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60章 草原的强化之路
-  第60章 草原的强化之路
-     第二天一大早,正在睡梦中的马钰,被一阵呼喊声吵醒。
 
 “公子……公子……快醒醒。”
 
 马钰睁开眼,发现是一名内侍,就睡意朦胧的道:
 
 “做什么?”
 
 那内侍道:“常大将军醒了,陛下宣您过去。”
 
 马钰瞬间清醒,翻身从床上跳下来就往外跑:
 
 “快走。”
 
 那内侍手里举着一块沾水的毛巾,在后面追着喊道:
 
 “公子别急,净面,先净面。”
 
 古代见皇帝,仪表干净整洁是最基本的要求。
 
 还有就是口腔卫生,口气不能太重,以免近距离面圣的时候熏到皇帝。
 
 因此古人也是想了各种办法,香料也被运用了进来。
 
 除了熏衣服,还有含在嘴里的。
 
 鸡舌香就是应对这种需求被发明出来的,可以含在口里掩盖口气。
 
 所以鸡舌香在古代还有一层寓意,仕途顺遂侍奉天子左右。
 
 曹操曾经给诸葛亮送礼,就是一盒鸡舌香。
 
 自然不是嘲讽诸葛亮有口臭,而是一种招揽。
 
 所以内侍要马钰净面,不是不知道轻重,也不是有意为难,恰恰是在讨好他。
 
 否则人家完全可以啥都不管,任由你带着眼屎去见皇帝,到时候免不了君前失仪。
 
 就算皇帝大度不怪罪,礼部也会重重的记一笔,三年一次的考核是别想通过了。
 
 但马钰可管不了这个了。
 
 嫌我口气大?我熏不死你朱重八。
 
 不过那内侍也很执着一直追在他身边,使劲儿把毛巾往他手里塞。
 
 盛情难却,他也只能接过来胡乱抹了几下。
 
 这还不算完,那内侍又拿出一个小纸包递过来。
 
 马钰疑惑的接过来,打开一看是一撮茶叶,登时明白是干啥的了。
 
 净口。
 
 情况紧急的时候,放在嘴里嚼一嚼,也能起到清除口腔异味的作用。
 
 这内侍想的很细致啊。
 
 马钰不禁若有所思的看了他一眼,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那内侍讨好的道:“回公子,小的吴卓。”
 
 马钰点点头,说道:“在宫里不要惹是生非,否则谁也救不了你。”
 
 吴卓大喜,回道:“公子放心,奴婢一定踏踏实实做人,好好伺候陛下和娘娘。”
 
 马钰点点头不再说什么。
 
 如果他在宫里老老实实做人,有人欺负他,自己帮他说句话也不算啥。
 
 如果他本人不老实,那就当今天这话没说过。
 
 暗示已经很明显了,至于以后会咋样,随缘。
 
 他倒不是被这点好处给收买了,也不是想图谋点什么。
 
 而是这吴卓看起来比较机灵,能多交个朋友总归是没坏处。
 
 就和前世官场,大家都会和大领导的秘书、司机结个善缘一样。
 
 ——
 
 一路来到偏殿,装模作样的整理一下仪表,他才迈步走进殿内。
 
 朱标是第一个发现他进来的,打招呼道:
 
 “表弟,你来了。”
 
 马钰不慌不忙的还礼。
 
 听到动静,其他人也纷纷看来。
 
 然后就是常升,直接扑过来,兴奋的道:
 
 “大哥,您来了……我爹醒了,我爹醒了。”
 
 马钰摸了摸他的头,打趣的道:
 
 “那就好,可不许再哭鼻子了。”
 
 常升顿时不好意思的低下头不敢看人。
 
 接着常妃也走过来,郑重的行了个万福礼,道:
 
 “谢谢表弟。”
 
 马钰侧过身子受了半礼,然后回礼道:
 
 “嫂子太客气了,我与常升情若兄弟,常将军就是我叔父,都是应该的。”
 
 这时常茂也磨磨唧唧的过来,拱手道:
 
 “谢马公子……”
 
 慢了一步的蓝玉脸色一黑,一脚踹在他屁股上,将他踢出去老远:
 
 “混账东西,你就是这般感谢恩人的?”
 
 然后他自己噗通跪在地上:
 
 “谢恩公救我姐夫,以后有用得到我蓝玉的地方尽管开口。”
 
 “上刀山下火海我蓝玉皱一下眉头,都不是男人。”
 
 马钰差点捂住眼睛,蓝玉这么憨的吗?
 
