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美利坚打猎:从荒野独居开始-> 第188章 无声的同伴? 第188章 无声的同伴?
- 夜色深沉,庇护所内炉火跳动,将石壁染上一层温暖的橘红色。
又到了该享用一顿高热量晚餐,以弥补今天长途跋涉带来的能量亏空的时候了。
他走到庇护所外,掀开那个覆盖着55加仑巨桶的伪装雪层,拧开了厚重的盖子。
一股冰冷的混杂着各种海鲜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
他挑选出了今天的晚餐主角,一条之前在南侧海岸线发现的,被完美速冻的深水红鱼。
这条鱼个头不大,大约一斤多重,但通体橙红,身体肥硕,一看就是富含油脂的种类。
回到温暖的庇护所,他将红鱼冰棍和一捧被冻得硬邦邦的毛鳞鱼,放在壁炉旁,让它在辐射热中缓慢解冻。
当红鱼的身体开始变软,他用猎刀,熟练地将其开膛破肚。
与比目鱼不同,这条红鱼的肝脏并不算大,小心地将其取出。
然后将鱼腹内壁上附着的一层厚厚的白色脂肪,用刀刃仔细地刮了下来。
“深水鱼类为了抵御低温和高压,体内脂肪含量通常很高。”他将这些珍贵的脂肪和鱼肝一同放入已经温热的不锈钢锅中。
他没有加任何东西,只是用小火耐心地熬炼。
在低温的作用下,鱼肝和脂肪组织开始缓缓融化,金黄色的清澈鱼油从组织中慢慢渗出,发出轻微的“滋滋”声。
整个庇护所,再次充满了那种浓郁而独特的油脂香气。
几分钟后,当锅里的脂肪和鱼肝被炼成焦香酥脆的熟悉“油渣”时,将它们夹出,撒上一点海盐送入口中,迅速补充了第一波能量。
现在,锅里剩下了一层清澈滚烫的底油。
他将那些毛鳞鱼整条丢入,高温迅速将它们炸得金黄酥脆后,将这些能量小零食盛出。
然后才将那条已经去掉了内脏的红鱼,切成几大块,放入锅中香煎。
鱼皮在热油中迅速收缩,变得焦香四溢,而雪白的鱼肉则在自身的油脂中被煎得鲜嫩多汁。
这顿晚餐简单、直接,却充满了高热量和高蛋白。
他将剩下的鱼油小心地倒入那个用贝壳制作的容器里,等待它冷却凝固,他的食用油储备,又增加了几分。
第二十四天,天色微亮。
林予安没有像往常一样在日出后立刻外出,他知道,今天将是纯粹的“建造日”。
庇护所门口的这片空地,将成为他的露天工坊。
他将昨晚煎好的几条毛鳞鱼当做早餐,配上烧开的热水,迅速完成了能量补充。然后,他开始清点并准备今天的工具。
他拿出森林斧,检查了斧刃的锋利程度。接着,取出了那把鲜少动用的三角锯。
他对着镜头简单地解释了一句:“对于框架搭建来说,斧头负责力量,而锯子,则负责精度。”
最后,他将那卷从缆绳上拆解下来的细尼龙绳整齐地盘好,挂在腰间。
工具齐备,他才动身前往河岸边的柳树丛。
他一边走一边规划:“为了保证便携性,这个冰钓棚不需要太大,它的长度,大约在两米左右,刚好能容纳我躺下休息。”
“而展开后的高度,大约在一米三,宽度在一米五,足够我坐在里面操作,同时还能容纳一个小火盆取暖,甚至可以有处理渔获的空间。”
终于抵达了柳树丛,开始为A字形龙骨挑选材料,只选择那些直径在三到四厘米之间、长度接近四米,柔韧性最好的柳树主干。
他用手锯,开始进行切割,锯齿与木质纤维摩擦,发出有节奏的“唰唰”声。
一个多小时后,他已经收集了四根符合要求的“龙骨”材料,以及大量直径在一到两厘米之间、用于编织填充的细柳条。
他将这些材料捆扎成几大捆,拖回了庇护所前方空地,开始了冰钓棚的搭建。
他先是在雪地上,画出了一个底边宽约一米七、高约一米六的等腰三角形轮廓,这便是冰钓棚搭建完成后的侧面视图。
他拿起第一根最粗壮柔韧的龙骨柳条,将其小心地放在火堆旁,利用辐射热对其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加热,以增加其柔韧性,防止在弯曲时开裂。
然后,他将这根温热的柳条,以三角形的顶点为中心,小心地、用力地将其弯曲成一个完美的A字形。
他将这个A字形龙骨的两条‘腿’,牢牢地扎进雪地里,暂时固定住。
接着,他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了另外三个完全相同的A字形龙骨。
现在,他将这四个A字形龙骨,在雪地上一字排开,形成了一个长约两米的,由四个A字形骨架组成的隧道状结构。
他对着镜头说道:“龙骨就位了,现在开始编织。用‘纬线’将所有的龙骨锁死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
他拿起一根更细的柳条作为纬线,在第一个A字形龙骨的一条“腿”上,缠绕几圈固定好。
然后,开始从第一个龙骨的外侧绕过,再从第二个龙骨的内侧穿过,然后是第三个龙骨的外侧,第四个龙骨的内侧……
他手中的柳条,以一种“一内一外”的波浪形规律,在平行的A字形龙骨之间来回穿梭。
