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相国在上-> 140【八方风雨】

140【八方风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兴化县境东北地区有三座盐场,分别是丁溪场、小海场和草堰场,其中以丁溪场的规模最大,灶户数量最多。

    丁溪场属于两淮盐运司下辖的中十场之一,平均每年能够产出食盐约三百五十万斤,灶户有六百余户。

    灶户的生活极为困苦,盐运司发放的本钱时常被胥吏贪墨,而灶户们并无其他收入,很多时候连口粮都无法维持。

    他们每天煮盐要超过五个时辰,得到的食盐先要无偿上缴七成给盐运司,剩下三成则被盐运司低价收购,这就是他们的收入,此外他们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杂役摊派。

    纵观大燕境内各种活计,煮盐灶户之苦堪为首位,因此近些年灶户逃难的状况屡禁不止,很多人宁肯被官府治罪也不愿继续承受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

    丁溪场的灶户更加艰难,除去其他盐场灶户都有的煎熬,他们还要面临两大困难,其一是兴化县低洼的地势导致淡水经常淹没盐滩稀释盐卤,其二则是沿海盗匪盐枭劫掠,抢夺他们的灶盐。

    因为这些缘故,丁溪场的灶户被逼得养成极其剽悍的性情,这反而让他们的处境宽松了一些,至少当地的盐课大使不敢随意克扣他们的本钱。

    日落之时,忙碌一天的灶户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住处,男人们相互打着招呼,整齐地前往中间一座茅草屋门前的空地。

    因为生存环境太过恶劣,这些灶户极其团结,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相互支撑跨过苦难。

    众人在空地上席地而坐,喝着水囊里的清水,这家茅草屋的女主人拿出一些菜团子招呼他们。

    天色将暗之时,一名身材高大、面容粗糙的三旬汉子走了过来,众人便七嘴八舌地说道:“常大哥,你回来了!”

    三旬汉子名叫常胜,虽说有个好名字,但他和场间众人一样是世代的灶户,除非甘心沦为流民或者落草为寇,否则永远都无法脱离这层身份。

    他走到众人中间坐下,从妻子手里接过吃食。

    旁边一人忍不住问道:“常大哥,那个狗日的大使叫你去做什么?”

    丁溪场盐课大使名叫方羽,早年也曾想过在这里作威作福,不过被常胜带着灶户们强硬地反抗过一次,此后他便没有那些心思,老老实实地混吃等死。

    常胜面无表情地说道:“方大使说县里打算固堤清淤,再开挖两条通水渠。”

    “这是好事啊!”

    先前那人喜出望外,余者亦是如此。

    得益于常胜的强势和手段,丁溪场的灶户们这两年的生活境况有所好转,如果县里真有那个恒心毅力将内涝的问题解决,或许他们真能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

    当下也有人提出疑问:“那个罗扒皮有这种好心?”

    常胜一边吞咽着菜团子,一边说道:“方大使说今年北边下了很久的雨,八九月的内涝会比往年更严重,县里只能提前想办法,而且他说这是那位薛同知的决定。”

    “薛同知?”

    有人皱眉道:“不是说这个从京城来的年轻官儿只要好名声,压根不顾百姓的死活?”

    近来这种风声传遍兴化县境内,源头已经无法追查,灶户们本就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每天繁重的煮盐任务让他们根本没有太多心力去分辨外面消息的真伪。

    常胜沉声道:“我不知道薛同知是不是好官,不过方大使给我看了县衙的公文,那上面说得清清楚楚,除了本县百姓要负担徭役,我们这些灶户和那些漕工也要承担役银。”

    “什么?”

    当即便有人愤怒地吼了出来。

    其余灶户的脸色也都很难看,按照朝廷制定的章程,他们确实不需要承担徭役摊派,但还有一条规矩,灶户们可以不受徭役,却要以银折代,漕工们亦是如此。

    常胜看了他一眼,缓缓道:“如果我们不受徭役,这次每丁要折银十二两。”

    “多少?十二两!”

    坐在常胜左边的男子双眼瞪圆,怒火骤然升起。

    十二两银子足够他一家四口一年的口粮,再者说了现在才七月上旬,他上哪儿去找这么多银子?

    常胜继续用活死人的语气说道:“方大使说了,这是薛同知的命令,谁要是敢不遵从,薛同知就会拿谁开刀。”

    场间一片死寂。

    对于这些灶户来说,从九品的盐课大使就已经是非常难缠的角色,要不是因为常胜能够聚拢人心,所有人拧成一股绳,他们连方羽都奈何不了,如今薛淮这样的高官更是云端上的人物,要收拾他们岂不是易如反掌?

    昏暗的天色中,灶户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庞上逐渐浮现绝望的神情。

    十二两银子或许还不够富绅的一桌席面,却足以压垮他们所有人的脊梁。

    “他娘的,这些狗官!”

