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古代儿孙满堂-> 第458章 海外建设一片大好

第458章 海外建设一片大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宏丰帝无语,你这胡吹海吹啊。

    比文臣武将拍马屁的技术可差远了。

    不过,聪明人就是聪明人。

    宏丰帝听明白了赵清虎话中深意。

    毕竟,这么多年他一直也是如此要求自己的。

    他可不仅仅是大渊皇朝的皇帝,他还是天子。

    代天牧民,他身上是承接了天命的。

    天子可不仅仅是尊称,还有责任的。

    文王有德,才有大周八百年天命。

    为了这个天命,武王伐纣,还必须带着文王的棺椁。

    否则,武王何来天命?

    当初,商汤得天下,号称玄鸟降而生商。

    商朝天命,乃是自鬼神手中得到。

    所以,商朝重视祭祀鬼神,大小事情都要祭祀。

    商朝统治者坚信,只要祭祀好鬼神,他们的天命便一直可以保持,可以一直统治万民。

    正因如此,商朝对臣民的统治是残酷的,是粗暴的。

    甚至因为大量祭祀鬼神的原因,商朝贵族大都染上了酗酒的陋习。

    后来,天命转移,是因文王有德,被万民认可,诸侯认同,才有了文王的天命。

    天命并没有无缘无故转移到武王身上。

    所以,武王伐纣,必须带着文王的棺椁。

    毕竟,他是代替自家父王讨伐纣王。

    否则,谁会跟着没有天命的武王。

    实际上,以宏丰帝如今的视野看来,文王有德而得天命,便是得民心者的天下。

    大周建立后,武王没有承接天命,便通过建造洛邑,号称是天下中心,距离上天最近的地方,希望能聆听上天的旨意,承接天命。

    而洛邑,也成了周王朝天命的象征。

    武王建造洛邑,以彰显大周之天命。

    所以,洛邑建成后一千多年,炎黄子孙,无人敢将之毁坏。

    即便如今,洛邑经历无数战火,早已经是今非昔比,可大渊皇朝那些读书人,谁提到了洛邑,不向往之?

    他大渊皇朝,同样是上承天命而立国。

    自太祖之后,祖宗神器落在他身上,宏丰帝也一直暗自告诫自身,不可失了天子德行,方可承接天命,保有天命,将这“天命”传承给太子。

    酒足饭饱,宏丰帝离开的时候,已经是微醺还醉的状态,若不是孙公公扶着,怕是都没办法爬上回去的马车。

    赵清虎把人送出门,一直等到马车消失在街角,这才回转府邸。

    皇帝今日突然来访,还真的是出乎意料。

    看来,久困皇宫,宏丰帝也想出来散散心啊。

    京城内,没有因为皇帝的一次离宫而掀起任何波澜。

    可天津卫,随着先锋舰队的回归靠港,再次掀起了一些波澜。

    来自海外的家书,丰富惊人的战利品,特别是,还有一些土著之人从船上下来,不仅忙着数钱的户部官员傻眼了,就是太子殿下,也面露惊讶。

    之前没说啊,竟然敢还带回来数百土著,怎么回事?

    看上去,都是年轻人啊,而且一看就是没有开化的,身上的衣袍,穿着有点不伦不类。

    沐猴而冠,这个成语,此时此刻,在众人脑海中闪现。

    “末将参见太子殿下!”

    先锋舰队首领,一位武将,率先下来,见到太子殿下亲自来迎接,连忙大礼参见。

    除此之外,十几位文官也走了下来。

    虽然海上漂泊辛苦,可因为船队庞大,补给、医疗都很充足,这些官员可比第一批出去的人舒服多了,虽然脸上难免有风霜之气,可精气神都很好,至少身上的官袍是干净靓丽的。

    “参见太子殿下!”

    “免礼,诸位爱卿免礼!”

    港口内,早就准备好了礼棚。

    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众人快速入席。

    太子先是代替天子,欢迎诸多臣工归来,言明要论功行赏。

    时间虽然仓促,而且,船舰上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搬运下来,可太子还是询问了一些海外的情况。

    沿途的驻点如何,那些番邦国朝,是否有为难?