 你当着朱元璋的面说这话,是觉得他心胸宽广,还是嫌咱俩死的不够快啊。
 
 就这情商,难怪上辈子会那么嚣张跋扈。
 
 还好,朱元璋只是冷哼一声,将头转到一边并未说什么。
 
 不过看起来倒不像是生蓝玉的气,而是见不得马钰被人吹捧。
 
 这时马皇后的声音响起:
 
 “伯仁,别乱动。”
 
 却是病床上的常遇春,听说他来了,挣扎着要起身,被马皇后给及时发现。
 
 这一下马钰也不敢耽搁,几步来到床前,说道:
 
 “叔父快躺好勿动,现在还是危险期,小心复发。”
 
 一张口就将两人的关系给确定了,但所有人都没觉得他做的有问题。
 
 闻言常遇春也不敢再坚持,重新躺好,脸上半是羞愧半是感激,朝着有些笨拙的嘴巴说道:
 
 “马……公子,你如此为我着想,我还误会你别有所求。”
 
 “现在却又因你而活命,我老常实在没脸见你……”
 
 马皇后打断他,说道:“什么马公子,喊他名字。”
 
 “且不说他与常升以兄弟相称。”
 
 “就说他是我侄子,你喊我大姐,那你就是他叔父。”
 
 “侄子帮叔父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你真想谢也不用放在嘴上,以后有的是机会。”
 
 常遇春争辩道:“那不一样……”
 
 马皇后打断他,不容置疑的道:
 
 “你闭嘴,生病了就好好养着,少说两句。”
 
 “等你病好了,想怎么感谢都行。”
 
 马钰也适时说道:“是啊叔父,您莫非是觉得我不配当姑姑的侄子,亦或是觉得我不配和常升当兄弟?”
 
 “否则何必这般见外。”
 
 “您再这样,我以后只能与常升割席断交了。”
 
 常遇春连忙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马皇后再次打断他,说道:“不是你就好好躺着,先把病养好再说。”
 
 常遇春只能苦笑一声,不再说话。
 
 但对马钰的感激,却是一点都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几分愧疚。
 
 毕竟自己这样误会别人,最后却还享受了好处,羞愧啊。
 
 马钰心下也非常受用,至少救的不是个白眼狼啊。
 
 看来史书记载有时候也不全错,常遇春算是个恩怨分明之人。
 
 对敌人非常残忍、好杀,杀俘更是常事。
 
 为此朱元璋没少批评他,还专门派了一群管理俘虏的人跟着他。
 
 但同时也记载了,他为人忠义。
 
 每战必冲锋在前,撤退的时候必殿后。
 
 战利品和赏赐也会分给麾下将士们,因此备受爱戴。
 
 更何况现在自己救了他的命。
 
 这一波投资,稳了。
 
 寒暄过后,马钰和郑良琦一起为常遇春做了会诊。
 
 毕竟是中风刚刚苏醒,反应还比较迟钝,说话迟缓就是最明显的表现。
 
 不过这个其实不算什么问题。
 
 这属于暂时性的不良症状,很快就能恢复。
 
 而且他也没有出现面部表情失控之类的,这已经属于非常轻微的症状了。
 
 但也有一些坏消息。
 
 那就是他左侧身体确实有些麻痹、无力,这就属于后遗症范畴了。
 
 学名半身不遂。
 
 但好消息是,他的这种症状并不严重,手脚还是能动的。
 
 马钰仔细搜刮脑海里,关于中风后遗症的消息,给出了几条建议。
 
 “适当锻炼,可通过推拿按摩、针灸,帮助恢复。”
 
 郑良琦不停点头,这其实也是他的想法。
 
 马钰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弄两个按摩球,每天盘上一盘。”
 
 郑良琦眼睛一亮,连忙追问道:“何为按摩球?”
 
 马钰解释道:“就是两个圆球,放在手里不停转圈……你不知道吗?”
 
 郑良琦摇摇头,有些羞愧的道:“郑某孤陋寡闻,让公子见笑了。”
 
 马钰挠了挠头,莫非这会儿还没有按摩球?
 
