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发薪就能变强,我有十亿员工!-> 第502章 给我15个月,搞定28纳米工艺制程!对人才的最佳尊重方式!

第502章 给我15个月,搞定28纳米工艺制程!对人才的最佳尊重方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京兆尹,云岫斋。

    陈延森脱下外套,挂在一旁的衣架上,身上只穿了件藏青色衬衫。

    他端起茶壶,亲自给胡锐晖和梁劲松各倒了一杯热茶,随即朝门外的服务员挥了挥手。

    对方立刻会意,一边吩咐厨房开始上菜,一边端来了两瓶好酒。

    “陈先生,谢谢。”梁劲松连忙回应道。

    此刻,梁劲松总算弄明白了:陈延森的芯片制造公司八字还没一撇,除了有筹备意向,甚至连公司名称都没定下来。

    他想拒绝,不愿在国内蹉跎时光。

    在他看来,就算不能去山星和湾积电,大不了去格罗方德、联华电子。

    他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想挑一家待遇好、前景大的公司。

    可陈延森这边,连公司都还没成立,让他怎么选?

    梁劲松思索间,眉宇间下意识地流露出抗拒之意。

    陈延森瞥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梁先生,只要你愿意加盟,年薪我可以给到500万,其中两成是绩效奖金,三成是期权激励。

    前三年,每年涨薪幅度不低于10%,工作满三年,哪怕公司没有上市,你手里的期权也可以按合同价值,随时找我变现。”

    “500万华元?”梁劲松下意识地问。

    “美币。”陈延森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含笑看向他。

    对人才该怎么尊重?

    礼贤下士?

    嘘寒问暖?

    三顾茅庐?

    这些都特么是狗屁!

    把拿钱把人砸懵了再说!

    先把钱砸到让人懵掉再说!

    梁劲松倒吸一口凉气,他想拒绝,可对方给的实在太多了。

    据他所知,山星电子半导体业务总裁权五铉一年的薪资总包,顶多也就400万美币。

    而他在山星电子担任首席技术官的年薪总额,不过才280万美币,剔除股票激励部分,税前收入还不到200万美币。

    陈延森竟给他翻倍地涨!

    豪横,有钱!

    梁劲松咽了咽口水。

    先前听陈延森说要三年投资300亿,他总觉得对方在吹牛,可在500万美币年薪的冲击下,又不由得信了几分。

    要不要在国内过渡两年?

    梁劲松原本想开口拒绝,可此时又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他是全球最顶尖的电子工程师,在半导体行业打拼了一辈子,可从来没人给他开出500万美币的年薪。

    伯乐,知音!

    一时间,梁劲松的脑子里,只剩下这两个词。

    坐在一边的胡锐晖暗自心惊,以他的身份,倒不会因为区区500万美币的年薪而动容,主要是他没想到,陈延森对优秀的技术人才竟如此‘尊重’。

    不等梁劲松提要求,就甩出了500万美币的年薪合同。

    换作华芯国际的刘迅峰,最多给200万美币就了不起了。

    “陈先生,芯片制造环节所需的设备、原料和化学试剂价值不菲,坦白说……”

    梁劲松沉吟半晌,缓缓说道。

    “300亿不够?我可以追加到500亿、800亿,对了,忘了告诉梁先生,你的职位是联合CEO,除了我以外,我保证三年内不会增设,给你最终决策权。”

    陈延森不等梁劲松说话,便打断了对方。

    这——!

    梁劲松张了张嘴,心头一暖,不知道该说什么。

    旁人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这一把手的位置和500万美币的年薪来得直接。

    每年涨薪10%,三年后,最低600万美币!

    比山星电子最高负责人的收入还高。

    “陈先生想从28纳米的工艺制程入手?”

