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410章 彻底分割!任由他们自己选择!

第410章 彻底分割!任由他们自己选择!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老朱松了口。

    因为水师的重要性摆在这里,容不得他再轻视。

    不管是眼下的东海贸易,商船往来需要水师护航,关税收入已占朝廷岁入的五成多;还是为日后未雨绸缪,南洋的香料、西洋的奇珍,若想安稳纳入大明版图,都得靠水师的战船开道,水师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而且最关键的是,随着北元大汗被生擒活捉,草原上的蒙古部落群龙无首,势必会陷入长久的分裂内斗,短时间内再难形成统一的威胁。

    这就意味着,接下来大明北疆二三十年内都不会再爆发大规模战事,陆军将士想靠军功出头的机会会大大减少,而建功立业的舞台,也就只剩下大明水师了——剿倭寇、平海患、拓海疆,每一件都是能立功绩的大事。

    如此一来,朝廷提高水师的优先级,让其单独办学、自成体系,既符合时势需求,又能给军中将士开辟新的晋升通道,避免因北疆无事而导致军心懈怠,这正是顺势而为的事情。

    毕竟,一支军队要有奔头才能保持锐气,水师的崛起,恰好能填补陆军暂时无大战可打的空白,让大明的军威在海洋上继续延伸。

    老朱心里清楚,疆土不止在陆地,海疆的安稳同样关乎江山稳固。

    既然水师迟早要发展壮大,不如趁此时机给它搭好架子,让它能名正言顺地成长,总比将来临时抱佛脚强。

    “皇爷爷,该给水师增强一些配置了!”朱高炽立刻接口,“这么多的开国将领,虎狼之将,也不能放着不用啊!趁着他们年轻还能打,不如调一些人进入水师。”

    “比如航海侯张赫,当年在鄱阳湖打过硬仗,后来又开辟海运航道,督促海上运输事务,既懂水战又识海情,让他来牵头办水师学院,再合适不过!”

    老朱对张赫当然有印象,这可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当年跟着自己从濠州起兵,水里陆上都能拼杀,是个实打实的悍将。

    大明立国后,张赫任福州卫都指挥副使时,正赶上倭寇在东南沿海作乱。那些倭人躲在海岛里,瞅准机会就上岸烧杀抢掠,沿海百姓被折腾得家破人亡,苦不堪言。

    张赫二话不说,带着水师战船在海上追剿,常年泡在浪里,光是活捉的倭人就数不过来。最狠的一次,他追着倭寇一直打到琉球大洋,在海上跟敌船死磕,不仅活捉了十八个敌首,斩了几十人,还缴获了十多艘倭船,船上的弓刀、火器、粮草堆得像小山,硬是把那一片海域的倭寇打怕了。

    后来张赫晋升为大都督府佥事,又接了个硬差事——当时辽东漕运全靠陆路,翻山越岭不说,遇上雨雪天就寸步难行,军粮常常拖期,前线士兵饿得直骂娘,老朱为此愁得几夜睡不着。

    他专门点了张赫,让他开辟海运航道,督管海上运输。张赫领了命,带着人一次次探航线、测水深,光是在海上遇险就有七八回,前后在辽东和江南之间跑了十年,押运海运足足十次,没出过一次差错。

    靠着这条海路,辽东的军粮再也没断过,部队能稳稳守住边疆,他这份劳苦功高,老朱记在心里。

    想到这里,老朱立刻就明白了朱高炽的意思——张赫既懂水战,能教倭寇的战术、海上的厮杀;又通海运,能讲船只调度、航线规划,水师学院要教的东西,他几乎门门都熟。

    放着这么个通晓水战的宿将不用,反倒去寻那些没经过大阵仗的人,岂不是舍本逐末?

    于是当即点头:“准了!让张赫把水师那些老弟兄都叫来当先生——当年跟着他在鄱阳湖拼过、在福州剿过倭的,谁手里没几套真本事?都给朕请到学院里去,把压箱底的能耐掏出来教给后生!”

    “告诉张赫,务必把水师学院办起来,办得像模像样,将来朕要亲眼去看看,这些娃娃能不能练出当年张赫追倭寇时的狠劲!”

    朱高炽心里一块石头落地,这一步棋算是走活了。

    把陆军和水师彻底割裂开,不仅能让两边都专业化,更重要的是,水师能借着单独办学的机会摆脱陆军的掣肘,慢慢发展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将来不管是防倭寇、下南洋,还是跟欧洲那些海船较量,都有了根基。

    “至于其他将领……”老朱皱着眉头看向朱高炽,“你有什么想法?哪些人该调去水师都督府?”

    这一次切割过后,大明武将就会分为陆军与水师两大势力,一边守着万里疆土,一边望着无垠沧海,将来的军功、资源、话语权都要重新分润,一步错就可能埋下祸根,所以老朱也不得不慎重考量。

    朱高炽笑着给出了一个法子,道:“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放出消息,任由这些将领自己选择,留在陆军还是前去水师,到时候皇爷爷决断即可,以打过海战的将领为先。”

    “自己选?”老朱有些诧异,“万一都扎堆往陆军挤,水师没人去怎么办?”

