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117章 朱元璋要当端水大师

第117章 朱元璋要当端水大师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黄刚没有丝毫犹豫,当确定真的来了钦差,他当场就跳了出来喊冤。

    也是第一个喊冤之人。

    刘伯温得到消息后,亲自赶到现场,当着所有工匠的面进行询问。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给工匠们做个表率。

    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积极提供证据。

    得知潘凿子可能遇害,他当场震怒,命人将附近的几个监工抓过来审问。

    工匠们听说此事,纷纷聚过来观看。

    不一会儿就围了上千人。

    负责保护钦差的禁军将领心都提起来了,连忙命人拉好警戒线,将人群隔离开来。

    很快负责监管黄刚等人的三名监工被押过来。

    一开始他们还不承认,但一通板子下去什么都招了。

    毕竟他们的地位太低了,贪污的钱也轮不到他们分,也就是平日欺负一下工匠。

    罪责并不算特别大,就算事情被爆出来,惩罚也不会太重。

    但如果咬牙不招就不一样了,那是同党,要抄家杀头的。

    他们自然不会替上头当官的隐瞒。

    通过他们的供词,大家总算是知道发生了什么。

    那天潘凿子说要告状,被一名路过的工匠给听到了。

    为了换取一点吃的,他就把这事儿告诉了一名叫张昆的监工。

    张昆则上报给了上头当官的,然后潘凿子就被带走了。

    靠着这个功劳,他获得了重用。

    至于那名出卖潘凿子的工匠,也被带走了。

    原因并不难猜,灭口。

    听到是‘自己人’出卖,周围的工匠义愤填膺,纷纷指责那个工匠。

    刘伯温脸色更差,如果是杀人灭口,这就是两条人命了。

    就在这时,其中一名监工似乎想到了什么,连忙补充道:

    “刘相公,小的听说潘凿子二人还活着,被关押在楚管事家的地窖里。”

    刘伯温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这般清楚的?”

    那监工连忙解释道:“小的和那张昆熟识,前天一起吃酒时听他无意间说的。”

    听完那监工的话,刘伯温心中一沉。

    那个楚管事只是个从九品的小官,没有资格参加迎接宴会,也就意味着他并没有被控制。

    那么他得到消息后,会不会将人灭口?

    刘伯温不敢再耽搁,立即派人去那楚管事家救人,同时又派人去抓张昆。

    抓人自然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接着刘伯温又开始询问黄刚还有何冤屈。

    到了这会儿,黄刚也是知无不言,将这大半年来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全都说了出来。

    其他工匠眼见刘伯温确实肯为他们做主,也打消了疑虑,纷纷站出来陈述冤屈。

    刘伯温大喜,找来一群书吏给大家录取证词。

    大家的供词其实主要就一个,克扣口粮。

    除了前两个月的口粮能正常发放,之后就越来越少。

    工匠们被逼无奈,只能自己出钱买口粮吃。

    可他们大多都是穷人,哪来那么多的钱,很多人都只能饿着肚子干活。

    外表看,这就是一起克扣粮饷案。

    但刘伯温却从部分工匠的证词里,察觉到了异常。

    他们的证词里说,管事们会时不时的抽调部分工匠,去干一些计划外的活儿。

    干这些活儿能吃饱饭,所以大家都争着抢着去。

    计划外的工作量,还给吃饱饭?

    这是连锦衣卫都没能查到的东西,刘伯温敏锐察觉到,这里有大文章。

    马上将这些工匠单独叫出来询问。

    通过他们的口得知,加工的主要是建筑材料,偶尔会干一些雕刻类的活儿。

    刘伯温追问道:“你们可知那些东西被用在了何处?”

    工匠们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皇城规模太大了,他们人身自由受限也不能乱跑,并不知道用在了哪里。

    但所有人都表示,加工好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些东西。

    刘伯温又让他们把雕刻的东西描述了一遍,发现全部都不符合皇家规制,更像是大户人家使用的。

    他立即就确定,这是有人和大户勾结,用皇家工匠给大户加工建筑材料。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材料是大户提供,还是盗用的皇城材料。

    但不管是哪种,这件事情的性质都变了。

    刘伯温一边加紧录供词,一边派人将这个发现上报给朱元璋。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将这条线揭开。

    而是假装什么都不知道,继续查克扣口粮案。

    就在这个时候,去抓捕楚管事和张昆的人都回来了。

    同时被解救的,还有潘凿子和另外一名出卖他的工匠。

    只是潘凿子已经奄奄一息,显然被折磨的不轻。

    不过好在还有一口气,刘伯温连忙派人给他医治。

    之后就是审问那个楚管事和张昆。

    张昆知道自己罪行比较大,还试图硬抗,但证据确凿外加一通酷刑就什么都吐出来了。

    反倒是那个楚管事,应该是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

    不等刘伯温用刑,就什么都招了。

    但最后他表示,抓潘凿子是上面让他干的,他没有办法。

    “刘相公明鉴,我就是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上面吩咐的事情哪敢不做。”