    有人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

    也有人豁出去说道:“常大哥,我们不能再忍下去了,你说个法子,大家一定跟着你走!”

    “没错!”

    “常大哥你只要说句话,哪怕是上刀山下油锅,我都不会皱一下眉头!”

    “常大哥你说,我们要怎么办?”

    群情激愤之际,常胜终于开口道:“我有一个法子,就是不知道你们敢不敢。”

    “反正都快活不下去了,还有什么不敢的?”

    左侧男子这句话得到所有灶户的认同。

    常胜宽阔的手掌攥紧,沉声道:“我们去县城找那位薛同知讨一个公道!”

    短暂的沉默过后,众人咬牙道:“就这么办!他不让我们活,我们就跟他拼了!”

    夜色如期而至,将那些汹涌的情绪悉数遮掩,但这只是暂时的平静。

    像丁溪场今夜这般的状况,发生在兴化县内很多地方,多年来一直因为穷困挣扎的百姓们,心中的怒火早已郁积太多,而今终于到了爆发之际。

    ……

    七月十二,阴雨绵绵。

    兴化县衙后堂。

    “县尊!县尊!”

    典史燕林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冲进来。

    罗通纳闷地看着他问道:“何事如此惊慌?”

    燕林喘着粗气说道:“薛大人来了!”

    罗通几乎是从太师椅上弹起来,急促问道:“他在何处?”

    燕林回道:“约莫一刻钟之前,薛大人从南门入城,然后带着十几名护卫径直去了旁边的大院。”

    “南门?十几名随从?”

    罗通心里浮现一抹阴霾,薛淮这次巡查各县带的人数很固定,包括江胜等人在内的二十名护卫、王贵等十二名府衙官吏,此外便是负责日常补给的几名随从和书吏,总计将近四十人。

    眼下大部分人都在兴化县城之内,薛淮从哪变出十几名护卫?

    他将疑惑暂且压下,整理衣冠道:“速去通知杨县丞和莫主簿,随本官去拜见薛大人!”

    “是,县尊!”

    燕林连忙应下,转身就走。

    等罗通聚齐县衙属官,毕恭毕敬地来到西侧大院之内,他终于见到了传闻中辣手无情的薛淮。

    与他担忧的情况不同,薛淮对他的态度不算严厉,相反还显得很亲切。

    “下官罗通,拜见厅尊!”

    罗通上前一丝不苟地见礼,不敢有丝毫逾越。

    “罗知县不必多礼。”

    薛淮面带微笑,徐徐道:“方才本官听王经历等人说过,兴化县近五年的赋税收入和各项政务都还算清明,可见你是很用心的父母官。”

    罗通不敢大意,垂首道:“厅尊谬赞,下官愧不敢当。兴化县地势窘迫,历年来内涝难平,百姓们深受其害,下官无法根除这一顽疾,内心实在愧疚。”

    “这些本官都知道了,天灾无情,你身为知县亦有诸多掣肘之处,不能将责任都归结到你身上。”

    薛淮示意罗通在下首落座,继而道:“关于兴化县今年的内涝隐患,本官已经听过王经历的汇报,你的应对很及时也很有效。短期内兴化县确实无法靠着人工凿出入海口,那便只能加固堤坝、清除淤泥和开挖通水渠,如今已近七月中旬,这件事不能耽搁了。”

    “下官明白。”

    罗通心中大定,赔笑道:“请厅尊放心,下官定会尽心竭力。”

    薛淮微微颔首,从孔礼手中接过那份治涝章程,正色道:“罗知县,征发徭役乃是无奈之举,务必要保证民夫们的衣食住行,此外还要按照朝廷规矩发放工钱,至于摊派银两,要尽力让县内大户踊跃承担大部分,莫要转嫁到百姓头上。”

    罗通当然是满口应承下来。

    小半个时辰之后,两人就治涝一事谈完诸多细节,罗通顺势说道:“厅尊,下官就按照章程去安排了。另外,本县官绅乡老对厅尊敬仰已久,先前便商量着为厅尊接风洗尘,不知厅尊可愿赏脸?还请厅尊放心,这是卑职与众人的一片心意,都是我等凑出来的银子,绝对没有动用民脂民膏。”

    薛淮摆摆手道:“宴请就不必了,若是今年内涝的隐患能够解决,本官设宴为大家庆功。”

    罗通自然觉得有些可惜,不过他也清楚薛淮的性情,当下薛淮没有否决他的提议,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他心满意足地行礼告退。

    薛淮看着他与兴化县几位属官离去的身影,抬手捏了捏眉心,对身边的江胜低声道:“传令下去,可以动手了。”

    江胜肃然道:“是!”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