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 第304章 张飞改良印刷术?

第304章 张飞改良印刷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其实徐庶到来后,最开心的是贾诩。

    本来贾诩才是‘自愿’天天加班的那个。

    徐庶把策试取士的活儿接过去之后,贾诩又过上了朝辰晚申的养生日子。

    同期参加策试的还有几个关系户——田豫、陈封,以及贾诩的长子贾穆。

    三人同年,都是虚岁二十,田豫已及冠,表字国让。

    其实田豫和陈封本来就已经是刘备的幕僚了,原本是不需要跑来考试的。

    不过这年头的惯性思维还是很强大的,田豫的母亲希望田豫能以朝廷取士途径得个正经官途。

    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观念——因亲近关系得到提拔容易被视为幸进,田豫十五岁就在刘备手下任职,容易惹人非议。

    但实际上,那些举孝廉的士人,哪个不是基于亲近关系?

    当然,刘备是很支持这么做的,因为这会展现出策试的权威性,会让人将策试视为得官的“正途”。

    因此刘备还大力宣传了一番。

    不仅宣传了通过策试的田豫,还宣传了没通过策试的陈封和贾穆。

    田豫能通过是没有任何毛病的,他本来就有能力。

    通过策试后,刘备直接奏请刘协,将田豫升为了射声校尉,让其组建射声营。

    这是真正的实权军职,也是禁军职务。

    之前的射声校尉是马日磾,现在已经迁为太常,军职空出来当然要给自己人。

    而陈封和贾穆,其实是专门安排来衬托策试权威性的。

    陈封没过,是因为他本来也不需要策试,他是刘备的家臣,记的是刘备的家史,只是为了配合刘备的政令才来报了个名。

    当然,考兵法或政务陈封本来也过不了,他不是那种学什么都会的天才,但人品可靠且心智坚定,或许将来可以做监察御史,也可以做掌玺侍诏。

    ——刘备的徒弟都没考过,当然能表现出这策试确实是公平公正只看实际能力的。

    而贾穆没考过,倒不是因为水平不够,而是因为贾诩不让……

    贾穆的面试官就是贾诩本人。

    众所周知,当爹的考校儿子,那肯定是很严苛的。

    贾诩对贾穆的标准,基本上相当于考校三公。

    也就是在拿贾诩自身的水平考贾穆,当然过不了……

    其实贾诩倒不是怕人说闲话,他是担心贾穆年轻气盛惹麻烦。

    两个大佬的子侄没过策试,两个孤寒之家出身的青年却被委以重任,这确实大大提高了寒门积极性,也使得策试取士的方式在民间有了“公平公正”的名声。

    ……

    眼下各方军报还没传回来,刘备知道三个方向都出现自称天子的乱贼只是个开始,所以本部军队都还没动,等着幕后黑手跳出来。

    原本刘备觉得幕后主使者可能会在临淄搞事,但几天过去了,却没什么动静。

    于是刘备抽空给陈封、贾穆等安排一个小活儿。

    印书。

    这年头书卷珍贵且稀少,想要让更多人参与策试并且有靠谱的见解,就得让各种书普及开来。

    尤其是刚从蔡家‘借’来那么多诸子百家的孤本,这肯定得散播出去。

    知识要散出去,要广为人知才不会失传。

    而且能读到书的人多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才出现。

    印刷这种事当然是需要印刷术的,但这玩意其实并不需要刘备重新发明,因为已经存在了。

    当然,目前存在的,是拓印。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拓印,就是刘宏搞的熹平石经引发的。

    士人们为了快速抄经文,会用纸张铺在石碑上,再在纸上刷墨,得到一份黑底白字的拓文。

    这种拓印其实就是最早的雕版印刷。

    只是这个大规模拓印事件出现才十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拓印这件事的意义,其实远远超过了熹平石经本身。

    贾诩也是亲眼见过拓印石经的盛景的,他自己都拓印过,但贾诩这么聪明的人依然被一叶障目,毕竟士人总归会把经义看得更重一些。

    当然,拓印是需要纸张的,不过造纸本身也不需要再发明。

    西汉就已经有麻纸了,只是当时造价比较高,比麻布还贵。

    知名宦官蔡伦在八十年前发明了树皮混麻的‘蔡侯纸’工艺,这就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在桓帝时期就已经完全普及天下了——拓印熹平石经的那些士人就是用的蔡侯纸。