每穿过一次,他就会停下来,用一块削平的木片当作推板,将刚刚编好的这一排“纬线”用力地向上推紧压实,确保编织出的墙面紧密无间。
林予安手中的动作愈发流畅,带着树皮的颜色深浅不一的柳条,在他的手中层层交错,慢慢地将四个独立的A字形龙骨,连接成一个坚固而富有弹性的整体。
他以极大的耐心,从底部开始,一排一排地向上编织。
在编织到离地约半米高的时候,他巧妙地改变了编织手法,在每一根A字形龙骨的内侧,用柳条天然地编织出了一个可以穿过木杆的“柳条圈”。
他指着那些精巧的绳圈解释道:“这些,就是用来固定拉撑杆的卡槽。”
当他最终将两面墙体都完全编织完成时,一个长约两米的,完全一体化可折迭的柳条棚主体,便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他将这个半成品像一块巨大的柳条板一样放倒,然后又轻松地将它展开成A字形。
顶部的弯曲处,形成了完美的,充满韧性的天然“铰链”。
他指着A字形棚屋前后两个三角形的开口说道:“主体完成了,这个结构,两端是开放的,风会从开口处灌进来。我的计划是,用积雪来封堵其中一端。”
“我会将棚屋要封堵的那一端,正对着来风的方向,然后在其外侧堆起一道厚实的半月形的雪墙,这样能有效地阻挡狂风。而另一端的开口,则处于避风侧。”
做完这一切,他才开始制作最后的“冰上地钉”。
“制作地钉,我们需要的是硬木。”
林予安从那堆木材中抽出一根有他小臂粗细的桦木树干:“桦木,质地坚硬,纹理细密,是北方森林里最可靠的硬骨头,用它制作的地钉,足以对抗狂风的拉扯。”
他用手锯,从这根覆盖着银白色树皮的桦木树干上,截下了四段长约三十厘米的木料。
然后将斧头侧转,用它锋利的刃角,像使用一把巨大的刻刀一样,从木胚的一端开始,沿着木纹,一层一层地向下削切,很快便将木胚的尖端削好。
然后,他又换上了猎刀,他拿起一根削好的木桩,在它平整的尾部,距离尾端约三厘米的位置,环绕着木桩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凹槽。
“这个凹槽,必须足够深,才能让绳索牢牢地卡在里面,不会在使用时滑动。”
他用刀刃的侧面,反复刮擦着凹槽的内壁,直到它变得如同打磨过一般圆润光滑。
做完这一切,一根完美的“冰上地钉”才算真正完成。
他用同样的方法,一丝不苟地制作了另外三根地钉。
夜幕降临,庇护所内壁炉的火光摇曳,将墙壁染上一层温暖的橘红色。
林予安将今天制作的所有部件,一体化的柳条棚、两根拉撑杆、四根地钉,都整齐地码放在庇所门口,等待着冰湖之上的第一次实战检验。
————————
夜幕降临,庇护所内壁炉的火光摇曳,将墙壁染上一层温暖的橘红色。
林予安没有急着休息,白天的经历和那张充满生命力的面孔,让他的思绪有些纷乱,难以平静。
他索性起身,借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光源,将今天制作的所有部件,在庇护所前的雪地上,进行了一次完整的预演组装。
他将两面柳条席展开,穿上拉撑杆,一个紧凑而稳固的A字形小屋便稳稳地立在了黑暗中。
他又用积雪,在它的一端模拟堆起了一道防风雪墙,但他的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那个静静躺在角落里的暗绿色箱子。
那份由麦柯兹·雷恩博士带来的“燥热”,并未随着夜色的降临而消退,反而在这孤独而寂静的极地寒夜中,变得更加清晰。
它像一小簇顽固的火苗,在他内心深处燃烧,驱使着他。
林予安停下了手中的活,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无法抗拒那股冲动,他走回庇护所,打开了那个沉重的箱子,再次取出了那本深蓝色的日志。
他没有翻开日志,而是直接从封皮内侧,小心翼翼地抽出了那张ID卡。
火光下,照片里的麦柯博士仿佛活了过来,那双带着一丝挑战意味的眼眸,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笑意,在跳动的光影中显得格外灵动。
林予安就这么静静地看着,仿佛在与一个阔别已久的朋友对视。
“麦柯,”他几乎是无声地说出了这个名字,随即无奈地笑了笑,将ID卡小心地插回原处。
但他没有合上日志,而是借着火光,再次翻阅起来。
这一次,他跳过了那些严谨的科研数据,目光专门寻找那些页边角处的“私人吐槽”。
这些随性的文字,比任何数据都更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灵魂。
他看到在一页记录着设备故障的笔记旁,麦柯画了一个小小的,哭丧着脸的可爱小人,旁边写着:“去你的,热力循环泵!你是不是就喜欢在零下三十度的时候罢工?我发誓,回去就用锤子把你砸成现代艺术品!”
