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秦:隐忍十八年,废柴皇子杀疯了-> 第446章:道教

第446章:道教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赵凌与河上公相对而立,虽在道家学室之外,两人的交谈声量亦未刻意压低,难免有只言片语随风飘散,引得远处经过的学子侧目。

    “先生就打算在此处与朕继续这番谈话?”赵凌目光扫过周遭,语气平和,却也在提醒他,他们现在所说的话可并不简单。

    河上公立刻会意,连忙躬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是老朽疏忽了,陛下请移步。”

    赵凌微微颔首,率先向尚学宫内一处更为幽静的庭院走去。

    沿途遇到的师生纷纷驻足,恭敬行礼,目光中充满敬畏与好奇。

    皇帝亲临学宫,并与这位新来的道家高人并肩而行,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信号。

    “先生方才先是推说年迈,不愿与阿青动手,转眼间却敢言独战盖聂与阿青两人。”赵凌步履从容,语气带着几分调侃,“这般底气,可是藏得颇深啊。”

    河上公面上略显窘迫,连忙解释道:“陛下恕罪,方才实是老朽一时情急,口出狂言,当不得真,当不得真。”

    赵凌却收敛了笑意,正色道:“朕却希望先生并非全是妄言。开山立教,非同小可。若仅有朕在背后支持,而先生自身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威望,恐怕前路艰难,明枪暗箭,防不胜防。”

    他意味深长地补充:“须知,无论是阴阳家还是儒家,门中皆不乏高人。有时登门论道,可不仅仅是口舌之争。”

    河上公沉默不语,他明白赵凌所指。

    直到二人步入一处花木扶疏,静谧无人的庭院,他才再次开口,问出了心中最大的困惑:“陛下,老朽愚钝,仍有一事不明。始皇帝一统天下,废分封,行郡县,意在凝聚天下之心。”

    “陛下之志,与始皇帝一脉相承。然则,若此时成立道教,广传学说,岂非与中央集权之策相悖,易使人心涣散?陛下此举,究竟意在何为?”

    他确实不太理解赵凌口中的“道教”与其所知的“道家”有何本质区别,甚至认为这只是皇帝想要大力推广道家学说的一种说法。

    赵凌驻足,望向庭院中一株苍劲的古松,缓缓道:“因为天下的黎民黔首,若仅仅被束缚在儒家的伦理纲常与法家的严刑峻法之下,他们会活得很累。”

    他特意停顿,强调道,“朕说的是,心累。”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河上公:“此外,始皇帝既已化身天帝,临尘显圣,朕亦顺势敕封老子为太清道德天尊,尊为道教教祖。敕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视为哲学智慧与文学宗师的化身。故此,朕希望道家能顺应天意民心,开山立教。”

    “创立道教,旨在教化万民学会思辨,注重心性修养,于规矩法度之外,寻得一方心灵的自由天地。”

    赵凌心中无比清晰,后世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羽化成仙,而此时的道家更侧重于精神自由与天人合一。

    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宗教组织,后者是哲学流派。

    他之所以要推动道教的成立,最深层的用意,是要在天下万民的心中,播下一颗追求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种子,让道家思想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若说得直白些,他这位秦武帝,未尝不是在为后世的帝王预先设下一道思想的藩篱。

    河上公所代表的这种思想一旦借助宗教形式广为传播,百姓的性情或会更趋向率真自然,但若后世出现暴政……

    那么,即便没有历史上的黄巢,也未必不会有人高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号角。

    河上公听得心神震动。

    始皇帝化身天帝,临尘始皇庙之事,邹玄亲眼所见,多方佐证,已由不得他不信。

    如今赵凌亲口说出老子、庄子皆已受封神位,这是否意味着,修行之人,真有证道飞升,长生久视的那一天?

    原本古井无波的心境,此刻竟泛起剧烈涟漪,河上公感觉自己的心跳都急促了几分。

    他选择相信赵凌的话,因为皇帝若真想对付道家,手段多的是,完全无需如此大费周章,编织这样一个恢弘而缥缈的谎言。

    事实上,道家以庄子为代表,本就主张“小国寡民”,对政治权威持有批判态度,倾向于个人隐逸,如庄子本人便曾拒绝楚王聘任。

    但这并不妨碍道家思想在乱世之时,成为有识之士入世抗争、揭竿而起的精神资源。

    毕竟任何学说,都会随着时代演变而不断发展、丰富。

    赵凌此刻需要的,正是道家学说中那份超脱与思辨的精神,来平衡过于严密的儒家纲常与法家律令,让天下百姓的身心能够有所依托,不至于被完全禁锢。

    他所追求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他决心践行的宏愿。

    河上公沉吟良久,终是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由衷感慨道:“若后世之君,皆能如陛下这般深思远虑,胸怀万民,实乃天下苍生之福。”

    赵凌却缓缓摇头,目光穿越庭院,仿佛看到了遥远的未来:“后世?无论朕今日如何努力,都难以避免未来的动荡与纷争。”

    他引述《道德经》之言,语气带着一丝冷峻的洞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得道之人。”

    他随即自嘲地笑了笑:“或许朕之所为,正是以帝王之权柄,强行推行天道,这本就违背了‘人之道’的常情。”

    “人世间的法则,往往就是掠夺不足者的,来供奉那些已经富足有余的。再过三五百年,依旧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看透历史循环的淡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只要后世子孙,心中能永远铭记始皇帝天下一统的宏愿,并将其传承下去,便已足够!”

    河上公闻言,面露惊诧与不解,他忍不住问道:“陛下……难道不希望大秦江山,传至万世,永不断绝?”

    赵凌纵声大笑,那笑声在静谧的庭院中回荡,带着一种超乎时代的洒脱与不羁:“世间岂有万世不灭之王朝?朕在时,自当竭力而为。至于朕死后……”

    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石破天惊:“哪管它洪水滔天!”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