    三十秒后,梁劲松平复好心情,正色问道。

    “算是吧,我知道湾积电和山星都掌握了14纳米的生产工艺,但良品率很低,连10%都没有,所以两到三年内,28纳米的芯片制程依旧会是行业一流水平。”

    陈延森耸了耸肩,不可置否地说道。

    他也想从28纳米跳到14纳米,可现实不允许。

    首先,他目前只能买到NXT 1950i DUV光刻机,在单次曝光的情况下,28纳米已是极限。

    更先进的DUV光刻机或EUV光刻机,阿斯麦限于禁令,压根不敢卖。

    其次,配套设备和工艺流程跟不上。

    梁劲松的技术路线规划能力脱胎于湾积电和山星,连这两家企业暂时都卡在14纳米的门槛前,梁劲松自然也没能力一蹴而就。

    因此,14纳米是梦想,28纳米是现实。

    “陈先生,我的想法是规避正面竞争,借力成熟生态,放弃Poly SiON技术,专攻HKMG技术,从湾积电、山星招募28纳米工艺的整合工程师,重点挖角参与过HKMG量产的团队成员。”

    梁劲松条理清晰地回答道。

    HKMG和Poly SiON都是28纳米领域的晶硅栅极技术,但HKMG采用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取代了传统的二氧化硅栅氧化层,同时使用金属栅极代替多晶硅栅极。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栅极漏电,提高晶体管的电容,使芯片能够在更低的功耗下运行,提升晶体管性能。

    经过测试,28纳米HKMG工艺可提升30%的性能,降低50%的功耗。

    陈延森笑了,在他的‘尊重’之下,梁劲松的角色转变之快,令一旁的胡锐晖瞠目结舌。

    居然一张口,便要挖两位老东家的墙角。

    “继续。”

    陈延森放下茶杯,故作一副认真聆听的模样。

    “我知道陈先生是担心天工 A100芯片的热卖,容易引发高通、联发科的针对。

    毕竟高通是湾积电最大的商户,若是保罗·雅各布拿订单相要挟,湾积电大概率会中断天工 A100的代工业务。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28纳米工艺成熟前,先和联华电子、格罗方德签订代工协议。

    这两家的28纳米产能利用率本就不足,合作成本相对较低,刚好能避免与台积电、高通形成正面竞争,还能利用二线厂商的价格优势。”

    梁劲松接着说道。

    他的这番话,不仅展现了过硬的技术水平,还秀了一波对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的深刻理解,以及资源整合的个人优势。

    梁劲松的潜台词是,自己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攻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风吹草动同样了如指掌。

    “半年前我分别找过联华电子和格罗方德,联电那边直接拒绝了,格罗方德的报价则偏高。”陈延森说道。

    “我能搞定。”梁劲松信心满满地回复道。

    他在半导体行业混了几十年,曾经的下属、上司、同事和朋友,大多都在业内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公司担任要职。

    学阀也好,人情也罢。

    这便是雇佣他的潜在价值。

    别人搞不清的合作,让他出面,三言两语就能摸清对方的底牌。

    别人谈不拢的条件,他凭着过去积累的人脉和声望,往往能找到关键人物敲开缺口。

    就像联华电子和格罗方德,当初天工科技接触时相继碰壁,可换成梁劲松,或许只需一个电话,就能让对方重新坐回谈判桌。

    因为在半导体圈子里,他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那些曾与他共事过的高管,多少会卖几分薄面。

    这便是行业老炮的底气!

    他熟悉各家公司的派系脉络,清楚谁能拍板、谁在观望,甚至知道对手的软肋在哪。

    哪怕是看似无解的供应链难题,他也能凭借过去的资源网络,绕开死胡同找到新的通路。

    对陈延森来说,花高薪请他来,买的不只是技术和管理能力,更是这几十年浸淫行业攒下的“隐性通行证”,能让新公司在起步阶段少走无数弯路。

    就像陈延森在风投圈的地位一样,一个新项目但凡挂着他的名字,风投机构闭着眼也敢五亿、十亿地往里面砸钱。

    “如果让我来负责这个项目,2013年Q4,先找ARM购买HKMG架构的IP授权,然后找二线厂商购买二手的NXT 1950i光刻机和配套的刻蚀、沉积设备,没必要买一手,价格太贵。

    而且阿斯麦打算推出NXT 1950i的升级版,可能比不上NXE 3300B,但绝对可以生产14纳米的芯片。”

    “2014年Q2,完成设备购置、人才储备培训和生产车间搭建流程;2014年Q3试产流片,完成首颗28纳米芯片的测试工作;2014年Q4把良品率提升到80%以上。”

    梁劲松侃侃而谈道。

    言外之意,只要资金能及时足额拨付、关键设备如期到位、核心团队顺利组建,给他15个月的时间,就能啃下28纳米制程芯片量产这块硬骨头。

    前3个月用来搭建团队、梳理工艺流程,同步完成厂房洁净室的改造;

    中间6个月主攻设备调试与工艺验证,反复优化光刻、蚀刻等关键环节的参数;

    最后6个月进入试生产阶段,通过海量测试提升良品率,直到稳定达到量产标准。

    有理有据,逻辑严密!

