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第445章 你选黄毛我选校花,尊重命运你哭啥?

第445章 你选黄毛我选校花,尊重命运你哭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2003年的元旦,刘清明是在京城度过的。

    这年头还不兴拼假。

    他和苏清璇,一个在国院刚刚开始熟悉工作,一个在传播学院为了学业努力拼搏。

    两个人只能在每天晚上,通过电话互诉衷肠。

    刘清明躺在宿舍的小床上,自嘲这算是提前过上了异地恋的生活。

    电话那头,传来苏清璇清脆的笑声。

    “你这控制欲是不是太强了点?”

    “不能不强啊。”刘清明一本正经,“你们传播学院那么多年轻帅哥、豺狼虎豹,一个个都盯着我媳妇儿,一不小心就得让人钻了空子。”

    苏清璇乐不可支:“瞎说,我是研究生,又不是刚上大学的小姑娘,看不上那些小屁孩。”

    “那可不一定,人家小弟弟就喜欢你这种成熟有魅力的学姐。”

    “对喔,那你可得抓紧了。”苏清璇的语气里带着一丝狡黠。

    “抓紧?我抓得还不够紧吗?”刘清明哼了一声,“反正结婚报告组织上已经批了,你现在从法律上就是我的人。谁敢打你主意,我弄死他。”

    电话那头,苏清璇咯咯直笑。

    “哎呀,你这么霸道呀。”

    “是不是更喜欢我了?”

    “是啊是啊,特别喜欢。”苏清璇拖长了语调,“现在离家远了,没人管着,自由的感觉真好。”

    “你敢!”刘清明立刻警惕起来,“妈可是让我盯着你呢。”

    “那你来盯我呀。”苏清璇的声音带着钩子。

    刘清明感觉自己体内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媳妇儿,我现在火气很大,你得叫一声,我才能消火。”

    “叫什么?”苏清璇明知故问。

    “你说叫什么?”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她细若蚊蚋的声音。

    “我……我叫不出口。”

    “叫叫就习惯了。”刘清明循循善诱。

    “不叫,太难为情了。”

    “那找个只有我俩的地方叫给我听?”刘清明压低了声音,“我看咱爸那所房子就挺好,隔音效果一流。”

    “不去!你肯定憋着坏呢。”

    “咱俩都合法了,这叫增进夫妻感情。”

    “没过礼就不算!”苏清璇坚持。

    “那得等到过年,还有好久喔。”

    “下个月就是了。”

    “哟,记得这么清楚,是不是天天在家数着日子呢?”刘清明调侃道。

    苏清璇脸上一红,虽然隔着电话,但刘清明仿佛都能想象出她娇羞的模样。

    “谁数了!不理你了!”

    “行,我知道了。”

    “你知道什么了?”

    “反正我知道了,过年回家,一定让你满意。”

    “流氓!”

    “我说的是过年一起回家见家长,把该办的礼数都办了,你在想什么呢?”

    “你……你又欺负我!”苏清璇不依。

    “哈哈,媳妇儿,原来你是这么想的,我懂了,我真的懂了。”

    “不跟你说了!我上课去了!”

    苏清璇羞得直接挂了电话。

    刘清明拿着发出忙音的手机,脸上的笑容久久没有散去。

    每天调戏调戏媳妇儿,成了他一天忙碌工作和学习中最快乐的时刻。

    他的工作,非常忙。

    在正式进入体改办之前,刘清明真的以为,这就是个务虚的、写写材料的清闲单位。

    可当他真正开始工作才发现,这里根本不是他想的那样。

    这是一个战略位置极高的平台。

    他来报到的第一天,就被司长带着,参加了一场内部的研讨会。

    研讨会的内容,是《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各省份及地区经济结构差异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西部大开发!

    这可是一项规划持续五十年,前后预计总投入超过1.2万亿的超级工程!

    仅仅是前期的基础投入,就达到了惊人的1500亿。

    要知道,这可是2000年初的1500亿!

    国家能在经济尚未完全腾飞的阶段,就拿出如此巨大的手笔,投入到广袤而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这背后所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以及共同富裕的决心。

    这绝不是单纯的经济账。

    而与这个超级大工程相对应的,是一系列足以载入史册的配套项目。

    修筑于世界屋脊之上,穿越无数高海拔冻土和复杂地质环境的青藏铁路。

    以及,两大能源战略输送工程,“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

    哪一项都足以载入史册。

    会议室里,一个个平日里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同事们,围绕着这些宏大的议题,引经据典,各抒己见,讨论得热火朝天。

    刘清明坐在最末尾的位置,听得目瞪口呆。

    这是自己这个级别的人能听的内容吗?

