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第三百八十八章 满江红·向西行

第三百八十八章 满江红·向西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

    童贯、岳飞率军凯旋的消息传至东京汴梁城,赵俣下旨,举行盛大的献庙大典。

    同时,赵俣下旨,让兵部和户部尽快北上,统计战功降下封赏,以及制定此战所获得的战利品的分配方案。

    对于分配方案,赵俣君臣早有预案:

    首先就是,长期价值转化,避免资源短期消耗。

    具体就是,从这二十多万匹战马中筛选五万匹优质母马与两千匹种马,分散在大宋的各个远离前线的马场,设立繁育基地,安排专人驻守,依托当地草原环境开展繁育,形成“战损-补充”的良性循环,解决大宋长期依赖外购战马的痛点。

    还有,推动“军屯经济”落地:将部分牛羊、骡驴分配给辽宁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宋军屯田部队,利用牲畜助力耕种,实现“以战养战”。例如,用牛耕地种植粮草,用骡驴运输屯田产出,既减少朝廷对军队粮草的供给压力,又能稳固各个战略据点。

    还有将战马分给各个军队,补充各军的机动性;一半牛羊分给各军,让他们自己派人饲养,用以改善将士的伙食;另一半牛羊运到东京,平抑物价,繁殖饲养,稳定京城民心。

    骆驼、骡子和驴则分配给后勤部门,组建专业化骡驴运输队。

    对童贯,因其统筹漠北战事、促成封狼居胥之举,特加封太傅,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其画像入昭勋阁;岳飞战功赫赫,先是平定可敦城周边部落,后又在返程途中力拒塔塔尔部,晋升清远军节度使,赏钱万贯,同时授予“亲卫马步军副总管”之职,调到北方前线,在刘法麾下听命行事;其余有功之人,各有升赏。

    对于归降的漠北部落首领,赵俣采取“恩威并施”的安置策略。他封各部首领为“怀化将军”或“归德将军”,允许其保留部落建制,但需派遣子弟入朝为质。同时,鼓励他们发展农牧业,与中原百姓互通有无。

    一众归降大宋的部落酋长、首领感念赵俣的恩赏,纷纷跪地谢恩,承诺永守边境,不再反叛,不少聪明的酋长、首领,还将他们的女儿或者部族中的美人献给赵俣。

    很显然,赵俣的好女色之名,已经传到了漠北。

    立下了如此大功,童贯也有了跟赵俣谈收复西域的底气。

    这天,童贯独自一人前来垂拱殿,给赵俣献上《平西域策》。

    臣贯谨昧死上言:

    窃惟大宋应天顺人,削平西夏,抚定辽东,金虏垂亡,漠北震慑,天授中兴之机,正在今日。

    西域自唐季以来,沦于异域,诸部星散,莫能统一。今我大宋古之未有之强,又已收复西夏、陇右,若不乘时收复西域,恐为强邻所窥,悔之无及。

    为今之计,宜分三步走:其一,固根本。益兵屯田,积谷练兵,使粮饷自给,无劳转输。其二,通声援。遣使谕西域亲我大宋之国,许以爵赏,令其出兵助战,夹击西域不臣之众。其三,定经略。选骁将,统劲旅,由河西走廊、陇右进兵,先取高昌、于阗等战略要地,再招抚其余部落,恩威并施,使其归附。

    我大宋已收复陇右、西夏、燕云、辽宁,而高丽、女真即亡,必尽得东北之地。

    待西域既定,则可遣兵屯戍,便可对草原形成包围之势。草原诸部孤立无援,必不敢再抗天威,或剿或抚,大宋边疆永固,中兴大业成矣。

    臣贯无任惶悚待命之至……

    西域是中原的西部门户,掌控此地可将战略防御线从河西走廊西推千里,有效抵御草原民族,避免其直接威胁中原王朝的核心区。

    还有,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西域连接东亚与中亚、欧洲,中原的丝绸、瓷器经此外销,同时引入葡萄、苜蓿、良种马等物资,形成双向物产与经济互补,收复西域了之后,大宋的西北地区就能富裕起来。

