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109章 鱿鱼
-  第109章 鱿鱼
-     与域外文明交流,就必然要迎接外来学问的冲击。
 
 尽管此时的华夏还很自信,可也不能因此就无视外来学问的影响力。
 
 那句话咋说的来着,舆论阵地,你不重视就会被别人占领。
 
 而在这一块,华夏表现的确实过于大度了。
 
 除了白莲教等明牌造反的教派被禁止,别的真就是自由传播。
 
 哪怕是独大之后的儒家,面对异己思想,最多也就是批判几句。
 
 压根就没有迫害的意思。
 
 这种开放式的态度,一方面是在文化上的绝对自信,另一方面也是没有意识到思想领域斗争的复杂性。
 
 但这种情况往往会造成一个后果,舆论阵地陷落。
 
 后果是什么呢,就这么说吧,你写本,敢说中世纪欧洲黑暗的原因,都能被和谐。
 
 所以必须要将某些思想阻拦在外。
 
 尤其是那个流浪两千多年,公然发表言论认为全世界除了他们,都应该被消灭的群体。
 
 更要严防死守,决不能让他们近来。
 
 之前马钰只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蒲寿庚给了他灵感。
 
 这个家族寄生在宋朝身上,靠着宋朝的供养成长。
 
 后来选择背刺宋朝,还直接屠杀了宋朝三千宗室。
 
 简直就是最好的例子。
 
 宋朝都能被寄生背刺,大明难道就不怕?
 
 恐怕朱元璋会是第一个跳出来支持的。
 
 至于蒲寿庚的出身,他是什么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来自西方。
 
 这就足够了。
 
 不过现在这些都只是零散的想法,思想长城具体要怎么修筑,还需要详细了解当前情况。
 
 如此才能更准确的击中对方命门。
 
 ——
 
 接下来一段时间,马钰的日子就过的比较充实了。
 
 每隔两三天,就去山上的庙里,同席应珍、姚云心师徒交流学问。
 
 主要是他将自己的一些零碎想法,告诉师徒二人。
 
 然后师徒二人再将自己的理解告诉他,大家一起探讨可行性。
 
 最后再由师徒俩结合华夏传统文化,梳理成框架。
 
 因为有马钰在,对别人来说最难的新创意,反倒成了最简单的。
 
 麻烦的是将这些新概念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套圆润自洽的思想体系。
 
 还要用严谨的逻辑,将每一个概念都论证清楚。
 
 关键还得与华夏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而不能是凭空产生的。
 
 而且,马钰还提出了另外两个要求:
 
 “必须要简单易懂,论证的结果也必须是肯定的,决不能模棱两可。”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工作,即便师徒俩都是学贯三教的大学问家,也是头疼不已。
 
