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武侠修真 -> 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第六十八章 依性施教,因材取势

第六十八章 依性施教,因材取势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二三月光景,转眼便过去了。

    山脚那头,贴着灵苗地的一片空地里,屋舍的骨架已然立起雏形。

    粗梁撑着天,斜椽挑着角,线条还未封顶,倒已有了几分沉静气象。

    姜义也不赶工,日里田头耕作完了,便一个人晃悠悠往这边踱来。

    有时锯木,有时理料,时不紧,活不重,半日只做三分,手不急,心也不烦。

    最前头留着作堂屋,其余几间顺着那果苗地往里伸展,架势倒像是树底下生出的几枝屋舍。

    皆是让那灵气得以透窗入里,拂人身、润气脉的。

    柳秀莲偶尔也来,拎着些砖头木料,走得快,卸得稳,说几句话便回去了。

    她身子还担不住这重灵气的地界,只能送到这,转身就走。

    新屋未封顶,年节便临了门。

    这日午后,天色微暖,日头晒得屋顶的木梁透着淡金。

    姜义正攀在高处,一锤一锤敲着梁口,忽听山道那头有人唤了一声“爹!”

    头一响,便叫人心头一跳。

    偏头一望,正是那小儿姜亮。

    一身行装还带着风尘的味儿,汗未落、灰未掸,便远远地抬手朝这边招了招。

    姜义也不忙下梯子,只冲他那头招了招手。

    那小子脚下一转,先回家把行李往门口一丢,连口水都没顾得喝,脚底带风地又奔了上来。

    姜义看着他那副没长心肺的样子,只轻轻笑了一声。

    笑声未落,心底却已沉了几分,默运呼吸,细细感了感小子的气息。

    精气神比出门时扎实了不止半点,虽还差几步才踏进“圆满”的门槛,可那骨肉间已有几分沉劲儿。

    若论一身筋骨底子,说不得比他那坐书案的大哥还结实些。

    姜亮也不多说,二话不提便扛起一根沉甸甸的梁木,肩膀一压,手一拢,干脆利落地就往屋架那头走去。

    嘴上却不闲,气喘里带笑:

    “爹,怎么想起在这山脚下盖屋?离村远也就罢了,一趟趟爬上来,鞋底板子都得磨薄了。”

    姜义扶着梁头,听他唠叨,只是笑了笑,目光却越过屋架,往那林子深处一抬。

    “住在这山上,是有些好处的。”

    他语气淡淡:“待会你就晓得。”

    姜亮听得云里雾里,也懒得细琢磨。

    只觉这山脚下风透得清凉,气息也顺,脚下踩着草土,比在村里平地上还来得踏实。

    他咧咧嘴,干脆不再多嘴,只埋头干活。

    谁知不过一炷香的光景,那股好劲儿便像是漏了底的水桶,哧溜一下没了踪影。

    胸口发闷,喘口气像是顶着块石板,连脑壳都涨得慌,像有人拿手指头掐着后颈,一下一下往心口里压。

    姜义眼角一扫,心里便有了数。

    只信手拽了他领口,像拎个撒野的小鸡崽子似的,往屋架外那头一带,带到一片空地上。

    拍了拍他肩膀,语气松松的,带点调笑:

    “你小子道行还嫩着呢,这地儿的气,不是随便谁都扛得住的。”

    姜亮咂了咂嘴,憋着口气想辩两句,可一开口胸口就发麻,只得老实点头认栽。

    姜义倒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似的,拢了拢袖口,顺嘴撂下一句:

    “行了,回去看看你娘去,她这几日可念叨你念叨得紧。”

