏俄急切的想要找到下一个出海口。
克宫。
“远东舰队失去旅顺港影响太大,在撤出之前,必须要有新的不冻港代替。”
Stalin想起新签的协约就一阵头疼,对方实在是太强硬了。
“代替旅顺的出海口一直就在眼前。”
“哪里?”
“朝鲜半岛的釜山、仁川、济州岛都是适合苏俄使用的优质港口。”
看着地图,Stalin想了起来,早在45年,外交部就向他有过报告。
不过这三个港口一直在美国的控制范围之内,加上当时苏俄已经从常瑞元手里拿到了旅顺,因此苏俄没有与美国较劲的动力。
不过现在情况变了,旅顺马上就要被中国收回,他必须要在朝鲜半岛做文章了。
很快,一个庞大的连环计成型了。
“通知外交部,邀请Kim访问苏俄。”
“是!”.
1950年4月,一辆火车从平壤秘密出发了。
抵达莫斯科后Stalin与Kim进行了一次秘密会谈。
苏俄正式批准了北朝向南进攻的计划。
此时美国刚好声明放弃了南朝,这是千载难逢的最佳时机。
“我立刻返回准备。”Kim异常兴奋,他等的早就不耐烦了。
“等一下。”
“你在进攻之前,必须要得到中国的许可。”
Kim闻言愣了一下。
老大哥都同意了,他动手就是了,怎么还要得到中国的许可?
北朝与中国是兄弟,但不代表自己要听中国的。
再说了,中国没有任何理由不同意,或者说不同意也不行。
Stalin没有解释,而是强调道:“这是先决条件,如果中国的同志不同意,你就不能发动进攻。”
这是Stalin计划的关键一步,只要中国同意了北朝的进攻计划,无论进攻是否成功,苏俄都能实现找回不冻港的梦想。
如果北朝进攻成功,整个朝鲜半岛将归于一统。
这个时候,作为北朝的背后大佬,苏俄可以轻而易举的要到一个港口。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毕竟北朝的所有武器都是苏俄支援的。
相反,如果北朝进攻失败,那就代表美国也加入了战场。
毕竟在中苏的协助下,北朝打南朝就像大人打小孩,美国不下场的话,南朝必败无疑。。
可如果美国下场,就会导致一个结果,中国受到了美国的战争威胁。
在刚签订的协定协议中,有这么一条补充条款:
【当中苏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勾结的其他国家的军事威胁时,中苏两国可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以便于共同作战。】
根据这个条款,一旦美军加入战争,苏俄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待在旅顺不走。
也就是说,无论结果如何,苏俄一定能在远东得到自己的出海口。
当然,还有另一个可能,那就是北朝被南朝完全吞并,美军一路打到鸭绿江边。
这个时候,中国的东北将岌岌可危。
在Stalin眼中,中国根本没有和美军一战的能力。
一旦美军出现在鸭绿江边,中国将毫无选择,只能请求苏俄大家直接进驻东北。
到时候,可就不是一个旅顺港那么简单了。
在Stalin看来,这个阳谋,无解。
北朝的请求,让中国陷入两难。
此时中国正计划收复台湾,G军已经在东南沿海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苏俄批准了北朝动手,对中国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最关键的是,中国也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或者是想拒绝也不行。
中国只能做出当下唯一的选择,点头同意北朝的攻击计划。
得到许可的北Kim兴高采烈的开始策划战争。
他对北朝的实力有着无比的自信,因此在计划开始的后,中国直接被抛到了脑后。
北朝从未向中国通报任何战事消息。
不过与乐观的北朝不同,在生死间奋战了无数日夜的***,已经预感到了暴风雨的来临。
PS:傍晚还有,还是前言番外。
PPS: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