    接下来,他又详细分享着自己的工艺方案。

    比如优先选择Gate last HKMG方案而非Gate first,虽然Gate first工艺流程更简单,但Gate-last在性能均匀性上的优势更明显,Vt波动降低了30%。

    Vt,即阈值电压,是晶体管导通所需的最小栅极电压。

    Vt的数值越稳定,芯片的功耗和性能越好。

    此外,还谈到了金属栅极集成结构、工艺窗口提升策略、良品率提升路径和技术风险应对预案等。

    抛开技术层面,梁劲松在组织架构和人才培养体系也有自己的心得和经验。

    陈延森微微点头。

    不得不说,梁劲松的才华确实配得上500万美币的年薪。

    先是带领台积电站上全球第一大晶圆代工厂的宝座,接着加入山星,先后帮其完善了28纳米和14纳米的工艺制程。

    若没有陈延森的介入,他三年后本该进入华芯国际,又能助其完成工艺蜕变,实现等效7纳米的制程突破。

    想到这里,陈延森倏地站起身,伸出右手道:“欢迎梁总加盟星源科技。”

    星源科技?

    该不会是你刚琢磨出来的名字吧?

    梁劲松暗自腹诽道。

    可看在500万美币年薪的份上,他还是立马站起来,郑重其事地回道:“陈老板,感谢您对我的信任。”

    两人第一次见面,前后没超过一个小时,梁劲松就答应了入职。

    没办法,对方对自己太‘重视’了,知音难遇,伯乐难求。

    随后,陈延森换上酒杯,陪梁劲松、胡锐晖推杯换盏起来。

    三人也没多喝,每人一杯,浅尝而止。

    中途,胡锐晖提到了曾吉文三人的院士提名,一脸无奈地说:“反对的声音太大,提名没问题,但想当选就太难了。”

    两年评一次,全国多少高校、研究所、实验室都在盯着这块蛋糕。

    陈延森轻呼一声,倒也没放在心上。

    晚上九点,酒局就散了。陈延森和梁劲松互留了联系方式。

    临上车前,梁劲松忽然想起件事,刚想跟陈延森打声招呼,却见对方的车子已经汇入车流。

    “老梁,欢迎回国。”胡锐晖笑着说。

    “看来,我要为华国的半导体事业出份力了。”

    梁劲松嘴角漾起一抹笑意,半开玩笑地说。

    与此同时。

    森联资本即将入局芯片制造业,三年300亿的投资计划不胫而走。

    沪城、苏城、庐州、深城、金陵等地,瞬间就动了心思。

    陈延森的商业运作能力,堪称人间活财神。

    不管是早年打造导购平台时展现的天赋,还是投资拼呗、橙子、天工科技后的出色成效,都让各地中枢司看到了实打实的就业、税收和GDP提升。

    更何况这次进军的还是被卡脖子的芯片制造领域,300亿的真金白银砸下去,不仅能拉动上下游产业链,更可能填补自家在半导体制造环节的空白。

    于是,各地的招商团队连夜行动起来!

    紧急会议,快速决策,拟定优惠的招揽条件。

    苏城在出钱出地的基础上,还承诺对接本地的设备供应商和人才储备库。

    深城拿出了与华为、中兴等企业相同量级的产业协同方案,并且愿意给出30亿的低息贷款。

    沪城抛出了临港新区的核心地段和税收减免政策,外加人才引进计划和20亿的低息贷款。

    金陵和庐州也推出了大同小异的优惠政策,各地的招商代表纷纷涌入虚城。

    而此时,陈延森还在燕京,直到10月27日下午,才乘坐私人飞机返回虚城。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