    还有,新的航路开辟,澳洲、美洲的开垦情况。

    这次回来的,有文臣有武将。

    这方面,武将也许会有所疏漏。

    但是文臣们可是专门干这个的,早在回归之前,他们就准备好了折子。

    还有在驻地内驻扎的文臣们,同样有折子上来。

    此事说来,如数家珍,将海外的情况,一件件全都回禀的清晰无比。

    太子听着听着,不觉含笑点头。

    不错,沿途驻地都很牢固,那些番邦的国朝也不敢为难。

    特别是两处开垦驻地,发展的十分快速,远超原本的预料。

    不管是澳洲大陆还是美洲大陆上的土著,慑于大渊皇朝兵峰,谁都不敢造次。

    大渊皇朝带过去的文明气息,更是快速渲染。

    来自天朝上邦的精美商品,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让人心生向往。

    不得不说,当初在规划出海的时候,赵清虎就有先见之明,让太子殿下,带去了大量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开荒屯垦,没什么卵用。

    所谓,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百无一用是书生。

    但是在文化推广,文化教育方面,他们的能力,是谁都比不了的。

    一个读书人,可以开设一个私塾,几个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就能开设一个书院,作为传播大渊皇朝学问的源点。

    因为官方推崇,不仅仅是跟随迁徙的大渊皇朝百姓,乐意读书识字。

    一些土著,也愿意把孩子们送来。

    甚至是在出海迁徙路上形成的快速扫盲班,在开垦地也快速推广。

    成年人,也是可以学习的。

    土著们,对于文明的向往跟靠近,也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不得不说,他们对大渊皇朝的文明接受程度很高。

    比被华夏文明辐射千年的高丽、倭国等,接受度还要高。

    听到这些,太子自然是开心的。

    即便是这些文臣有些夸大,但是,私塾、学院内,有土著来主动学习,绝对是真的,一旁的武将也佐证了。

    还有商贾们,他们贩售去两州的商品,销量可是惊人,换回来了大量的金银财富。

    “好,尔等都有功,此事本殿下一定会上报朝廷,为尔等请功!”

    来自帝国储君的承诺,众人自然是信任的。

    这可是大大一个定心丸啊。

    出海之后,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看到了海外庞大的利益。

    故土难离,说实话,出航之前,他们对海外还是有所怀疑的。

    毕竟,远离故土,那是海外啊。

    可是亲眼所见海外大有可为后,这些人的观念都转变了。

    所谓,三世积累财富,可为地主,小富安稳!

    五世善人,诗书耕读传家,可为一方豪族,根基深厚!

    九世积累,数百年积攒,才有可能成为一方世家。

    这都是正常情况下,三世积累,勤俭持家,省吃俭用,一个家族,才有可能拥有一些土地,成为一方小地主,小富安稳。

    运气好,能积累五世,祖上修有德行,才有可能攒下庞大根基,成为一方豪族,田连阡陌。

    而九世积累,数百年的积攒,才有可能制造一方世家,传承千年。

    当然了,若是你家出几个大贪官,或是有天降大才,短短数十年,也是有可能积攒出一大笔家业的。

    大渊皇朝开国已经有半个世纪,一遇风云变化龙的情况,早就不复存在。

    这些人即便是文臣武将,家里面有不少积累的,想要再往上积累,也是困难,必须依靠时间来完成。

    可是在海外不一样,动辄就是百里之地,千里之地。

    他们若是愿意加大投入,绝对是摇身一变,立马就拥有堪比世家的一些底蕴。

    不说别的,咱们土地一模一样,甚至我家比你家土地还多。

    在大渊皇朝直朴、朴素的认知之中,土地可是代表一切的,是根基,是可以传家的宝贝啊。

    更多的人见识到了海外的利益,就会有更多的人疯狂,愿意为之投入,海外开拓才有可能是欣欣向荣,前途一片大好。

    太子殿下接待了先锋舰队,几个文书,基本上是不停笔的。

    一份份奏折,快马加鞭,顶着严寒,直奔京城而去,也搅动了京城。

    赵清虎猫冬的时候,闲来无事,太子殿下上来的奏折,皇帝倒是一本不少,全都让内务省给他誊抄了一份。

    “不错---不错---”

    看到短短一年多时间,海外开垦地就有了如此规模,赵清虎也十分满意。

    要知道,开垦地不仅可以帮着大渊皇朝赚取大量的利益,根本好处在于,这些都是可以纳入大渊皇朝版图的领土啊。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