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其他类型 -> 快穿:每次都是地狱开局-> 番外篇 相逢自有时(下) 番外篇 相逢自有时(下)
- 学生们该解决生理问题解决生理问题,该起身活动起身活动。
老师自己也喝了几口水。
上课铃响起,大家各自归位。
“好的,上节课我们讲了诗仙和诗佛,在这次宴席上写的诗,这节课我们先来讲诗圣杜甫。”
老师继续讲述,声音依旧不急不缓,带着令人不知不觉入迷的力量。
“我们先来通读一遍杜甫的这首《归京行》。”
“烽火照九州,我亦在虏中。涕泪沾襟袖,日夜思旧宫。”
“忽闻雷霆动,地脉出奇兵。旌旗拥幼主,草木皆甲声。”
“贼徒惊溃散,扶我向旧京。归来认巷陌,墟里烟渐生。”
“稚子犹持棍,老翁倚门迎。相对如梦寐,悲欢两难并。”
“飘零逢圣主,长歌盛世回。安得随劲旅,一扫寰宇清?”
“同学们,大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样的?”
“这首诗,没有仙人的飘逸,没有宰相的雍容,它更像是一幅用血泪与烟火勾勒的画卷,真实的为我们展现着当时的历史。”
“这也是为什么,杜甫的诗总是被称为‘诗史’,因为,当所有人都在仰望凯旋的旗帜时,杜甫,却低下了头,看向了废墟中的炊烟,看向了劫后余生的人们。”
“当天下陷入战火的时候,‘我亦在虏中’,这个‘亦’字,它告诉我们,在这场浩劫中,杜甫他不是隔岸观火的记录者,他就是千千万万沦陷于铁蹄下的普通百姓之一,这里的‘旧宫’,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长安宫殿,更是秩序,安宁与文明的象征,是杜甫当时向往的美好意向。”
“也是因此,杜甫将地道形容成大地的脉搏,形容成生存的希望,而‘草木皆甲声’,既是歌颂平定叛乱的昭文帝有多么的高的威望和呼声,有多么的人心所向,也是描述着她给叛军造成了多大的压力,将王师归来,民心所向的氛围渲染到了顶峰。”
“接下来便是杜甫这首诗里最细腻的部分,当战火将昔日的家园变得不可辨认,可在这样的境地里却仍有炊烟,那便不仅仅再是炊烟,而是希望的火种,是一条条鲜活的,被抛弃又被保下的性命,是真正的人间烟火。”
“孩子与老人拿着自保的武器,倚门盼望着亲人的归来,盼望着太平的日子,而这其中,是否也包括着杜甫的亲人家小?”
“最后,诗人发出感慨,‘飘零逢圣主,长歌盛世回。安得随劲旅,一扫寰宇清?’”
老师微笑着看向学生:“在座的各位,或许会觉得最后一句是套话,但请大家联系杜甫的一生,他始终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这里的‘随劲旅’,不只是想参军,更是想追随这个能带来清平世界的君主与时代,去实现更彻底的太平。”
好了,看完了这三位文坛巨擘的锦绣华章,我们再来看郭子仪与薛景仙这两位将军的诗。”
“朔方铁甲照潼关,贼寇胡儿跪马前。非是弓刀能破虏,龙纛所指即天山!”
“夜雪潼关道,秋风洛水波。曾埋忠骨处,今奏凯旋歌。但看龙旗指,谈笑挽山河。小臣无所愿,长护玉辇过!”
“这两首诗都直白大气,简单易懂,并且对比起其他人的诗来说,这些将军们的诗中,明显带着更浓烈的崇敬和追随意味。”
“毕竟昭文帝的确是一手拉起了轰轰烈烈的长安保卫战,同时也带领着他们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身先士卒,不惜己身,这样的君主,得到武将们近乎本能的誓死追随,实在是再理所当然不过了。”
“最精彩,也最能体现郭子仪乃至全体将士心声的,正是后两句,‘非是弓刀能破虏,龙纛所指即天山!’,郭子仪,这位功勋卓著的三军统帅,他是在否定自己与麾下将士的勇武吗?是在否定‘弓刀’的作用吗?”
“不,他是在陈述一个比个人勇武,比精良兵器更根本的胜利之源,即‘龙纛’,天子的旗帜,在这里象征的正是昭文帝本人。”
“这是一种极致的信任,是将个人的武勇,军队的荣光,全都归于那面旗帜,因为执旗之人,曾与他们‘沙场共醉兵’,曾‘手提龙泉剑’与他们并肩而立,这种情感,超越了简单的君臣名分,更近乎于知遇之恩与袍泽之谊的融合。”
“所以薛景仙也如此去写,说只要看到龙旗所指的方向,我们便能于谈笑间力挽狂澜,这份信心与豪迈,正是来自于他们对执旗者的绝对信赖。”
“所以,他最后自然而然地发出誓言:‘小臣无所愿,长护玉辇过!’”
老师温和的讲解道:“‘玉辇’,天子的车驾,我别无所求,只愿永远护卫着陛下的车驾,一路前行。”
“没有李白‘千秋万代’的狂放,没有王维‘长护圣明’的庄重,也没有杜甫‘一扫寰宇’的理想,它非常质朴,就是一个武将最直接,最本能的愿望,我跟定您了,我的使命就是保护您。”
“从中我们也能侧面看出昭文帝的人格魅力,强到了什么地步,这也正是为何许多臣子士人,在昭文帝去世后,都恨恨的表示,不准殉葬真是太让他们伤心了。”
“就像现在睢阳和长安还在争当昭文帝痛城一样吗老师?”有学生举手问道。
老师笑着点点头。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颜真卿的这首古体四言颂诗。”
“‘河岳倾颓’写国家危难,‘有凤来仪’喻天子降临,‘雷动九阙,火洗八荒’描绘雷霆手段,重整乾坤,最后落脚于‘臣心如石,铭此辉光’。”
“这里的‘石’,是不朽不烂,是坚定不移,作为一个文臣,他的武器不是刀剑,正是那上朝时手持的玉板,他发誓要用自己的方式,他的政见,他的气节,他的全部才能,去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讲解完所有诗篇,老师合上了教案,温和的注视着台下年轻的面庞。
“同学们,今天我们逐字逐句地分析了这些诗作的背景,用典和技巧。”
“但我想说,诗词真正的生命,不在这些分析的框架里,而在它与我们灵魂的每一次邂逅之中。”
“也许现在,你们为了考试,需要记住‘龙纛’的‘纛’字怎么写,需要理解每一个典故出处,象征含义,背景联系。”
“但请你们相信,生命自有其节律,会在最合适的年纪,将最合适的诗句再次送到你耳边。”
“到那时,这些诗句将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考点,而是你与百年前那个灵魂跨越时空的共振,是你的一生旅程里,一枚独一无二的,温暖的注解。”
“所以,不必为此刻无法完全领悟而焦虑,也不必把自己的目光彻底限制在我的课程里。”
“诗词的赏析,重在‘赏’,而非‘析’, 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带我们走近它,但最终,我们要放下分析,用全部的生命去感受它。
这,才是我们与诗词,最浪漫的相逢。”
下课铃声适时响起,如同一个悠长的余韵。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