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武侠修真 -> 我才是徒弟们的随身老爷爷?->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三年计划”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三年计划”
- 永远不要小觑人民群众的智慧。
尽管张承道对自己的这些弟子抱了一些期待,但他们回馈给自己的,仍然让他感到十分惊喜,亦远远超出了他的期待。
比如一份赶在本周朝会前送到自己手上的奏疏。
无论是穿越前的那个时空,还是穿越后的这个时空,在社会生产力低下、交通不畅的情况下,区域自治、皇权不下县,都是一种万般无奈的妥协。
皇帝也想管到村镇,奈何实在交通不便,许多地方鞭长莫及,就只能让地方乡老、豪强自治,只要税交够了,不出什么民乱,吞并田产、隐户、蓄奴之类的事,皇帝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现在不同了,灵气复苏以后,有了仙道,百城传送阵计划也正式被提上日程,这意味着无论是信息交流的速度,还是交通往来的方式,都将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像唐小鱼曾提过的,哪怕是运送粮草,都不会再有过半的损耗了,若是运送粮草的地方有传送阵,那甚至可以说不会有损耗——这是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才能做到的。
别小看这一点,单单这么小小的粮食损耗的问题,就滋生出长达数千年的贪污腐败,哪怕在另一个时空,直到明清,都令当权者头疼不已,硬是憋出来一个“火耗归公”的法子,也只能是稍有遏制而已。
所以,先进快速的交通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令高度自由的“土皇帝自治”的时代走向了终结。
至少在张承道治下的白石仙宗辖区,即将终结。
而他的这些连名字都还分得不是很精准的外门弟子,居然主动提出了将地方税务、刑狱、治安等职能分开的建议,甚至写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其方案神似张承道穿越前的那个现代已经成熟了的地方治理体系,即使名字天差地别!
人类的智慧,无论在哪个时空,果然都是共通的。
张承道看着手中的奏疏,不由暗自感叹。
也幸亏纥石烈突地带过去的白石仙宗弟子中,有好几个都是政治素养不低的,知道将事情过明路写成奏疏,自己也就好走一走流程。
比如……
“我看巡察使上疏的内容就很不错,大可以参考,在关陇地区先行推广。”
朝会之后,张承道专门留下了以中书令为首的十几个身居要职的大臣,将凌霜呈上来的奏疏传阅下去,说道。
众朝臣看过奏疏后,面面相觑,虽然旗帜鲜明反对张承道的要么走人了,要么在关陇被压着打,但这个举措,未免还是快了点吧?
当然了,面对“神仙”,大家已经佛了,试探底线的坟头草都好几米高了,反正削弱的是地方上的权力,和他们这些三省六部的官员又没多大干系……大不了就再多几个造反的地方,对于有仙法的“神仙”而言,也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
当然,这其中,也有十分积极的,比如王延庆。
作为新上位和六部尚书齐平的国子监祭酒,王延庆自觉已经“进部”了,是以底气非常足,第一个响应道:“宗主说的极是,地方上下向来沆瀣一气,正该好好整治一番!若是能依凌小神仙所奏处置,想来要不了多久,这天下就能海晏河清了!”
中书令王诚看了眼状若神游太虚的赵侍中,也没吭声。
王延庆说话太不要脸了,他实在不好意思跟话。
尚书令因为出身杨氏,前段时间陇西造反时为了避嫌,就告病请辞了,现在这个位置成了虚设,圣……啊不,是宗主他老人家似乎根本没有再扶一个上来的意思。
自己这个中书令和年近六十的赵侍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退下了,他虽然看出宗主这是在一步步抓权,但实在不明白宗主到底是想怎么改,所以一直以来,都老老实实地当个锯嘴葫芦——他还想保住自己晚年的清白呢。
中书令不吭声,没想到王延庆却蹬鼻子上脸起来,只听他自己拍完马屁不算完,竟然还直接点了王诚的名——
“臣当初任京兆府府尹时,就深有感触,虽说军务不能沾手,可其他事务上下几乎皆决于府衙,就算经常轮值,也会出现以下欺上、架空府尹的情况,毕竟这乡老和地方小吏皆是穿一条裤子的,很难肃清……王大人早年外放过,应当也有数,这地方上,早该狠狠整治整治了!”
眼见张承道听了王延庆的话,向自己看过来,王诚不得不硬着头皮拱手道:“回禀宗主,王祭酒所言,确实有几分道理,只是就算单纯将税务、刑狱和治安分出来,也很难杜绝这些吏员与地方乡老、豪强勾结,这……这还当从长计议……”
王延庆当即接话道:“此事简单,使这些地方做事的吏员不得就任籍地就是!”
张承道不由又看了眼王延庆。
他还以为这货只会拍马屁呢,没想到还能提出点有用的建议来。
王诚只好说道:“如此一来,怕是太过劳民伤财……”
王延庆再反驳道:“王大人又忘了,若是等‘百城传送阵’都建起来,将来这出行往来,就是片刻功夫,就算一年一轮换,也不费事!”
王诚闻言,不说话了。
还说什么?王延庆这厮一堆理由等在那里,说什么都得让他顶回来!
而且自己又不是不同意这件事,怎么这老小子总是抓着自己不放!?
大家还都是姓王的呢,本家见面,分外眼红不成?