    “下官都是被他们裹挟的啊。”

    上面还让他杀人灭口,他将潘凿子和两外一名工匠藏了起来,还给买了金疮药治疗。

    否则都不用灭口,潘凿子自己就因为外伤死了。

    他这也属于戴罪立功。

    刘伯温冷哼一声道:“贪了就是贪了,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不过念在你救人有功,可罪减一等。”

    那楚管事连忙磕头:“谢谢相公,下官一定将知道的所有事情都说出来。”

    有了突破口,剩下的就简单了。

    拿到了足够的证词,刘伯温下令将监工们抓起来审问。

    还是那句话,监工作为最底层干脏活的,贪污的钱也轮不到他们分。

    自然也就不会替上面的人隐瞒。

    很快就全都招了。

    拿到监工的口供,开始往上一级一级的抓。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大部分人都只是稍稍坚持一下就全招了。

    当然,他们之所以这么快就招供,很大原因是总负责人赵彦君被抓。

    没有了主心骨,被各个击破了。

    但也有宁死不招的。

    比如赵彦君就是如此,各种酷刑都用了一遍。

    甚至锦衣卫都出手了,他始终坚持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口粮发放并非本官负责,我也是被他们蒙骗了。”

    刘伯温得知后,亲自到大牢里找到他:

    “其实锦衣卫也只掌握了克扣工匠口粮之事,本官这次来,也只是为了查证此事。”

    “就算证实你贪墨口粮,按律你自己会被处死,家人流放。”

    “但至少你的家人还能活着,你家的亲戚也不会被连累。”

    “可是因为你始终不招供,本官只能从其他地方收集你的罪证。”

    “然后你猜本官查到了什么。”

    赵彦君浑身已经没有一寸好皮肤,低着头奄奄一息的样子。

    听到刘伯温的话,却猛的抬起头,问道:

    “你查到了什么?”

    刘伯温讥笑道:“不装了?查到了什么你就自己去想吧,应该够夷你三族了。”

    “你说你啊,如果老老实实招供,本官就以贪墨罪结案了。”

    “说不定这会儿已经押着你回京了。”

    “不过本官得好好感谢你,平白送给我一个这般大的功劳。”

    说完不再理会赵彦君的叫喊,转头离去。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站在门外偷听。

    赵彦君心态直接就炸裂了,吼的那叫一个撕心裂肺。

    刘伯温冷笑一声,道:“继续审,不过别弄死了,还得押解回京给陛下亲审呢。”

    “是。”凤阳锦衣卫百户平长远弯着腰恭敬的回道。

    等刘伯温走远,他才抬起头擦了擦额头的汗。

    谁说刘相公正直宽仁的?

    这杀人诛心玩的比我还六啊。

    ——

    当朱元璋得知,凤阳皇城营造涉嫌用皇家工匠,给大户们干私活牟利。

    甚至疑似倒卖建造皇城的材料,直接就出离了愤怒。

    正如刘伯温所说,这事儿的性质变了。

    从单纯的贪腐,变成了亵渎皇权。

    如果不从重处置,皇家威严何在?

    所以他立即给刘伯温写了一道手谕,彻查到底。

    任何人凡是参与其中的,一律严惩不贷。

    将手谕送出后,他还没有忘记另外一个人。

    “李善长,你对的起咱的信任吗。”

    一旁的朱标假意劝道:“爹您息怒,我以为李相应当不至于此。”

    朱元璋怒道:“你别劝咱,就算他不知道,此事也是他纵容出来的。”

    “若无他包庇,那些人敢这般无法无天?”

    “大明才立国三年他们就敢如此,以后会如何咱都不敢想。”

    “看来真如马钰所说,这天下已经烂透了,必须要以重典重塑规矩,刷新风气。”

    朱标心下暗喜,但面上还是劝道:

    “贪腐之事李相或许知道一二,但出卖工匠和皇城营建材料的事情,他大概率是不知道的。”

    “不是我为他说好话,而是他若知道,绝不会如现在这般无动于衷。”

    这其实是马钰教给他的,有些事情可以和朱元璋对着干,但有些事情绝对不行。

    比如对待皇亲,比如对待李善长、徐达等人。

    不论他们犯了什么错,不论你爹多生气,你都得替他们说好话。

    这是你爹的底线。

    是要不触碰到这些底线,政见上与他有再大的差异,他都不会真的生气。

    果不其然,听到他替李善长说话,朱元璋欣慰的道:

