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牧后人

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牧后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司马欣发现这个萧何的想法与自己一样,一个国家不能够只有严格的制度,还需要强大的臣子,现如今公子扶苏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而且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对此,司马欣十分欣赏这位与自己想法一致的萧何,并且觉得他这样的人一定要在关中为吏。

    余下的几天,司马欣开始让萧何与曹参负责一些潼关的事务,虽说不是正式的官吏。

    有司马欣的赏识,萧何就可以出入郡丞府了。

    萧何也从司马欣口中知道了很多关中的治理理念,这些理念对他之后的考试有很大的帮助,公子是爱民的。

    因此想要在关中为吏,他自己也必须是一个心中为民的人。

    但萧何内心里不用转变这种态度,他此来关中就是为了将来建设楚地,让楚地也变成像关中这样的地方。

    萧何很喜欢渭南的人们,这里的人们勤劳且俭朴。

    而今天,司马欣遇到了一件难事。

    萧何在整理卷宗之时,也听说了此事。

    让司马欣犯难的是一个人,此人如今已被带入了郡丞府内,萧何看了一眼对方交代的话语,此人名叫李左车,是当年赵国将领李牧的孙子。

    萧何惊疑地观察着站在堂内的人,这人竟然是赵国大将李牧的孙子。

    而此人,是来参加考试的。

    说起赵国名将,不由让人想起了当初的廉颇与蔺相如,那时的赵国的确是能人辈出。

    只不过如今的赵国已不在了,赵国的王宫旧址上,建设的是大秦郡守府。

    司马欣翻看着对方递交的卷宗与沿途各郡县的记录,朗声道:“你可以参加考试。”

    李左车行礼道:“谢郡丞。”

    司马欣又颔首示意人可以离开了。

    秦向来是善待当年六国的旧贵族的,李左车身为赵国的旧贵族之后,自然就一直留在赵地,关中也不能因他是李牧的孙子就紧张。

    李牧才死了十余年,秦人的将士们对李牧此人还是有印象的。

    李左车就这么离开了郡丞府,萧何虽有迟疑但也没有多想,公子扶苏说过只要不是罪犯,商人,反秦人士都可以参加考试。

    这个李左车在赵地的记录中确实没有犯过罪,也不是商人,而是靠着祖业为生,甚至还用祖业照拂了以前的赵国旧宗室,也就是赵国公子歇。

    尽管李左车的爷爷对秦人来说还是有些忌惮,但人都死了,李牧的孙子愿为公子扶苏效力,这并不是坏事。

    萧何思量了片刻,这个李左车满足考试的所有条件。

    待郡丞将文书送去关中之后,萧何就一直等着消息。

    第二天,咸阳就送来了消息,也送来了这一次能够考试的学子名册,此番考试一共有五百人,人数比预想的还要多。

    萧何在名册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也看到了曹参的名字。

    两人都获得了考试的资格。

    这也是近来潼关的司马欣所忙碌的事,他需要将前来考试的人整理出名册,籍贯以及各郡县的记录,确保这些人在各郡各县以及他们的父辈没有犯罪的事实,才能参加考试。

    萧何也看到了李左车的名字,他果然能够参加考试。

    如此说来,公子扶苏一直都是信守说过的话,什么样的人能够参加考试,什么样的人不能参加也都罗列的清楚了,甚至还写上了原因。

    韩信从拥挤的人群中走过,终于挤到了人前,看到了贴在墙上的告示,在这张巨大的告示上顺着郡县排列,找到了淮阴县,在淮阴县十余人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韩信忽然一笑,心中也踏实了,这一趟没有白来。

    赵国是当年列国争霸中的强国,赵国的人对秦一直以来都带着一些傲气。

    他是李牧的孙子,在如今的秦人看来,李牧是一个值得忌惮的大将。

    可惜李牧终究是死在了赵王迁手中,有不少赵人认为这是秦国的反间计。

    李左车在潼关住下,并且被任职为打杂。

    在潼关城任职书库看守的韩信向来是形单影只的,在这半年间几乎没有朋友。

    早晨时分,韩信坐在书库门前,清点着今天要送入书库的书籍,在忙碌时韩信又看到了在书库外扫地的李左车。

    李左车也是形单影只的,而且正在潼关城做着杂活。

    因潼关城有很多学子读书,因此这里也是需要杂役最多的地方,每天往来潼关的人也不会都来城内杂役。

    在潼关城做杂役是很辛苦的,听说有几个洗饭盆的人洗完之后三天抬不起手臂。

    这个李牧的孙子,李左车明明身份尊贵却只能在这里做最苦最累的活。

    潼关城不养闲汉,要住在这里就要劳作,才能有吃的,否则就会被赶出去。

    韩信很羡慕那个叫萧何的人,几乎是一起来到潼关的,萧何却入郡丞府做事,此人一定能在咸阳为吏。

    倚在门前,韩信蹙眉观察着穿着落魄的李左车,其实内心很仰慕李牧那样的人,也很羡慕李牧的孙子。

    “别看了,快收拾。”