    虽然这种树皮纸比较粗糙,容易破损,不便于手工书写,但无论如何,它是成本低廉可以快速进行大批量制造的纸。

    而且此时已经有了竹木浆纸,这是蜀地工匠们在蔡伦的基础上改良后的结果。

    整体造纸方式差别不大,只是竹木浆的破碎和浸泡工艺更细致,这种技术在黄河以南基本也已经传遍了,筛滤都已经改进成了非常细的丝线滤网,纸张平整性和韧性都挺好。

    青州也有造纸工坊,而且还不少。

    造纸作坊其实是青州当初大搞淫祀留下的,这年头各种神龛庙宇才是用纸大户,符篆和祭祀纸在青州本就很流行,纸张其实是不缺的,工坊随时都能重新开工大量造纸。

    刘备让贾穆负责造纸。

    张飞的艺术学院会负责刻各种书的木雕版。

    陈封为人严谨,负责用雕版印刷书籍。

    这条生产线就这么草率的确定了,这不是新发明,刘备只是把本来就有的东西组合一下,如果申请专利那也只能算实用新型……

    至于过程中他们要怎么改进,这就看手下的了。

    甩手掌柜嘛……主要是刘备懂的技术确实也不多,他只会尊重技术人员,主打一个舍得出钱。

    张飞也是没想到,这玩票性质的艺术学院,居然还真捞到了足以流芳百世的大活儿……

    虽然张飞自己不喜欢读书,经学水平一塌糊涂,但这并不妨碍他搞雕刻艺术。

    出于兴趣和习惯使然,张飞在雕版上搞了些插图……

    好不容易有表现的机会,当然要表现一下艺术家风范。

    比如之前被刘备薅走的那本《秘戏·房中八术》,张飞就兴趣盎然的配了足足三十二幅插图……图比字还多,整得跟连环画一样。

    之所以先刻房中术,主要是因为张飞以为刘备喜欢这个——毕竟一万多卷藏书,刘备单单只薅走了这一卷……

    只不过,由于张飞错别字太多,陈封在严谨校对后决定请张飞高抬贵手,把雕刻文字的苦活累活让给学院的学生们。

    于是张飞专心致志只负责插图事业,并且还无师自通的搞出了全新的阴阳结合的版画——凹版与凸版结合的,有些地方甚至还用上了网格线,以便拓印时能有光暗效果……

    印出来的阳面不再是黑底白线,而是白底的纯正漫画。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印制版画,还是写实派的。

    这是印刷史上的巨大突破……

    但张飞完全没察觉他搞出了印刷术新发明,只沉浸在阴阳相合的艺术创作中。

    而陈封倒是很敏锐的发现了阴阳雕版结合的好处,于是真正的雕版印刷就这么草率的出现了,而且是能印制画作的高端技术。

    ——有时候,那些看起来特别有文化的事儿,往往就是这种看起来没多少文化的家伙在无意间搞出来的。

    所以说,科技创新之类的事儿,都得基于生活……有兴趣才有热爱,有热爱才有创新和发展。

    拓印出来的第一批纸制书,当然是先送到刘备这里的。

    只不过,由于刘备军务繁忙,接手这些书的是校书郎蔡昭姬。

    对于书籍,蔡琰向来是很严谨的,因为这年头的书和现代的不一样,经典是不能有错字的,一个字不对意义就全变了。

    蔡琰校对得很认真,以至于到最后才发现,这插图好像很有点不一般……

    但张飞的画现在是真有水平,完全可以称之为自成一派,又灵动又写实。

    不仅延续了细枝结硕果的传统美德,还基于张飞本人的实际考察,作了不少贴近生活的描法调整。

    蔡琰带着批判的态度一直欣赏到了傍晚,看得脸红心跳全身燥热,然后遇上了匆匆赶回来查看第一批书稿的刘备。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