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汉官-> 第65章:降维打击

第65章:降维打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随着张郃在豫章开战大扫除后,豫章士族这回算是元气大伤。

    地方豪强,十损五六;郡县士族,三折其二。

    消息传开后,整个扬州为之一肃。

    甚至就连豫章郡的山越部落,这个时候都变得乖巧起来,不敢生事。

    毕竟魏军是真的会杀人,而且十分懂得怎么杀人。

    当往日在山越部落眼中强大无比的豫章士族仿佛猪狗一般被宰杀之后,这些山越蛮人顿时对魏军的强大有了一个明显的认知。

    不错,他们是野蛮,但又不傻。

    如今十万魏军在扬州压着,他们脑袋进水了才会在这种事情扎刺。

    有些识趣的山越部落甚至主动派人向魏军官吏进献宝物。

    什么奇珍异兽、美人美酒,不一而足。

    魏哲倒是笑呵呵的都收了下来,并且回赐以金银珠宝。

    至于如何治理这些山越蛮夷,那倒是用不着魏哲亲力亲为,这是日后豫章太守的事情。

    相比之下,他真正关心的是扬州各郡的屯田推广情况。

    时至今日,魏哲依旧没有放弃屯田。

    民屯也好,军屯也罢,他始终都在固执的推行着。

    就算日后这些土地会不可避免的流逝,他也要把这些耕地掌握在国家手中。

    除此之外,扬州军改亦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从吴郡到会稽、从九江到豫章,各地郡兵齐刷刷被屯兵替代。

    原有郡兵在裁汰老弱之后,则拣选勇武者成为府兵。

    而经过这番轰轰烈烈的改动之后,扬州士民那是一个比一个乖巧。

    要知道如果算上二十万袁军,那么这次府兵的拣选范围将近有三十万人。

    就算这里面不少都是被强拉入伍的扬州百姓,但庞大的基数总会有些人才。

    结果魏哲从这三十万兵马竟然只拣选出了两万府兵,标准之严苛简直令扬州各方势力一阵咋舌。

    至于剩下的兵马不是放归为民,就是补入民屯、军屯之中,夯实根基。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任谁都明白魏国在扬州的根基已经彻底稳固了。

    若有谁想要再搞风搞雨,恐怕无需邺城出兵,扬州本地就能平定叛乱。

    可以说这趟扬州之行,打仗倒是如此,度田、军改反而成了重头戏。

    ……

    话分两头。

    当扬州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时,荆州内部也热闹非凡。

    荆州武陵郡有一女子李娥,年六十余而死,葬于城外。不想有行人闻冢中有声,告其家人,这才得以重见天日。

    一时间老妪死十四日后复生的奇事,在荆州内部传得沸沸扬扬。

    甚至渐渐的,这件奇闻都传到隔壁益州,引得民间众说纷纭。

    襄阳城中,刘表自然也听说了这件事情。

    张允甚至在州府朝会上,郑重其事的将将事拿出来绘声绘色的讲述了一番。

    身为刘表的外甥,张允实在太知道自家外舅的喜好了。

    于是一番侃侃而谈之后,只见他大礼拜贺道:

    “恭喜殿下,天降祥瑞,此乃汉室幽而复明之兆也!”

    “微臣卑职斗胆妄言,还请殿下速正王号,以安百姓之行!”

    此言一出,刘表当即连连摆手,但是眼角的笑意却谁都能看得见。

    如此一来,大殿之中的荆州文武哪里不知道他心中所想?

    故此当即大殿内外,俱响起一阵劝进之声。

    刘表推辞再三,方才勉为其难的答应了接受“楚王”之号。

    随后他便以楚王身份对文武群臣封赏了一番,一时间众人皆喜。

    但是,惟独蒯良心中有些不快。

    要知道他辛辛苦苦跑了一趟益州,好不容易说服了刘璋与荆州结盟,并且定下了“荆益相王”“互表尊号”的流程。

    现在张允忽然横插一脚,顿时让蒯良的功劳折损了大半,他能高兴才怪。

    甚至蒯良此刻心中都忍不住怀疑,张允是不是提前听说了什么风声,这才故意在这个时候出手摘桃。

    不过这回蒯良确实冤枉张允了,他还没蒯良想的那么厉害。

    张允只不过太明白如何拍自己外舅的马匹罢了,这才顺水推舟。

    当然,也是张允这个借口实在找得太好了,让刘表实在不忍心错过。

    毕竟老天爷降下的祥瑞,那可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次错过恐怕就没下次了。

    但刘表心里终究还是有点数的。

    在朝会结束之后,他便单独召见蒯良推心置腹了一番。

    对此蒯良还能说什么呢?

    领导都和你谈心了,再不识趣那就是真不懂事了!