 被影视剧误导了啊,擦。
 
 只能有些尴尬的道:“我见家中长辈常常把玩,还以为是外面已有之物。”
 
 郑良琦说道:“我确实从未听闻过此物,想来是公子的长辈发明之物。”
 
 马钰点点头,也没有再纠结,将按摩球的样式和效果简单讲了一下。
 
 事实上,这玩意儿能查到的最早记录,是明嘉靖年间。
 
 这会儿大概率是没有的,就算有也只是个别人玩,尚未普及开来。
 
 响鼓不用重锤,郑良琦自然一听就懂,忍不住赞道:
 
 “公子的长辈真乃医家高人也,恨不能当面聆听教诲。”
 
 马钰谦虚的道:“郑院使客气了,您才是医中国手。”
 
 两人相互吹捧了几句,就确定了常遇春的治疗方案。
 
 当然,主要是郑良琦制定的,马钰只是提了一些建议。
 
 他对医术所知确实不多,也不敢说太多,误导了郑良琦就麻烦了。
 
 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
 
 毕竟他的人设,是听家中长辈讲过一些医理知识,并未真正学过医术。
 
 之后朱元璋就将常遇春苏醒,并且没有大碍的消息传了出去。
 
 中风竟然没有大碍?大家自然将信将疑。
 
 很快李善长、汪广洋、刘伯温等相熟的人就来探望,亲眼见到他目前的情况,才不得不相信。
 
 然后……之前被大家嗤之以鼻的回阳丹,就成了最抢手的药。
 
 多少达官贵人都想弄几颗藏在身边保命。
 
 然而这属于御方,别人可见不到。
 
 更何况朱元璋还特意下令,不可将药方外传。
 
 然后命御医院制作了一大批,赏赐给有功之臣。
 
 自然引得群臣感恩戴德。
 
 没有被赐药的,开始拼命工作,试图能获得赏赐。
 
 而在民间,回阳丹已经被炒到了天价。
 
 可惜,不到万不得已,压根就没人卖。
 
 马钰也不得不感慨,朱元璋真会抓机会收买人心啊。
 
 至于自己私下做一批卖钱……他没有想过。
 
 不是怕朱元璋不同意,而是这玩意儿坏良心。
 
 犀牛这东西太少了,真要是将药方公布,估计要不了多久就绝种了。
 
 还是等将来有能力建立保护区,再考虑卖药的事情吧。
 
 至于公布药方……放心,将来会有人泄露出去的。
 
 言归正传。
 
 常遇春在宫里养了两天,病情稳住之后就主动请求回自己家了。
 
 朱元璋也没有继续留他在宫里,不方便也不符合规矩。
 
 只是命令御医每天上门为他诊治。
 
 常妃也被准许出宫回家照顾父亲。
 
 然后……常府门外就排出了几里地的长队。
 
 而且登门探望的,可不是什么管家之类的,而是各家家主本人。
 
 家主不在家的,就是家族继承人或者别的重要人物。
 
 这些人自然见不到常遇春的面,但他们还是都来了。
 
 不过别人见不到,马钰却能随时见到。
 
 之前就说过,他家和徐、常二家都是邻居,想串门太简单了。
 
 常遇春还特意吩咐过家里的仆人,马钰来访必须放行。
 
 所以马钰隔三岔五都会去一趟常府,与常遇春交流一下感情。
 
 当然,主要是听常遇春吹牛逼。
 
 “你是不知道,当初采石矶,要不是我老常……”
 
 “鄱阳湖之战,那张定边眼看就要冲到上位跟前了,大家都吓的面无人色。”
 
 “还是我老常搭弓射箭,隔着二里地一箭穿透了他的盔甲,才将他吓退……”
 
 “二十三天,整整二十三天不眠不休,奔袭三千……五千里,那些蒙古人都被我给晃晕了。”
 
 “也就是他至正帝跑的快,要不然我也将他擒到顺天,在酒宴上表演跳舞……”
 
 说到这里,他还非常遗憾,没能看到至正帝跳舞。
 
 马钰想笑又不敢笑,憋得别提多难受了。
 
 不过经常这样吹牛也有好处,至少他的心态不会出问题,对病人来说这一点太重要了。
 
 而且经常说话,能锻炼脑子和语言能力,也是康复训练的一种。
 
 所以才过了十天,常遇春就已经能如常说话了。
 
 现在除了左手左脚还有些不太听使唤,别的都和常人无异。
 
 这天他又在和马钰等人吹牛,刚聊到没能活捉至正帝的遗憾,就听朱元璋的声音响起:
 
 “那你就好好养身体,争取早日康复,再上战场将他捉来。”
 