    姜亮只得讪讪一笑,揉着胸口下山去了。

    姜义站在原地望了望那边的屋架,见日头已斜,便又拾了把厚实的草毡搭上梁头。

    夜里山风透着霜气,若冻着了骨架,来年可得费神补缝。

    这才晃悠悠拍拍身上的尘土,一步三摇地往家走。

    一进屋,热气扑面,灶火烧得正旺。

    姜亮早把行囊拆了,礼物也一股脑摊在了桌上,摆得乱七八糟,正说着笑着,给一家子分赏。

    也没啥贵重的玩意儿,不过是些州府的零碎,比县里货色做得精细些、颜色鲜亮些罢了。

    可一家子收得欢喜,姜曦都挑着眉儿咧着嘴,笑成一朵花。

    角落里却压着个独立的布袋子,沉甸甸地塌了桌角,看着便不寻常。

    姜义眼一撇,心头微顿,伸手掀开袋口,里头尽是些罕见药材。

    根茎皮叶俱全,色泽温润,气息绵长,分明都是上品货。

    虽说比不得刘家庄子那几味灵药,可比起李郎中铺子里那些市药,着实好了不止一筹。

    姜义没露声色,只像随口问了句:

    “这些药,哪来的?”

    姜亮正眉飞色舞讲着州府趣事,闻言回头一笑:

    “李家那对姐弟塞给我的,临走时硬往我包里塞,嘴上说是学武的学费。”

    说完怕爹不信,忙又添了句:

    “他们如今也住在州府,投在姑姑门下。文轩学打理药材生意,文雅学医, 常邀我过去坐坐,顺带指点些招式。”

    姜义听着,轻轻点头,神色却没起半点波澜。

    这李家,他听岑夫子提过,乃是医门世家的支脉,在凉羌一带扎根已久,靠着药材生意富甲一方。

    底子深,手段稳,家风也讲究,自是不缺这几味好药。

    难怪这小子回来后骨节舒展、精气外敛,眼神也亮,浑身都透着股劲儿。

    若照这路子走下去,姜家第一个摸到“精满”门槛的,怕还真得落在这末子头上。

    他这般想着,忽又随口问了句:

    “那李家姐弟,为人如何?”

    姜亮一时没细想,只咧着嘴笑,像是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道:

    “挺好的……他们都,对孩儿挺好的。”

    一句话,语气虽轻,尾音却低了下去,像是藏了点什么,又不肯说透。

    姜义听着,没接话,只点了点头,又静心细细打量了小儿一眼。

    气息是实的,精气充足,气机沉稳,步子也走得正,不飘不浮。

    可那一味“养心修性”的火候,终究还欠些。

    性若不静,气便难凝。

    将来真要登堂入室,怕得在这上头栽跟头。

    心念至此,起身披了件旧褂,沿着村边小路就踱了出去,步子不疾不徐。

    这一趟,是往刘家庄子走的。

    趁着年节清闲,想着再赊几瓶静心丹,叫那小子慢慢打磨心性。

    好将那股初涨的劲头压得住、收得回,不至日后翻了跟头还不晓得疼。

    姜义一来一回,怀里揣了两瓶温润如玉的丹丸。

    刚到院外,尚未迈进门槛,便听见屋里头传来清脆的少年嗓音,夹着股意气风发的劲头。

    姜明散学回家,正与弟弟闲话州府所见,眉飞色舞,语调轻快。

    姜义没吱声,脚步放得更轻了几分,只从屋檐下缓缓掠过。

    听得几句,忽地停了脚步。

    “那董翰,筋骨最盛,桩功扎实得像钉入地里的铁桩。一起手,架势就跟拔山填海似的,扑上来叫人心头直打鼓。”

    姜亮说着,声音里透着初出山野的兴奋与敬服。

    姜明轻轻一应:“哦。”

    “马睿渊就不同了。”

    姜亮语气微顿,像转了话锋:

    “他心神最稳,练得虽少,可下手准、出手狠,最擅察势用兵。说拳脚是术,布阵才是道。”

    “总说什么‘虚实进退,以寡敌众’,我听了个半懂,但瞧着真像个将军胚子。”

    姜明“嗯”了一声,淡淡道:“文武兼修。”

    “至于小弟我嘛……”

    姜亮语气一转,透出几分打趣:“气息最沉,学的是潜踪隐迹、听风辨形那一路。

    “短打擒拿也有,加上几手飞檐走壁的轻功巧法。”

    姜义听得这一番话,目光微敛,心头却是点了点头。

    那位州府校尉,倒还真有些章法。

    一甲三人,分了三条路子。

    一个是冲阵破敌的猛将,一个是观势谋断的智将,一个是隐踪探机的斥候。

    依性施教,因材取势,颇有几分门道。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