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唐末从军行-> 第357章 结亲 第357章 结亲
- 中和三年,对大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大唐收复了长安,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东南诸道,原本停运的钱粮,也纷纷开始启运,大唐的名头,不仅是在蕃部胡人中管用,在东南,依然是块金字招牌。
但是大唐这块招牌,在别的地方就不太管用了,中原混战,黄巢以十五万义军,围攻陈州。
黄巢用庞大的兵力,向世人证明,他就是离了长安,他还是大齐天子,又岂是一些藩镇就可以随意揉捏的。
中原基本上都停止了钱粮转运,北部藩镇中,除了河东,河中等镇,还按着惯例,向朝廷缴纳赋税外,其余诸镇,基本上都停了。
比如天德军,夏绥定难军,给朝廷的上供,就给了些皮毛,牛羊,可以说是聊胜于无。
至于河朔三镇,更是不用多说,一毛钱也没给,陈从进现在也死了让朝廷还钱的心。
他只能安慰自己,自己欠田令孜的钱,和朝廷欠自己的钱,直接抵掉算了,如此一来,也算自己没耍赖皮,无债一身轻了。
嫡长子陈韬已经五岁了,陈从进觉得,自己应该给他寻一个合适的娃娃亲。
对于亲家,陈从进早就定好是和武人结亲,遍观诸将,陈从进思考再三,选了郭崇景的幼女。
郭崇景虽无军权,但是都军正使一职,也是位高权重,且在军中多有威望,陈从进与郭崇景二人又是多年的老伙计,亲上加亲,既对长子稳固地位有帮助,对陈从进也是有益处的。
听闻陈从进要以嫡长子娶自己的幼女,郭崇景十分高兴,特意要求陈大帅举办定亲宴,军中诸将,藩府官吏悉数到场。
子女结亲,也是稳固统治的一种手段,而这个法子,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好办法。
………………
陈从进在幽州,军政事务是很多,但也不是无时无刻都有,因此,他还能挑出些时间,去武学堂逛逛。
当然,这也是现在大同那边,李克用和赫连铎的消息还没传回来的缘故。
都军正使郭崇景密报,言武学堂出来的学子,大部分都是极为优秀的,很多人都被擢升为伍长,伙长,伙副等底层军官。
这其中当然也有武学堂的学子,是受陈大帅重视的缘故,但是,这些人的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每日吃饱,穿暖,不用劳作,全身心投入在兵书,武艺之中,连续五年的培养,那自然是比普通武夫要更优秀。
陈从进见第一炮就打响了,而且看起来效果很不错,因此,对于武学堂之事,也就更加上心了。
“耶律阿保亿,你看起来又壮实了些。”陈从进看着身边的少年,笑着说道。
“回大王,教谕替我起了个汉名,叫刘亿。”少年阿保亿大声的说道。
陈从进听后,愣了一下,汉文化的同化能力这么强吗?这才一年多的时间,就把一个可能是后来辽国太祖给变成这样了。
陈从进都有些怀疑,这个人究竟是不是后来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不一会,陈从进缓过神来,笑道:“好好好,学堂毕业后,就在姑父的帐下为将,可好啊?”
“好啊!”
“那你不想回契丹当个可汗吗?”
“契丹那么穷,有什么好当的,我以后要去全天下最繁华的地方,娶最好看的女子,穿最好看的衣服。”
陈从进听后,脸上还是笑呵呵的,但是内心却又莫名的起了疑心,这是不是刘禅此间乐,不思蜀的翻版。
不过,转念一想,一个才十一岁的孩童,怎么可能会有这种心机。
耶律阿保亿的这一期学子,是第四期了,这一期的学子,规模数量更大,原本设在城中的武学堂,规模已经太小了。
因此,武学堂已经搬迁至幽州城南的一处庄园中,而且周边还在扩建,武学堂这个名字,已有些词不达意了,甚至可以和后世的学校,相提并论了。
第四期的学子人数众多,主要是陈从进征讨契丹,奚部之后,各部头人派来的适龄子弟。
契丹八部,奚人四部,这只是大范围的,但实际上,契丹,奚人的内部中,还有很多中小型的部族,一个部落派一个两个,那都可以成立三四个班了。
而一个班中,若全是蕃部子弟,那还有什么同化的效用,因此,为了中和一下,汉人孩童的数量,也要大比例提高。
因此,第四期的人数是最多的,达到了五百六十多人,足足开设十二个班。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万物,所有一切都是相对的,胡汉混居,也不仅仅是胡人被汉化,汉人同样不可避免的受到胡人文化的影响。
同化与被同化,有时候其中并非是绝对的,再落后的民族,被同化的时候,也会留下自己的烙印。
比如,胡人留下来的胡床,胡椅,胡旋舞,胡饼,葡萄酒,皮质衣物等,但汉文化的强大之处,便在于文化,思想的同化能力。
第一代胡人或许很难改变,但是只要在汉地生活久了,到了第二代,文化思想,思维模式,就无限趋向于汉人。
陈从进在学堂中,又发表了一通讲话,核心思想便是,天下的未来是你们的,要好好学习,学好本事云云。
而在回到府中时,萧郗向陈从进递交了一封进奏院的公文。
在此时各藩镇中,开设在长安的进奏院,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一个大型的情报交流地。
天下各藩镇都要按照惯例,向长安朝廷汇报自己镇中发生的大事,这种惯例,河朔三镇也不例外。
因此,天下所有的情报汇集到长安,再由各镇设立在长安的进奏院,收集情报,再传回去,用现在的话来说,差不多就是驻京办的意思。
进奏院传回的文书中说,在七月份时,左骁卫上将军杨复光卒于河中。
打黄巢时,杨复光数为监军,在关键时刻和王铎互相配合,挡住了黄巢入关中后,数次的进攻。
作为一个宦官,杨复光确实是个人才,不仅对唐室忠心耿耿,又善抚士卒,听闻杨复光死,河中军中将士为之痛哭数日。
而田令孜素畏忌杨复光,得知杨复光死讯甚喜,原来的时候,田令孜一直是压着杨复光的,但是杨复光任天下兵马都监,有收复长安之功。
虽然田令孜在最后关头,横插一杆子,硬是给自己分润了收复长安的功劳,但是明眼人都看出来了,王铎和杨复光的功劳,比田令孜强多了。
而杨复光现在死了,在宦官中再无人能与田令孜对抗,进奏院的行文中,有这么一句话,田相专权,时人莫敢与之抗。
不过,田令孜也是明白人,知道人死为大的道理,田令孜觉得自己的心胸还是宽阔的,也没必要和一个死人计较,因此,杨复光死后,追赠其观军容使,并上谥号忠肃。