 他身后还跟着李文忠和蓝玉。
 
 “上位。”常遇春连忙起身迎接。
 
 马钰、朱樉、常升等人也纷纷起身行礼。
 
 见过礼之后大家再次落座,不过常升等小孩子,则很识趣的离开了。
 
 只有马钰、朱樉、常茂留了下来。
 
 朱元璋先是关心了一下常遇春的身体情况,并且特意询问马钰,他还需要多久才能重上战场。
 
 事实上这事儿他早就知道了,至少得休养半年,一年最为稳妥。
 
 这会儿又问,就显得有些啰嗦了。
 
 大家自然不会这么认为,他如此问肯定是有原因的。
 
 至于是什么原因,大家也都能猜得到。
 
 果然,当马钰回答说半年到一年之后,他迟疑了片刻才说道:
 
 “现在正是一统天下的紧要关头,咱想另外委任一员大将统率你麾下将士,你以为如何?”
 
 常遇春正色道:“上位何必有此一问,那些军队都是您的,我只是暂时替您统率几日。”
 
 “现在我老常身子不行了,那肯定得换一个能打的大将,此事您当乾纲独断。”
 
 朱元璋满脸欣慰,又迟疑的道:“但咱一时间想不到谁合适,你可有中意的人选?”
 
 常遇春笑道:“上位这是灯下黑啊,最合适的人选不就在眼前吗。”
 
 朱元璋疑惑的扫视了一下众人,最后目光停留在李文忠身上,一拍脑门道:
 
 “哎呀,你看咱都糊涂了,竟然把思本给忘了。”
 
 然后他对李文忠说道:“思本,伯仁都举荐你了,不知你可敢担此大任啊?”
 
 李文忠起身下拜道:“末将定不辱使命。”
 
 朱元璋笑道:“那就好,不过你得谢谢伯仁才对。”
 
 李文忠又向常遇春郑重行礼道谢。
 
 接着朱元璋又任命蓝玉为指挥使,跟随李文忠效力。
 
 蓝玉也起身拜谢。
 
 一旁的马钰则心里暗暗吐槽,一群老狐狸啊。
 
 事实上这是早就决定好的事情,眼下不过是走个过场,让大家面子上都好看而已。
 
 可不要觉得这个过场没用,如果没有,会发生很多问题。
 
 现在,朱元璋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也维护了和常遇春的私交。
 
 李文忠成功接管了常遇春麾下十余万将士。
 
 而且还是常遇春主动推荐的他,如此一来,那些将士就不会有别的想法。
 
 而常遇春本人也落了个人情,毕竟名义上是他举荐了李文忠。
 
 当然,这些都是虚的。
 
 对于常遇春来说,真正的好处是蓝玉从他的亲卫,正式成为了军将。
 
 说白了,就是他在军中的代言人。
 
 可以说,大家的里子面子全都照顾到了。
 
 老常虽然鲁莽,还喜欢吹牛,但脑子是真好使,情商也高。
 
 想想也正常,如果他真的只是个莽汉,朱元璋又岂会如此信任和重视他。
 
 相比起来,蓝玉就差了不止一个层级了。
 
 一旁的常茂更是一脸的茫然,根本就不知道大家再说什么。
 
 这货,还不如蓝玉。
 
 至于朱樉,在一旁打着哈欠,听这群老狐狸聊天太无聊了啊。
 
 还是听常叔吹牛皮有意思。
 
 正事谈完,大家就开始闲聊,主要是聊一统天下的战事。
 
 大家都很乐观的认为,最多再有一年,就可以一统中原和江南地区。
 
 接下来就是挨个收拾四川的大夏政权、云南的梁王政权、辽东纳哈出,以及逃到草原上的至正帝和王保保集团。
 
 说到这里,朱元璋笑道:“到时候伯仁的身体也养好了,正好率兵攻入草原活捉至正帝。”
 
 常遇春大笑道:“上位放心,咱老常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本来马钰是不想说什么的,毕竟是闲聊,何必那么认真。
 
 但想到洪武五年那次北伐的失败,他又觉得还是趁机浇点凉水比较好。
 
 洪武五年,朱元璋发十五万大军进攻和林。
 
 这是至正帝和王保保的老巢,只要这一战获胜,北元就基本覆灭了。
 
 草原各势力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大明可以各个击破。
 
 为了确保胜利,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冯胜三人挂帅,并命傅有德、蓝玉等骁将随军。
 
 只看这个名单就知道,这可谓是大明开国天团了。
 
 然而就是这群天团,被王保保先是一个诱敌深入然后各个击破,给打的惨败而归。
 
 也就冯胜那一路收复河西走廊,算是保住了一点里子。
 
 然而这次大败对天下局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虽然北元皇室已经没有多大权威,可他毕竟是名义上的蒙古大汗,各部还是要尊他为主的。
 
 有了北元朝廷从中穿针引线,蒙古各部才没有四分五裂。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联合对抗大明。
 
 统一的难度陡然增加了数倍。
 
 其后明军又用了二十多年,才收复传统意义上的汉地。
 
 可以说,这一次的失败,将大明一统天下的进程,推后了至少十年。
 
 但仅仅只是浪费十年时间吗?
 