    于是蒯良无奈之下,只能捏着鼻子帮张允善后。

    趁着消息还没有传开,直接启动相王计划,由荆州表刘璋为汉中王。

    刘璋虽然不知为何计划提前,但是也乐见其成。

    毕竟有了荆州的承认,他这个汉中王也能多几分含金量。

    是故在受到荆州恭贺之后,他亦是装模作样的上表朝廷,奏请刘表为楚王。

    一时间,荆州与益州你来我往,好不亲密。

    荆州与益州民间的来往,也因双方的结盟而变得火热起来。

    然而在刘表、刘璋没注意到的地方,某些变化却在悄然发生着。

    ……

    襄阳南郊,南漳乡。

    司马徽看着匾额上“水镜书院”四个大字,忍不住抚须而笑。

    黄承彦亦是笑呵呵的站在一旁恭贺道:

    “荆州文脉,自今日而起,德操功德无量啊!”

    “不敢不敢!”司马徽闻言连连摆手。

    不过再次看了一眼匾额之后,他却忍不住感慨道:

    “朝闻道,夕可死……吾今知矣!”

    侍立在司马徽左右的两个门生弟子尹默、李仁闻言,顿时满脸崇敬。

    话说在荀攸的运作下,《知行邸报》的荆州总编撰终于定下来了。

    鉴于司马徽广结善缘、最爱提携后进,这份差事终于落在他的头上。

    而司马徽再三思量之后也决定接受这份礼聘。

    毕竟《知行邸报》明面上只是知行书院的一份邸报而已。

    而知行书院则与私塾、精舍无异,都属在野事物,并没有多敏感。

    最关键的是,《知行邸报》主要的作用就是辩经。

    和颍川陈纪辩经,和襄阳学宫辩经,和天下腐儒辩经。

    这种事情说破天了,那也是文坛雅事,纵然襄阳学宫自己都不觉得有什么。

    最关键的是,襄阳学宫那边对于这个场面也乐见其成。

    至少以后再吵架的时候,他们不用千里迢迢寄信至知行书院,只要送到司马徽这边就成了,不少宿儒甚至因此与司马徽致信,请他务必通融一二。

    这些老头子早就为自己不能参与这种文坛盛会而感到可惜,并且自认为满腹经纶,觉得一旦让他们参与辩经必能驳斥邺城的歪论邪说。

    见此情形,司马徽索性干脆将自家水镜山庄改为水镜书院。

    为此他还专门去信襄阳向刘表解释,国学虽为魏哲所创,但确有可取之处,于年轻士子有益无害,荆州子弟不应该错过这种机会。

    有意思的是,司马徽还表示他这是在为荆州培养人才。

    日后水镜书院出来的弟子,终究还是要为他这位楚王效力的。

    还真别说,刘表闻言深以为然。

    他觉得今文经学也好、古文经学也罢,那都不过是工具而已。

    魏哲能用,不代表他就不能用。

    于是刘表便对水镜书院的成立视若无睹,任由他们研习国学。

    不得不说,荆襄之地还真是藏龙卧虎。

    在王粲、庞统离去之后,水镜书院竟然陆陆续续又出现了一批人才。

    其中徐庶、崔钧、石韬、孟建四人在与襄阳学宫的辩经之中更是脱颖而出,被荆州好事者效仿“魏门七子”之例,称呼为“水镜四友”。

    受此影响,荆州研习国学的私塾、精舍开始越来越多。

    与之类似的还有益州。

    不过作为《知行邸报》在益州的总编撰,张松倒是没有搞书院。

    他只是打着征稿的旗号,在各家精舍游走,频频出现在文坛聚会之上。

    然后组织中各路文人儒生辩经,而他则是在一旁记录。

    这种光明正大的学术活动没有引起任何人怀疑,反而被益州不少文人追捧,每有聚会都争相邀请张松,以求自家的精妙言论能被他刊登在《知行邸报》之上,从而名扬天下。

    如果说司马徽是在搞根据地的话,那么张松就是在打游击战。

    但无论哪一种形式,两人都大大的推广了国学,让魏哲的学说言论以及政治抱负,为荆、益两州的士民所知。

    当这些年轻士子对国学的了解越来越多,慢慢开始信奉这种学说之后,则不可避免的对邺城由衷的向往,对魏哲更是发自内心的崇拜。

    在魏军兵锋触及不到的地方,国学的软刀子就这样帮魏哲收割了一波人心。

    其实道理很简单。

    当人们信奉哪国的理论时,自然也就会下意识对这个国家有好感。

    这是必然的现象,不会因个人情感而转移。

    放在当前这个情况下,便是荆益两州的亲魏派开始急速增长。

    然而对于这些思想上的改变,无论是荆州刘表还是益州刘璋都没有察觉。

    不少荆益两州的地方长吏反而觉得这些学过国学的年轻士子确实更好用了,无论是执行能力还是工作态度,乃至于道德品行,都要比原来的士子好不少。

    因此之故,不少太守、县令都慢慢青睐于这些国学士子。

    毕竟无论哪种领导都喜欢能干的下属,汉朝的也不例外!

    一时间,魏国貌似没有对荆益两州用兵,但天下形势却以刘表、刘璋两人看不懂的一种方式,开始慢慢演变着……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