 不过还好,越是有挑战性,他们的干劲儿就越足。
 
 朱元璋时刻关注着这里的进展,锦衣卫的人每一天都会做一次汇报。
 
 一旦有他不明白不了解的地方,就会将马钰叫过来进行解释。
 
 不过有一点倒是让马钰很欣慰,很多他一时间无法理解的地方,倒也没有直接反对。
 
 几次之后,大家也都触摸到了对方的底线。
 
 对于朱元璋来说,只要不反对皇权,别的都好商量。
 
 所以马钰也是严格遵守这个默契,绝不越过这条线,碰都不碰。
 
 除了和师徒俩交流,马钰隔三差五就给小组织三十名核心成员,上一次课。
 
 这些可是未来最重要的盟友,自然要好好培养。
 
 除了算学之外,马钰还给他们安排了史学和经济学课程。
 
 说是经济学,其实就是以《盐铁论》为蓝本,结合历史进行讲解。
 
 为了让他们更加了解经济,还让朱樉时不时的找一些商人过来,给大家讲述商业运作模式。
 
 非但如此,他还通过郗俊才、邓博通二人找来一些计官,教大家会计方面的知识。
 
 总之,他是将这些人,当成未来的改革干将来培养的。
 
 这些成员的家长那叫一个高兴,时不时就往马府送特产。
 
 马钰也没有客气,照单全收。
 
 至于小组织其他成员,自然也明白是怎么回事。
 
 有些人嘴上说着应该的,但心里受不了落差,和大家渐行渐远。
 
 有些人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倒也坦然。
 
 当然,更多的还是不以为然,毕竟小组织真正效忠的是朱标。
 
 只要他还在,这些人就不会离开。
 
 马钰做的第三件事情,就是陪着常遇春父子俩读兵书。
 
 然后他差点给整出心肌梗塞。
 
 这父子俩,真的是一个比一个愚钝。
 
 常遇春还好,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大将,实战经验丰富。
 
 武经总要上的内容,联系实际之后,他很快就能弄懂。
 
 难的是《孙子兵法》,倒也不是说他学不懂,而是学的死。
 
 就好比数学题,某一种题型会做了。
 
 但同样的题,换个方式就不会了。
 
 说白了,悟性差,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
 
 马钰没辙,只能先让他去看春秋。
 
 之前说过,春秋是史书,只是对战争描写的很详细。
 
 非但如此,它还特意记录了,战争发生前后的总体局势变化。
 
 以及各国做出了什么反应,算是触及到了一些战略层面的内容。
 
 虽然不如孙子兵法那么全面,但也能让人学到一些宏观方面的东西。
 
 关键,它都是实际案例,更容易理解。
 
 先把春秋读懂了,再来学习孙子兵法吧。
 
 最让马钰无语的,还是常茂。
 
 他连武经总要上的东西,都学的很吃力。
 
 “现在你是主将,带兵攻打一座城池。”
 
 “这座城池依山而建,山上还有一个堡垒,驻扎的有一支军队。”
 
 “堡垒里的人居高临下,可以观察到你调兵遣将。”
 
 “现在你准备怎么攻打这座城。”
 
 常茂毫不犹豫的说道:“让副将带人佯攻城池,我亲自带人去攻打山上的堡垒。”
 
 “将堡垒拔除,敌人就没办法观察我军动态,还能打击城中敌军士气。”
 
 “这时,副将变假成真猛攻城池,定可一举而下。”
 
 说完还非常的得意。
 
 马钰一脸无语,你得意个锤子啊?
 
 常遇春老脸也顿时就黑了,一巴掌拍在他头上:
 
 “混账东西,以后别说是我儿子。”
 
 常茂被打懵了,不服气的道:“怎么了?我这么做有什么问题?”
 
 见常遇春还想骂人,马钰连忙阻止,然后说道:
 
 “战术没问题,问题是拔除堡垒的任务,派一位将领去执行就可以了,你为什么要亲自去?”
 
 “你是主将啊,是军队的主心骨。”
 
 “主心骨抛下军队,去攻打一个堡垒,将士们心里会怎么想?”
 
 “万一这时候发生点意外,而你又不在,谁来处理?”
 
 听马钰这么一分析,常茂也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脸上的不服气全部消失,羞愧的道:
 
 “是……是我考虑不周。”
 
 “只想着堡垒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我作为主将亲自带人去攻打,将士们士气会受到鼓舞。”
 
 “忘了主将不能擅离大军……”
 
 常遇春脸上的表情好看了一点:“你还知道你是主将啊,真是气死我了。”
 
 马钰反倒是安抚道:“现在知道也不晚,以后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他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
 