 不,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无法估量。
 
 就这么说吧,大一统王朝,前二十年都会迎来一个人口增长期。
 
 哪怕是大家都鄙视的西晋,在最初的二十年也是如此。
 
 可唯独大明,洪武末年统计人口,总人数和开国时期的统计相差无几。
 
 这些人口都去哪了?
 
 消耗在统一战争里了。
 
 这还仅仅只是人口,消耗的其他各项资源无法估量。
 
 如果将这些人口和资源拿来建设国家,又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这次失败对大明的影响有多大,可想而知。
 
 虽然不知道原本历史上那次大败,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但此时见朱元璋等人都一副志得意满,丝毫不将北元放在眼里的样子,他还是有些忍不住。
 
 “我觉得,大家是不是太乐观了点?”
 
 场面瞬间安静下来。
 
 正昏昏沉沉要睡着的朱樉,瞬间清醒过来,有好戏看了。
 
 李文忠、蓝玉都惊讶不已,这小子说话有点……直啊。
 
 常遇春其实已经从女儿那里,得知了一些马钰的事情,可见他如此直白还是有些吃惊。
 
 然而更让他们惊掉下巴的是,朱元璋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有些高兴道:
 
 “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马钰颔首道:“有那么一点点。”
 
 朱元璋催促道:“快说说。”
 
 看着他迫不及待的样子,常遇春、李文忠、蓝玉三人一脑门的问号。
 
 但好奇心也被勾了起来。
 
 这小子难道真的能说出点大道理来?否则上位为何会如此。
 
 马钰干咳一声,说道:“你们应该都了解过草原历史吧,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
 
 “从古至今,草原族群的整体实力,其实是越来越强的,韧性也越来越足。”
 
 “在与汉人王朝的作战里,他们的优势也越来越大。”
 
 常遇春和蓝玉挠了挠头,完全不知就里。
 
 朱元璋和李文忠则陷入了思索。
 
 良久之后,李文忠才先说道:“难道不是宋朝重文抑武导致的吗?”
 
 马钰摇摇头,说道:“从武周时期开始,契丹就成了心腹大患。”
 
 “唐朝与契丹大规模交战十余次,败多胜少。”
 
 “数十万人规模的大战更是发生了五次,唐朝败了四次,其中两次全军覆没。”
 
 “即便是在开元盛世时期,契丹和大唐作战依然能占到便宜。”
 
 李文忠顿时不说话了,他虽然是智将兵法娴熟,但对历史了解并没有那么详细。
 
 还真不知道,原来大唐还有这样的一面。
 
 常遇春和蓝玉就更别提了,彻底听迷糊了。
 
 朱元璋是比较了解历史的,对这段历史自然也知道。
 
 只是以前他认为,纯粹是选将的问题。
 
 但此刻听马钰这么一问,再将历史上的同类型事件联系起来看,好像还真是如此。
 
 而且他心里也隐约有了答案,生产力。
 
 中原王朝的生产力一直在发展,草原也在发展,所以想要打败他们就越来越难了。
 
 不过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是问道:
 
 “为何会如此?”
 
 马钰回道:“学习,我们的文明在进步,他们也在学习中进步。”
 
 朱元璋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不过他依然没有说什么。
 
 虽然猜到了和生产力有关,但细节方面他就不太了解了。
 
 他在等着马钰说具体的细节。
 
 李文忠干脆也不自己思考了,听现成答案吧。
 
 常遇春和蓝玉也顿时打起精神,想听听他能说出个什么道理来。
 
 话题已经展开,马钰从头开始剖析:
 
 “咱们先说说族群的生存方式,大致分为三种。”
 
 “其一是农耕族群,我华夏就是典型的代表。”
 
 “其二是游牧族群,草原就是代表。”
 
 “其三是渔猎族群,辽东那边多为渔猎族群,比如女真人。”
 
 朱元璋点点头,这一点他早就知道了。
 
 李文忠则有些惊讶,还能这么划分?但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
 
 不禁更加的惊讶,这马钰一出手果然不凡,难怪能让上位如此重视。
 
 常遇春和蓝玉则眉头紧皱,说这干啥?赶紧讲正事儿啊。
 
 “农耕族群最为稳定,食物的来源也比较稳定和多样。”
 