    见其他看守催促,韩信只好重新低下头,继续闷头整理书籍。

    整理书籍也是个苦活累活,这里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每天下值之后,就觉得腰快直不起来了。

    韩信觉得在这里劳作久了,这腰背迟早落下病。

    这潼关应该招更多的杂役,每天要做的事繁重且累人。

    当韩信再抬头看去的时候,李左车已不在了门前了,应该是去别处做杂活去了。

    春季的关中还算是温暖,这些天韩信每天一边吃着饼,一边来看扫地的李左车。

    这个李左车只是扫了两天的地就不在了,韩信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该去别的地方干活了。

    闲着的时候,韩信也会钻研潼关城内的情况,潼关城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学子读书而建设的。

    而整座城只是教书不事生产,因此城内的供给都来自外界。

    在韩信看来治理这座城的司马欣还算是个高明的人,他在城内囤积了足够城内人两个月所吃的粮食,并且每天都有补充。

    即便是外面爆发了战事,两月之内,城内不会缺粮。

    在书库内有很多的书籍,也有地图,韩信打开一卷地图,这是潼关城的地图。

    关中的学识从来不会藏私的,这是公子扶苏的作风,而且只要是学子,都可以翻看这里的书籍。

    韩信提着油灯,蹙眉看着地图,他见到了函谷关,也看到了潼关。

    说来,潼关距离函谷关很近,函谷关已是天下第一关,为何还要建设潼关呢?

    正想着,韩信忽然想到了当初外面的农户说,每年开渠灌溉的时候,河水的水位就会下降,导致很多人去抓鱼。

    想起这件事,韩信看着函谷关的河道,若是河道改变了……

    韩信伸手盖住了函谷关,目光看向了潼关,顿时明白了建设潼关的用意,秦不只是可以扼守函谷关。

    秦甚至可以截断河流,抛弃函谷关,只要固守潼关,就算是数十万大军来攻打,潼关依旧稳固。

    相较于函谷关,潼关的建设更在于险。

    “其实潼关才是关中第一关,是也不是?”

    闻言,韩信举着油灯抬头,见到了李左车。

    李左车解释道:“我可以来这里看书的,郡丞允许的。”

    韩信站起身道:“我叫韩信。”

    “嗯。”

    李左车应了一声,带着他的书就离开了。

    直到夜里下值的时候,韩信关上了书库的门,正如李左车所言,自己与他的看法是一样的,潼关的地位比函谷关更重要,甚至一旦河道截流,函谷关都可以放弃,固守潼关上百万大军,都攻不入关中。

    这不是虚言,韩信是从函谷关走向潼关的,一路走到只有一条仅容一驾车或一匹马才能通过的小道。

    只要守住这条小道,千军万马都能拦下。

    如此来看,建设潼关的远见着实了得。

    韩信走出潼关城,他来到河边,看着浑浊的河流,河水一路朝着东边而去,关中的农忙时节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

    如此看来黄河的水位确实低了不少。

    韩信吃着饼,拍死了一只不知死活的蚊子,忽然又觉得潼关又是一个巨大的粮仓,这座新建设的城关当真是一个宝地。

    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一座学城,让人一进入关中,就能感觉到知识的气息。

    通常来说吧……虎狼之秦,秦人应该好战野蛮的,而且秦人并没有多少文化人,放眼秦的文化人,多数都是接列国名仕为宾客,也没有所谓的较为厉害的文人……嗯,应该说是一个都没有。

    如范雎,张仪他们,都是从外面来大秦的。

    而现在,关中就快成为读书的学子最多的地方,甚至还能出去支教。

    韩信挠了挠头,他意识到了自己正在思考自己不擅长的事,果断掐灭了念头,不再去想。

    又拍死了一只蚊子,将手上的饼吃完就回了城内。

    韩信走入城中,天上又开始打雷了,雨水像是从天上倾倒下来,雨声轰鸣响彻了四野,天地间仿佛都安静了下来。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