 前世洪武十五年,明军攻打云南。
 
 蓝玉就将常茂也带了过去,并且还给了他一个立功的机会。
 
 让他带兵攻打一座依山而建的城池,山上有一座堡垒……
 
 常茂就让副将带兵攻打城池,自己去拔除堡垒。
 
 虽然城池被顺利攻了下来,但常茂也成了被群嘲的对象。
 
 关键他还不自知,四处和人炫耀自己的勇武,把自己弄成了活脱脱的小丑。
 
 蓝玉劝他,他还振振有词。
 
 最后蓝玉实在受不了这个外甥,找个借口将他打发回了应天。
 
 马钰举这个例子,就是想看看他会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只能说,不愧是常茂。
 
 不过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转变,至少这会儿他知道认错了。
 
 至于原因,大概率就是常遇春言传身教的结果。
 
 只能说,父母的教育,真的非常重要。
 
 不怕孩子愚钝,就怕他们不肯认错。
 
 现在常茂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是有救的。
 
 这也给了马钰一点继续教下去的动力。
 
 但天赋不会因为态度就变好,他学习兵法依然非常困难。
 
 为了教他,马钰可谓是费尽了心思。
 
 武经总要上的内容太枯燥,就从史书上翻找经典战役,将兵法知识融入到其中帮助他理解。
 
 这一切常遇春、常妃都看在眼里,对马钰更是感激。
 
 这份恩情,常家是真的还不完。
 
 马钰倒是没有想那么多,教别人的过程,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次学习。
 
 让他对兵法也有了了解。
 
 虽然只是理论知识,但至少不再是门外汉。
 
 某一天,他在整理教材的时候突然发现。
 
 卧槽,三十六计?
 
 不敢置信的再次将教案翻看一遍……
 
 美人计?
 
 暗度陈仓?
 
 声东击西?
 
 沃日,真的是三十六计。
 
 我竟然把三十六计给写出来了?
 
 马钰自己都震惊了,我明明只是找一些经典战役教学生啊,竟然误打误撞搞出了一本兵书?
 
 当然,他的这些教材内容比较零散,并没有成为体系。
 
 外人根本就看不出兵书的样子。
 
 可他是穿越者,看过三十六计,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将这些案例整理一下,讲解的内容进行归纳提炼,然后再梳理成体系。
 
 就是一部兵书。
 
 当然,这部兵书和前世的三十六计,内容并不完全一样。
 
 但模式和内核没有区别。
 
 一想到自己竟然可以编写一部兵书,史书上自己的标签将要多一个军事家,马钰就忍不住兴奋起来。
 
 心动不如行动,他马上就开始着手进行整理修订。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下旨让礼部核对军功,准备对开国功臣进行册封。
 
 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大家都在讨论,谁该封什么样的爵位。
 
 自认为有资格分封的,更加的兴奋。
 
 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图个啥?不就是封妻荫子吗。
 
 现在终于达成了。
 
 相应的,军队士气也是高涨,捷报接连不断。
 
 核对军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并非三两天就能完成。
 
 在此之前,朱元璋先是册封了自己的前九个儿子为王。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大家自然不会说什么。
 
 不过也发生了一点小波折,还是朱樉、马钰闹出来的。
 
 先说朱樉。
 
 朱元璋给他的封号是秦,结果他说想要个离海比较近的封地,要不就燕王吧。
 
 朱元璋相当无语:“封号和封地没有关系,将来你们兄弟是要分封的。”
 
 朱樉还是不放心:“将来要是让我们镇守边疆,一定要让我去北平。”
 
 “我要亲手将辽东打下来,将那里所有的威胁全部荡平。”
 
 朱元璋并没有多想,只以为他是听了马钰之前的讲课。
 
 认为中原王朝最大的危险来自于辽东,所以才想去那边的。
 
 不但没有生气,还非常的欣慰。
 
 这儿子孝顺啊,知道替他爹分担责任了。
 
 然后拍胸脯保证,若是需要你们镇守边疆,肯定让你去北平。
 
 可怜的朱小四还不知道,他原本世界的老巢被二哥抢走了。
 
 此时他正和心上人显摆呢。
 
 我被封王了,还是燕王呦。
 
 徐妙云自然也非常高兴,这个王妃是坐稳了。
 
 关于马钰的风波其实也不算大,就是朱元璋让他继承了马太公的爵位。
 
 不过马太公是徐王,作为活着的异姓,自然不能封王。
 
 于是降等袭爵,是为徐国公。
 
 好在他这属于开国公,就是以后子孙继承爵位的时候,不用降等。
 
 这本来不算什么大事儿,毕竟马钰是马皇后隔代收的侄子,继承的是马太公的宗祧。
 
 问题在于继承爵位的时间。
 
 这会儿册封的可是皇子,中间夹杂着一个外戚,就显得不一般了。
 
 大家普遍认为,这是马钰受宠的表现。
 
 顿时马府的大门前再次排满了送礼的队伍。
 
 不过马钰并没有太过高兴,爵位什么的,他并不是太在乎。
 
 倒不是他清高,而是他有更高的目标。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编写兵书的事情,传入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