 “等我们食物出现了富余,就会产生别的需求,于是百业就出现了。”
 
 “所以农耕族群虽然是以耕种为本,但其实是百业齐头并进。”
 
 “如果将各行各业的上限设置成一百分,那我华夏的农耕技术就九十九分。”
 
 “其它行业,普遍也都在七十分左右。”
 
 “渔猎族群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捕鱼狩猎为主,但有些也会从事简单的耕作。”
 
 “他们的食物来源比较复杂,但碍于艰苦的环境,每一项都比较平庸,只能给个二三十分。”
 
 “然而辽东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他们的体格健壮,意志力也比较坚韧,为了一口吃的动辄杀人。”
 
 “单个的辽东人还没什么,一旦集结成群往往会爆发强大的战斗力。”
 
 “游牧族群,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草原上以游牧为生的族群。”
 
 “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单一,食物来源也非常单一,就是放牧。”
 
 “至于其他的百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
 
 “所以他们属于单项专精,将畜牧这个行业发展到了九十分。”
 
 “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马背上多善骑射,骑兵方面也达到了九十分。”
 
 说到这里他停了下来,给几人思考的时间,自己倒了一杯水润润嗓子。
 
 朱元璋是最先揣摩明白的,但他没有直接说话,而是观察其他人的表情。
 
 李文忠陷入了深思,显然是有所悟。
 
 常遇春一脸无所谓,直接放弃思考了。
 
 蓝玉也是有样学样,我当个大将军就行,只管打仗的事儿。
 
 这些事情是上面人考虑的,和我没啥关系。
 
 对此朱元璋反倒是很高兴,这才是纯粹的军将,从不关心别的事情,不用担心他们造反。
 
 因为他们除了打仗啥都不懂,造反也没人跟。
 
 过了一会儿,李文忠才抬起头看了一眼朱元璋,却没有说什么。
 
 朱元璋知道他这是想明白了,于是开口道:
 
 “继续往下说。”
 
 马钰放下水杯,说道:“现在我们重点说草原游牧族群。”
 
 “我们对草原族群的印象,最早应该是从匈奴身上建立的,所以就从他开始讲吧。”
 
 常遇春和蓝玉终于打起精神,要讲汉匈战争了吗。
 
 “最早匈奴骑兵的冲锋能力和骑射能力,其实都不强。”
 
 “原因很简单,那会儿没有高桥马鞍,他们只能双腿夹着马腹,还要用一只手抓着缰绳。”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发动正面冲锋,是非常困难的。”
 
 “一边奔跑一边射箭,也几乎不可能。”
 
 “往往是先拉开距离,然后让战马停下才能射箭。”
 
 “等汉军追过来,他们再次拉开距离。”
 
 “只有少数天赋异禀的人,比如李广这样的,或许才能做到真正的骑射。”
 
 李文忠质疑道:“那为何还会有白登之围?”
 
 马钰说道:“因为骑兵的机动能力强,他们可以更加快速的聚散。”
 
 “汉军人数多的时候他们就避开,然后调集更多的军队形成人数差发动攻击。”
 
 “但他们的攻坚能力极差。”
 
 “白登之围,史书记载是汉高祖贿赂冒顿单于的大阏氏,才得以脱困。”
 
 “然而以冒顿的为人,怎么可能会被一个女人说动。”
 
 “事实是,他虽然利用骑兵机动性,将汉高祖围在了白登,却攻不下来。”
 
 “但就这样撤走,等于是自己承认打不下来,有损他的威严。”
 
 “恰好汉高祖贿赂大阏氏,于是他将计就计,以此为借口撤军了。”
 
 如此一来,大家都会认为他是因为枕头风才撤走的。
 
 男人吗,被女人一忽悠偶尔犯糊涂是很正常的。
 
 没人觉得是他正面攻不下来,他依然是无敌的冒顿单于。
 
 常遇春恍然大悟,说道:“原来是这样。”
 
 “我就说冒顿之前连宠妾都能杀,怎么会听信一个女人的话,就放弃活捉敌方首领的机会。”
 
 朱元璋也不禁点头,说道:“这个解释非常合理,与我的推测差不多。”
 
 “只是我只想到了匈奴人不善于攻坚,却不知道他们的骑兵连冲锋和骑射都做不到。”
 
 “后来呢,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