    他的工作单位,正式名称是: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

    简称,国院体改办。

    体改办的总编制一共只有85人。

    除开一正四副五位主任级别的领导,下面总共下辖六个司局级单位。

    他所在的,是综合调研司。

    全司工作人员,包括司长在内,一共15人,在全部六个司中人数排名第三,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司了。

    司长何光旭将他介绍给司里的同事们时,刘清明才真正搞清楚了自己的定位。

    他这个副处,并不是什么副处长。

    而是,副处级调研员。

    在全司15名同事当中,级别和排名,垫底。

    这个清晰的认知,让刘清明瞬间就想到了自己当初刚刚调入省委办公厅报到的那一天。

    果然,平台越高,起点就越低。

    换地图就得从头再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他的司长何光旭,是一个看起来四十多岁,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中年人。

    实际年龄已经快五十了。

    何光旭对刘清明的到来,是抱有几分好奇的。

    自从早年高院直接招录应届生的政策被中止之后,国院系统的进人渠道,目前主要是从中直机关和高院内部选调。

    地方上调也是一个途径,但数量极少,而且门槛极高。

    眼前这个年仅二十五岁的副处级干部,履历堪称丰富到离奇。

    既有最基层的乡镇工作经验,也有市委、省委这样的高层机关履历,甚至,还有一段从警的经历。

    更关键的是,他在基层工作中表现得尤为出色,先后获得过多次表彰,甚至还成为了去年的“全国十杰青年”。

    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优秀”可以形容的了。

    这样的人才,进入国院,程序上无可指摘。

    但何光旭也有自己的担忧。

    履历太过光鲜,年纪又轻,很容易滋生骄纵之气。

    综合调研司里,个个都是从清北这类顶尖学府毕业的天之骄子,眼高于顶是常态。

    他担心刘清明的到来,会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给司里原本和谐的工作氛围,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可几天的实际接触下来,何光旭的担忧渐渐被打消了。

    他发现,这个叫刘清明的年轻人,有着一种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稳重。

    说话滴水不漏,态度不卑不亢。

    面对司里这些名校毕业的同事,他没有表露出丝毫的骄纵之气,反而一再地表示,自己是从地方上来的,很多方面都不懂,要向各位同志们多多学习。

    这个态度,让何光旭心情大好。

    他提出,刘清明初来乍到,可以先不安排具体工作,给他一周的时间熟悉情况,先做一些基础的文书整理工作。

    这其实也是一种考验。

    结果,刘清明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情愿。

    他二话不说,一头扎进了堆积如山的文件堆里,心甘情愿地给司里的老同事们打起了下手。

    复印文件,整理归档,会议记录……

    他从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多的时候是在倾听和学习。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何光旭冷眼旁观,没有发现他与任何一个同事产生过不快。

    相反,他谦虚好学的态度,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好感。

    何光旭在心里暗暗称赞。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他这是在有意识地放低姿态,主动团结同事。

    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很多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一周后,何光旭开始尝试着交给刘清明一些具体的工作,想要检验一下他的文字功底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没想到,这又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何光旭发现,刘清明不光是文字功底相当出色,写出的材料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而且,他的政治水平不低,对很多政策的理解,甚至比司里的一些老同志还要深刻。

    最让何光旭感到意外的是,刘清明还具备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尤其是在处理和分析数据方面,他的表现超出整个司里的平均水平。

    特别是对于微机的使用。

    刘清明不光会打字,还会熟练地使用各种办公软件。

    就连新安装的数据库处理系统,刘清明在简单学习之后也很快上手。

    并且马上成为司里应用方面拔尖的那一小绺人。

    他甚至还会装机!

    这就有点意思了。

    一个从基层干警出身,半路转行的干部,数据分析能力居然比他们这些科班出身的经济学高材生还强?

    何光旭看着刘清明交上来的那份关于“西部各省份能源消耗结构对比分析”的初步报告,陷入了沉思。

    这份报告,角度新颖,数据详实,结论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他一转身,走向主任办公室。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