林予安的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他甚至能想象出她一边跺着脚哈着白气,一边用冻得通红的手指,愤愤不平地在日志上写下这句话的可爱模样。
他用自己的指尖,轻轻拂过那个哭丧着脸的卡通小人,仿佛能感受到纸页下残留的、属于另一个时空的温度和情绪。
他又翻到一页,这一页的上半部分,是用一种极其工整、严谨的字体,详细记录着某种磷虾在不同盐度梯度下的趋光性反应数据,表格一丝不苟,连小数点后的位数都完全统一。
然而,在这片严谨的记录之下,麦柯用她那截然不同、带着飞扬笔锋的潦草字迹,写下了一句评语。
“坚持认为我们只需要记录数据,但我偷偷观察了17号样本足足十分钟,它一直在试图用它的附肢去‘挠’玻璃壁,像一只笨拙的小狗。这些小家伙看起来比有趣多了。”
林予安不禁笑出声,他几乎能瞬间勾勒的形象,一个严谨到近乎刻板的科研人员,或许是她的同事或上级,眼里只有数据和流程,而完全忽略了科学背后那些生动有趣的细节。
而麦柯,显然是那个会在枯燥的数据背后,发现生命闪光点的灵魂。
林予安能想象,当她兴致勃勃地和分享“磷虾会挠痒痒”这个发现时,得到的可能只是对方一个不解甚至带着一丝责备的眼神,以及一句“这和我们的研究课题无关”。
于是,这句吐槽便应运而生,这个叫的倒霉蛋,大概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无趣竟然被记录下来。
林予安继续翻着日志,他甚至找到了一处用铅笔画的、极其简陋的四格漫画。
第一格是她兴高采烈地钻探冰芯。
第二格是冰芯样本意外滑落。
第三格是她惊恐地伸手去抓。
第四格,她趴在冰面上,对着一个深不见底的冰洞,头顶冒出一串愤怒的符号(#%&*!)。
简单几笔,一个工作时充满热情、偶尔又有点冒失和抓狂的年轻科学家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
林予安摇了摇头,脸上带着一丝无奈的微笑,他太懂这种感觉了!
在极地环境下,一个微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任何的前期付出,前功尽弃,那种从天堂跌到地狱的懊恼,足以让人对着冰原大声咆哮。
所以他在荒野求生的这50多天,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执行计划,保证随时调整策略,不要最后发生让自己懊恼的事情。
林予安合上日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的那份“燥热”却无处安放。
他想象到,除了他自己,似乎还有这样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吐槽天气、调侃同伴,仿佛她就陪伴在身旁。
她的存在,将不再只是一张冰冷的照片,而是一段段鲜活的记忆,一种无声但有趣的陪伴,陪他度过这难熬的寒冷时光。
这想法有些荒谬,甚至有些不合时宜,但却让林予安心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慰藉。
但这慰藉之后,林予安开始忍不住的思念艾莉娅,思念伊森和奥丽维娅,甚至还有艾米丽。
————
(5点了,兄弟们该吃早饭,或者睡觉了!JC)
(ps:捡到了一本日记如果是我肯定会看的,主角也一样,在紧绷的生存之余增加一点乐趣。如果你内心毫无波澜我愿称你为真神。)
(还有别的选手视角在后面会写,别催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