    “不错,咱最怕你过于信任马钰,被他影响太深。”

    “现在看来你还是很清醒的,没有盲目听从他的意见。”

    “咱不是说马钰就一定是错的,而是作为君主你不能过于相信任何一个人。”

    “要牢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朱标心道,果然又让表弟猜中了,面上诚恳的说道:

    “谢爹教诲,我知道了。”

    朱元璋接着说道:“营建皇城的材料都很名贵,北方没有几个人能买的起。”

    “只有东南的豪门富商才有这个财力,此事十有八九是他们干的。”

    “正好让刘伯温去查一查他们。”

    “如果他能铁面无私秉公查处,那接下来咱就可以放心的重用他了。”

    朱标点点头,说道:“要不要让他连财税案一起查了?”

    朱元璋思考片刻,却摇头道:

    “不行,这次咱准备重塑财税体系,刘伯温太讲规矩了,下不了这个狠手。”

    所谓重塑,那自然是要将现有的体系全部推倒的。

    说的再直白点,要大开杀戒。

    刘伯温虽然嫉恶如仇,但他是个讲规矩的人,不会违背内心操守和朝廷法制,帮他杀那么多人的。

    此事得需要一名酷吏才行。

    事实上,人选早就已经确定了,就是杨宪。

    只不过杨宪目前的品级还是有些低,得提拔一下才行。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说道:

    “刘伯温晋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位置就空出来了,让杨宪担任这个职务吧。”

    御史大夫只是名义上的御史台最高长官,他的实际职务是宰相,要跟在皇帝身边处理国家大事。

    真正主持御史台日常事务的,是御史中丞。

    不论是级别还是权力,都是数一数二的。

    将来让他主导调查财税案,正好合适。

    朱标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对这个任命也没有什么意见。

    他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

    “李相已经请辞,您想好让谁来接替他的位置了吗?”

    朱元璋反问道:“你以为谁合适?”

    朱标回道:“陶尚书的才干人品皆足以胜任,然他洪武元年才出仕,今年就被提拔为礼部尚书。”

    “这升迁速度已经不符合官场规矩,再让他担任丞相恐怕下面的人不会心服。”

    “宋师威望倒是足够,然过于方正,且能力也有所欠缺。”

    “刘伯温倒是可以,但他刚晋升御史大夫,不好再次提拔。”

    “汪广洋人品和资历都可以,但也是能力不足。”

    “胡惟庸能力和资历都足够,但人品卑劣……”

    朱标将有资格竞争这个位置的人,挨个说了一遍,却发现每个人都有不足。

    最后有些失望的道:“我也不知道哪个人合适了。”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你还是没有学会,从上位者角度来看待问题。”

    朱标恭敬的道:“请爹指点。”

    朱元璋说道:“刘伯温、汪广洋、宋濂、陶凯等人,有操守讲规矩。”

    “遇到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事情,他们会据理力争。”

    “如果我们不准备大刀阔斧的变革,都挺合适担任丞相的。”

    “但现在我们要搞大变革,他们的操守,反而有可能会成为变革的阻力。”

    朱标恍然大悟,说道:“就如宋朝的司马光等人,他们的人品没有大问题,也一心报国。”

    “但他们也是最反对王安石变法之人。”

    朱元璋说道:“对,就是如此。”

    “变革就是要打破成规,过于讲规矩的人是干不成此事的。”

    “这个时候,有能力的小人反而是最合适的。”

    朱标质疑道:“如果小人借机牟利,以良法害民怎么办?”

    朱元璋说道:“所以要让君子来监督小人。”

    “这就是我让刘伯温担任御史大夫的原因。”

    朱标沉思许久才点头表示明白,然后叹道:

    “难道就没有既能打破成规,又有才能的君子吗。”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那就是圣人了,华夏数千年来才有几个。”

    朱标犹豫了一下,说道:“表弟好像就挺符合这个标准的。”

    朱元璋顿了一下,没好气的道:

    “他才多大,让他当丞相谁服气?”

    “况且以他的身体,恐怕也无法承担此重任吧。”

    朱标追问道:“您的意思是,如果他年龄足够,身体又没有什么问题,是足以胜任丞相职务的是吧。”

    朱元璋瞪着他,怒道:“咱还没死呢,你想做什么?”

