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其他类型 -> 快穿:每次都是地狱开局-> 第八章 叹息

第八章 叹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最后还是分开教了。

    殷灵毓“想学”的多,其中有很多又“一点就通”,赵徽柔实在跟不上,在殷灵毓的鼓励和开导下,擦擦眼泪,选择专精于其中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那几样。

    其余的,便暂缓了。

    张璃溪从女儿学习开始就如在梦中,到后来更是发现女儿学的什么医书自己都快看不懂了,又感动又心疼,一个劲儿的想办法带着宫人照顾殷灵毓生活方面的小事。

    连带着赵祯也被从夜宵点心到擦脸帕子照顾了个囫囵个儿。

    然而其实赵祯的兴奋和自豪比张璃溪只多不少。

    眼见着大臣们一个个先是见了鬼一般,然后就争着抢着要教自己女儿的样子,赵祯激动的手都在抖。

    这是自己的女儿!小小年纪能解决那样大的问题,找出朱砂这种毒物,救下了整个皇室的女儿!

    与此同时,赵祯心里更是后怕。

    这样……这样的麒麟儿……险些就毁在那朱砂上了!

    若是当初女儿没有留住,他百年以后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赵祯知道,他们都在观望,在试探。

    国本空虚如利剑悬顶,如今突然出现一位如此不凡的皇嗣,即便是公主,这些忠心社稷的臣子,也难免会生出些别样的心思。

    看着自己那些重臣,一个个对毓儿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惊叹,爱护乃至隐隐的期许,赵祯心知肚明,却并不点破。

    他如今只想看着女儿平安长大,至于其他……他不敢多想,也不能多想。

    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体没有多好,哪怕找出了朱砂的问题,可那些伤害已经造成了,太医也说过,要调养,难,从前对朱砂的危害未曾有研究,现在很是无从下手。

    所以赵祯没办法生气于臣子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将目光隐晦投向他的女儿,即便这的确冒犯了他的天子威严。

    可至少这是他自己的孩子。

    这是他赵祯的血脉,是大宋的公主。

    还是乖巧懂事,会因为他的身体,而如此稚龄便跑去学医的幼女。

    所以,赵祯更不可能迁怒她了。

    至于未来……且看毓儿能走到哪一步吧。

    有这些老成谋国的臣子在,他亦可稍稍安心。

    殷灵毓也因此,而更频繁,更光明正大的出现在议政的场合。

    不过,殷灵毓并未急于参政,而是潜移默化的继续用优异的表现,和一些小的发现,不着痕迹的收拢人心。

    这日午后,赵祯端坐于包府偏厅主位,手边是一盏清茶和几份摊开的奏疏。

    韩琦,文彦博,包拯,司马光等人分坐两侧,赵祯环视一周,轻叩案几,叹道:“今日请诸卿来,是为河北流民一事。去岁蝗灾,今春又逢旱情,朕心实难安。”

    韩琦道:“据河北转运使报,现已于真定,大名二府设粥棚十七处,然流民日增,恐非长久之计。”

    ———————一会儿换

    也许“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能给人更隽永的印象,但我还是更爱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以一个女子的身份,作出如此大气磅礴的诗句,足以让人窥见她洒脱不羁的内心世界,更遑论她在对女子约束逐渐明显的大宋,毅然与渣男和离,即便付出坐牢的代价。

    最初对李清照感兴趣,是知道她的“形象颠覆”,课本上读她的词句,都是素雅清新的,哪怕带着哀怨的《醉花荫》,却也是“人比黄花瘦”这样的婉转柔美,更不用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活泼童趣,还有课外读到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俏皮动人的少女气息扑面而来,直让我觉得,李清照就合该是个爱美又腹有诗书的才女,养花刺绣,赌书泼茶,直到我听闻,她爱喝酒,经常喝醉,爱出风头,写诗词大骂当时的诗人“俗气”,爱打马吊,也就是类似现在的麻将的赌博。

    说实话我一开始知道时非常震惊,但仔细一想,确实很多诗句虽然婉约却描写了自己的宿醉,原来一开始就有迹可循。

    怀揣着好奇,我最终开始探寻,真正的李清照,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清照的父亲,是苏轼的弟子,“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而李清照的词又得到苏轼大弟子的大力称赞,但这并不是她的全部才能,她最受人称道的其实是对朝堂事的点评,对社稷的关注与忧虑,这让世人刮目相看,如果说《如梦令》是她少女生活的写照,那《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写的就是她的眼界,她的胸襟与情怀,她的满腔爱国之心,忧国忧民。

    除此之外,李清照还是金石大家,和丈夫赵士诚一样喜欢品鉴古碑文,珍本秘籍,名人字画,只可惜二人虽出身大族,但廉洁奉俭,夫妻二人清贫窘迫但自得其乐,直到党争之事牵连,李清照不得已开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跟随赵家归乡,李清照在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随丈夫一同修撰《金石录》,又在丈夫为母奔丧后,一人带着十五车金石书籍,在兵变里以莫大的智慧与勇气,将其押运到江宁府。

    直到此时,李清照虽有波折却也算平淡幸福的生活就此结束,随后的日子里,丈夫离世,朝廷大乱,连同自己与丈夫一起收集的珍宝也几乎全部失散,悲痛无助中再嫁的男人也只贪图钱财,薄情寡义,对她拳脚相加,最终,经历九天的牢狱之灾后,李清照成功和离。

    我其实思考过很久,老年的李清照为何那般愤慨,直到我更清晰的了解了宋史,那些党争,乱世,怯懦,贡金。

    她本该拥有美满的生活,婚姻,家庭,却都被当时尸位素餐的官员与朝廷所毁,她空有志向却连和离都被视为不安分,她怎能不痛,怎能不怒。

    但她从未轻言放弃,她与丈夫乡里度日安之若素,在靖康之耻那样的乱世中智勇双全保全文物,追随朝廷与帝王试图保全那些瑰宝与前人智慧的结晶,哪怕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正相反,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写出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写《金石录后序》,写《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她不像一个弱女子,而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斗志昂扬的战士,永不低头,永不放弃,就算晚年生活孤苦凄凉,她“凄凄惨惨戚戚”后,照样写出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的“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课本上的她太单薄,而历史上的她又太沉重,可她仍旧洒脱。

    在后来的很多时候我会莫名的想起,一个女子,喝的酩酊大醉,大笑着,不顾他人眼光的。

    然后会心一笑,坚定地跟随着自己的心做出选择。

    只要做自己就好了,任由他人评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