    在他看来,陆军毕竟是朝廷根基,将领们多半更愿意留在熟悉的地界。

    “不会的。”朱高炽笃定道,“陆军里不少将领早就盼着有新出路了。您想,现在北疆无事,陆军的军功不好挣,年轻些的将领憋着劲想建功,水师正是缺人的时候,去了就能当骨干,升迁肯定快。再说,水师要去海上拓土,将来打下来的岛屿、商路,论功行赏时未必比陆军差,总有识货的愿意去。”

    他看向徐达:“大将军麾下那些跟着您打了半辈子陆战的老将,多半舍不得离开陆军,就让他们留下镇场子;但那些在鄱阳湖、太湖打过水仗的偏将、千户,当年就爱驾着小船冲阵,让他们去水师,怕是能比在陆军更得劲。”

    李文忠抚掌道:“这主意好!强扭的瓜不甜,让他们自己选,愿意去水师的,必然是真心想在海上干一番事业的,教起来也上心;死抱着陆军不放的,也别勉强,省得去了水师还惦记着陆上的好处,三心二意误事。”

    “以打过海战的为先,这点尤其要紧。”朱高炽补充道,“像当年跟着俞通海在龙江造船厂监造过战船的江夏侯周德兴,在苏州河练过水师的杨璟,这些人懂船、识水,调去水师都督府,既能当将领,又能当先生,能把水师的底子快速撑起来。至于那些从没见过大海的陆军将领,就算想去水师,也得先去学院补半年课,考核过了才能任职,免得又闹出陆军瞎指挥水师的笑话。”

    老朱手指在案几上敲了敲,心里渐渐有了谱:“也好,就按你说的办。先让兵部把有海战经验的将领列个名单,再把陆军、水师的权责、晋升路子写明白,贴在都督府门口。愿意去水师的,填了单子交上来,朕亲自过目。”

    他话锋一转,语气添了几分威严:“但有一条,选了就不能反悔。去了水师的,就得安心在海上扎根,别想着将来再调回陆军;留在陆军的,也得守好陆上的疆土,不许眼红水师的功劳。谁要是敢阳奉阴违,朕打断他的腿!”

    徐达躬身道:“陛下圣明。这样一来,两边的人心都能定下来。陆军有老将镇着,根基稳;水师有熟手领着,能快速成军,互不耽误。”

    “不止互不耽误,”朱高炽笑道,“将来陆军在北方练兵,水师在东南拓海,两边各有各的军功簿,将士们都有奔头,朝廷的军威才能往两处都伸展开去。”

    “说不定过个十年八年,陆军能把长城外的牧场变成粮仓,水师能把南洋的岛屿变成大明的属地,到时候皇爷爷再看,这分开办学、分属统领的好处,就更明显了。”

    老朱被这话勾得心里发痒,想起当年在濠州城饿着肚子时,哪敢想有朝一日大明的军队能既镇得住草原,又闯得进深海?

    他哈哈一笑,指着朱高炽道:“你这小子,倒是把朕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行,就这么定了!明天就让兵部拟文,把这消息放出去,朕倒要看看,有多少汉子敢去水师闯一闯!”

    李文忠已经开始琢磨自家麾下的将领了:“我帐下有个叫花茂的千户,当年在巢湖跟着廖永安练过船,水性比鱼还灵,每次打水仗都第一个跳上敌船,让他去水师,准能闯出点名堂。”

    徐达也点头:“我那边也有几个,当年打陈友谅时在船上断过桅杆、补过船板,对战船比对马还熟,调去水师正好。”

    看着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举荐人选,老朱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原本还担心分割陆军、水师会引发动荡,现在看来,这法子不仅稳妥,还能让那些被埋没的水师人才冒出来,倒像是给大明的军队开了个新出口。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心里盘算着:等水师学院办起来,张赫带着一群老水手当先生,再配上这些自愿投效的战将,用不了几年,大明的战船说不定真能开到琉球、吕宋去。

    到时候,东南沿海的倭寇不敢来犯,南洋的香料、象牙源源不断地运到南京,那景象,想想都让人舒心。

    “高炽,”老朱放下茶杯,语气郑重,“选人的事,你也盯着点。有哪些真正懂水战、敢闯海的,别让兵部那些文官给筛下去了。水师要的是能在浪里拼杀的硬汉,不是只会在岸上耍嘴皮子的软蛋。”

    朱高炽躬身应道:“孙儿记下了。定不会让真正的人才埋没。”

    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御书房,落在众人身上,仿佛给这场决定大明军制走向的议事镀上了一层金光。

    陆军与水师的分割,看似是一次简单的权责划分,实则是给大明的军事力量劈开了两条通往强盛的大道——一条向陆地深处延伸,一条向海洋远方拓展,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朱高炽那句“任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提议。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