王诚颇有些牙疼。
王延庆的话,不光“说服”了中书令王诚,也提醒了张承道。
确实,虽说传送阵建好以后,“交通出行”能得到显著提高,但还有一个问题,会极大地限制民间各方各面的发展。
那就是“户籍制度”。
其实古代的户籍制度总的来说,属于一种懒政。
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管理和控制百姓,并保证有足够多的人口被禁锢在土地上,耕种出足够供养国家的粮食,专门强制百姓尽可能地减少出行和交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凡出行,必须去找地方官府办理“出行证”——这东西有很多名字,有的地方叫“过所”,有的地方叫“路引”,还有的地方叫“公验”,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原来的周国,包括现在张承道还没有大刀阔斧改革的白石仙宗治下,都是叫“公验”。
不过因为南楚国那边叫“路引”,所以“路引”这个叫法也渐渐流传开来。
总之,这种“出行证”办理十分麻烦,不光要缴纳高额的费用,还要请地方乡老为自己作证,并说明出行理由等等,前后弄下来,花费极高,比现代出一次国搞签证还贵,也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普通百姓的出行。
像另一个时空,近现代时,也摸索过很多种办法,1984年《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颁布前,什么学生证、军人证、户口薄等,包括应用最多的单位开的证明,都勉强能作为证明身份用的东西,只是几乎没什么统一的规定,也导致那个不用身份证、无法实名的年代社会治安问题十分堪忧。
当然,以现在的社会生产力,一张“身份证”无痛全国游还有些不现实,但至少可以简化一下流程,鼓励人员流通,这样才能更好地刺激经济发展。
毕竟有了灵麦、灵稻,只要灵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就能够普及这些高产有灵作物,也就可以将一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进行其他行业和领域的生产创造,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
那么,或许可以先逐步放开,比如搞一个能够明确查验身份的金属令牌,只要在上面刻录专属的灵印,就能起到“身份证号”的作用,而且伪造成本高、难度大,就算在这个不存在联网验真伪的世界,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确保其权威性。
当然,坏处就是,这个金属令牌的成本确实过高了,就算不计修士刻录灵印的人工成本,物料成本也要几百文,这对寻常百姓来说,还是很难负担得起,也就不可能将其作为强制手段推广。
只能替代过所,简化出行流程,比如想要出行的人,只需要办一个证明身份的、刻录了专属于自己的灵印的金属令牌,就不必非要登记什么出行目的,或是请什么乡老作保了。
整个流程将简化为:登记、交钱、领证。
它的作用也相当于另一个时空的“照身贴”,只不过现阶段,民间很难伪造。
而且如果只收取物料成本费,几百文的价格也远比以前费尽心思弄一张过所花的钱少,总的来说,对于百姓们而言,出行成本还是降低了的。
想到这里,张承道轻咳一声,打断了王延庆滔滔不绝的马屁,很给中书令面子地说道:“中书令说的也在理,此事在缓不在急,‘百城传送阵’想要全部建完,只怕还要等上些时候,另外,若是依凌巡察使这奏疏所调整,这修士缺口一时半会儿也补不起来,如今白石仙宗的外门弟子一共才几十个,就算都撒出去,亦是杯水车薪,此事还要等白石仙道大学第一批学生学成,方能徐徐图之。”
只能“徐徐图之”,无论是凌霜的奏疏中说的各地刑狱主事都要由修士担任,还是自己脑子里刚萌生的“身份令牌”计划,都需要大量的修士,就白石仙宗这小猫三两只,根本不够用的!
与此同时,王延庆听张承道这么说,顿时话锋一转,附和道:“宗主说的是啊!如今朝中人才疲敝,上下官吏更是青黄不接,这白石仙道大学之事确实迫在眉睫!臣一定夙兴夜寐,将白石仙道大学盯得死死的,以报宗主之仙恩浩荡!”
张承道听得嘴角一抽。
这货拍马屁居然还会自己造词,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算是个难得的人才了!
因为张承道给了王诚面子,王诚不好装死,但又实在没办法学王延庆这拍马屁的技术——他一张老脸还想要呢!
所以只得恭恭敬敬地躬身道:“宗主所言甚是。”
“嗯,既然此事都没什么异议,那诸君便同我一起,制定一下第一个……”
张承道说着,扫视了一眼众人,勾起了唇角,补上了字:“三年计划。”
“三年计划?”
听得张承道的话,众大臣忍不住纷纷交头接耳起来。
倒不是他们理解不了什么叫“三年计划”,这玩意儿字面意思浅白到目不识丁的百姓都能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没听到一点儿风声!
这就说道,和许多人想象的朝会不同,古代上朝,大家议论的事都是提前通过气、准备好的议题,哪怕是什么水灾、旱灾这种突发的灾害,奏上来的消息也早就在一众中央官员里转了一圈儿,大家心里都有个数了。
包括这次凌霜递上来的奏疏,走的是正规的流程,在中书令手里过过,自然也就让众朝臣心里都打了个底,是以今天专门留他们下来说这个事,谁都不怎么意外。
但这什么“三年计划”,是真意外啊!
看着和自己一样懵的狗腿子王延庆,王诚心底顿时舒服了不少,便主动担任起捧哏的职责,起身拱手问道:“敢问宗主,何谓‘三年计划’?”
“所谓‘三年计划’,顾名思义,也就是三年内,咱们仙庭计划做的一些事。比如‘百城传送阵计划’,或凌巡察使上奏的这套地方政务分离的计划。”
张承道说着,还专门将自己刚刚想的“身份令牌”的事也提了出来:“此外,白石仙道大学下半年再招一次生吧,修士缺口太大了,我属意另行管制一下原先的‘过所’和地方户籍,鼓励百姓走出去,如此才能令民间繁荣起来。”
“宗主!万万不可啊!”
一直装睡的侍中终于开了口,不过赵侍中这次谏言,还真没掺一点儿私心。
只听他难得有些着急地说道:“若是百姓多耽于商道之利,良田何人去种?布匹又何人去织啊!就算从别国收购,那岂是长久之计?更会将国之命脉交予他国,这这这这,这万万不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