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古代儿孙满堂-> 第381章 辽东战事

第381章 辽东战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提到这个,赵清虎也有些担忧。

    瞅了一眼自己的傻儿子,也不知道是被谁给洗了脑,好端端的在京城不好吗?非要跑去辽东那鸟不拉屎的地方!

    今年冬天酷寒,草原上已经有不少牛羊被冻死。

    辽东的榷场,已经接到了不少冰冻的牛羊。

    赵清虎接到消息,立马就给北王去了消息,让他办一个肉罐头厂。

    没想到,蒙古铁骑还是在入冬后聚集了起来,显然是想要纵马南下,在冬日劫掠一番后,好挨过这个冬天。

    其余人怎么想的,赵清虎不知道。

    但是,宏丰帝的想法他知道。

    这位皇帝陛下,显然是想要打一架的,而且为此准备充分。

    单单看这段时间,工匠院生产的火枪,一股脑全都打包送去辽东了就知道。

    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北王手上,目前的火枪队,绝对是千人队,而且,子弹超过十万。

    蒙古铁骑是霸道,可是,面对热武器,他们只有死路一条。

    宏丰帝这是要一次把人打疼,让他们数十年不敢南下牧马啊。

    出乎意料,左相,还有陆帧,对宏丰帝的这个计划十分支持。

    更别提是一众武将。

    五郎在威宁侯府的同窗,已经有不少去了辽东,打算在这一场大战之中混一个军功。

    左相跟陆帧等文臣的支持,赵清虎也猜到了原因。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无法根除草原麻烦,说起来是有一些憋屈的。

    中原王朝疲弱的时候,草原民族南下牧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而中原王朝强盛之后,一般不动手,动手不一般。

    大汉双壁的霍去病,堂堂冠军侯,横扫草原,那也是要杀人的,而且是杀的人头滚滚。

    这也是一个怪圈!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厉兵秣马,杀入草原,犁庭扫穴一番,能打出几十年和平。

    之后呢,中原皇朝没了边患,承平日久,武备废弛,文恬武嬉,而草原民族经历几十年恢复生机,重新强大起来,铁蹄南下,又是一次劫掠。

    往往,来自北方的威胁跟劫掠,又会加剧中原王朝的腐朽跟败落。

    如此,中原皇朝又会进入改朝换代的更迭,等新的天降猛人杀出来后,平定了内部,重新又会把兵锋对准外部,草原再次成为打击对象。

    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宏丰帝如今,拥有了碾压草原民族的利器,一战之下,就不是数十年和平,而是将草原纳入大渊皇朝版图的绝佳时刻。

    作为皇帝,他岂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朝廷文臣,原本是天然的保守派,千古一帝汉武大帝,也被他们骂了两千年穷兵黩武,独夫民贼的。

    究其根本原因,中原皇朝打草原游牧民族,是血亏的买卖。

    汉武帝打匈奴,文景之治积攒的国家根底,一朝就打没了。

    文臣能喜欢这个吗?文人上台后是什么结果,两宋就是他们的态度。

    唯有皇帝能彻底掌控朝政,才有可能出现北伐草原的盛举。

    同样的,武将也要强大,能跟文臣集团分庭抗礼。

    所以,中原皇朝反击草原民族,大多数时候是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初。

    左相、陆帧等文官大员改变态度,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工匠院给了门下省简报,辽东之外的土地,甚至是草原之上,红薯、土豆都是可以种植的,产量不低。

    以往贫瘠的草原,只能放牛牧马,如今可以种植粮食了,还是抗旱抗寒的高产粮种。

    这就不一样了,之前打击草原,中原皇朝啥都得不到,连打下的土地,都没办法耕种,血本无归,谁能乐意?迁徙汉民去放羊牧马,想想就好,去了后,也会变成草原胡民,从此不负汉人。

    如今不一样了,这些土地可以耕种。

    有个可以耕种的土地,就能保证粮食产量。

    有了粮食产量,就可以定居,可以筑城,这才是中原皇朝喜欢的,也是汉人喜欢的,耕读传家才是汉人的文明基因。

    筑城后,一座城池占据的范围,就永远会被汉人占据,这才是真正的开疆拓土。

    不能种植,只能放牧的土地,在这些文臣看来,那就是白给,根本守不住。

    毕竟,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杀不完的,杀了一批,数十年后,又会来一批。

    无法耕种的土地,汉人无法定居,无法筑城,那就永远守不住,迟早会丢,是赔本买卖。

    有了红薯跟土豆,这种情况就逆转了,文臣们对大片的草原土地自然也很感兴趣。

    而宏丰帝,早就眼热大草原上那广袤无垠的土地。

    赵清虎都告诉他了,领土的价值,不仅仅是能耕种。

    土地之下,埋藏的矿藏,不是价值?

    刚好,安南的战事马上结束,辽东再开一场,宏丰帝表示毫无压力。

    若有必要,他内库内那两千多万两银子都能拿出来。

    积攒这么多家底,不就是这个时候用吗?

    “爹?”

    赵清虎回过神来,“年纪大了,有些失神了。”

    “爹,时间也不早了,要不今晚先回房休息?”大郎道。

    “没事,辽东的事情你们安心,不会有大问题的,朝廷早有准备。”

    不仅是京城内,几个知道内幕的人对辽东满怀期待。

    辽东前线的城楼上,北王伸手抚摸着用水泥加固的城墙,即便迎着漫天风雪,也是兴奋不已。

    “如何了?”

    “回禀王爷,探子来报,敌人还有三天就会抵达。”

    “好啊,这帮瘪犊子,终于是把他们等来了,本王的火枪早就饥渴难耐。”

    “王爷,天寒地冻,这枪毕竟是用的火药,还是用兽皮包起来吧,裸露在外太久容易冻坏。”

    “啰嗦!”北王一点不在乎,能开枪就好,一旦枪膛热了起来,完全不妨碍使用,“这几天让兄弟们吃饱喝足,好的东西没有,渔业公司送来的海产管够,还有大米、白面,那肉罐头,都用上。”

    马上要开战了,自然是好吃好喝伺候着。

    “让后金的三万大军,还有渤海人的一万大军,朝着本王靠近,一旦开打,让他们左右包抄,不能给蒙古人机会。”

    “对了,让户部那狗屁员外郎,赶紧滚回京城,本王这里要开战了,没空理会他,让他赶紧滚,天天来烦本王,惹恼了本王把他扔草原去。”

    几位武将有些头大。

    王爷您说这话,不心虚吗?

    人是找你要商税,你倒好,两个榷场,赚的盆满钵满,一个子没给户部,全都花在了军需上。

    您就算是陛下的亲弟弟,深受皇恩,陛下信任,也不能这么干啊!

    “都这么看着本王干嘛?你们当我皇兄是啥大方的人?没有本王送回去的几百万两银子,咱们辽东大军能有这一千条枪,十几万发子弹?我那太子大侄子远洋出海,他才舍得给四条枪,抠门不抠门?”

    众人无语,一个个低着脑袋,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八风不动,你们皇家的事情,还是你们自己玩去吧!

    好家伙,连他们都不知道,王爷竟然送了几百万两去京城!

    您跟皇帝,赚了不少啊!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