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三百四十九章 崇祯:当年太祖要是有口饭吃,又哪里来的大明?

第三百四十九章 崇祯:当年太祖要是有口饭吃,又哪里来的大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就在罗汝才等人踏入宫殿的那一刻,瞬间在这朝堂上激起了层层涟漪。

    朝堂之上所有官员的目光如同被无形之手牵引,齐刷刷地投向了罗汝才。

    那些站得稍远的官员为了不错过这难得一见的场景,纷纷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仿佛是一群急于窥探真相的探秘者。

    而他们的脸上也是表情各异,有的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似乎对这位农民军领袖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有的则面露不屑,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仿佛在说:

    “区区一个泥腿子,何足挂齿?”

    更有甚者,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花,似乎对罗汝才等人的到来充满了敌意与排斥。

    然而在这众多的表情中,最为明显的还是那份蔑视,那是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优越感,仿佛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与罗汝才等人之间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而且这种蔑视并非空穴来风。

    一来,罗汝才等人出身低微,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这在那些自诩为天之骄子的官员们看来,无疑是低贱的象征。

    二来,农民军的造反之路虽然看起来也是波澜壮阔,却始终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与规划。

    他们似乎只是在不断在大明各地破坏,与朝廷进行一场场无休止的战争,却从未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与当年太祖造反时的雄才大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因此在大多数的官员眼中,所有的农民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是一群没有头脑、没有章法的贼寇而已。

    然而他们或许未曾料到,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正是这些他们看不起的农民军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终也是跪倒在李自成的面前,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屈辱与拷打,然后被逼迫交出了大约七千万两银子。

    朱慈烺坐在崇祯的下方,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将这群官老爷们的虚伪与傲慢尽收眼底。

    他心中自然清楚,在场的官员中十之七八都是看不起农民军的,不过他也不在乎,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接下来的发展。

    就在这时,罗汝才等人已经走到了殿前。

    深吸一口气之后,罗汝才缓缓俯身下跪,他身后的其他人见状也赶忙跪了下来。

    为了防止罗汝才等人在面见皇帝的时候出什么乱子,所以宫里曾派人去教过他们面见皇帝时的礼仪,希望他们能够在朝堂之上表现出应有的庄重与得体。

    罗汝才学的倒是挺快的,可他带来的那些农民学的可就没那么快了。

    他们虽然努力学习,却始终难以掌握那些繁琐的礼节。

    朱慈烺得知此事后,并没有强求他们继续学习这些礼节,而是撤回了那些教礼仪的人。

    在他看来这些百姓好不容易活了下来,就不要再为难他们了。

    下一秒,只听罗汝才高声道:

    “罪臣罗汝才,参见大明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说着便来了个三跪九叩。

    他身后的农民们也赶忙喊道:

    “草民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草民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颇为冷淡地看向了罗汝才,心中一时间也是思绪万千。

    因为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毫不起眼的男人,居然就是如今三大农民军首领中的其中一位。

    这罗汝才虽然比不上张献忠和李自成那般声名显赫,却也是除了他们之外势力最大的农民军了。

    之前朝廷也曾试图招抚他,他也确实投降过朝廷。

    然而不久之后他又复叛了,搞得崇祯很是头疼。

    不过谁又能想到呢?

    如今这罗汝才居然真的投降了朝廷,并且还跪在了自己脚下!