    朱标连忙摆手道:“没没没,这不是在闲聊吗,您怎么急了。”

    朱元璋气道:“咱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等你自己登基当了皇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现在是咱当皇帝,你就得老老实实听咱的。”

    朱标连忙道:“爹您千万不要这么说,我绝无此意。”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你有没有这个意思咱不管,咱就是这个意思,今天给你说清楚了。”

    朱标垂头丧气的道:“是,我知道错了,您就饶了我吧。”

    朱元璋见此,也没有再揪着不放,继续聊起了丞相的问题:

    “之前咱属意汪广洋担任左相的一职,但现在想想,还是让胡惟庸来吧。”

    “汪广洋心中肯定不服,定然会盯紧胡惟庸,让他不敢犯错。”

    朱标眉头微皱,问道:“如果汪广洋、刘伯温他们阻挠新法怎么办?”

    朱元璋说道:“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这就要看君主调和阴阳的手段了。”

    “而且咱也相信汪广洋和刘伯温等人的操守。”

    “他们就算不赞同新法,也必然会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新法的缺陷。”

    “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完善新法。”

    让不守规矩的小人胡惟庸当丞相,他为了讨好皇帝稳固自己的地位,肯定会全力支持变革。

    汪广洋作为右相,可以更好的监督他。

    杨宪则负责去干脏活。

    刘伯温去给他们擦屁股,搞重建工作,同时也负责某些重大工程。

    比如黄河河道的固定和修缮,比如往中原迁徙人口的计划等等。

    这就是朱元璋构思的朝堂格局。

    朱标也不得不说,确实很有想法。

    但他也有疑虑,主要这个法子,太考验君主端水的能力了。

    一旦端不平让力量失衡,很可能会酿成北宋神宗时期党争祸国的局面。

    不过,自家父亲作为马上得天下的皇帝,端水能力应该不差吧。

    算了,先试试吧。

    这时,朱元璋又说道:“破坏容易建设难,财税方面咱也不太懂。”

    “具体该如何建设,你去找马钰商量一下,尽快拿一个章程出来。”

    朱标惊讶的道:“啊?我?”

    朱元璋问道:“怎么,怕了?”

    朱标连忙摇头道:“没有,就是……您真的放心将此事交给我啊。”

    朱元璋笑道:“你才几岁,咱自然不放心全部都交给你。”

    “只是让你拿出一个章程,到时咱会找人商议具体该如何实施。”

    朱标这才释然,道:“好,明日我就去找表弟。”

    ——

    当天,朱元璋将李善长召入皇宫,两人关起门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反正李善长出来的时候,脸色苍白,走路都有些踉跄。

    到家后立即就上表,以养病为由请辞。

    朱元璋没有再如之前那般拖延,勉励了他一番,还赏赐了许多财物名贵药材,就批准了辞呈。

    左相辞职,所有有机会竞争的人都垂涎欲滴。

    但朱元璋根本就没给他们搞小动作的机会,第二天早朝就宣布由胡惟庸担任左相。

    汪广洋继续担任右相,杨宪也被提拔为御史中丞。

    这个任命既出乎大家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静。

    对于胡惟庸来说,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那叫一个高兴。

    汪广洋则一脸不敢置信。

    他怎么都想不通,自己不论资历还是和皇帝的感情,都远超胡惟庸。

    怎么会败给他?

    但命令都已经下达了,他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咬着牙认了。

    可内心里已经将胡惟庸给恨上了。

    姓胡的你别太得意,咱们走着瞧。

    对杨宪的任命,大家就更不觉的奇怪了。

    大明建立之前,他就负责监察在外带兵的大将。

    最高光的时刻,是监督朱文正。

    差点将朱文正给弄出精神病。

    现在让他负责御史台,也算是干回了老本行。

    对杨宪自己来说,这也是个很大的惊喜。

    御史中丞,主持御史台工作,负责监察百官。

    正好可以盯着李善长。

    你李善长是辞官了,可同党还在,看我怎么将你的党羽一一剪除。

    下朝之后,等朱元璋和朱标的身影消失,‘哗啦’一大群官吏就围到了胡惟庸身边,各种恭维。

    胡惟庸也是春风得意。

    不过这会儿他还保持着理智,并未表现的多么得意,反倒是一副谦虚的样子。

    博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汪广洋心中更加烦闷,冷哼一声带着自己的几个心腹离开。

    杨宪身边也聚了不少人,不过大多都是他的老相识,以及御史台的下属。

    不过他可远不如胡惟庸有城府,脸上的笑容那叫一个得意,说话的声音也很是张扬。

    让不少人直皱眉头。

    不过人家现在升迁,得意一点也是正常的,倒也没人敢说什么。

    外朝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

    他并未说什么,只是心中冷笑。

    他要的就是这种局面。

    朱标见没有什么事情,就和朱元璋打了声招呼,出宫去找马钰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