    西域还盛产良马(如大宛汗血马),解决了中原王朝骑兵建设的关键短板;同时,西域的矿产、绿洲农业产出,可为大宋提供稳定的战略物资补给。

    最关键的是,作为一个穿越者,又穿越到了这个中原王朝有可能横扫世界的时代,赵俣有在这个时代打造东西方黄金动脉(也就是以铁路连接东西方)的想法。

    在原来的世界,我国推动这个大项目,常受制于沿线各国复杂的政治格局、利益博弈与制度差异所影响,纵有造福世界的初心,却在建设中屡屡遭遇壁垒,贸易通道的畅通与否,往往要看他国脸色。

    而在这个时代,西域乃至中亚、欧洲,尚未形成统一的强大政权,多数地区四分五裂,或为部落林立,或为小城邦割据。

    若大宋以横扫东亚之威势,向西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所遇阻力远小于后世。

    一旦西域纳入大宋版图,赵俣便可以以军屯经济为支点,在西域绿洲建立粮草基地,同时将现代铁路建设的构想,转化为适配时代的“官道+驿站”体系,先以骡马运输队打通陆上通道,再逐步改良路基,为后续更高效的运输网络铺路。

    这条通道一旦贯通,绝非简单的商品运输线,更是大宋经济文化的输出动脉。

    大宋的丝绸、瓷器、轻重工业品,将沿着这条通道源源不断输往中亚、欧洲。

    相较于现代贸易中商品的单一流动,大宋的输出更具降维打击优势——这些不仅是商品,更是领先时代的文明成果。中亚部落可借大宋的农耕技术改良土地,欧洲城邦能通过活字印刷术加速知识传播,而大宋则可从中获取西域的良马、矿产,中亚的香料、宝石,欧洲的毛皮、金银、矿产资源,形成双向的物产互补。

    更重要的是,经济交流将带动文化融合与政治认同。

    大宋可在沿线设立“互市口岸”,允许各国商人在此交易,同时派遣文化使者,传播儒家思想与大宋礼仪。

    这种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文化认同为内核的国际秩序,绝对远比后世基于条约的合作更稳固。

    届时,大宋不再是局限于东亚的王朝,而是横跨东西的文明核心。

    西域作为这条动脉的咽喉,必是大宋连接世界的桥梁,是将东西方黄金动脉从构想变为现实的关键起点。

    若要实现以铁路连接中亚、欧洲的宏大构想,西域是必经之地。从地理上看,西域横亘在中原与中亚之间,是连接东西大陆的唯一陆上通道,失去西域,铁路网络便会被拦腰截断,东西方黄金动脉从蓝图沦为空想。

    同时,此时的西域虽脱离中原王朝管控,但仍留存着汉唐时期的交通遗迹与商贸传统。掌控西域,可依托既有基础快速推进铁路建设,降低工程成本与难度。

    更关键的是,西域的绿洲城邦能为铁路沿线提供水源、物资补给,保障交通线的稳定运行,成为东西方黄金动脉的后勤保障基地。

    还有就是,对于意图在国际上掌握绝对话语权的赵俣而言,西域是彰显大宋实力的重要舞台。

    要知道,因为“弱宋”的缘故,宋朝在与辽、金的对峙中始终处于弱势,国际影响力局限于东亚一隅,甚至都没有全盛时期的辽国强大(国际上一直将中国人叫做“契丹”就是佐证之一)。

    当然,这也是因为,历史上耶律大石统一了西域,又占领了中亚的部分地区,成了东方人的代表。

    所以,收复西域,意味着大宋将打破地缘困局,向西延伸势力范围。

    通过西域,中原王朝可将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业制品、管理体系传播至中亚、欧洲,以经济与文化影响力构建全新的国际秩序。

    当铁路贯通东西,中原的商品、文化、制度将通过这条动脉源源不断地输出,而中亚、欧洲的资源、技术也将反向流入,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中原王朝凭借对核心交通线的掌控,自然会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与话语权的主导者。