    这其中的曲折与变化,让崇祯不禁感慨万千。

    另一边,罗汝才迟迟没有得到皇帝的回应,心中不禁有些心惊胆战。

    虽然他之前已经计划好了一切,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真正到了这个时候,心中还是难免有些紧张。

    就在他万分着急的时候,龙椅上的崇祯终于说话了:

    “都起来吧。”

    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对于罗汝才来说却如同天籁之音。

    他瞬间如蒙大赦,赶忙说道:

    “谢陛下。”

    然后这才慢慢的地站了起来。

    他身后的一众农民见状,也是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紧接着,只听崇祯继续说道:

    “罗汝才,你之前造反实属大逆不道,之后又不断投降、复叛,让朝廷损失了很多兵力和财力。”

    “但是念在如今你诚心归顺的份上,朕还是会原谅你的。”

    “之前的事情便一笔勾销了,你去了辽东之后务必要精忠报国,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崇祯的声音虽然冷淡,却透露出一种威严与决断。

    罗汝才听到这话,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算是彻底落了地。

    他本来以为自己还要再卖惨、再恳求,崇祯才会原谅他之前的所作所为,结果没想到自己还什么都没说呢,崇祯居然就先原谅了他。

    这让他不禁感到有些意外与惊喜。

    看来自己之前还真是想多了,皇帝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冷酷无情。

    下一秒,罗汝才赶忙再次跪倒在地,高声道:

    “谢过陛下!臣到了辽东之后,一定精忠报国,不负陛下圣恩!”

    说完之后又是重重磕了三个响头。

    他身后的农民见状一脸茫然,有些不知所措,虽然知道崇祯没有跟他们说话,但他们也不敢站着,然后也跟着跪倒在地磕了三个响头。

    龙椅之上,崇祯看到这一幕只觉得既好笑却又笑不出来。

    这些农民们虽然穿着刚换的新衣服,但他们脸上的神情以及模样,毫无例外都是实打实的穷苦人家。

    这让崇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

    就在这时,崇祯突然看向了罗汝才身后的一位老人。

    崇祯随口问道:

    “老人家,今年多少岁了?”

    然而这话一出口,那老人却依旧跪在地上没有说话。

    见此一幕,旁边的一个官员赶忙提醒道:

    “老爷子,陛下在问你话呢。”

    那老人听到这话才缓缓抬起头来,然后一脸不安地看向了坐在龙椅上的崇祯。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敬畏与惶恐,仿佛面对的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神祇。

    然而接下来他还是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呆呆地望着崇祯,仿佛被他的威严所震慑。

    旁边的官员只能再次提醒道:

    “陛下问你多少岁了。”

    老人这下子终于听明白了,赶忙说道:

    “回皇上的话,俺今年六十八岁了。”

    崇祯听到这话,不禁有些惊讶,都快七十岁了还跟着造反,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然后就在这时,只见那老人突然哭着说道:

    “皇上,俺是河南周口人,几年前俺们那里发生了一场旱灾,家里没粮食,官府又催得紧说要交税。”

    “没办法,俺就把家里的两亩田卖了去交了税。”

    “可后来灾情越来越严重,俺们家就吃不上饭了。”

    “先是老婆子饿死了,然后儿子、儿媳饿死了,最后两个孙子也饿死了,只留下俺一个老头靠吃观音土活了下来。”

    “埋了一家人之后,俺本来也想去死的,可这个时候李自成打到了河南,有人跟俺说只要跟着他们造反就有饭吃。”

    “俺想着反正现在家里就剩俺一个人了,只要能给俺一口饭吃,造反又怎么了?于是俺就跟着李自成造反了。”

    “再然后,李自成那边也吃不饱饭了,俺就又投降朝廷了。”

    老人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充满了悲痛与无奈。

    伴随着老人这话一出口,在场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变。

    他们没想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悲惨的故事与经历。

    其中脸色最差的应该就是罗汝才了。

    事实上刚才说的那些事情确实是这个老人所经历的,罗汝才之前甚至还特意交代过他该怎么说才能引起共鸣。

    他原本想让老人通过讲述自己的苦难经历,来博取皇帝的同情与谅解,从而能够让皇帝原谅他。

    然而话说回来,崇祯刚才已经原谅他了,这种事也就没必要再说出来了。

    就算要说出来,那也得等皇帝问的时候再说啊!