    最关键的是,赵俣想要效仿大蒙古帝国,有将中亚、欧洲、非洲也都分封给自己的儿子的想法。

    而西域正是实现这一构想的起点与屏障。若不能牢牢掌控西域,向西扩张的军事力量将陷入无后方作战的险境,分封的领地也会成为孤立的飞地。

    总之,西域不仅是大宋进军中亚、欧洲的跳板,更是保卫大宋核心区的战略缓冲带。

    从历史经验来看,大蒙古帝国正是以西域为依托,逐步向中亚、欧洲推进。

    对于赵俣而言,收复西域后,可在此组建精锐骑兵,利用西域的良马提升军队战斗力,同时以西域为基地,逐步蚕食中亚,进而辐射欧洲、非洲。

    此外,西域的人口、资源能为大宋扩张提供兵员与物资支持,保障分封体系的稳定运行。

    而若失去西域,赵俣的分封计划便如同空中楼阁,难以落地。

    综上,在赵俣的战略规划中,西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无论是构建东西方黄金动脉、争夺国际话语权,还是实现分封大业,都必须以夺取西域为前提。

    也正是因为如此,童贯的提议正中赵俣的下怀。

    看完童贯的《平西域策》,赵俣说:“爱卿此策,深合朕心。西域乃丝路咽喉、通往大食之地所必经之路,朕岂有不图之理?然今金贼未绝,高丽亦未俯首,塔塔尔等草原诸部亦在策应金国,朝廷已然多线作战,若此时兴兵西域,恐将陷入苦战,重蹈汉唐穷兵之覆辙。”

    童贯也知道,大宋现在多线作战,压力不小,现在确实不是收复西域的良机。

    关键,童贯也不是想现在就收复西域,他想的是,开启收复西域的作战计划。

    这样一来,童贯所坐镇的西北地区,必然会得到朝廷的一些经济、政策、人才等倾斜。

    如此,童贯才能做好收复西域的准备。

    等到大宋彻底消灭了高丽和金国,收复了东北地区,童贯就可以大展宏图了。

    童贯躬身拱手,拜道:“陛下圣明,臣亦虑及兵事牵制,然西域广阔,小国众多,若图之,必然早做准备,不然何以一战而定?”

    赵俣点点头,然后沉默了好一会,他才说:

    “爱卿所言极是,是该做准备了。嗯……爱卿此次回西北,可即刻着手几事:其一,遴选西北戍卒,习骑射、熟悉火器、练戈壁战法;其二,寻擅长饲养战马之人,驯养良马,及在西域买马,多多益善;其三,遣人沿古丝路探查,标注绿洲、水源,绘西域详舆图;其四,继续修建官道、铁路,使之深入西域;其五,派人出使西域各国、各部落,以相互贸易、封赏进行招揽;其六,疏通河道,确保粮草、兵船可畅行;其七,整饬西北粮草,于各关键之地建粮仓,仿军屯之制,试种苜蓿以充马料……”

    童贯看出来了,赵俣确实是想取西域,所作所为,都是在为收复西域做准备。

    事实也的确如此,赵俣起身踱步,语气渐沉:“待平定高丽、消灭女真,收复东北,朕必以十万铁骑为你后盾,挥师西域。此策暂留朕处,你且秘行筹备,莫让胡人窥得端倪。”

    童贯双目骤亮,伏地叩首:“臣遵旨!必不负陛下所托,待他日兵发西域,定献河西千里疆土于陛下!”

    赵俣扶起童贯,郑重说道:“爱卿,西域得失,关乎大宋百年基业,筹备之事,万不可怠。”

    童贯离开垂拱殿,一时豪情壮志,准备回西北大干一场。

    在回去的路上,童贯还作词《满江红·向西行》一首,以抒其志:

    极目关西,风沙里、汉唐旧迹。

    凭栏处、童生虽老,壮心未歇。

    二十载经营筹远略,一朝承旨谋西域。

    整甲兵、驯养万骅骝,候时节。

    通驿道,修兵砦;联诸部,通商贾。

    剑指昆仑平部落,旗扬葱岭安邦国。

    待功成、把酒论英雄,书青史。

    ……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