    如果皇帝不问的话,那就不应该说出来。

    毕竟这种事情始终是有些打皇帝的脸的,容易让皇帝感到尴尬与不悦。

    但是很明显,这个老人可能是因为太紧张了,所以不等崇祯发问就直接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出来。

    这让罗汝才不禁感到有些无奈与尴尬。

    伴随着老人这一开口,他身后的其他几个农民也纷纷忍不住了。

    其中一个妇人怀里还抱着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只见她先是擦了擦眼泪,然后抽噎着说道:

    “陛下,俺是陕西延安人氏,因为灾荒家里吃不起饭,饿死了好几口人,后来俺家男人就跟着李自成造反了,就是为了有口饭吃。”

    “可是他运气不好,半路上摔断了腿,伤口感染又没有药物治疗,死在了半路上,只留下俺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陛下,俺们只是想有口饭吃,俺们也不想造反啊!”

    “俺们要是有口饭吃的话,俺家男人也不会死了!”

    妇人的声音充满了悲痛与无奈,她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一把锋利的刀,刺痛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紧接着,一个十三岁左右的男孩也站了出来,然后哽咽着说道:

    “俺也是陕西人,那年延安闹了旱灾,官府还要来逼税,俺家拿不出钱来,带头的官差就打死了俺爹。”

    “后来李自成过来把那狗官杀了,然后俺就跟着李自成造反了,因为不造反的话,俺就活不下去。”

    男孩的声音虽然稚嫩,却充满了坚定与决绝。

    随后,在场的其他农民也纷纷站了出来,说起了自己造反的缘由。

    他们的声音虽然不大,甚至有些话都词不达意,却还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沉默。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诉说着这个时代的苦难与不公,也诉说着他们对生存与尊严的渴望与追求。

    听着这些话,罗汝才此刻简直悔不当初。

    但是大庭广众之下,罗汝才也不好让其他人闭嘴。

    因此他只能继续跪在地上。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一众文臣武将连大气都不敢出。

    因为此时此刻,崇祯的脸色已经十分难看了。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愤怒与无奈,仿佛在压抑着心中的怒火。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有人觉得罗汝才这些人大概是要遭殃了。

    毕竟当着皇帝的面说朝廷怎么怎么不好,说他们为什么要造反,这简直是打皇帝的脸啊!

    要知道在古代,皇帝的尊严与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任何敢于挑战皇帝权威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紧接着就在这时,崇祯终于开口了。

    “唉!”

    先是一声重重的叹息声响起。

    下一秒,崇祯直接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然后走下了龙椅。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王承恩赶忙追了上去。

    只见崇祯快步来到老人面前,然后一把握住老人的手说道:

    “老人家,是朕对不起你啊!是朝廷没有及时救灾,这才让你们受了这般苦难,这是朕的错,是天下的错!”

    “想当年太祖他老人家要是有口饭吃的话,又哪里来的如今的大明呢?”

    此时此刻,崇祯向眼前这位老人表达了深深的歉意与愧疚。

    然后崇祯又看向了其他人:

    “你们都没有错,错的是大明,错的是朕,朕对不起你们。”

    话说到最后,崇祯不禁潸然泪下。

    他或许不算是一个好皇帝,没有带领大明走向繁荣与富强,但他也绝对不是一个昏君。

    如果可以的话,他当然也希望带给百姓安宁与和平,只是他再怎么努力也没能救得了大明,最终造成了眼下这样的场景。

    想到这里,崇祯更是直接哭出了声。

    当看到皇帝居然当着他们的面哭出来的时候,在场的几个农民也是感同身受。

    他们想起自己曾经的苦难与不易,想起自己为了生存而做出的挣扎与奋斗,不禁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面对这一幕,朝堂之上的大多数文臣武将们都有点懵逼。

    因为他们实在是无法共情这些社会最底层普通的百姓,毕竟他们这些人中除了少数出身寒门之外,大多数都是世家勋贵出身。

    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着荣华富贵与尊贵地位,怎么可能同情这些底层的百姓呢?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